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物理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目的:

瞭解光電效應的產生條件、規律及光子學説。瞭解光的量子性,會用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實驗事實加以解釋的能力。

器材:

光電效應演示器,應急燈,紫外線燈,X射線管,感應圈,靈敏檢流計。

重、難點:

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律,經典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遇到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師:前幾節課我們瞭解了人們在研究光的本性過程提出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説。(簡單回顧光的微粒説和波動説的發展過程)自從麥克期韋提出光的電磁説,赫茲又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後,光的波動理論發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電效應的發現又給光的波動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實驗研究光電效應的規律,並且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的規律弄清為什麼波動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評: 點明課題,強調已經十分完美的理論又受到新的實驗事實的挑戰,引起學生的懸念,激發求知慾。

二、新課進行。

1、介紹實驗裝置。

師: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光電效應實驗裝置。(分別介紹鋅板、銅網、高壓電源、檢流裝置,一邊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出整個裝置的示意圖)

評: 介紹裝置後畫出裝置示意圖,將具體的較複雜的實驗裝置變為簡明的'板畫,突出了原理,有助於後面對實驗事實的進一步分析。

師: 現在我把高壓電源接通,檢流裝置接上,為什麼檢流計不發生偏轉?

生:(集體) 電路還處於斷開狀態。

師: 哪一部分斷開?

生: 鋅板和銅網之間。中間是空氣,不能導電。

師: 對。現在讓我們用紫外線照射鋅板,大家注意觀察。(介紹紫外線燈,用紫外照射鋅板,檢流計指針偏轉)

師: 剛才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看到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 看到檢流計指針發生了偏轉,説明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師: 這電流可能是哪種原因產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線使空氣電離,也可能是紫外線使鋅板飛出了電子。

師: 對。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們用銅板代替鋅板,則指針不會發生偏轉,這樣,排除了哪種可能性?

生:(集體)排除了空氣被電離的可能性。

師: 這樣,我們就知道,鋅板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飛出了電子,這種物體在光照下有電子飛出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在光照下從物體中飛出的電子叫光電子,電路中的電流叫光電流。(板書:光電效應,光電子,光電流)(板畫:光電效應的形成過程)

評: 這一階段介紹什麼是光電效應。從演示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為下面的研究光電效應規律作準備。

物理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4號,我説課的題目是1號《比熱容》,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上冊第11章第4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和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熱容是11章《熱和能》的重點,同時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它是反映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和生產技術上的許多問題都跟物質比熱容有關,但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按照新課標要求,體現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t,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故本節課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探究比熱容實驗.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瞭解比熱容的概念.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會查比熱容表,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實驗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學會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間的相互聯繫;訓練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學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驗從實驗到理論的科學方法。故本節的學習目標為:(出示課件)

三.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

難點:1.制定實驗探究方案;2.瞭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關鍵:做好水與煤油吸熱升温的對比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説學情

1.初中學生對事物存在着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2.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質量、温度、熱量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三).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依據《課標》要求,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瞭解比熱容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説學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學會記錄實驗數據和信息,進行合作與交流。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啟發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信息,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屬性,加深對比熱容概念的瞭解。結合《課標》本節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2.生活感知:(出示課件)

①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係?(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

②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麼關係? (用生活裏的現象支持你的觀點)(這種設置問題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問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麼關係,更具開放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結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和升高的温度有關 。

那麼(出示課件)

③將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加熱,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熱量一樣多嗎?(強調質量、升高的温度相等)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猜想物質吸熱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使探究目標更為顯性化。)

提出探究問題: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時,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順利的關鍵,由於本實驗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綜合考慮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探討如下問題,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出示課件)

(一)根據問題討論設計實驗

(1)選取什麼物質進行對比?用什麼工具測質量?

(2)用什麼工具對它們加熱?

(3)用什麼工具顯示它們温度的變化?

(4)怎樣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學生在完成本實驗提示的基礎上來)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討論、展示設計方案,表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應有兩種方案(出示課件)。

方案一: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相等的熱量)後,比較温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等質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較加熱的時間(吸收熱量的多少)。

(讓各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特別強調“相同條件”是哪些,強調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明確按實驗方案二進行實驗,與提出的問題一致,簡化了實驗,可使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更明確一些)

4.進行實驗,收集數據(本環節事先應安排好小組分工,明確小組要求)(出示課件)

物理説課稿 篇3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3.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初二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①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麼是慣性,能舉例説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並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①在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係,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並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可以採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後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採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導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採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於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着歷史的侷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麼説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於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設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麼運動距離各不相同並最後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於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然後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於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後,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並不是閉門造車,本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並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麼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説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繫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佈置一些合適的課後作業。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後可以閲讀本節後面的STS欄目中關於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閲讀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頓第一律

1、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2、牛頓物理的基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力與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慣性與質量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物體運動與摩擦力,通過摩擦力的定義、感受摩擦力讓學生認識摩擦力。通過測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為下面環節準備。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經歷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拉力、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之後引入摩擦力,關於摩擦力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為本課學習提供基礎。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⑴、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難點:通過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靜摩擦力的存在。

教學準備:

1、演示實驗材料:供拉動的小物品若干、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鈎碼、100目砂紙一張。

2、分組實驗材料:玻璃球10個、筷子一雙、橡皮泥、棉布、線繩、彈簧測力計、塑料盒子、50g的鈎碼、一100目砂紙一張。活動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對比觀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課件出示新舊輪胎,新舊運動鞋圖片,請學生觀察對比,發現它們的表皮發生了什麼變化?

⑵、是什麼使它們變得光滑了?

⑶、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會有摩擦現象發生?請學生舉例。

⑷、15秒夾玻璃球比賽。

思考:對筷子怎樣改動能在15秒內夾得更多?

⑸、小結:(課件出示)由於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教師板書)

(二)物體運動與摩擦力

1、測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請學生思考鞋子往右運動時,摩擦力會朝哪個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會是多大呢?我們可以用什麼儀器測量?(生:用測力計測量)

師示範,“一小格,兩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體剛運動時讀數)

⑶、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這是剛剛能夠使鞋子運動起來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⑴、(出示幾種有代表性物體)這些物體運動時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樣嗎?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麼有關呢?

⑵、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猜測。

⑶、提問:摩擦力有大有小,那麼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假設: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滑動或滾動有關係;

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被拉動的物體的輕重有關係。

⑷、教師小結: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我們今天先選擇“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三)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

1、組織學生猜測: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樣的關係呢?説説你的理由?

2、師: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係時,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要不同?學生交流,教師填寫在活動記錄紙上。

3、同學們的猜測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猜測,我們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老師今天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測力計、塑料盒子(裏面有兩個50g的鈎碼)、一張砂紙。你們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嗎?請你們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填寫實驗計劃表)

4、實驗提示。

⑴、砂紙兩面的區別

⑵、正確使用測力計

5、小組討論,制定實驗計劃。

6、組織交流實驗計劃表,教師適時詢問: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怎麼改變?實驗中不能改變什麼條件,怎麼保持它們不變?我們的實驗做幾次比較好?

7、學生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1),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8、交流反饋,得出結論: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體輕重不同,摩擦力哪一個大?”(整個過程放手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2、請同學們先猜測(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3、請學生談談實驗中我們要注意什麼?(不改變的條件,改變的條件,怎麼改變?)

4、請各小組獨立完成實驗並填寫記錄單2

5、生實驗並填寫實驗記錄單2,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反饋實驗結果:物體重,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五)實踐活動

1、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和物體的重量有關,那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汽車在雪地行駛時加防滑練,工人在自行車的轉軸上刷油……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減小摩擦力?

學生交流。

4.做個小小設計家

張大爺家最近買了一套新房,這兩天準備裝修衞生間了,裝修公司的老闆催他把地磚買回來。請你幫他出出主意,買什麼樣的地磚好呢?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後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進行有關計算。

2、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本節課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知慾,並通過實驗探究來加深對壓力、壓強的理解。有關計算和增大減小壓強,安排到下一課時進行。因此我確定教學目標為: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

b、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麼因素有關?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體驗、觀察實驗現象以獲得對壓強的瞭解。在此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參加探究性實驗的活動,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教學的重、難點:

由於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思維的培養。 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所以我細化了壓力部分的學習。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我縣提倡的問題導學模式的教育形式。我採用先學後教、小組合作、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思路立足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點拔,達到學習目的。

教具準備:海棉、壓力小桌、一盒鈎碼、氣球、削尖鉛筆 四、説教學過程 1、設計實驗

讓學生自選器材設計實驗,讓學生把他們的設計思路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做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較活躍,探究方法也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壓強知識的應用

將壓強聯繫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並舉了一些實例。 請學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壞物體表面(增大壓強)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體表面被破壞(減小壓強)的?

4、小結

讓學生板書對本課時的收穫。

5、作業設計 作業1讓各小組學生回去設計“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業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事例或應用。作業3自學壓強的計算。

物理説課稿 篇7

1説課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向量運算法則,同時向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向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説課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繫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説課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激活學生內動力。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讓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説課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説課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讓學生帶着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彙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裏有一個鈎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將此細線穿過鈎碼,兩端上提分開,細線斷了。以此激活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後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屬表徵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麼説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麼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係: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麼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實例分析説明:為什麼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將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説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然後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將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讓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台讓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後,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如圖1。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並與求解的分力表達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將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繫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閲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麼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實例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麼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衝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麼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展,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佈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實例;②書面作業。

6 板書設計(略)

物理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繫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説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説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並提出問題:“小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後,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於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於“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説説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於有同學問到為什麼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並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並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麼”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後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物理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專家,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節,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係,它貫穿於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係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敍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係這一線索.考慮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敍述,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什麼困難,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動能定理的演繹推導.感受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瞭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難點:會用動能定理解決有關的力學問題。

三、教學方法

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驗方案以小組合作研討的方式參考教材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體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係,那麼物體的動能應該怎樣表達?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1、動能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哪裏開始入手進行分析的?這對我們討論動能有何啟示?

總結: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重力做功開始入手分析的。討論動能應該從力對物體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過知識的遷移,找到探究規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設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恆定外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圖所示。試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力F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

【提問】教材上説“xx”很可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為什麼這樣説?

總結: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xx

2、動能是純量,國際單位制中,動能的單位是J(焦耳)

3、動能定理

1)表達式

有了動能的表達式後,前面我們推出的xx,就可以寫成xxx

其中xx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xx,xx表示一個過程的初動能xx。

2)概念: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作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提問】

1)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麼意義?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説明。

2)動能定理,我們實在物體受恆力作用且作直線運動的情況下推出的。動能定理是否可以應用於變力作功或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該怎樣理解?

4、能力訓練

例題1和例題2,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5、幫助學生總結用動能定理解題的要點、步驟,體會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2)用動能定理解題,必須明確初末動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總功.

3)要注意:當合力對物體做正功時,末動能大於初動能,動能增加;當合力對物體做負功時,末動能小於初動能,動能減小。

6、總結歸納

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內容之一,並且所佔的比重非常大,本節連同下一節內容(機械能守恆定律)是用能量觀點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節課後可以加適當的習題課加以鞏固,也可以在本節課後就加一節習題課.本節課的內容不是十分複雜,在用牛頓定律推導動能定理時學生一般都能夠自己推導,要放開讓學生自己推導,以便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認識。

動能定理的應用當然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關鍵,這節課不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應用這個定理解決問題的全部方法,而應該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這個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據例題來逐步讓學生自己體會。

【作業】書面完成課本74頁“問題與練習”中3、4、5題。

物理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是一個物理量,用來描述物質在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密度也可以引申為一個量與一個範圍的比值作為這種情況下的簡稱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係。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徵)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學具

(1)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

(2)質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塊、鋁塊、鐵塊。

(3)托盤天平和砝碼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想想做做

讓學生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不同種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

學生對稱量的結果會認識到,體積大小一樣,但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質在這方面性質上的差異。

2.新課教學

(1)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

通過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麼關係?

推測: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是否也會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呢。也就是説,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後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格來,然後以體積V為橫座標,以質量m為縱座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

從測量數據上看,會得到同種物質的'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小的結論。將測量數據圖像化,會更直觀地得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線性關係,即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

將鋁塊換成鐵塊重做上述實驗。

分別計算每個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個定值。這種比值不變性反映的正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不同物質來説,其質量和體積的線性關係表現在過原點的不同直線上。換句話説,各種物質所對應的比值是不同的。

(2)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3)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質量/體積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5)密度的單位

密度國際單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單位:,克/釐米3(g/cm3)。

1g/cm3=1000kg/m3

(6)課後作業

讓學生看課本一些物質(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值,要求學生會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導學生閲讀表中列出的各種物質的密度值,對於那些常見的物質的密度,形成一些具體的認識,例如金比銅的密度大,銅比鐵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記住水的密度等。

(7)講解例題

教給學生如何運用物理公式進行密度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不能只寫公式和數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説明寫出來。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提醒學生注意正確地書寫,不能遺漏。

四、板書設計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