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精華】說課稿合集8篇

【精華】說課稿合集8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說課稿合集8篇

說課稿 篇1

探究三角形這堂課其實就是重點解決三角形按角分類三種三角形的認知和探究。在實行教學方法時,我實踐探索運用了hands on的形式。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我在設計課程方案時,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讓學生在質疑,探究,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分一分,猜一猜,畫一畫活動,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在此我來說說我的備課設想

(一)問題——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學”理論中有這麼一句話:“經驗和自然相互聯絡”,從而可知做中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要求創設生活情景,使生活問題(材料)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沉,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也就是我這堂課的引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創設了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這樣可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去經歷,自己從而促使學生後面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在探究中解決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科學的發現始於問題,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就應該從問題開始。因此,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首要問題來探索,鼓勵他們去想,去說,去做。

這堂課我就在探究問題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1.表1 讓學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問題產生

2.表2學生合作辨別三角形三個角的情況——初步探究

3.表3 學生根據表2自己的發現,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 學生自己質疑,自己動手操作實踐證明——領悟,問題解決

(三)評價——在做中體現。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思考,獲得結論,最後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評價。——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穫。

同時在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動起來,充分展現做中學。

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而課堂“活”起來才能展現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才能顯示學生的虎虎生氣。要“活”必“動”,“動”了必“活”。

多感觀地“動”。即嘴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

嘴動。嘴巴是表情達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觀念,感情都要通過它來傳送。課堂上我讓學生盡情地讀,說,議,問。要創造讓學生髮問的機會,培養對問題尋根究底的精神。

耳動。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

眼動。學會觀察,能有順序地觀察。

手動。課堂上,我們儘量讓學生的手動起來,讓他們主動地獨立地獲取知識,鍛鍊能力。一項研究表明:“人對知識的吸收,如果僅是聽,看,加起來只能吸收5%,如果動手的話則能達到90%以上。”所以在習題中,我設計了畫一畫的環節,讓學生分割正方形。

腦動。也就是讓學生的充分思考。在猜一猜這個環節,我就讓學生體會到考慮問題要全面。

以上是我的點滴感受,還望能得到在座各位專家和同行的斧政。

說課稿 篇2

設計思路:

我們都知道,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而手套對於寶寶來說,也已經不在陌生,但是他們對手套的認知可以說是比較淺顯的。因此基於以上兩點,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手套對對碰,嘗試聯絡生活,讓寶寶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去關注手套。

一、活動目標:

1瞭解手套的基本特徵,知道手套是各種各樣的。

2學習戴手套的基本方法

3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瞭解手套的基本特徵,並根據特徵學會配對

難點:學會戴手套

對於難點的解決我會在平時的生活中加以鍛鍊,在本次活動中要求所有幼兒都能學會戴手套比較困難。

二、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各樣的手套,供幼兒配對使用。

2人手準備一副五指手套,供幼兒練習使用。

3生活中特別的手套。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互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教師演示戴手套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瞭解戴手套的正確方法。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手套做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次活動中讓先幼兒自己嘗試戴手套,然後通過教師的師範再嘗試戴手套。

3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法、鼓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

四、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究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表達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在活動中,我們提供各種顏色的手套,讓幼兒看一看手套的外形特徵,然後用語言說一說表達出來。

2 嘗試法:《綱要》指出教師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絡,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幼兒通過自己嘗試給手套配對,戴手套,做手指遊戲。在遊戲氛圍中提高了幼兒動手能力創作力。

五、活動過程:

(一)、匯入

音樂:合攏分開

(二)、幼兒練習匹配手套,瞭解手套的基本特徵。(在探索中自己發現、總結)

1、匹配練習。

師:最近天氣冷了,我們可以活動活動小手。陳老師想送小朋友一件小禮物。猜猜是什麼?(分發每人一隻手套)

師:小朋友看,這是什麼呀?你發現了什麼?你覺得應該發幾隻?為什麼?

師:手套寶寶呀應該是兩兄弟,他們呀長的一樣大小,顏色。 請你們幫助小手套找一找,把它的好兄弟請到小手套旁邊。

2、師幼交流。

師:小手套都找到好朋友了嗎?為什麼它們是一對好朋友?(幼兒描述、並共同糾正配對錯誤的手套)

說說自己的手套上有什麼?摸起來什麼感覺

3、教師小結:原來一副手套有兩隻,它們的大小、顏色、花紋都一樣。

(三)、幼兒學習戴五指手套。(兒歌教授法)

1、幼兒自己嘗試戴手套。

師:你們會戴手套嗎?那就拿出小手套戴一戴吧!(幼兒嘗試、教師觀察)

2、談感受。

師:戴手套時遇到困難了嗎?你的手套戴得舒服嗎?為什麼戴不好?

3、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師:讓你的小手套先休息一下,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麼戴的?

4、教師示範,邊念兒歌邊戴手套。

介紹手套有五指,我們的小手也有五指,找到大拇指對準,一個一個戴進去

師:剛才老師是怎麼戴的?那就跟著我一起說兒歌。(教師示範另一隻手,幼兒大聲念兒歌)

5、師幼共同練習戴手套。

師:你們想不想試一試,那我們一起來邊念兒歌邊戴手套吧!

6、小結:戴上手套感覺怎麼樣?為什麼要戴手套?(簡單瞭解手套的作用保暖、美觀)

(四)、瞭解生活中特別的手套。(提升幼兒對手套的認知,交流中結束活動)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些特別的手套,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出示各種手套,讓幼兒自由討論

(五)結束

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手套,讓我們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其他班的小朋友吧!

兒歌:

張開五個手指頭,來和手套對一對

爸爸伸進大洞洞,媽媽伸進二洞洞,

哥哥伸進三洞洞,姐姐伸進四洞洞,

寶寶伸進小洞洞,換隻小手再繼續,

張開五個手指頭,來和手套對一對

爸爸伸進大洞洞,媽媽伸進二洞洞,

哥哥伸進三洞洞,姐姐伸進四洞洞,

寶寶伸進小洞洞,我的手套戴好了。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解讀

本篇課文的作者憑著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代表了不同的季節。

夏季——綠綠的太陽掛在太空,給高山、大地、校園送來了清涼。

秋季——金黃的太陽帶來金黃的落葉和豐收的果實。

冬季——紅色紅的太陽溫暖了小朋友的手和臉。

春季——彩色的太陽把大地打扮得多彩多姿。作者借用畫太陽表達了美好的心願,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四季的變化。同時描繪了美麗的四季、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認識“掛”“街”等13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方法目標;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通過自讀、同桌讀、展示讀等多種方式來感悟課文的內容,在讀文中獲得語言的美感。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掛、臉等13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美好心願。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上課開始,我採用談話的交流方式,引入本課。最後一個問題“四個太陽到底是怎麼回事?”讓學生產生疑問並能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字詞

1、初步識字

出示生字詞,採用自讀、小老師領讀的方式進行。然後再糾正字的讀音。

2、探討識字方法

全班交流,談自己是怎麼樣記住生字的。這樣能加強學生利用拼音及已有的識字經驗自學生字和同學間互學的引導。目的.是逐步培養低年級

學生掌握一定的識字能力和方法。

3、複習鞏固生字詞

(三)激發興趣,感悟課文

第一步:提出主線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的學習方式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太陽。

在這裡,運用的是“自主擇讀”的策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讀。

第二步:重點講讀第二自然段。注重重點詞進行朗讀感悟,其中穿插練習說話部分。

第三步:總結學習的方法。

第四步:會用學習方法學習其他的段落。

(四)昇華:通過說一說你想畫個什麼樣的太陽送給誰?感受大家的美好心願。

說課稿 篇4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國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匯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裡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的口語交際課《觀察中的發現》。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是要培養學生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善於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現象和奧妙,並樂於與人分享的良好習慣。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並樂於說出來與別人分享的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互動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提出問題和意見。

3.培養學生把話說清楚,能有一定條理的把觀察過程說清楚、說完整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開啟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做到互動交流,學會認真傾聽和積極質疑。

四、教具準備:

象形字、五人頭畫;實驗器材:雞蛋、透明小杯、鹽、水

五、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直觀教學法和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傾聽、質疑、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小組互動、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力求體現《新大綱》中指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六、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課,反思所得。

通過學生複述已學過的本組課文15、16課課文內容,練習說話,教師引導並給予肯定,使學生把話說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以此為憑藉,引出話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二)、仔細觀察遊戲和實驗,善於發現其中奧妙,練習說話,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這一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猜測字、找人頭圖相和小組親自實驗、觀察雞蛋在淡水中和在鹽水中的不同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傾聽、質疑、交流,再引導學生練習說話,說說自己和聽聽別人的觀察所得。從而達到開啟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的目的。

說課稿 篇6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五年級上冊一首古詩《望天門山》,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當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顯示了豐富的想像力。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情,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另外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後學習古詩打下基礎,據此,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慧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技能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是教學重點,難點是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更加愛祖國,以此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做嘗試練習,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教材設計說明

這首詩有景有情,詩中有畫,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拓展閱讀”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在本詩教學中,我還給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揮想像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著眼點,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本次教學中,我適時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時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師生互助”,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本課的教學設計較好地去體現“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讀書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範讀,評價性讀,集體朗讀,男女生分讀,背讀。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一輪輪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過程中,領悟詩的意境,情感得到昇華。

說課稿 篇7

《明天要遠足》是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9課,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我對本課教學的構思:

【說教材】

《明天要遠足》這首詩包含童真,凝練、傳神。3節詩中都用了感嘆詞“唉”,3次重複,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興奮、激動、期待、……盡在“唉”聲中。作品沒有正面寫遠足,卻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個孩子對遠足的嚮往和期盼,比較適合低學段的學生,讓學生以學習本文為契機,走進生活。

【說目標】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學要求、本課內容和課型,以及學情,我擬定了如下幾點目標:

1、認識“睡”、“那”等11個生字和木字旁、京字頭兩個偏旁,會寫“才”、“明”等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句子語氣的變化。

3、聯絡生活和插圖,感受即將遠足的快樂和期盼。

其中識字讀文是本課重點,體驗即將遠足的快樂和期盼是本文難點。

【說學生】

經過近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識字和閱讀能力。但這些孩子大多數是農村孩子,有很多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識字、讀文的能力比較欠缺,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這兩方面的練習。

【說教法】

教學中,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啟發學生想象,引導感受期盼的心情。讓學生自主識字、遊戲檢查、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

【說過程】

《明天要遠足》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這一課我預設了五個環節:

(一)、兒歌匯入,激發興趣。興趣是通往成功大門的鑰匙,本課我以兒歌《一同去郊遊》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遠足”的含義。

(二)、識字讀文,整體感知。初讀課文,然後進行識字教學,認識木字旁、京字頭兩個偏旁,利用送字寶寶回家、摘水果,開火車等形式進行鞏固練習。指導書寫“才”、“明”等四個字,動畫展示拼音、筆順,指導學生書寫、臨摹,要求書寫規範、端正、整潔,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最後在識字的基礎上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三)、精讀課文,體驗情感。在熟讀的基礎上學習詩歌,通過指導“唉”的朗讀,體會小朋友急切、無奈、期待的心情。這裡我預備結合生活體驗,創設情境,入情入境後進行朗讀,降低了學生對遠足前期盼心情理解的難度。

(四)、拓展延伸,爭做“小詩人”,模仿課文讓孩子進行說話練習同時嘗試“寫詩”。

(五)、作業佈置。作業我設計讓孩子繼續寫詩,並把寫好的詩讀給家人聽,從而增加成功的體驗,激發繼續學習的動力。

【說板書】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本課板書我將按課文內容和孩子們的想象內容依次板書,簡潔、條理清晰,為孩子們最後的“寫詩”做提示。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石家莊外國語學校的劉立志。

我說課的題目是:“合作探究,質疑思辨”——《探究影響蚯蚓分佈的環境因素》

接下來,我將從:選題背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實驗教學理念與過程、反思總結五個部分進行說課。請各位專家、老師指正。

一、選題背景:

雨後的校園乾淨清新,學生漫步其中本該心情愉悅,可是一些學生卻在操場上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大量的蚯蚓在雨後爬出了草地,而太陽升起後大批死亡。孩子們心痛蚯蚓屍橫遍野,質疑蚯蚓為什麼在雨後離開土壤。也提出了問題,蚯蚓的生存分佈還會受到哪些條件的影響呢?

於是我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他們又瞭解到,蚯蚓在土壤中有著重要的環境淨化作用,國內外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其生態學作用的研究。然而,環境汙染已經威脅到了蚯蚓的生存。因此,研究影響蚯蚓分佈的環境因素,對於更好地保護蚯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正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我選擇了這一研究課題,我願意和他們一起“合作探究,質疑思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學習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背誦。動手實踐、合作探究是學習的重要方式,結合學生實際,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蚯蚓生存的環境因素種類;

②說出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2.技能性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分析和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②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並嘗試用這一方法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3.情感性目標:

①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形成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情感;

(二)重難點分析

結合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重點確立為應用實驗法來探究影響蚯蚓分佈的環境因素;由於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操作能力較弱,因此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並完成實驗是教學難點。

(三)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採用的教法有:探究式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法有:探究討論法和合作實驗法。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已初步學習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也瞭解了設計實驗遵循的原則。因此學生基本能夠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物學問題。

2.學生對生物實驗課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科學思維還不夠嚴密。需要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加強。

四、實驗教學理念和過程

*實驗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理解科學探究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親歷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

*實驗教學過程:

(一)戶外觀察:

首先學生在戶外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並查閱相關資料。同學們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在觀察蚯蚓的過程中瞭解了它的生活環境,實現了情感性目標——讓學生親近自然,在自然環境中去發現生命現象。

(二)提問質疑:

1.學生結合戶外的觀察以及查閱的資料,針對影響蚯蚓分佈的環境因素提出問題。請看課堂實錄——播放視訊。

讓我驚喜的是學生不僅提出了光、水分可能會影響蚯蚓的分佈,還想到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響蚯蚓的生活。這也讓我感慨,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老師更全面、更發散。

最後,通過討論辨析,學生們自由結組,選擇了感興趣的8個問題進行探究,即——光、水分、溫度、空氣、土壤酸鹼性、土壤中有機物多少、農藥、化肥這8個因素是否影響蚯蚓的分佈。

(三)思維碰撞

通過交流討論, 8個探究小組分別設計了實驗方案,其他小組進行了補充質疑。請看課堂實錄——播放視訊。時間關係,這裡只展示了光、溫度對蚯蚓分佈的影響,其實針對每一種環境因素各探究小組都設計了實驗方案。

比如探究農藥這一因素時,他們是這樣設計的——土壤兩側有無農藥形成對照,將蚯蚓放在中軸線的位置進行觀察。孩子們還查閱資料瞭解了土壤中容易殘留的.農藥種類和濃度。探究土壤酸鹼性他們是這樣設計的,將三種土壤平均分佈在實驗裝置中,把蚯蚓放在中心的位置進行觀察。設計之後孩子們又查閱資料瞭解酸鹼性土壤的分佈情況以及如何測定土壤的酸鹼性。

孩子們的認真讓我感動,雖然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還很稚嫩,可是已經初步具備了科學探究的思維,這也讓我意識到,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

通過討論,學生們還確定了探究實驗的主要用品,並設計了探究實驗報到單。

(四)動手實踐

之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資料,請看實驗片段——播放視訊。(老師穿插講解:實驗一段時間後,學生通過統計兩側不同土壤中蚯蚓的數目來判斷蚯蚓更適合生活在哪種環境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如實記錄了資料,比如水分這組,學生分別記錄了3次實驗資料,並取了平均值以便分析。

(五)交流展示

實驗後組內合作分析實驗資料,得出實驗結論,完成實驗報告。之後代表進行彙報,這是學生彙報的片段——播放視訊。

之後組間交流實驗現象,得出最終結論—— 蚯蚓適於生活在:陰暗潮溼、空氣充足、溫度適宜、富含有機物的中性土壤中,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對它的生活有不利影響。

(六)情感昇華

最後,同學之間交流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學生們一致認為:蚯蚓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瞭解其生活環境之後要更好的保護它們,使人和其他生物和諧發展。

這是雨天蚯蚓爬出路面,學生救助蚯蚓的情景。這是孩子們做的保護蚯蚓手抄報,手抄報上人和蚯蚓的關係和諧溫馨,讓人感動。

四、反思總結

(一)成功經驗

1.本節課教學程式科學合理,體現了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學法改革,正確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通過本次探究活動,學生不僅瞭解了蚯蚓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能運用這種方法探究其他生物學問題。

(二)創新之處

1.創新之處一:方法創新。學生能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分別探究了多種環境因素對蚯蚓分佈的影響。這是各組的實驗裝置。通過探究實驗,不光拓展了學生思維,教學相長的同時也拓寬了老師的思維。

2.創新之處二——裝置創新。

①用垂釣蚯蚓保鮮盒減少了實驗過程中蚯蚓的死亡數目。

②探究光對蚯蚓分佈影響時,水槽一側用黑紙包住並蓋上紙板,一側不包並蓋上玻璃板,明亮和黑暗對比更明顯。

③探究溫度對蚯蚓分佈影響時,用冰塊降溫和水浴加熱的方法解決了土壤溫度容易改變的問題。

3.創新之處三——評價創新。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並得到他人的肯定。為此,作為課改中的實踐者首要的任務就是及時的評價。所以在探究活動結束之後,每名同學都進行了自評、組評和教師評價。及時的評價成了學生學習最好的催化劑,不僅激勵了學生,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點滴感悟

最後將我的一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1.對於國中的生物教學來說,不僅要傳授學生基本的生物學知識,更要側重於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意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通過探究實驗落實了重要概念:使學生領悟到動物的行為能使其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機會。

3.在生物教學中融入實驗探究,可以讓學生從探究性實驗中學到構建科學的知識與理論,體驗科學,並在探究性實驗中發展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的獨特魅力!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