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演講稿 >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演講稿要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3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爲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着。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着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牀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着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採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溼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採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爲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數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爲什麼不用國外最新數據,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據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爲‘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爲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採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裏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着溼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裏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痹症,他拖着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爲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爲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着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着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爲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麼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爲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裏閃着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遊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說話有些口吃,可一說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爲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戶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爲種牛進行繁育,於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戶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於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後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後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裏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採訪她時,她正從牛棚裏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幹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裏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爲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戶貧困戶已有190戶脫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說:“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裏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在行走中記錄、在體驗中發現,是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一直堅持的方向。六年來,我們攀雪山、過草原、越峽谷、穿行原始森林,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腳步依然堅定。因爲這一路上,我們遇到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和事。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也讓我終生難忘的,是在西藏阿里丁嘎執勤點的採訪經歷。

西藏阿里是中國西南部最偏遠的地區,我們經常走了一天都碰不到一個人。這裏也被稱作“生命禁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邊吸氧一邊拍攝。

執勤點的海拔將近5000米,沒有房子,只有三頂軍用帳篷,是戰士們吃飯、睡覺、學習的地方。雖然在去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現實體驗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8級大風裏,我出鏡播報要靠喊。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戰士站崗的背影。這個背影像一座界碑矗立在那裏,讓我們攝製組所有成員爲之震撼,也讓我們腦海裏國門衛士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具體。爲了不打擾正常執勤,我們只能遠遠地看着他。一張還稚嫩的臉龐,臉頰紅紅的,不是因爲害羞,是因爲高原長期的日曬風吹,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原紅”。

晚上睡覺前,帳篷外面有戰士打着手電洗腳。大家可能會覺得洗腳那麼平常的事情,有什麼可說的呢。但是當我走到他旁邊,藉着手電的光,發現洗腳水沒有冒熱氣,伸手去試了一下水溫,我才知道他用的是冷水!摸着寒冷刺骨的洗腳水,我真想馬上變出一個大鍋爐,給他們燒上一大鍋的熱水,讓他們好好泡泡冰冷的腳。看着這些十八九歲的戰士,我在想,如果他們在城市裏生活,或許他們是體驗着大學生活的莘莘學子,或許他們是網絡遊戲的高手、時尚達人,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在艱苦的邊疆保家衛國。他們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奉獻、青年人的擔當!

第二天一早,我參加了一次很特別的升旗儀式。因爲條件有限,他們只能把國歌錄到手機裏,每次升旗用手機來播放國歌。聽着手機裏播放的國歌,我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雄壯,鮮豔的五星紅旗也飄揚得格外耀眼。

戰士們說我是第一個到他們那兒的女孩兒,這讓我感到意外,也非常自豪。雖然和戰士們只有短短兩天的`相處,但是他們的淳樸和善良,讓我覺得他們就像家人一樣。告別時,我放下了女孩的矜持,和他們一一擁抱。

節目播出後,很多觀衆都說是流着淚把這期節目看完的。在祖國廣闊的陸路邊疆,有很多這樣的邊防哨所。戰士們要面對惡劣的天氣、艱苦的環境,要忍受寂寞與孤獨。他們的艱辛可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無怨無悔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沒有國,哪有家!我們作爲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常懷感恩和珍惜之心,感恩這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戰士們,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而作爲一名記者,我也將一往直前,繼續帶着我的真誠,在行走中發現好故事,講述好故事!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