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說課稿範文集合7篇

實用的說課稿範文集合7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6.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說課稿範文集合7篇

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育課也應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性,讓學生在歡樂中精神得到陶冶,身體得到鍛鍊,技能得到發展。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能力的今天,我們爲適應當前以創新教育、愉快教學爲突破口的教學改革,選擇以中專體育教學大綱教材爲依據,結合中專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的特點,我選擇健身操爲主授教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選擇“我領你跟”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歡快的音樂節奏、教師標準、優美的示範動作、簡單的語言提示、口頭鼓勵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着重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技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從而表現出中學生不同的氣質美。爲終身體育打基礎。

主 題:發展學生特長,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觀察、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隨着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和娛樂體育走進人們生活,得到普遍快速的發展,健身操作爲一個新興項目,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很快風靡全國,成爲人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健身操融體操、舞蹈、武術、音樂爲一體,是一種能增強體質、培養正確姿態、健美形體、發展素質、陶冶情操的體育鍛煉形式。

實踐證明,許多學生參加健身操鍛鍊過程中,從不會到會經過了複雜的過程,但是在鍛鍊過程中不是隻爲簡單的學習幾個、十幾個動作爲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獨特蘊含着美的運動來全面發展學生,使身體和心理素質及運動能力得到提高。

2.創新改革:

A、教法:以學生練習爲主體,教師邊教邊做,學生同時練習。

B、音樂的配置:歡快、節奏感強的音樂--------舒緩流暢音樂。

C、給學生以充足的'創新時間和空間。

三、學情分析

生理:本節課是針對中專一年級的學生設計的,學生的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日趨完善,與初中階段相比,骨骼變粗,硬度增加,抗壓抗折的能力提高。心臟容積、輸出量,肺的容積、肺活量、最大通氣量、吸氧量的絕對值都有所增大。

心理:認知方面:這一時期的學生已有自己的見解,在授課時對學生的見解和建議要認真對待,尊重學生的正確意見。情感方面:這一時期的學生情感易波動,心理壓力較大,教師通過教學使學生融入音樂和動作中,減緩壓力,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對在練習在出現的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要正確引導、鼓勵。對調皮不守紀律的學生批評時要注意語言和方式,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四、教學要求及重難點

重點:按要求完成動作。

難點:動作協調、到位並與音樂節拍的協調配合。

教學要求:熟悉健身操的音樂節奏,熟悉掌握健身操的基本步伐。

五、教學方法:

活動中:

1、教師講解示範,學生觀察模仿練習法。

2、分解、完整法。對上下肢同時練習的動作,先教學生下肢動作練習,熟練後配合手臂動作,教學生完整動作練習。

3、預防糾錯與口頭評定法。運動中隨時口令糾正,並給予鼓勵。

六、教學目標:

1、在暫短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本次課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初步瞭解大衆健美操的簡單動作方法,增強學生的體質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2、發展學生柔韌、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鍛鍊健美體態,增強學生節奏感和表現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及自控能力。

3、在音樂的伴奏下,通過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練習,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美、體驗美?培養文明行爲和集體主義精神,陶冶學生美的情操。

七、教學過程

1、收心引趣階段(準備部分):以遊戲“貼膏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及組織能力。

2、激發求知慾階段(熱身部分):以柔韌性練習幫助學生回憶與複習上節課內容;教師表演一段大衆健美操(本課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我要學的想法。

3、運動參與體驗階段(基本部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先領動作(大衆健美操“認識節拍”等)。

4、恢復身心(放鬆溝通部分):伴隨着舒緩、優美的音樂起舞; 在優美的樂曲中結束本課。

小結:

通過師生的交流,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表現,從而實現以體育德、以體增智、以體健美、 以體長技、以體怡心的學校體育目標。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和服務始終貫穿於課堂教學中。爲每一個學生創造美好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有了您的關注,我們新教師會加倍努力!有了您的支持,我們新教師定會成功!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物質的量是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這些物理量不但貫穿於整個高中化學階段,而且被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因此,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歷來被認爲是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本課時新課標的內容要求: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於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2)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建構,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構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概念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定爲教學的難點。

二、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這節課時,我採用動畫——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曹衝稱象”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將巨大的不可直接稱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塊塊可以稱重的石頭。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啓示就是,我們可以採用“分解”的方法,將大的分解成小的,整體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們買米、買面,如何購買?家裏蓋房子,建築高樓大廈,如何買石子、沙子呢?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論斤買米,論袋買面,石子、沙子等用噸計。爲什麼不買一粒米、一顆石子呢?學生很自然會說米粒質量太小,不易稱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稱量。這些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可以採用“集合”的方法,將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稱量的一袋米;即將小的集合成大的,將部分集合成整體。這樣,由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情景,爲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概念的導出

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數。顯然,我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數,那怎麼辦呢?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起採用“集合”的觀點,把大量的微觀粒子看成一個整體,一個集合,數起來就會方便。老師趁機追問“選擇數微觀粒子集合的.標準是什麼?也就是說,選擇多少個微觀粒子作爲一個集合合適呢?”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上來,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個集合到底是多大。

學生在走進教室之前,並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帶着原來的知識經驗來學習的。因此,這時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化學方程式 C+O2=CO2,這個方程式表示的意義學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相同,因此,微觀粒子和宏觀質量之間存在着聯繫。到底有什麼聯繫呢?老師提供一組數據,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爲 mc=1.993×10-23克,一個氧分子的質量m O2=5.316×10-23克。通過計算12克碳、32克氧氣中含有的微粒數發現,二者含有的微粒數相同,該數值大約爲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質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數呢?

根據這組數據,同學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物質,所含有的微粒數是一個常數,其值約爲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繼續設問,你如果去“數”微觀粒子,你會選擇多大的集合標準,理由是什麼?

通過課本及“資料卡片”欄目的閱讀,回憶複習有關長度、時間等概念,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學習,進一步瞭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特別強調國際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目作爲標準的。

(三)鞏固應用

學生已對物質的量有了基本的瞭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擴大6.02×10倍 6.02×10個碳原子 6.02×10個氧分子 6.02×10個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從物質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通過這個比較,把引入物質的量的意義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接着,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組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的正誤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物質的量的含義及應用要點,熟悉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關係,達到概念昇華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

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

1、物質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質的質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數量。

2、1mol的蘋果的說法是真的嗎?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個O2 分子。

4、1mol氧氣中含有6.02×1023 個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氫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爲0.4mol。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在應用物質的量時,可能遇到的誤區,例如:摩爾可不可以用來表示宏觀物體,1摩爾氧表示氧原子還是氧分子等得以糾正,更加深化了對物質的量的及摩爾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時,讓學生獨立完成下圖,並交流探討所填圖的含義。經過交流探討,學生對物質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物質的量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定量認識物質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這一化學式,就可以認識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時,物質的量也爲我們提供了定量認識化學反應的視角。例如C+O2=CO2 ,我們可以認識到1molC和1mol O2 反應生成1mol CO2 ,從而進一步深化了物質的量的應用。

(五)複習小結

這時,我提出學習概念時常用的“3W”

Why(爲什麼要引入物質的量)?

What(物質的量是什麼)?

How(物質的量如何應用)?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完成了對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小結。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他們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討論完成了對物質的量的建構。

(六)埋下伏筆

爲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併爲下節課摩爾質量做鋪墊,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課後思考題:

智力快車,誰能最快到達

1、1.204×1023 個H2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質量是 克? 微粒數( )氫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數 6.02×10個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質的量( )H )O

2、1mol O2 的質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質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數目是 。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生活中的現象爲喻,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發現中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學生最終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說課稿 篇3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 “ 殘疾”,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是一節閱讀課,閱讀課是每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本課具體涉及殘疾人鍾曉文的生活和中國盲童文學。

二.教學目標與要求

根據大綱“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關於詞彙方面的要求,以及英語學科的語言特點,我確立本課的知識目標爲兩點:一是要求學生掌握詞本單元課本最基本詞彙,二是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較好的理解,即瞭解殘疾人的生活和如何關心殘疾人。根據大綱“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的要求和高二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水平, 我確立的第一個能力目標爲訓練學生的skimming 和scanning 兩種能力。第二個能力目標爲發展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比較,分析和快速反應等能力。確立此目標的依據是英語教學大綱的“發展智力,提高思維,觀察,注意,記憶,想象,聯想等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本課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文章,閱讀容量正常,閱讀材料內容不難理解,文章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殘疾人除了身體殘疾外其他方面並不比正常人差;應讓他們接受教育,開發他們的潛力,爲社會造福.

我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注重文章的閱讀理解,淡化詞彙和語法教學。在閱讀理解方面,我強調從輸入知識(即教師的教)到能力的輸出(即學生的用),通過這一過程,達到了擴大學生思維容量,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從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看,高二年級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一般來說,他們比較擅長對記敘文的閱讀理解,閱讀速度快,正確率高,而夾敘夾議的文章則難一點。爲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強調skimming和scanning這兩種技能,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正確率。

四.教學方法與輔助手段

本課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個:情景交流法和多媒體教學。 現代的語言教學強調語言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在本課的教學環節中我搜集了一些歷史名人(殘疾人)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及一些音像資料做成幻燈片,使他們在這個語言環境中瞭解這些名人。我這堂課最突出的教學方法還是多媒體教學,即通過展示軟件,達到講解的目的,突破難點。這樣,就把書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變爲形象生動的圖片和動畫,使學生先獲得感性認識,然後纔是理性的總結,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運用這種圖示法,學生就會從原來的從書本,從老師那裏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現在的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改善了學習效果,突破了難點。

五.教學步驟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三個步驟。讀前部分提供了10 位名人的資料和圖片做遊戲來猜測他們是誰, 爲學生做好情感上和知識上的準備。讓學生去發現自己身邊的殘疾人。談談他們是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並取得成就的。

閱讀部分首先給學生5個問題供學生閱讀時參考。內容涉及三個方面: 殘疾人鍾曉文;北京聯合大學開辦的一個特殊教育學院和中國盲童文學。文章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殘疾人除了身體殘疾外其他方面並不比正常人差;應讓他們接受教育,開發他們的潛力,爲社會造福。引導學生懂得去尊重殘疾人,平等地去對待殘疾人。

讀後部分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誘導學生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試題設計從表層引入深層,逐步引導學生了解殘疾人,關心殘疾人,增強爲社會奉獻愛心,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主要體現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學生在上了《藤野先生》、《我的母親》後學習這篇課文,因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前兩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以致用,自己學習。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介紹一些關於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的苦難生活,課前也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或訪問老人等形式查找那個時代的情況,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1、瞭解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孩子求學艱辛即人們在艱辛的生活面前表現出來的人間溫情和生

活樂趣;

2、品評重點詞句的含義;

3、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

2、體會“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1、品評重點詞句的含義;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五、學生狀況

班級小班化,均爲30人左右,從上學期的成績來看,兩個班級的語文成績有所提高,優秀率和平均分比前一次考試均提高不少。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小,主要表現兩個班級學生語文基礎差異較大。四班能力明顯弱於五班,學生學習不夠踏實,學習習慣不好,成績時好時壞,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自覺性不強,一定要老師再三督促纔能有所改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設計問題的明確性,讓學生對自己更有針對性。

六、教法和學法:

本文比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學需要1個課時。作爲教師我就從總體上把握課文,教學中突出重點、難點。在這篇文章中,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是重點。我就在課堂上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討論,從而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對課文的解讀,學生在品讀中感受文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學生自讀,圈點批註。

七、教學過程:

《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儘管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澱在心底,隨着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厚重着。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啓發和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由於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涵的意義。爲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感悟這份生活,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漫畫導入,概括課文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瞭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着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複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師:我們在漫畫中感受到的是輕鬆幽默,可牛漢先生爲什麼說他的故事酷似這組漫畫卻很難笑起來呢?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文章中圍繞“我的第一本書”寫了哪些事?

(這一過程中,學生先自主學習探究,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每組派一人上小黑板寫出探究結果。)

PPT明確:

第一件事是作者小時侯看父親的書;第二件事是作者考了第二名,第三件是父親發現他把書裁成兩半,一半送給了沒有錢買書的朋友;第四件事是父親讓他把那半截書從他的朋友那裏要回來,然後裝訂成兩本完好的書;第五件事是他小時候去書房的一些事情;第六件事是他從小的玩伴現在的狀況。

二、品味探究,體察情感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崇敬和讚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裏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二個問題:

1、文章中寫了這麼多事,哪件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分小組討論,以“從_______(事)中看出_________(情感)”的句式,交流完後,每組派一名學生到小黑板上寫出探究結果。

(這一問題教學中,要求學生品讀重點語段,方法是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感受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

2、課文中有些語句直接抒發了作者第一本書的情感,請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並快速勾畫出來,細細品味,談談你的理解。

(這一問題教學中,要求小組派代表品讀重點語句,在品讀中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故事中的溫情。既完成教學重點1得任務,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板書:師生情、父子情、同學情、人狗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請開啓記憶的天窗,回顧難忘的時光,說說“我的第一_______”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這一環節讓學生回顧往事,暢所欲言,聯繫實際,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反饋練習

課後研討與練習二、第一本書的含義

這個練習是理解句子含義,安排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檢查自己是否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評價手冊閱讀探究部分。(必做題)

2、將課堂拓展口頭練習整理一下,寫成短文,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選做題)

作業設置這一環節,我才用了分層法,第一題必做題,檢查全體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第二題,選做題,希望好一點的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得到訓練。設置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

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寓言。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四年級語文閱讀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認識“妻、蝨”兩個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蝨子、梭子、百發百中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的.經過,並能複述課文內容。

3、教育學生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在學習的道路上百折不撓地前進,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輝的頂點。

教學重、難點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的經過,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練習提出問題,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說教、學法

爲了培養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和質疑能力,本課教學採用質疑和讀爲主,讀中感悟,讀中解疑。

說教學過程

1、上課開始,我採用直接導入,解釋課題,並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這樣使學生學習課文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設計意圖:課題是理解全文的着眼點,抓住課題解釋、質疑起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讀一篇課文,可以從課題入手去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讀初步感受課文內容,爲學生讀通課文做好鋪墊。當學生讀好之後,出示本課需要學生認讀和要求會寫的字,“昌、妻”兩個字,並指導學生書寫。

(設計意圖:初讀目的是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做好準備,同時通過檢查幫助學生認讀讀音容易出錯的字,而且也讓學生明白本課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質疑: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讓學生帶着這問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之後,請一位學生來解疑。當學生大概說出後,我再出示詞語:請教、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百中,讓學生讀並要求學生用這些詞語結合“紀昌學習射箭,他先( ),後( ),最後( ),終於成了( )。”這個句式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說完後,我總結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讀書中要於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學以致用,達到教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目的。)

4、深入課文,品讀感悟紀昌練眼力的經過

這是整節課的最重要的環節,這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紀昌練眼力的經過,從中感悟紀昌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質,紀昌學習射箭不但有認真、紮實的態度,而且有堅強恆心和毅力。

學生感悟後,再質疑:誰知道飛衛爲什麼先要紀昌練眼力,而不是要他先練開弓放箭呢?在課堂上解決了課後的練習。接着設計一個說話,就是紀昌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取得了成功,如果你是紀昌你會對你的老師說什麼?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讓學生找出紀昌練眼力的句子,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讀中理解,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目的。)

5、最後是結合板書進行總結,讓學生說出從這則寓言中你明白了什麼?當學生表達之後,教師隨機教育學生只要有認真和紮實的學習態度,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在學習上百折不撓地前進,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讓學生再次感受課文所包含的寓意。

說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感悟來設計,這樣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說課稿 篇6

一、課程定位

我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會計憑證填制、會計賬簿書寫、會計一般業務的手工覈算和電算化覈算、財經計算、涉外會計基本事務處理(涉外會計)、稅費計算及基本稅務處理(稅務會計)、銀行金融覈算業務的一般處理(金融會計)等職業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收銀、出納、會計覈算、銀行櫃面服務、郵政櫃面服務及其它會計事務處理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語文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培養正確地理解、清楚地表達的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思考、寫作的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使語文課更好地爲專業目標培養目標服務,所以我給本課的課程定位於幫助學生通過對中國古代建築—塔的瞭解,進一步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職業文化素養,培養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與學情

1、《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英——塔》是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精編本)教材第一冊中的第二篇講讀課文。

2、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表達主旨。在說明的同時,還常常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對說明的中心加以闡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也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學生對於說明文並不陌生,尤其是本班語文基礎較好,主要對於塔這種特殊的建築稍感陌生,對塔的歷史更是知之甚少,因而我佈置學生必須查找相關的資料,加深瞭解,同時更側重在閱讀與技能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三、教學目標

說明文是教學中比較容易掌握的文體,僅僅學習文體知識的話就與初中學習沒有變化,因此,作爲中職教師,一定要把教材的單元要求與大綱目標相聯繫,適當加入人文要素。我把本課的目標設定爲:

(1)、瞭解我國古塔的建築藝術,認識古塔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2)、學習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3)、通過對古代建築藝術的瞭解,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教學重點

(1)瞭解熟悉課文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2)說明文語言使用的特點。

(3)通過課文聯繫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掌握必要文史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我國古代建築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及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提問法、講解法、板書與多媒體結合教學法。

學法:討論法、聽記法、練習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導入語主要從中國悠久的歷史講起,有一定的陌生和神祕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認知環節

考慮到學生對於塔的認識相對缺乏,因而必要的知識補充不僅使學生了解一個新的領域,同時刺激學生探求未知的興趣。如讓學生猜猜看:塔的用途是什麼?你知道上海現有的古塔有多少?

對課題的解釋。此環節用來了解課文中心,十分必要。因而,對於題目,必須明確: “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英 —— 塔”,破折號之前是一個偏正短語,中心詞“精英”,即“精華”的意思。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題意爲:塔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精華,點明瞭課文的主旨。

(三)閱讀分析環節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分析,掌握文章在說明事物特徵時的基本方法;圍繞重點句子的分析,逐步理解、歸納課文的主旨;提示、小結主旨與材料的關係。

1、快速閱讀,回答問題

我國古塔從什麼地方傳入的?什麼年代? 古塔原來是做什麼用的? 古塔的特點是什麼?

2、細讀有關內容,分析思考:

爲什麼說我國古塔的形制是千變萬化的?

說說我國古塔的爲何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四)技能練習環節

結合有關資料,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介紹《古代瓷器的珍寶—青花瓷》。(欣賞PPT)

運用隨堂訓練的手段,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檢查學生課外預習的效果,吸收、消化課內知識,爲下一階段(競賽)做好鋪墊。

(五)小組競賽環節

採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刺激學生,激發更大的興趣,將教學內容轉化爲學習能力的`展示,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六)總結歸納環節

回顧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結構,點明知識要點,理解主題材料。

① 本文在結構上採用哪種形式?(板書:總—分—總)

② 課文圍繞主旨進行選材,說說主旨與材料的關係。

明確:主題統帥材料,材料表現主題。

六、教學反思

1、教學時應該緊緊扣住對標題的理解,儘量讓學生從課文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如:課文在說明古塔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這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但在具體的文中有時候並不能讓他辨別得清。通過實踐,加深印象,掌握知識的運用,這是學生學有所得的較好體現。

2、對於古塔知識的介紹,可以適當地放開一些。學生不太喜歡教師在課上多講他們知道或看到過的內容,但是對於不太瞭解或完全陌生的內容往往充滿好奇。掌握這種心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擴展教學容量,拓展學生視野,增加課堂活躍度,有一定的效果。

3、古代歷史文化的介紹,面廣量大,宜集中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來介紹,避免喧賓奪主。本人有時不經意間會把有關的內容延伸,以至於課堂上學生趣味盎然,但一定要把握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既放得開,又收得攏。如《青花瓷的介紹》這一環節設計,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對周杰倫的討論上,而不是通過資料如何介紹,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媒體評價這六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研讀課標定理念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主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基於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理念爲全力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思辨思維,在集體學習中注重個人的差異,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有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和展現。

二、結合學情說教材

《狐狸分奶酪》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相處。下面,我將從三個角度解讀文本。

首先,從文本來看。

本文是一篇匈牙利民間故事。課文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讀性強。講述的是小熊哥兒倆撿了一塊奶酪,不知道該怎麼分,狐狸主動來幫忙,最終奶酪卻全被狐狸吃掉的故事。重在通過故事引導學生明白同伴之間斤斤計較,就會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的道理。

其次,從編者角度來看。

爲了凸顯語文學習目標,凸顯單元主題,本文在單元的編排上爲本單元第一篇同類型的課文做了補充,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消化理解,同時,也擴大了語言學習的範圍,凸顯了不同的語言風格。

最後,從讀者角度來看。

教師作爲讀者之一,首先要對文本的閱讀有獨特感受,敏銳的視角,繼而才能引導學生讀懂文本,體悟情感。

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年齡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這篇課文學習起來並不難。除此之外,文章語言生動有趣,易於學生理解,且學生朗讀的慾望強,這樣就可以 學生以各種方式讀,讀後分析人物特點。通過表演來理解部分詞語,增強感受。總之,學生應在一個活潑,輕鬆的環境中朗讀、品悟文本。

當然,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在生活經驗上較爲缺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致力於爲學生製造情境創設的體驗。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教學目標

1.基於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揭示“吵”字的含義,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書空、練寫的方式達到正確、美觀書寫“吵”字的要求。

2.通過主要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反覆品讀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瞭解人物的性格。

3.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和分享,如果斤斤計較,就很容易被別人利用而吃虧。

教學重點爲: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申請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難點爲:明白同伴之間的相處之道,避免在生活中犯小熊一樣的錯誤。

本課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是我說課的內容。

 三、因材施教說方法

“聖賢施教,各因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這些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各得其所,學有所成。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使用談話激趣法、情境創設法、並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多種評價。

本課,學生主要採用的學法是討論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四、深化重點說流程

這一部分我準備採用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回顧全文進課題

開課伊始,通過三位主要人物的切入,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既是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又對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環節二:文本賞析悟形象

在本環節當中,我主要想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品讀,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瞭解人物的性格。

首先是狐狸形象的特點。

之一板塊中一共設置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第一次:從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人物的對話入手,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思考:你同意狐狸的話嗎?爲什麼?第二次: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抓住狐狸的表情——“笑”,讓學生想一想此處狐狸問什麼笑,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狐狸狡猾的性格特點。第三次:讓學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文本,找一找還有那些地方能體現狐狸狡猾的特點。

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學習規律,在層層深入,步步遞進的螺旋上升當中,幫助學生學到知識。

本環節的另一個重點是,幫助學生體會小熊哥兒倆的性格特點。這裏,爲了讓學生體會一個多元的、完整的小熊哥兒倆形象,如果僅僅從語言方面來分析是不全面的,我認爲,對於小熊哥兒倆的人物分析更需要的是聯繫上下文讓學生理解。爲了克服語文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問題易爲瑣碎的特點,這裏我設置了一個逆向思維的爲題:如果小熊哥兒倆沒有 而是 ,就不會被狐狸騙了。作爲一個主問題,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聯繫正片文章對小熊哥兒倆做人物形象的分析,有達到語言歸納和語言運用的目的,一舉兩得。

回顧整個研讀環節,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而突出教學重點。

環節三:字達文意煉書寫

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基於此,我選擇了一個既能體現文章主題,又能達到書寫練習目的的“吵”字作爲本課的書寫重點。使學生學而有名,順勢而導,顯得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與上一部分緊密相連,更易於學生接受,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環節四:一課一得談收穫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堅持讓學生做一課一得的收穫分享,長此以往更有助於建立起學生的總結和思考意識。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落實目標要求,達到學生能力訓練和考察的效果,同時也通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使知識內化,突破了難點。

環節五:作業設計

作業合理佈置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科學的作業佈置不僅能對舊知識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並使知識轉化爲技能技巧。因此,我佈置的作業爲:

1.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和同伴一起合作分角色朗讀本文。喜歡錶演的同學也可以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排演一出課本劇,並錄製成視頻播放在我們的電子班牌上。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更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更要在課堂中適時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網絡環境的結合,這樣才更符合21世界人才培養的目標。

 五、凸顯主題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份微型教案,有助於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學習重點。在我的板書中,正中間上方是課文標題,中部是課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人物形象特點,下方是學生談收穫的關鍵詞。左側最上面是本課要書寫的生字“吵”字。重難點突出,有利於助推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六、助推課堂說媒體與評價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深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教學中我恰當利用多媒體,例如:小熊哥兒倆和狐狸的人物對話,使得本節課的探究重點明晰,有助於指導學生朗讀、理解。同時,在課堂中,我還積極關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的相互評價,使課堂評價呈多元化發展,更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思考,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謝謝。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