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推薦】說課稿模板9篇

【推薦】說課稿模板9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家》這首詩歌語言樸實、淺顯易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概括事物的依屬關係,詩中大膽的想象一下子調動起幼兒親切的感覺,幫助他們從全新的視角想象周圍的世界。結尾處用一句“快樂的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家”將幼兒從想象拉回到現實,更貼切地聯想到自己,給幼兒以有趣有餘蘊的感覺。這首詩歌文字形象,巧妙地運用了疊音,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歡快流暢的情緒,易於為幼兒喜愛和接受。符合中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適合中班教學。

根據中班語言教育目標,教材特點及本班幼兒新生多年齡偏小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活動的教育目標是: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把握這首詩歌的內在情感脈絡。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想象事物之間的關係。

3、學習仿編詩歌,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本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為上這節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幼兒缺乏仿編詩歌的經驗,基於這一點,確定教材的重點為理解,掌握詩歌內容,難點為學習仿編詩歌,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思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本活動採用了觀察法、遊戲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語言、遊戲、操作探索等活動,優化教學過程,共分為四個環節:

(一)觀察感知,積累經驗

這是一個課前準備的環節,需要在日常活動中逐步完成。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前我將幼兒帶到戶外,讓他們用眼看、手摸、鼻子聞、肌膚感知等方法尋找事物:如藍天、白雲、小河、草地等,引導他們發現事物的歸屬關係,並在平時利用掛圖、圖書引導幼兒觀察,以獲得有關於事物歸屬關係的經驗,為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

(二)操作探索,具體感知

這一環節為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做準備,約需5—8分鐘

有關理論指出:詩歌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幼兒理解方面,不要讓幼兒機械記憶、背誦詩歌內容,減輕幼兒在學習時的記憶負擔,以便他們將注意更多地投向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設計了找家的遊戲置於學習詩歌之前,以為迷路的小鳥、小魚、小羊等找家為由,激發幼兒參與遊戲活動的興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探索,探討小鳥、小羊、小魚等與樹林、草地、小河等之間的歸屬關係,幼兒遊戲時,我全面觀察幼兒操作情況,瞭解需要,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援和幫助,使幼兒充分感受家的內涵。

遊戲後,我發出啟發性地提問:你幫誰找到了家,為什麼這麼找?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彌補感知的不足,讓幼兒進一步瞭解事物的歸屬關係,理解家的含義,為下階段活動奠定基礎。

(三)理解學習詩歌

這一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約需10分鐘

皮亞傑兒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發展是他們自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而建構起來的,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通過個體與外界環境中各種語言資訊,非語言資訊互動作用逐步實現的,因此活動中大量運用觀察、遊戲、欣賞等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文學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首先,我採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結合卡片朗誦詩歌,使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

接著概括性的提問:詩歌中說了什麼事,引導幼兒結合卡片回答,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回憶操作探索時獲得的知識經驗。然後通過整體朗誦,前後半句接龍,輪流等趣味性方式組織幼兒學習朗誦,使幼兒感受到詩歌的內在語言韻律。

之後,我發出邀請:“現在要請小朋友來扮演,白雲、小羊、糊蝶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幼兒自由扮演角色,大膽地用肢體語言表現詩歌內容,使他們沉浸在表演的喜悅中,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機會。

(四)擴充套件想象,仿編詩歌

這一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約需10分鐘

中班上期幼兒語言領域發展目標提出要求:在仿編活動中只要求幼兒通過交換詞句,使詩歌畫面出現新的內容。

由於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學習仿編,感到比較難,因此我通過對話、示範、討論等方法引導幼兒仿編,突破難點。

1、擴充套件想象,回憶經驗。

我啟發性的個別依次提問,比如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雲的家外還可以是誰的家?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回憶經驗,表達自己的理解,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並根據幼兒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後添畫。為幼兒的創編留下完整的視覺印象。

2、學習仿編

這一環節中我通過生動的語言示範仿編:“現在老師要把大家說的這些東西都編進兒歌裡……”,讓幼兒更加明確詩歌的句式,知道仿編時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變,只要改動後半部分就可以了,這樣為幼兒的下一步自由創編奠定基礎。

3、分組討論,自由創編

引導幼兒自由組討論,以強帶弱、大膽創編,在討論過程中,我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指導,針對幼兒提出不同要求,成為他們的

合作者。讓幼兒樂於嘗試,樂於合作,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獨立自由、大膽構思的好習慣。

4、集體交流

在幼兒個別自由交流後,為幼兒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請他們在集體面前朗誦自己編的詩歌、詩句,並組織其他幼兒學習優秀詩句。這樣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使活動在高潮中結束,讓他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三、自我評價

本次活動我根據“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完整幼兒”的整合幼兒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操作、探索、嘗試、討論、趣味性遊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尊重理解幼兒,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價格變動的影響》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與結構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本課是《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本節內容是上承《影響價格的因素》下接《多彩的消費》的部分,因此,在本單元內容中,起著橋樑與紐帶的作用。

本節結構內容簡析:本節課在結構上有兩個目題:"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在第一個目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中要讓學生清楚:一般性的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價格的變動對生活必須品與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是怎樣的;在互為互補品與替代品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對另外一種商品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在對第二目"對生產經營的影響"的學習中,要讓學生理解:價格變動對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具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闡明理解透價格變動的影響不僅對一個企業的經營者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對於個人的生活、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2 能力目標:

(1)運用價格與供求的曲線圖培養學生閱讀和獲取資訊,並對資訊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2)運用嘉祥縣20xx年---20xx年蒜薹價格的變動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要求學生調動和運用有關價格的知識,與案例的有關資訊建立正確的聯絡,()理解和分析問題。

(3)結合三鹿集團破產倒閉的案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例項,提高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識,提高他們理解和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課尤其是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瞭解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只有不斷努力提高效率才能取得市場競爭的勝利。學習了這些理論,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依據課程標準以及我們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既是本課的重點還是本課的難點,這裡要講清楚價格的變動究竟是怎麼樣來調節生產、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以及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的。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

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本節課具體採用討論式,探究式教學,在總體上是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要指導思想,通過啟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經濟現象,參與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並提高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五、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對於本課我認為依然要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但是要鼓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除了自主學習以外還要學會合作探究,

確定探究主題:

①嘉祥縣服務行業的價格變動狀況及影響;

②嘉祥鎮五千畝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及效益狀況調查。

分組合作探究

得出探究結論

六、 課後作業的佈置

對於作業的佈置我認為既要體現本節課的知識點還要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根據政治學科的特點我認為最好是出一個材料而有多個設問。

我為本節課出的作業是:汽車和汽油是互補商品,汽車價格的下降對汽油會有什麼影響?請你舉一互為替代品的兩種商品的例子,並分析其中一中商品的價格上升,另外一中商品的需求量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更深對社群服務者工作的瞭解使學生能更深的瞭解他們為社群所做出的貢獻,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情。並懂得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感謝,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勞動,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具體行動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去調查訪問了解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認知目標:知道不同的社群工作者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自己的應該做才是尊重他們 瞭解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社群勞動者在為我們服務

教學重點難點:知道不同的社群工作者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懂得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情

教學過程:

活動一:假如沒有他們……

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為我們服務的社群勞動者進行調查訪問,感受到社群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身邊的這些服務者們。(出示課件:堆滿垃圾的小區一角)你們知道這時我們需要誰為我們提供服務嗎?你能想象得到,假如沒有了清潔工的勞動者,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呢?(學生回答後,師出示課件)接下來,請你們想象一下,假如他們的勞動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呢?

(出示課件,可把填空換成教材85夜的三幅圖)

假如沒有小區保安勞動, 。

假如沒有理髮師傅, 。

假如沒有了農村科技人員, 。

……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談話:通過剛才的想象,現在你想說些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估計:①我們離不開這些服務者。②他們太辛苦了,我要對他們說聲謝謝。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

對策:出示小區滿是垃圾等圖片,並說明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

過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對未來如何暢想? 是他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使社會灑滿陽光!

活動二:情景表演 學會謝謝

1、談話: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的人默默無聞地為我們忙碌著,以前也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勞動者的存在對我們有多重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後你該怎樣做呢?

2、學生自由發言

3、師:是呀,一聲聲感謝溫暖了人們的心,它象一座座溝通人與人之心靈的橋樑,使我們彼此的心貼得更近了。

4、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朋友,他也常常在說謝謝,你們看他真的會謝謝嗎?

(出示學生生活場景)

師:看了這個學生的生活片段,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分小組自己選擇一個小片段表演出來。(小組活動,設計場景表演)

師;哪一組先來,學生表演老師適時地提問: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呢?(學生表演)

5、師:看來我們對人表達感謝的方式還有很多種,你們還想到了什麼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你內心的感激之情呢?

6學生小組討論:以自己的方式向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畫畫,表演等形式)

7、總結: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學會感謝,一個眼神、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個動作,無處不閃現著愛的火花,讓我們將這份愛不斷傳遞,我相信,只要有你有我有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生活中將處處充滿親切的問候和真誠的感激,讓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樣充滿愛的和諧家園中生活、學習!

8、課後延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為你提供服務的社群服務者表示感謝。

教學反思:要讓現在的學生懂得尊總他人的勞動,因該是很難的,這些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的小皇帝小公主們怎麼會了哪麼容易解勞動者的艱辛呢.所以要逐漸灌輸這種思想。

說課稿 篇4

一、說設計理念:

綠色教育是我校經過長期辦學實踐提煉出的教育理念。“綠色教育”理念滲透教學,指導教學的各因素、各環節協調相生。讓“老師笑起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這與我們丹陽打造“活力課堂”區域品牌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本節課設計理念為:

綠色體育課堂是遵循教學規律和人的健康運動規律的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是追求學生和諧發展的課堂。

再次本課依據新課改的精神,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鍛鍊興趣,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二、說教材:

跳短繩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大眾化健身運動。跳短繩活動強調身體協調配合,如何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跳繩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找到屬於自己練習的最佳方法,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這是最關鍵的。單腳交換跳短繩是在學生學會了並腳和單腳跳短繩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通過單腳交換跳短繩活動既能促進學生手腳的協調性,又能促進動作的敏捷性、節奏感的發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教具準備為短繩人手一根,麵包機一臺,福娃頭飾5個。

三、說學情:

國小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遊戲。但注意力極易分散、興趣遷移較快、自我控制力差。因此,本課多以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的兒童語言貫穿課的始終,以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情景化、遊戲化、趣味化方式開展各項活動,再加上教師以情帶情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保持。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單腳交換跳短繩的方法,瞭解其鍛鍊價值。

2、能力目標:學會單腳交換跳短繩的動作,發展跳躍能力和上下肢的協調效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學生的跳繩愛好,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創新。

五、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做出正確的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

通過觀察、模仿、徒手練習、根據音樂節奏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能正確地做出單腳交換跳短繩的動作。

2、難點: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協調、規範。

從尋找單腳連續跳繩的節奏入手,逐步遞增單腳交換的次數,提高手和左右腳的協調配合能力,從而降低教材的難度,達到掌握連續單腳交換跳的目的。

六、說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景法、示範講解法、語言激勵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主要採用情景化(福娃分組、福娃小繩王、團結福娃、合作創新福娃)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此外還運用示範講解、語言激勵的方法來啟發學生、幫助其掌握動作要領。

學法:觀察模仿法、練習法、比賽法

以觀察模仿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單腳輪換跳短繩的動作概念,用練習法中重複練習、不斷挑戰難關練習、激趣練習等方法,來提高其動作的協調性和熟練程度,達到掌握技能、激發情趣的目的。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跳法大膽地向其他同學展示,增強其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此外遊戲比賽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創新能力。

七、說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五環福娃 活躍情緒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於是課堂常規後老師情境渲染: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奧運會的五個福娃嗎?今天我們都變成了福娃,來比一比,哪個福娃最了不起!

設計意圖:良好地開端是成功地一半,我以五環為教學場地,根據福娃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盈盈、妮妮五個福娃分組組織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氛圍,而且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很科學合理。

(二)準備部分:音伴繩操 激發興趣

1、遊戲:石頭、剪刀、布

組織形式:各自在圓環上兩人一組進行

設計意圖: 在兩人一組遊戲中複習並腳跳和單腳交換跳。通過這個遊戲為單腳交換跳短繩做好鋪墊。

2、繩操(音伴)。

設計意圖:課的準備部分,我通過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和老師模仿繩操,使學生愉快的進入角色,達到熱身的目的。

開始、準備部分共6分鐘,運動強度為小。

(三)基本部分:福娃爭霸 掌握技能

1、反覆練習,提升技能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複練習是學習之母。因此新授環節我採用不同形式的重複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動作技能。

(1)、福娃展示:

請兩三個福娃展示已經會的跳短繩動作,提示語:我是小福娃,我會這樣跳……其他同學可以跟著展示的福娃一起跳一跳。這樣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求知、自我發展的學習能力。

(2)、福娃求知:

①徒手練習階段:

a學生在原地練習徒手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我喊口令:“1234、2234、3234……”

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手拉手,一起隨著音樂的節奏練習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讓小組裡協調性節奏感較好地同學帶動協調性相對較弱地同學一起練習,幫助協調性較弱的同學掌握合理的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節奏。

②持繩練習階段:

a學生把短繩置於身後腰部位置,兩手分別持繩兩頭,在原地做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

b我喊口令引導學生先一腳連續跳5、6次,再換腳連續跳5、6次,接著換腳連續跳2、3次,再換另一隻腳連續跳2、3次,過渡到單腳連續交換跳短繩動作。

c學生嘗試練習,在原地練習不同節奏的單腳交換跳短繩。

③福娃交流:

這個階段我採用集中交流和分散交流相結合。請兩組福娃展示單腳交換跳短繩,其他三組在我的帶領下幫助練習的學生擊掌打拍子。然後輪換練習。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從複習進入,循序漸進,通過擊掌提示、音樂節奏的控制讓學生掌握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節奏,從而能協調做出單腳交換跳短繩動作。突破教學難點後,讓學生反覆練習,直到較熟練地掌握技術。

此環節共10分鐘,運動強度為中。

2、激趣比賽,鞏固技能

新課標指出:“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的前提”,“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單腳交換跳短繩的熟練程度,激發和保持跳繩的興趣,促進技能的掌握,鞏固技能階段採取以下環節教學:

(1)、比穩:教師可以在吹哨後,學生在原地進行交換跳,看誰連續跳繩的時間最長,最後獲勝者所代表的福娃隊獲勝。

(2)、比多:教師吹哨後,在10秒、15秒之內,看誰跳繩的數量最多。

(3)、比隊形:聽音樂配合節奏在圓環上進行行進間的單腳連續交換跳短繩,最先完成的福娃組獲勝。

設計意圖:通過比穩、比多、比隊形這樣三個階段來組織。不僅克服了單腳交換跳短繩的枯燥性,而且激發了學生參與練習的慾望。教師一起參與,一起評價,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比如獲勝的福娃小組獎勵一個相對應的福娃。)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能做到按節奏、速度的變化進行單腳交換跳短繩。

(4)、比創意:遊戲《福娃巧闖繩關》。各組學生通過牽拉繩子,讓組員用鑽、跨、跳、爬等方式安全通過,以方法最多、組織最好、創意最新的福娃組獲勝。

設計意圖:這個遊戲,不僅能鍛鍊學生的靈活性,發揮學生的智慧,而且鼓勵了小組的合作和創新意識。與主教材動靜相宜,相得益彰。

此環節共18分鐘,運動強度由中到大再到中。

(四)結束部分 福娃許願 祝福祖國

1、在《手拉手》的音樂下,教師和學生共同用繩子打成一個“許願結”,許個願表達心中對我們祖國的體育事業的美好祝願。

設計意圖:本課以“五環相迎”—“福娃爭霸”—“祝願祖國”情景式展開教學,結束部分這樣地設計不僅讓學生達到身心放鬆地目的,而且激發了對祖國體育事業的熱愛。

2、小結,佈置作業:回家和父母比一比,看誰跳短繩的方法多,跳的好。

結束部分共6分鐘,運動強度為小。

說課稿 篇5

一、教育目標

1、讓學生能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把握演講主旨。

2、讓學生能理解難句子的含義。

3、讓學生能理解史懷哲敬畏生命,眾生平等,崇尚和平的思想,培養學生有一個崇高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演講主旨是教學的重點。由於現在的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比較差,學生不喜歡閱讀比較有深度的文章,尤其是一些說理的文章,所以,引導學生如何閱讀這類文章,正確把握文章主旨是現代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這課的教學的重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史懷哲敬畏生命,眾生平等,崇尚和平的思想。雖然我們的國家現在是安定和平,但是世界各地並不是一派祥和,戰爭衝突、疾病、暴行接連不斷,讓我們的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對世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我們的教學重點。

四、教法

1、課時安排:一課時

2、教學準備:

⑴教師課前要對史懷哲及二戰後世界形勢進行深入瞭解,以便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理解的'背景材料,也可佈置學生自己上網查閱。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⑵作為一篇演講詞學生要認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

3、教學步驟

⑴明確目標

⑵整體感知。學生速讀文章,初步感受文意,要求學生概述演講主要內容。

這篇演講詞的作者阿爾貝特·史懷哲是著名哲學家、神學家,因而這篇演講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加之學生對當時的國際背景缺乏瞭解,因而理解上可能有一定困難,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本文是一篇演講詞,因而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反覆誦讀,要讀通、讀懂、讀透、讀出感情、讀出問題、讀出思想。

⑶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①通過反覆閱讀理解感悟,教師再適當補充一些圖片讓學生感知戰爭的殘酷及史懷哲的思想事蹟以幫助理解。

②老師引導學生把握每一小節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概括每小結大意,然後通過每小結大意來把握文章主旨。

⑷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看一些圖片,讓學生對戰爭有一個更真切的感受,以達到感染學生的效果。

五、學法引導

1.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從題目“我的呼籲”入手,思考:

是誰在呼籲?——瞭解作者;為什麼呼籲?——瞭解背景;呼籲的物件、內容、目的各是什麼?——瞭解內容;呼籲的效果如何?——分析特色。這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2.通過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演講主旨

3.這篇演講詞寫於冷戰時期,學習這篇文章時可結合當前國際形勢(種族歧視、民族分裂、恐怖瀰漫、區域性戰爭、新軍備競賽等)談體會。

4、通過佈置作業,讓學生寫當前家長和青少年普遍關心的一些問題的演講稿,使學生在思想上有一個提高。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蘇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寫信”以及“種花”兩件生活小事,寫出了高爾基和他兒子之間的濃濃親情,表現了高爾基注重培養兒子美好心靈的拳拳父愛。

根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創設情境,品讀語言,感受父子之愛,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

2、 通過自讀自悟,結合實際,相互言說,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啟發。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理解高爾基信中最後兩段話的意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高爾基信中“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含義。

二、教學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再以悟促讀,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知課文語言。最後讓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讀了這封信,如果你是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回信時會說些什麼呢?可謂是順理成章。另外,新課程又十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採用小組合充分作學習,如小組成員一起交流信的內容,使學生在互動中合作學習。《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看,還是從人物形象看,都是實施理解教育下語文“從實到創”教學模式的極好載體。理解,在於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在於學生與文字之間,在於師與生、生與生之間。

三、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僅僅以本為本,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慾,語文學生的最終目標是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託教材,並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前完成探究性準備。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故事(出示兒子的圖片)(板書:和他的兒子)。(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究竟發生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你自己讀讀課文。如果你覺得讀一遍不夠,可以多讀幾遍。如果你有困難,你還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學生自學。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讀完後指名答。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有利於對文章內容全面、系統的理解。巧妙的教學設計能體現清晰的教學思路。

四、實讀,讀出願意。

對,兒子去看望父親時,種下了花,(板書:種花)兒子走了,父親高爾基看到兒子栽下的鮮花盛開了非常高興,於是,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板書:寫信)在信中,高爾基把兒子栽下的鮮花稱做什麼?(美好的東西)是啊,高爾基在信中說,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課文的4~5自然段就寫了春天鮮花盛開時的情景,你能讀好它嗎?先自己試著讀一讀吧。

指名學生朗讀,讀後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評價:

(1)春風吹來,奼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著,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隻只蜜蜂。(朗讀時眼前出現了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象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讀了這句話,不但能體會到高爾基很高興,而且我們還讀懂了兒子對父親的關愛。)

讓我們一起來朗讀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象這鮮花盛開時的美好情景。

[設計意圖]“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由高爾基信中“美好的東西”帶動第4、5自然段的教學,從中體會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們的確是美好的東西,引導學生在朗讀與評價中深深地體會到高爾基為什麼會因此而感到特別的快樂,是那麼美的景色讓他想到了美的創造者——兒子。

五、創讀,讀出新意。

瞧,傍晚時分,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裡,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出示鮮花的圖片)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這些盛開的鮮花多象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同學們,兒子在島上種下了花,想對父親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快速地讀讀課文的2~5自然段,聯絡上下文內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兒子,此時你會說些什麼?你可以先自己在心裡練習說一說。

指名說。

小結:是呀,兒子留下的不僅僅是鮮花,還留下了對爸爸的一份濃濃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設計意圖]設計這次創讀,使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情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有機融為一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的體驗。

六、實讀,讀懂原意。

高爾基很高興,就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高爾基寫給兒子的這封信,想想你讀懂了什麼?讀完後跟學習小組裡的夥伴交流交流。

重點指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給別人美好的東西,自己也是快樂的。)

師指導:是啊,兒子留給了高爾基鮮花,高爾基很高興,兒子也很高興;這樣的體驗,你有過嗎?(指名兩個學生說)

是啊,要是你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是多麼愉快啊!)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會需要你,這就是“給”永遠比“拿”愉快(板書:“給”永遠比“拿”愉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小結:這是一封簡單的信,卻意味深長,讓我們一起用心地、好好地來朗讀這封信。

[設計意圖]語文是人文性學科,是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格薰陶的有效載體。在這過程中,如何觸動學生的情感就顯得尤為要。這樣的實讀設計,通過學生談自己理解的句子含義,聯絡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將課堂與生活“連結”,使得學生的情感隨之融入課文之中,整個設計在不經意間觸動了學生的心靈。

七、創讀,讀出新意。

兒子收到了高爾基寄來的信,很激動,決定也給爸爸寫一封回信。同學們想一想,兒子的這封回信應該寫些什麼內容呢?(指名說)①爸爸,讀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種的鮮花開了,你很高興,我也很高興。……②讀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個道理。……

請你把這封回信寫下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想象練說、練寫,將自己這節課學習的所有體會予以表達,營造了情感高潮。這種這次創讀的處理,使得學生再一次深深體會到:高爾基的兒子不僅給高爾基留下了美好的東西,也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感受!快樂,不單半日屬於當初在島上栽花的高爾基的兒子,也不僅僅屬於高爾基,每個知道這個故事的人都應該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並且也由此深深體會到:給別人快樂,自己就會更快樂!

板書設計: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寫信 種花

“給”永遠比“拿”愉快

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有幸借這次機會和大家共同學習,相互交流。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112-115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而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以此為理念,下面我從四個方面簡要說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和教學目標

1.對教材的理解:雞兔同籠問題設定在數學廣角中,其教學與常規課有所不同。區別之處在於要把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始終,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通過應用和反思,加深對所用知識和方法的理解,瞭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絡。

2.教學目標: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雞兔同籠”問題,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使學生體會假設法的邏輯推理性和代數方法的一般性。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列表、假設、列方程等解題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進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使學生體會各種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的優劣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把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絡,掌握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作為本節課學習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和自主探究法,其次還採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問題引領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從理解到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等數學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探究規律的重要方法,並能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三、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鑑於數學廣角這一特殊課型,我將本課分為複習鋪墊、情境匯入、嘗試探究、應用練習、總結收穫五個環節進行教學。在這五個環節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嘗試探究,解決問題”這一部分。目的在於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和邏輯推理能力。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激趣引入

課件出示“雞兔同籠” (3只兔,2只雞)圖片,觀察圖片找出數學資訊和數量關係。

雞的只數 + 兔的只數 = 總只數 雞的腳數 + 兔的腳數 = 總腳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效提取素材中的數學資訊,學會分析資訊之間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歸納的數學素養,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激發興趣,情境匯入

1.談話: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道“雞兔同籠”的數學趣題。

出示《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1)引導學生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

(2)學生自主找出數學資訊和數學問題。

2.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雞兔同籠” 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介紹“孫子算經”,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嘗試探究,解決問題

(一) 化難為易,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變換條件,出示例1:“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二)合作學習,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猜測,說出猜測的依據。感受猜測的無序、零亂,並不科學從而進入到本節課的第二部分也是重點部分的教學:展開對雞兔同籠問題解決方法的研究——

1. 列表法。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並確定猜想的範圍:雞的只數是8,有0只兔,總腳數有16只;雞的只數是7,有1只兔,總腳數是18;計算依據還是數量關係,如果雞有6只……由慢逐漸到快,由計算到直接報出結果,立即反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有些學生在填寫時早就發現了規律,他們知道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雞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兩隻腳。

【設計意圖:列表法的教學,能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習列表法後,引導學生髮現:如果有些題目資料比較大,用列表法比較麻煩,不科學。既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又激發學生尋求更有效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

2.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

(1)假設法。讓學生充分交流解題的思路,深入理解算理。

教學假設法時,我是採用課件展示與學生講解同步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看到腳的變化過程,理解每一步的思考,說出每一步的意思,從而化解矛盾的癥結。

如假設都是雞時,比實際少了10只腳,是因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雞了,把一隻兔看成一隻雞少算2只腳,那麼把幾隻兔看成雞時會少10只腳?計算方法是:10÷(4-2)=5(只兔),8-5=3(只雞)

假設都是兔呢?由於有了第一種假設方法的經驗,第二種假設方法我就放手給學生嘗試、讓學生說理。假設都是兔時,有32只腳,比實際多出了6只腳,是因為把一些雞看成是兔了,把一隻雞看成一隻兔多算2只腳,那麼把幾隻雞看成兔時會多算6只腳呢?推算得出有3只雞。那麼就有5只兔。

(2)方程法。分析列方程依據的數量關係,每一個分式的具體含義。

如解:設兔有X只,那麼雞有(8-X)只。雞兔共有26只腳,就是:4X+2(8-X)=26

(2)解:設雞有X只,那麼兔有(8-X)只。雞兔共有26只腳,就是:2X+4(8-X)=26

列方程解應用題,學生在五年級已學會。由於這種方法思路清晰,易於理解。因此只要明確等量關係,就能正確列出方程,只是設雞有X只方程不易解。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產生新演算法的願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發現的內部規律去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假設法解題適時演示,數形結合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經歷“建模”的過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量關係及關鍵點,總結出解題的方法。最後又引導學生採用列方程的方法順利的解決了雞兔同籠問題。】

3.解決趣題,嘗試應用。用你喜歡的方法解決古代趣題。

4.對比分析,方法優化。

(1)我們用了幾種方法來解決這類題?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列表法:有序思考,列舉麻煩。

假設法:解答簡便,推理複雜。

方程法:便於理解,過程複雜。

(2)假設法、方程法解題的異同。

假設法:假設雞求兔,假設兔求雞。

方程法:設雞求雞,設兔求兔(設兔解方程較容易)

5.閱讀資料,理解古人假設法——抬腿法。

【設計意圖:顯然這三種思維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不在同一層次上的演算法就應該提倡優化,而且必須優化,只是優化的過程應是學生不斷體驗與感悟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強制規定和主觀臆斷的過程,應讓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演算法。】

第四環節:鞏固應用,知識拓展

1.停車場有自行車和三輪車共10輛,總共有26個輪子。自行車和三輪車各有多少輛?

2.新星國小“環保衛士”小分隊12人蔘加植樹活動。男同學每人栽了5棵樹,女同學每人栽了3棵樹,一共栽了50棵樹。男女同學各有幾人?

【設計意圖:應用練習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在學生知識生長點上提出挑戰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識別題型培養遷移類推能力,發展思維,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有效地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獲得成就感。】

第五環節:總結評價,激勵提高

學生總結談收穫。課堂要講求實效性,既需要學生的廣度參與,又需要學生情感與認知的深度參與,最後的總結收穫才能驗證是否實現較好的效果。

四、說教學反思

“雞兔同籠”本來就是很抽象的課程,這種型別的'課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本節課我從學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提供材料,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課堂基本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開發,讓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結合本節課的備課和授課情況,我再補充四點個人想法:

1.學會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思維連線點)。當學生遇到較為複雜的問題時,往往因不自信二亂了陣腳,因此掌握解題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與簡化資訊,提煉數量關係,架起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的的橋樑,以獲得問題結果或解決程式,逐漸積累數學經驗,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

2.方法優化、簡化。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雖好,但不是學生人人都能全部掌握,而是多數學生喜歡的方法,教師易教,學生易學的方法,對後續知識的掌握有價值的方法,才是最理想的基本演算法,因此一定要對方法進行優化,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簡單方法才是好方法。

3.認真書寫,完整、準確過程的好習慣。想的再好,說的再有道理,最終還是要以書面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最好的示範和強調,讓他們潛移默化的注重數學化的書寫過程,既要完整、準確,又要簡明扼要。

4.不斷提升自我。總的來說,這堂課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好多地方只是蜻蜓點水,理解不深刻,練習不到位。部分學生對方法的掌握有依葫蘆畫瓢的現象。不過,對我來說通過對這堂課的研究,對新課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頗深,收穫較大。同時也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如課堂的駕馭能力和調控能力不夠靈活,鬆弛度不夠自然;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準確、到位,激勵性語言貧乏;語言還不夠精準、風趣;對細節的把握還未發揮到最佳效果。

總之,知識是基礎,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識與方法才能上升為智慧。數學是能夠增長學生智慧的學科,我們只要抓住數學本質,與新課程理念有效結合,才能發揮數學教育的最大價值,凸顯數學本色!這樣做本身就是使數學課迴歸數學味,找回數學教學的靈魂!

我願意與大家一起——繼續不斷地探索,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說的不到之處,請各位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雞兔同籠課件

( 一)直入課題

1、課前出示課題:

師:“雞兔同籠”是什麼意思?

生:

師:你真聰明,回答正確,。是的,這是這是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的一道數學趣題。

原題是這樣的: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

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師: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知道嗎?(生:知道)

“雉”是什麼意思?(雞)

2、把它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子的:(ppt出示,學生齊讀)

(二)探究演算法

1、師:雞和兔各有幾隻,會算嗎?會的舉手,好把手放下,還有這麼多不會的,不會不要緊,咱們先來猜一猜。

老師想先來猜一個可以嗎?雞18只。兔20只,行不?(為什麼?)

生:

師:是的,講的真好。

師:誰還想來猜一下(學生猜測,師隨機板書)

請同學們想一想,雞和兔共有多少種可能?

這些可能都是正確的嗎?(不是)

那怎樣驗證哪些可能是正確的?

生:通過計算對比腿的只數

這樣驗證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能)

2、師:但是要驗證這麼多,真是太耗費時間了。我們可以先從簡單地問題入手(出示例1)(化繁為簡是不是需要出現)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裡什麼發生了變化?(數變小了)

3、活動: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給你們準備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學生彙報:預設學生的幾種思路(課前滲透,若沒有出現則師舉例說明)

(1)直接想到雞有3只,兔有5只

(2)從雞有6只,兔有2只開始推算

(3)從雞有8只,兔有0只開始推算

調整方案有兩種: 一種是一個一個的調整:總結規律:每增加一隻兔,減少一隻雞,腳的總數增加2只:反之,則減少兩隻(讓學生必須領會透)

另一種是 多個調整:

師:像你們剛才這樣,根據雞和兔的總只數,列舉出一些可能,通過驗證和調整,總能找到一種情況符合題目要求。這種方法可以叫做

列表法(板書)

4、學習假設法

(4)師:在剛才的列表法裡邊,我們從雞有8只,兔有0只開始推算,也就是假設籠子裡全都是雞。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計算?

(學生先在練習本上計算,再彙報思路)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

師:把所的有隻數都假設成雞,算出腿的總條數再和實際的條數比較一下,通過分析和計算,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可以叫作假設法。(板書)

5、師:同學們剛才的這兩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最簡單,或者說你最欣賞哪種方法?

生:

師:剛才我們用列表法和假設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們能用我們剛才的方法解決我們前面的那個《雞兔同籠》的問題嗎?

學生動手計算,彙報解題思路,

6、師:同學們請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把籠子裡的雞兔都假設成雞,除了這種假設,我們還可以怎麼假設呢?

生:(都假設成兔)

學生自己動手計算解決問題,彙報

(三)回顧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

生:

師: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生:

說課稿 篇8

我執教的是國小語文第一冊,13課《平平搭積木》。課文是從兒童生活實際出發,採用詩歌的體裁,講述平平用積木搭了四間房子,分別想給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和沒有房子的人住,還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給大家住。本課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自瀆自悟,懂得課文包含的道理,受到“心中有他人”的這種美好 品質的感染。

開課通過輕鬆自然的談話法匯入,揭示本課要學習的課文《平平搭積木》。

第二個環節設計為“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本課生字,並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特設5個問題讀。

第一遍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第二遍讀,把課文讀通讀順,不丟字添字。

第三遍讀,指讀正音

第四遍讀,讀準課文中生字的音,並學習生字。

第五遍讀,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

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教師儘量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牢固地記住生字。教師引導學生組詞擴詞說句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第三個壞節設計為“學習課文,感情朗讀”,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受到平平的'美好品質,並帶著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讀文,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第一遍讀,教師扮演奶奶,學生扮演平平,通過合作讀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遍讀,理解平平說的話,完成設計問題:

平平搭積木,搭了四間房子,

一間給 住,因為 ;

一間給 住,因為 ;

一間給 住,因為 ;

還有一間給 住,因為 。

學生通過填空的形式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感受到平平是個怎樣的孩子,得到思想上的薰陶。

第三遍,感情朗讀,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小主人公平平,模仿平平的語氣來讀一讀。

第四遍讀,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第五遍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第四個環節設計為“課外拓展,感情昇華”,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新閱讀》27課《地上有塊西瓜皮》,比較三位小朋友的所作所為,瞭解“保 護環境,人人有責”,愛護環境的小朋友同樣會贏得大家的喜歡。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受人喜歡的小朋友的優點,爭做人人喜歡的小朋友。

說課稿 篇9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學是國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探究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係以及浮力、壓強知識的重要基礎,更為高中學習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鋪墊,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絡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2)對教材的處理

北師大版的實驗教材,將二力平衡這一節內容安排在第三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測量、重力和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後面是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係。

◇ 關於平衡狀態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給出。但是生活經驗和直覺告訴學生:靜止的物體是平衡,而對於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是平衡狀態卻沒有這種認知。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得出靜平衡,通過老師的演示實驗,發現受平衡力的物體也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來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將書上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在硬紙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個孔,學生用兩端帶有掛鉤的細線,根據自己的意願任意選擇兩個受力點,實驗操作簡單方便,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增強了實驗的全面性。

◇ 課本中對於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這種平衡狀態的受力情況沒有探究,為了幫助學生能直觀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勻速提升鉤碼的實驗,會對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認識。

通過探究和演示實驗,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和演繹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今後研究問題奠定了能力基礎。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善於觀察,熱衷於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3.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能說出什麼是平衡狀態;

②對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能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③會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水平和豎直方向上的簡單平衡問題。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與討論生活中的平衡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中領略物理的簡捷之美,獲得成功的喜悅;

②通過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體受力情況,培養關注科技的意識;

4.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的,具有應用的廣泛性和後繼學習的基礎性;而學生剛剛接觸到力,對實際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分析,學生感到比較生疏,因此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教法分析

為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方法為學生搭建支架,學生主要以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組間協作、討論歸納等方式來獲取新知識。

6.教學資源

教師:多媒體課件、示教板、彈簧測力計

學生:兩端帶有定滑輪的木板、帶孔的硬紙板、細線、鉤碼、刻度尺

二、教學過程分析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 視訊引入

從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情景出發,激疑生趣,引發學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環節二:觀現象、究本質→認識平衡與平衡力

學生憑藉已有的經驗結合對周圍物體的觀察,列舉出他們認為平衡的物體,例如:桌面上的物理書,懸掛的燈管等,進而得出靜止的物體是平衡狀態。這是學生看到的表面現象,究其本質是什麼呢?老師立刻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對他們所列舉的幾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對平衡物體的受力有個全面地認識,進一步指出一個物體如果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環節三:師生合作、解讀探究

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活動一: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猜一猜] 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方面考慮,猜想二力平衡的條件。

[議一議] 在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實驗,並說明合理的實驗步驟;

[做一做]在老師的指導下,參照老師提供的實驗探究卡,分組合作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具體做法:將兩端帶有掛鉤的細線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一端鉤在帶孔的硬紙板上,另一端跨過定滑輪用鉤碼來拉,進行實驗,探究出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關係以及合力。

[畫一畫]平衡狀態時,學生用刻度尺將兩個力的作用用點連線劃線,觀察兩根細線和所畫的線的位置關係,清晰同一直線的特點;

活動二:對比演示、觀察歸納

◇ 與學生實驗對比,老師對硬紙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學生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進一步體會同一直線的深刻含義。

◇ 硬紙板處於平衡狀態,用剪刀將硬紙板一剪兩半,鉤碼和半張硬紙板會向兩側掉下,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學生通過討論、補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一個物體、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動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體一定靜止嗎?老師演示鉤瑪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學生通過觀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體也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學生熟悉的廂式電梯中間的執行過程就是勻速直線運動,實驗結合生活,學生清楚了平衡狀態,不僅侷限於靜止,也有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但完善了平衡狀態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狀態與平衡力的關係,為學習力和運動的關係作了很好的鋪墊。

環節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為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討論問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