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推薦】說課稿模板合集8篇

【推薦】說課稿模板合集8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說課稿模板合集8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情節,吸引著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故事能為其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我選擇的這個故事《珍珍的小黃傘》,這是一個可愛的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人物對話簡潔明瞭,但有趣的故事情節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從故事中能讓幼兒知道下雨前的天氣變化。

活動目標:

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能瞭解故事內容,並試著講述故事情節。

2、會用簡單的語句講述自己對下雨天的感覺。

3、能夠知道下雨前的一些天氣特徵。

活動準備

小黃傘、教學掛圖

教法: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五個環環相扣的環節,整個設計突出了兩點:1、教具直觀:語言與教學掛圖結合在一起,使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2、語言引導:在語言活動中經常會出現,能力強的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說出他們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兒,會因沒有機會說而很快地失去興趣。因此,我在活動的設計時注意了問題的設計,從而讓幼兒有慾望說、敢說、有機會說。

活動過程:

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出活動的主題“小黃傘”。提出的問題是:出示實物,問:這是什麼?小朋友用過雨傘嗎?什麼時候用的?除了用到雨傘外,還會用到什麼呢?通過此環節能讓幼兒知道更多下雨天的用具。

基本部分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自己對下雨天的感覺:

提問: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下雨嗎?為什麼?2、下小雨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通過此次談話讓幼兒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會對下雨有不同的感覺,有好的感覺也會有不好的感覺,下小雨時撐著雨傘穿著雨衣雨鞋,到戶外去拜訪小雨點,聽聽雨點打在窗戶、樹葉、屋頂上的聲音,踩踩水坑,是快樂的事。而下大雨時就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的不便,鍛鍊幼兒能用簡單的語句講述自己對下雨天的感覺,交流彼此之間的生活經驗。此環節還運用課件來讓幼兒瞭解更多下雨天可以做的事。第二環節是教師引導幼兒分段理解故事內容,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問來分段理解故事的內容,在觀察教學掛圖時,教師提出的問題留給了幼兒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大膽的去猜、去說,這樣可以更好的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欣賞完故事後教師做小結:故事中的珍珍一直很希望能夠“炫耀”一下自己的生日禮物 -----小黃傘和雨鞋。但是,怎麼等雨還是不來,於是珍珍就不停的問媽媽,媽媽都是怎樣說的?小朋友來想一想

教師小結:原來下雨前有這麼多的天氣變化(烏雲→閃電→打雷→下雨)。此環節是鼓勵幼兒試著講述故事的情節,能更瞭解到故事的內容,同時也回顧了下雨前會有的一些天氣變化。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同幼兒完整的欣賞一遍故事。第四個環節是教師將故事做總結,向幼兒解釋下雨前會發生的一些天氣變化。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夏天會下雨嗎?下雨前會有哪些天氣變化呢?這一環節是讓幼兒知道夏天為什麼會下雨的原因,教師運用簡單的語言和直觀的課件來讓幼兒瞭解到“為什麼夏天會下雨”,另外還運用直觀的課件來讓幼兒更深一步的知道下雨前的一些天氣特徵。

活動的結束部分是:教師通過提問,小結安全教育,下大雨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事,這一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知道下大雨時不應出去玩,會有危險,培養幼兒下雨天應有的基本自我保護意識。

說課稿 篇2

眾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1996年,我校參加了國小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的研究,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兩年來,對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語文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為教育教學注入了勃勃生機,開創了語文課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說的是一堂典型的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閱讀教學的課例。

一、說教材

《北京》一課敘述了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從教材內容看,本文有三大特點:

1.結構嚴謹。

課文共5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最後一段是全文的總結,抒發了讚美和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間2、3、4三段對北京的景物展開了具體的描寫,並且都按照方位順序來介紹。全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2.選擇精煉。

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課文語言清新、簡潔、淺顯,字裡行間洋溢著對首都北京的讚美之情和熱愛之情。

《北京》一課是第五冊第七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第七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閱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要注意寫了哪幾個方位,每個方位都寫了什麼。”而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偽建築。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課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順序具 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並且使學生通過本段課文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為: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二、說教學目標

《北京》—課的總教學目標是: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理解23個新詞的意思。

2.能正確妙寫課文中帶頓號的句子,認識頓號。

3.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

4.能正確地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5.瞭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初步培養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課時安排是兩課時。

第一課時:感知全文,講讀課文1、2自然段,學習有關字詞。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3至5自然段,學習有關字詞,總結全文。

根據教材特點,單元目標及課時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時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建軍星露生字,掌握—個多音字“都”,理解,12個新詞的意思。

(2.瞭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操作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1、2兩段。

(2.能按方位順序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

情感目標:感受北京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計算機以其獨有的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形象的聲音及完整的情節,在課堂教學中施展出獨特的魅力,對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其效果是酚明顯的。根據我以往的教學實踐,把多媒體計算機合理運用於語文閱讀教學,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發揮輔助作用,而且是其他傳統教學媒體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輔助掌握生字;

2.輔助掌握詞語

3.輔助閱讀課文,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計算機多種優越功能,用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良好教學情景,多方面地輔助課堂教學,力爭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效果,學得有收穫。

那麼,把多媒體計算機運用於課堂教學,在具體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學原則、教學規律,發揮其優越功能和輔助作用呢?下面我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來談一談。

四、說教程

(一)藉助C A I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一開課,我就讓學生一邊看大螢幕,一邊放錄音,同時出示課題,開門見山。然後讓學生說一說:“你對北京有哪些瞭解?”由此,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特有的聲像效果,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簡單的說話訓練,活躍課堂氣氛,使整堂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藉助C A I創設情景,感知全文。

同學們,大家想去美麗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嗎?”通過簡單的導語,讓學生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圖、文、聲三者結合的全文朗讀,多層面、多角度地來感知全文,給他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真的去北京參觀—樣。藉此既讓學生感知了全文,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奠定了整堂課的基調。

然後,在預習的基礎上,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同時讓學生提出預習字、詞時出現的問題,請計算機幫助解決。

(三)藉助CA I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本段的教學是落實本堂課重點教學目標的載體,也是落實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的載體。下面我就重點來講講這一段的教學過程。

首先,教師演示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讀。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

接著,運用課件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這三個導讀提示,是緊扣課文內容,針對課文閱讀訓練重點提出的,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在導讀的過程中,如教學需要,計算機還可以提示正確的答案。比如在討論第2題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井說一說天安門廣場上有哪些雄偉的建築物,然後用滑鼠點擊出答案,給學生及時的資訊反饋,幫助學生判斷、矯正自己思考結果的失誤。

如果學生對某一建築不是十分的瞭解,想作出進一步的認識,那麼也可用滑鼠點選、熱擊,找開視窗,從圖片中瞭解建築物的外形,從文字介紹瞭解建築物的特徵,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導讀、議論完之後,請學生動筆完成課堂練習第5題,按課文內容填空。

這樣,通過CAI課件的導讀、演示、幫助、引導學生來閱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課文,明確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築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讓學生通過課堂練習進一步地鞏固、深化、突出了教學重點。

說課稿 篇3

一、本課教材:蹲踞式跳遠(第三次課)——水平二

二、指導思想:根據體育健康標準的要求,本課在教學中堅持"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思想,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去嘗試、去體驗的過程,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特別對中年級學生來講,由於剛剛接觸蹲踞式跳遠,教師應該以掌握基本技術動作作為重點,使學生通過觀察、參與、探究、感悟,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動作概念、和行為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競爭意識、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學情分析:

1、 教學物件:國小三年級男女生

2、 知識、技能基礎: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基礎(二年級學習過屈腿跳高),但在知識的理解、技術的掌握以及學習的方法、興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此,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多體驗、多實踐。

3、 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特點:心理素質處於思維的活躍期,思路比較敏捷,活潑好動、樂於思考、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較強。身體素質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呈現出下肢力量發展不均衡的特性。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蹲踞式跳遠的四個環節以及各個環節的要求。

技能目標:讓90%以上的學生掌握蹲踞式跳遠的踏跳技術(準確性)以及騰空後成"蹲踞式"動作。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克服困難的精神和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活動中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建立良好、和諧人際關係。

五、教材的重、難點:

重 點: 踏跳的準確性。

難 點: 騰空後積極提膝收腿成"蹲踞式"。

六、教學程式設計:

1、 開始部分:除常規教學外,佇列隊形——圖形站隊(三角形、方形、圓形等)。

2、 準備部分:安排了呼啦圈遊戲,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成個人或集體合作練習。最後還安排了一個輔助練習,走三步起跳、落地動作練習(體會起跳腿積極上擺與擺動腿靠攏)。通過練習,進一步使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同時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在體育課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 主體部分:

(1)、利用語言、圖片匯入本課主教材——蹲踞式跳遠。A先讓學生複習上次課學習的助跑、踏跳、騰空、落地四個環節的技術動作,再通過教師的示範,學生更直觀的領悟和理解跳遠的重難點。B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觀察教師動作,去體驗蹲踞式跳遠的完整動作,學生按順序進行展示練習。

(2)、教學中在保證掌握動作的基礎上,練習中為提高學生練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小墊子設定障礙,讓學生跳過小墊子落入沙坑;為讓學生體驗踏跳的準確性,讓學生在小墊子後面起跳,腳觸墊子或踩墊子為犯規;為解決空中成"蹲踞式"問題,可以採用增加墊子高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用墊子將踏跳與騰空技術結合起來進行練習;最後讓學生體驗完整的蹲踞式跳遠動作。

(3)、輔助教材——呼啦圈遊戲。利用呼啦圈進行,各組在教師的提示下先進行障礙設定,設定完成後按照教師講解的遊戲方法進行遊戲比賽;再遊戲時教師為提高學生興趣和比賽的觀賞性可以增加一定難度和趣味性。教師在組織比賽的時,還要擔任指導、監督和裁判任務,根據時間遊戲可做2—3次。

4、結束部分:放鬆活動――"我與奧運"。組織學生每人一個呼啦圈,教師結合奧運主題,採用呼啦圈擺放"五環"、"20xx"、奧運會倒計時"281天"等方式進行放鬆。要求全員參與、反應靈活。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一年級原地側向推鉛球的新授課教學。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原地側向推鉛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級田徑教材中投擲類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力量和投擲能力的運動專案。由於教學物件是高中一年級學生,他們大部分同學在國中時或多或少的接觸過鉛球。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推鉛球,不限制投擲動作與方法,激發學生對鉛球的興趣。因為是第一堂課,我使用實心球來教學,通過學習,發展學生的上、下肢力量及身體的協調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把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

1、認知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鉛球的基本知識,基本常識。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握、持球的要領,根據男女學生的差異而區別制定,並使80%的學生初步掌握側向原地推鉛球的動作要領。

3、情感目標:本節課可結合鉛球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克服困難、團結協作、聽從指揮等優良品質的培養。通過合作性學習,體驗推鉛球的樂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原地側向推鉛球的動作路線及蹬地、轉體動作的連貫性。

2、教學難點:最後出手撥球的動作技術。

四、場地器材

在課前提前安排和佈置好場地,畫好標誌線(要和學案上統一)既節省上課的時間又可以避免以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本次課所需器材:實心球。

五、教學方法

1、教法: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分組練習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學法:根據課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採用以下方法:

(1)講解法:讓學生領會動作要領。

(2)分組練習法:讓學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動作技術。

(3)討論、糾正法: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教學程式分為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部分來進行。

(一)準備部分:(10分鐘)

1、在集合整隊、師生問好等正常的課堂常規後,教師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宣佈本節課目標任務,特別強調注意安全的要求,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任務,接下來進行佇列、隊形練習,通過練習培養學生正確的身體姿態,同時使學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準備活動:

為了使學生身體機能從安靜狀態逐漸過度到工作狀態,在準備活動的開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蛇形跑,然後有針對性的做幾節徒手操,特別是手指、肩、腰、膝、踝必須活動開,使得學生各主要肌群、韌帶等充分伸展。

最後安排俯臥撐(注意男女區別),男生10個正規俯臥撐,女生5個俯臥撐,為基本部分新授課的教學做鋪墊。

(二)基本部分:(30分鐘)

將人數分成四個小組,選出自己的小組長。一開始教師對學習練習過程做一下要求:

1、安全問題:必須統一投統一撿,不可隨便亂跑,不可亂穿組,出現危險事故。

2、分組練習:組長組織大家站成一排,按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我將本部分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步驟:

3、教師講解投遠的原理及簡單的方法,要求體現遠度,不限制投擲的動作,讓學生髮揮創造性思維能力,並可以相互討論和模仿。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體會投擲的原理和最佳的投遠動作。

4、教師先讓學生徒手練習原地正面推球與瞪地、轉髖動作,然後將瞪地、轉髖與推球協調結合的徒手練習。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示範、提示,讓學生掌握正確動作的表象和基本的動作概念,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原地側向推鉛球的動作要領和用力順序。

5、學生練習原地正面推實心球,體會正確的推動作,解決蹬與推協調配合的問題。

6、根據學生練習情況,請部分學生展示自己擲遠的方法,並讓學生相互進行比較和評價,目的是引出簡單而有效的擲遠動作(原地側向推鉛球),為以下教學作好準備。

7、根據以上幾個練習情況,最後讓學生練習原地側向推實心球,讓學生相互間提示、糾正最後推的動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進行引導和個別指導,對相對比較集中的錯誤動作進行集中指導,並讓動作比較正確的學生示範,然後讓學生相互間評價。

目的是通過掌握原地側向推鉛球的動作,把實心球擲的更遠,發展學生的投擲能力。

教法:

(1)教師簡單介紹投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握球的手型及原地側向推鉛球的完整動作。

(3)學生進行原地正面推球與瞪地、轉髖動作的徒手模仿練習。

(4)學生二人一組做蹬地、轉髖的徒手練習。

(5)學生練習正面原地推實心球。

(6)教師巡迴指導,並隨時糾正錯誤動作。

(三)結束部分:(5分鐘)

(1)組織學生做放鬆活動。

組織形式:閉上雙眼,想像陽光明媚,微風拂面,你坐在草地上,聞著花草的芳香,舒適極了,身心放鬆,放鬆,再放鬆……。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2)總結本次課的學習情況: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較弱的給予鼓勵。

(3)安排學生收還器材。

七、預計課的效果:

本節課的預計平均心率為130--140次/分;運動密度為35--40%;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各位給予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教材位置及意義

本課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國小資訊科技第二冊模組2“資訊科技和作業系統簡介”中的第4課《檔案和資料夾》中的教學內容。 檔案的移動和複製屬於資訊科技基礎知識中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檔案和資料夾的概念和新建資料夾的方法;通過學習檔案的移動和複製,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的使用作業系統,對於今後學習各種應用軟體具有很大的幫助。

2、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很多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但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前基礎差異較大。因此知識點本身並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更加關注基礎弱的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各自的發展。

3、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2) 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應用;

(3)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能 力。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檔案的移動和複製的方法(基於教材內容的特點)

(2)教學難點: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靈活應用。(基於教學實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

1、 教法運用

根據資訊科技學科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並輔以討論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 學法指導 學生在這節課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對檔案進行移動和複製操作的經驗,只是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 因此課堂上主要採用學生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部分——媒體運用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教室的軟、硬體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生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在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的指導下,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提出任務”“任務驅動、主動探究”“任務升級、鞏固拓展”“原理淺探,總結髮展”四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

(一) 情景創設,提出任務 創設一個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歸來帶回許多照片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自己提出分類整理照片的任務。 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任務創設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隨著學習任務的提出,學生也瞭解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主要目標。

(二) 任務驅動,主動探究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整理照片之前要給喜羊羊和美羊羊建立各自的資料夾,這是對上節課知識的簡單複習,由學生口述方法,師生共同操作完成。

1、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嘗試給照片分類,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對檔案的操作。

2、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自由的交流。 在學生嘗試、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組織者,讓會的學生指導不會的學生,使全體同學都能夠掌握移動的方法。

3、交流結束之後,我將學生的操作進行總結,使學生髮現,照片01-07,使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檔案的移動操作。並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學生沒有發現的方法(比如快捷鍵法或直接拖動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接下來的照片08-10是合影,用移動的方法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因此採用的是檔案的複製操作。

比較“移動”與“複製”的區別 在前面的操作中,我們有時用移動,有時卻要用複製,兩者究竟有何區別?就這一問題,師生及時的展開一次小談論。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能夠形象的理解二者區別在於移動之後原資料夾中的檔案消失,而複製之後原檔案還在。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也是大部分學生實際應用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具體操作練習之後採用討論的方式,在師生交流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辨明移動與複製的區別,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

至此,我們完成了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採用“學生指導學生”的形式,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學習、自主評價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幫助者,及時的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情況。

(三) 任務升級,鞏固拓展 在這一環節,順延前面的情境,向學生提出新的任務:羊村的村長爺爺計劃舉辦一次關於泉城濟南的旅遊宣傳活動,為此蒐集了各種型別的資料,有文字介紹、也有照片和視訊資料。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些資料分分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組間開展競賽,比比誰的速度快。 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困生的活動,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請完成任務最快的小組展示成果並介紹經驗和技巧。 鞏固練習環節是學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饋。我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這組練習,使學生繼續鞏固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操作,但它不是上一環節的簡單重複,在任務設計中,有這樣幾個特點:(1)檔案由單一的圖片拓展到圖片、文件、音訊、表格等各種常見型別,通過提供豐富的素材,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移動與複製可以應用於各種型別的檔案,擴大了技能的應用範圍;(2)在檔案的排列順序上,“大明湖”的相關檔案是連續排列,而其他景點的檔案是分散出現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從來發現同時選中多個連續/不連續檔案的方法。通過這組練習,同時實現了知識的鞏固與拓展,提升了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四) 原理探源,總結展望 介紹剪貼簿的知識,從而瞭解移動和複製的基本原理。 學生談談收穫與感受,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回家整理自己電腦中的檔案。

說課小結

在教學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雙向拓展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著“以學定教,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的,讓學生教學生,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

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重點關注學困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大部分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使學生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

請專家評委批評、指導。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琵琶行》是新課標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

一、說教材

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文字梗概,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定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b,從這裡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此部分。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一文中說:“文字是一座橋樑。橋的這邊站著讀者,橋的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並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裡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絡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裡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為什麼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文章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三)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課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鑑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說課稿 篇7

這次我執教的是五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課題,為了把我們的每一節思品課紮實有效,總結好每堂課的好的上課經驗,特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後反思等方面來總結一下我講的這堂課:

設計理念:

“尋找身邊的科技”是“身邊的科技”的第二主題活動,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我旨在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尋找身邊的科技,體會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廣泛尋找科技產品,充分調查研究、蒐集資料,課上交流、共享、互相學習的我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積極參議調查研究,用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與人交流,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設計“我的發明”,給學生留有書寫的空間,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改善生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鍛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生存環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在我們的周圍都已成為科技的世界,可以說科技無處不在。人們創造了科技,科技又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我們與科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身邊的科技”由“我家買了洗衣機”和“尋找身邊的科技”兩部分內容組成。“尋找身邊的科技”是上一主題的拓展延伸,由對一種科技產品的研究,擴充套件為對科技的全方位的關注:領域設計家庭、學校工廠、農田,生活涉及衣食住行。通過調查研究,整理資訊、交流共享,使學生親身感受科技的普遍存在,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安排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是為了激發學生創新慾望,讓學生掌握創新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現代生活離不開科技,科技就在身邊,科技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知道一些常用物品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3、能嘗試和改進生活中的不足,進行發明創造,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感。

4、積極參與調查研究,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與人交流,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其中教學目標1、3、4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教學目標3、4既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又是本課學習的難點,為了有效地抓重點、突難點,在教學過長中我設定了以下環節:

一、問題探討,形成共識。

主要分三步進行:

1、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課前的調查表,在整理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同學的說法有錯誤,小組中的同學一定要一起把它改過來。

2、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3、談在“尋找身邊的科技”這個活動中的感受。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調查研究,整理資訊、交流共享,使學生親身感受科技的普遍存在,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並且通過積極地參與調查研究,培養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與人交流,提高和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體驗內化

以魯班仿照小草的齒髮明鋸子的故事激發學生嘗試“我的發明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發現與改進生活中的不足,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設計“我的發明”,給學生留有書寫的空間,目的是讓學生關注生活,改善生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鍛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課後延伸

課後繼續進行“我的發明”,把自己的作品和同學交流,評選班級發明大王。

教學反思:

整堂課我採取創設兩個大的場面,力求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從而起到深化學習的效果。兩個場面都起到了相應的效果,但是第一個場景調查表交流過程中由於自己引導方面的原因,學生回答方面欠條理。對於思品課的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我還需要再下功夫。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裡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裡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是怎麼生長的,於是,我用“有趣的根”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於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體驗、觀察圖片和事物,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根的作用,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根,感受樹根與根之間的不同。

2、通過實驗探究樹根的作用。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根的作用,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瞭解植物根的生長及不同”。

我通過之前幼兒的親身體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瞭解根的形象,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帶領幼兒連根拔掉田地裡的雜草,一起到戶外尋找暴露出來的樹根並拍攝下來。

2、物質準備:根雕作品、各種樹根的圖片。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採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操作法,觀察法,交流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

本次活動打算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說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體驗法、操作法,觀察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先請幼兒把草連根拔起,近距離的觀察到植物的根,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看到了什麼,根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等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還有沒有長的不一樣的根”幼兒最喜歡和老師一起參與活動,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去找其他的根。接著有欣賞根雕作品和各種根的圖片,使幼兒對根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再次啟發性的提問“樹木怎樣才能長得又高又壯,它是怎樣把‘飯’吃到‘肚子’裡的?”討論樹根的作用,最後,用比較法得出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說活動過程

(一)、提供條件,請幼兒拔草,激發幼兒探究慾望。

問題:說一說拔草時,你看到了什麼?根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拔草時費力嗎,為什麼植物能牢牢的站在那裡?

這一環節,請幼兒回憶拔草時自己看到的根的樣子,提出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觀察各種根的圖片,並請幼兒自己提出有關根的問題,說說根之間的不同處。

(三)討論

1、樹木怎樣才能長得又高又壯,它是怎樣把‘飯’吃到‘肚子’裡的?

2、為什麼樹根和樹根在泥土裡要手拉手呢?

3、請幼兒提出其他關於樹根的問題,供全班幼兒討論。

這一環節,以幼兒討論為主,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欣賞根雕作品

讓幼兒通過看、摸、聞、拍、敲的形式欣賞根雕,比較根雕與樹根的不同,從而瞭解根雕的意義,並請幼兒發揮想象給根雕取名。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感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充套件,在交流中探索出根與根雕的不同處。

五、說活動延伸

幼兒畫樹與樹根和實驗《樹根的作用》來鞏固所學知識。

實驗:將兩盆同樣大小、高矮的植物作為實驗物件,煎去其中一盆的根再插入土裡,請幼兒觀察植物的變化,並做記錄,交流實驗結果。

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慾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