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世說新語讀後感合集14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合集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後感合集14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說新語》裡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華歆最後答應了。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裡只想著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說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說,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著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2

《世說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後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蘊含著很多很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意留下,不願苟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願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聽罷,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捨生取義,並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隻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揹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說,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說:“千斤,因為友誼的分量重千斤啊!”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鍾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3

讀完《世說新語》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麼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後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把焦飯放在裡面,回家送給母親。後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裡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麼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讚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4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麓,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末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喜好木屐,都是常常自我謀劃管理。同樣是一種問題,可是還不可以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詢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有整理整理完畢,剩下兩隻小木箱,便放在背後,側著身子遮擋,心神沒辦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塗蠟,因而嘆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閒自在。於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為祖少士的問題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去世了不可以把錢帶走,人活著也不可以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每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可以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要緊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其他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只會搞亂生活並且還會有偷盜的心裡總覺的不滿足。如此最後還會害了自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家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大家要掌握以一種視資金如土的方法去看待資金。資金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一些人把資金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拉攏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大家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資金不可以夠被資金所迷惑不可以被資金所藉助。

大家僅有正確的看待資金才不會讓生活被資金所搞亂。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5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由於戎衛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裡“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贖了出,不久後又任命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將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種做法。首先,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可以說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人情。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為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人身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應侑的是積極向、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6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著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說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說,善於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7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說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說新語》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說新語》,總是囫圇吞棗著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著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說:“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8

剛拿到《世說新語》這本書時,我隨手翻看了一下,感覺有些茫然,這些小古文對於不愛看書的我來說自然興趣也就不大了。

後來,徐老師帶領我們一句一句地讀,並用通俗的語言繪聲繪色講述裡面有趣的小故事,我開始對它產生了迫不及待的想深讀的慾望。

媽媽跟我說,讀書並不是簡單地為讀書而讀書。在理解這些小古文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媽媽就陪著我一起查詢漢魏六朝歷史資料,對一些歷史人物做一些瞭解後,我便開始自己研究誦讀。首先我會把每則故事中不認識的漢字和多音字查詢字典,標註正確的讀音,然後對譯文進行仔細的.閱讀,根據意思將原文劃出節奏,再誦讀多遍。最後,通過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給它標上小標題,寫下小感悟。慢慢地我開始喜歡上這本好書,一篇一篇的故事雖然沒有太強的聯絡,但也不會隔斷故事的情節,讓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讀到德行第一章中“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時,尤為深刻,讓我對王氏家族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文中王長豫為人謹慎隨和,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恪盡孝道。王導看見他就打心眼的高興和喜歡,而看見小兒子敬豫卻是生氣,還時不時的訓斥一頓。後來長豫去世後,王導依然長期思念這個孝順的孩子。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對生養他的父母都不孝順,又談何對他人會有愛心,又怎麼指望他對國家有奉獻精神。而王長豫不僅顧及父母的物質需要,而且還要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這才是真正難得的孝。

《世說新語》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章,書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有很強的趣味性,當你捧起這本書後,相信你也會喜歡上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9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感覺,甚至覺得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據瞭解《世說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網站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後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網站收錄故事嗎?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有興趣,感覺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一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網站收錄了需要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樣,《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裡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譬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很多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成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或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第一,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讀起來就彷彿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並且它把很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閱起來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經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大家就會了解,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程”。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成了很多常識,不只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些規律,進而知道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瞭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麼意義。如此一本好書,哪個會不喜歡它呢?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想到歷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夥一齊來讀這本好書,感悟大家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0

《世說新語》作者是劉伶,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留下的詩篇流傳了千古,為人生性放達任情,與阮籍關係頗密,是為摯友。身為劉伶摯友的阮籍作為竹林七賢之一,想必擁有著世人都知曉的高尚品行和節操。但恰恰相反,他有著與劉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為西漢時期豪放不羈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出現的往往是不行於禮,品行不端。這種性格除了表現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現在了他的.為人處事中。

按照古人的習俗,親近之人去世之後是需要進行服喪,以表達自己作為子女的孝心和悲傷,通常服喪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間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則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親去世後,阮籍並沒有按照這個規矩進行,仍然參加宴席,並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晉文王宴請眾賓客時,阮籍一如往常的參與,何曾覺得這樣不得體,是不孝,並告知晉文王讓其罷免阮籍的官職。晉文王沒有這麼做,反而維護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懷念母親嗎,並不是,他只是不善於表達,沒有把自己的悲傷表現出來,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寫阮籍知道母親去時候的表現,“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哀嚎一聲,並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長時間,這種悲傷並不假,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比及的,那種流於形式的孝子行為,真的要大力推崇嗎?那種悲傷可能就不會是悲傷了,只是向世人證明的一種形式,形式上的悲傷遠比實際的悲傷更為不恥。

阮籍的內心是悲傷的,卻也是慶幸的,他可以在母親在世的時候盡孝,而不需要再母親去世的時候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悲傷,他無疑是豪放的,更是灑脫的。只是他的行為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只能在後世被我們稱讚,著實可悲可嘆!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1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後,趁著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櫃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範讀,然後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後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後又扔了。之後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後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並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為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後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裡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2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德是靈魂的一種健康,美貌和良好習慣。”

莎士比亞說:“金子!黃黃的,光閃閃的,只要有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者變成尊貴者,老年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人們渴望財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於貧苦,言行高潔。在面對他人的贈與與誘惑是,要不為所動。人在貧窮時,要有氣節,人窮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標,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在道義,人格於生命和功名利祿發生矛盾時,我們要合理的選擇。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有一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諒解去護理,朋友也是一面鏡子,是第二個自我,能從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難得,友誼更最值得珍惜。

投機者鄙視友誼,自私者躲避友誼,真誠者珍惜友誼。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不要驚慌失措,應坦然面對。不同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嚴上的獨立,首先要有經濟上的為獨立,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靈的依託。他告訴我們情感需要歸宿,心靈需要港灣,紅塵需要百態人生,機會一去不復返,擁有就要珍惜。

要學會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為他與我們同行。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3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來由於戎衛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這裡“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祂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祂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這茖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祂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說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茖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祂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祂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祂人身尙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侑的是積極向尙、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14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全書分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蘊含著許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僅蘊意深遠還描寫的非常生動,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陳太丘與一位朋友約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沒有按時預約,陳太丘只好獨自出行,去後朋友才趕來。當從元芳口中得知,他父親已經出行之後,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元芳指責友人不守信用,不講禮節。友人聽後慚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頭也不回的進了家門。元方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的爸爸辯護,指責了友人的無禮,但是元方最後連頭也不回就進了家門,這又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責友人無禮自己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我覺得元方應該寬容原諒那位友人。

世說新語的文章多麼令人深思,看上去覺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細想想又不對,有一篇寫道兩人一起做事一人總是三心二意最後另一個人都不願和他做朋友了。這篇則用小小的兩件事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行,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

在看完世說新語後,我對事情的思考變得細緻,原本自己做事馬馬虎虎,現在改進了許多。這本書對我影響重大,裡面許多小故事令我難忘。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