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演講稿 >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相信寫演講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弟子規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1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有關

《弟子規》共由1080個字組成,它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藴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身為子女就應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的'“入則孝”中説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生育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回到家自然是累了。作為子女,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容遲緩;父母讓我們做的事,要馬上做好,不容拖延。我們應該多體諒父母,幫忙分擔家務,多為父母着想。“入則孝”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孔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與《弟子規》的“泛愛眾”中説到的“到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同一個意思。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軍事基地的事。他的朋友説:“我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此事。“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好友急切的回答道:“能。“羅斯福微笑着説:“那麼,我也能。“這説明一個道理:自己不想承受的言行,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要學會尊重別人。“泛愛眾”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總會看到這樣一類人:每天學習到很晚,可是成績卻不理想。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沒有專注在課業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讀。平時我讀書時便是如此不專心,雖然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心卻不知在何處,所以無論我怎樣努力,成績一直上不去。“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學習。

《弟子規》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我們應深入內心地反覆朗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聖人訓傳承千秋萬代。

這學期,我們班開展了蒙學進課堂活動,每天語文課開始前的幾分鐘,老師都帶領我們讀、背《弟子規》,通過幾個月的學習,我懂得了讀《弟子規》對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弟子規演講稿的作用

一、培養我們良好行為習慣的規範。

美國作家薩克雷説:“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有些小問題出現:比如:坐不端,立不正,有的動作磨蹭,一點作業寫半天,邊寫邊玩,有的字寫得很不規範,這些都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弟子規》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屢、俱緊切”做起,告訴我們首先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結合學校的要求:戴乾淨整潔的紅領巾,行標準的隊禮,有學習的目標,也以此來規範我們的學習行為。

二、教育我們學會做人。

《弟子規》將學會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張有餘力再去學習其他的學問。還規範了我們的思想,行為,對我們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起着關鍵的作用。

1、事雖小,勿擅為

老師在指導我們背誦《弟子規》時強調,一個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須學會做人。老師經常鼓勵我們樂觀向上,向我們講好學生的標準首先就是有高尚的品質。另外要有關愛他人,樂於助人,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我們班有的同學看到別人的橡皮很有趣,也想要,但他不是讓家長買,而是讓自己的好朋友帶錢給自己買,事情雖然小,卻在班內造成了不良影響。讀了《弟子規》,我知道了不正確的事不能做,哪怕是件小事,因為《弟子規》中講:“事雖小,勿擅為,苟善為,子道虧。”

2、父母教,須靜聽

《弟子規》中也特別強調做人首先要“孝”,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好多同學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父母頤指氣使,丟失了傳統的仁義、禮孝,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目無尊長,缺乏感恩之心,若父母稍有不從,便大發脾氣,指責父母,好想父母成了他們的奴僕,父母應該為他們幹這幹那,就連作業忘帶也是説,父母忘了給他裝書包裏了,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們懂得了知恩、感恩、報恩,每天回家給父母倒一杯水,為爸媽捶捶背,幫他們做做家務,成了我們作業以外的必修課。

3、愛學習 勤思考

《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篇是如何教育我們從小要愛學習,勤思考的。例如: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裏頭想着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教育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能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定要堅定自己有能力。不要輕易地説我不行,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

小小的一本《弟子規》,讓我們距離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越來越近了,我們爭取通過學習和力行《弟子規》,能健康快樂成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繼而有良好的品行,《弟子規》也讓我們對國學經典越來越喜歡,它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規範。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2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中國好多人聽説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規》,前者更加註重於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規》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規》是作為國學課的`啟蒙課本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為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於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班的黃**,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下面説説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不健康的場所,如、色情、網吧等是非之地,要勇於拒絕,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一些邪惡下流、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好奇地去追問,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孔夫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此意。

下面我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相關的小故事。

上海有一位中學生聽朋友説,在網吧打遊戲很過癮,週末放假就偷偷地到網吧打遊戲,深夜被店員發現四肢僵硬,氣絕多時,死時兩眼仍注視屏幕、雙手還放在鍵盤上,店員嚇得趕緊報警!警方從死者遺體僵硬程度分析他已死亡超過三小時!同學們,網吧,等是非場所,我們絕對不能去!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請大家和我一起踐行《弟子規》。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小學的陳源。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最佳範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是中國古代聖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6

尊敬的各位家長:

您好,感謝您對我校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學校根據工作的需要,從 20xx年2月開展“誦讀《弟子規》、規範言與行”的讀書活動。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諧的人生金鑰匙。師生們在誦讀的同時,可以從古人的經典中尋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品質,激發他們崇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此,我校制定了具體的.讀書方案,並利用晨讀、讀書活動、班會等時間具體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中的“孝、悌、謹、信、愛、仁”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讀《弟子規》,背,理解,踐行《弟子規》,使學生受到了中華文化經典的薰陶。

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能明確學習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把對《弟子規》的誦讀與師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相結合,從坐、立、走、着裝、説話等方面入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瑾》中有這樣一句話“冠必正、紐必結”,是要求帽子要帶端正,衣服鈕釦要扣好。

我們把《弟子規》作為文明禮儀的學習內容,開展“古人教我懂規範”活動。發動學生在《弟子規》中找《守則》、《規範》的影子。通過從古文中找事例,從古人身上學精神,使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在師生理解《弟子規》的深刻內涵之後,還將開展了讀《弟子規》演講賽、讀《弟子規》讀書筆記和徵文的評選,讓師生們在讀中思,思中寫,寫中悟,悟中行,使讀書、做人、習文於一體,增加學生語言積累量。

今後,我們將繼續開展好誦讀《弟子規》的活動,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師生的人文底藴。在我們的努力下,相信我們的學生們會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7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裏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着?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藴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盪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

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着約束着,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着,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作為21世紀的我們,問問自己:弟子規是什麼?作為90後的我們,問問自己:弟子規要告訴我們什麼?作為時代主流的我們,問問自己:弟子規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伸出自己的手輕輕的放在胸口的位置,靜靜地想起了記憶中的那些事。

“謝謝你做的一切,雙手稱起我們的家,總是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我”如果沒有你的賦予,也許這個世界就沒有我的身影;如果沒有你20xx年的辛勤撫養,也許就沒有今天懂得人生的我在這裏;如果沒有你日日夜夜在外奔波勞累,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幸福的家。曾幾何時,你的.教導被我叛逆的心打垮;你的關心我只會認為是多餘的;你的付出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不經意間的時候,我看到了你腦後長出了大把大把的白髮,看到了你額上一折又一折的皺紋,看到了你失去了年輕人的活力。我的父親,是你用辛勞換取我茁壯的長大。是《弟子規》孝的精髓喚醒了我,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温暖你曾經給我幸福的生活;我應該用自己的努力學習來給你的付出一份快樂;我應該用“孝”的心聲去過精彩的每一天。

“你點燃自己,照亮了別人”還曾記得,你在高高的三尺講台上載給我們知識;還曾記得,你在深夜的燈光下為我們批閲作業;還曾記得,你是我們最好最好的摯友跟我們分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多少次,我視您的真誠教誨為囉嗦;我視您的嚴厲管教為束縛;我視您的細心呵護為草芥。是《弟子規》的聲音喚醒了我,我會刻苦學習,為您增光添彩;我會好好聽您的諄諄教誨,好好做一名優秀的學生;我會在深夜時送上我真摯的問候,我可愛的老師。

“朋友不曾孤單過,一生朋友你會懂”內心中仍會記得,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伸出手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我;在我哭泣的時候,你為我擦乾淚水,尋找快樂。可曾今,因為一件小事我對你大吼大叫;因為對你的不理解,也怨過你,甚至恨過你;你卻一如既往,默不作聲的關心我,照顧我。《弟子規》再次喚醒了我,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應該用我的真心回報你;在你傷心的時候,我也應該拿出我的快樂驅散你的傷心難過。謝謝你,在我的人生舞台華麗登場,我的朋友。

就讓我們感悟《弟子規》的一言一語,那麼我們的生活將充滿快樂;就讓《弟子規》的精髓深入我們的內心,那麼我們就會乘着時代的歲月,幸福的向着未來出發。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篇8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能為你們解讀《弟子規》,願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穫。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説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華易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正好要找他。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孔子很生氣,説:“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意思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温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説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説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樑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説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牀,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裏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説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麼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麼能寫出那麼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説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後,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我不禁想到台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台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衞生紙放進車裏,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着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着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衞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同學們,畫面中的漂亮小姐不亂扔紙屑,華麗貴婦自掃咖啡的行為丟人嗎?不,她們反而更讓人感到,令人肅然起敬。由此我想到我們中有的人睡前醒後不洗漱,飯前便後不洗手,更有甚者,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所吸煙破壞公共環境,真是害人害自己。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活衞生習慣並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還是一種社會公德的表現,我們中學生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同學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個小故事如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的方向,一本好書如一縷温暖的陽光,照耀着我們的心房。好好閲讀我們手中的《弟子規》吧,願這本書能做大家成長中的夥伴,學習中的搭檔,生活中的朋友,帶給你“沙”的温暖,“花”的芬芳,為你們插上自由的翅膀,飛向成功的遠方……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