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心得體會 > 2022智慧小學心得(通用14篇)

2022智慧小學心得(通用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智慧小學心得(通用1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2022智慧小學心得(通用14篇)

智慧小學心得1

通過對伶俐課堂的深退學習,我當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了諸多的教學問題:

第一,我總是重視教師的教,而常忽視學生的學,每次上課前,我都爭取裏裏俱到的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爭取讓課堂大容量。上課時,我常閒於把自己的內容講完,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卻歪來倒去,無精打采,遇到那種情況,我雖然也要調動一下,注意一下,但一會兒又閒於講授,那樣上課教師上得累,學生支獲卻不大,那就與伶俐課堂有效學習相違背,教師做了很多無用功。

第兩,教學魅力不強,我的課堂更多的重視知識性,沒有太多的情境設置,沒有太多的師生共叫,那就讓學生的學習較為疲軟,興趣不很濃。另外,我對於個別問題較大的學生缺少及時的指導及教育,導致教學效果反饋不夠及時,當然教學效率也就不夠高了。

針對以上情況,結合學習,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里來改良無效教學:

一、把和諧的師生關係帶進課堂,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助於闡揚學生學習的自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自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教師的'立場和善裏帶笑容,學生就勇於發言,思維活躍,知識把握得也比較好。

把學習的自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必須對自身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即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設計一些緊扣教學內容的問題,力求找到最簡單的方法講給學生聽,不多説廢話。從而有效的統領教學,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能自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

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學習餘地,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給學生,並且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敢於捨得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動學習,無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要讓學生預習,給予必要的提示和講解,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餘地,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全裏把握學生的情況,在關頭的地方加以提示、點撥,讓學生獨立增強思維能力,增強學習的興趣。

智慧小學心得2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閲讀了《黃愛華與智慧課堂》這本書,這是一本很值得數學老師一讀的書。它記錄了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他認為,作為一個老師,應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數學應是現實的、是生活化的;應該創設民主、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應該追求卓越的教學藝術。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如獲至寶地認真研讀着、感悟着,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時間不是我們施捨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的,為了讓學生真正獲得必須的知識,我們不能吝嗇課堂的時間,要把時間還給他們。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還學生“動”的時間,給他們操作的天地

操作是學生喜歡的活動,通過操作,也可以降低抽象性知識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慾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時間,使他們獲得了與眾不同感受,深刻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用處。這樣,不同的學生能得到不同的發展,都獲得必需的知識,教學效果也不言而喻。新教材在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機會,通過比一比、分一分、摸一摸、數一數、擺一擺等方式使學生親身體驗,理解並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數出11根小棒,並且一根一根地擺好,然後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擺才能讓人們一眼看出是11根?學生想出了幾個方法:

①左邊擺5根,右邊擺6根;

②左邊擺6根,右邊擺5根;

③左邊擺7根,右邊擺4根;

④左邊擺5根,中間擺5根,右邊擺1根;

⑤左邊擺10根,右邊擺1根……

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引導歸納出,後兩種方法雖然不一樣,但實質都相同,都是先擺出10根,再擺1根。教師再歸納,為了清楚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捆成1捆,表示一個“十”。學生在擺11——20中其它數時,都能很自然地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或者2捆,從而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總之,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領悟,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還學生“讀”的時間,給他們審題的餘地

講解題目,有時你會發現講了幾遍學生還是目瞪口呆地看着你,對你搖搖頭;作業中,強調了多遍的注意點還是出錯。這時,與其自歎理屈詞窮,埋怨學生不踏實,不如拿出一點時間讓學生讀一讀題。讀題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讀通了、讀懂了題目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審清了題目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讀”是解題的一個步驟,也是一種解題的技巧,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課堂上一定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教給他們讀的方法。如在“小紅今年15歲,比小明大3歲,小明今年多少歲?”中,“比小明大3歲”,到底指的是誰的歲數大,誰的歲數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這樣在讀題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進行了審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讀題能力自然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還學生“想”的時間,給他們思考的空間

有時,我讓學生停下手中的筆,準備集體評講時,他們會請求我再給一點時間。是呀,解決某一問題時,有的學生能很快作出反應,有的學生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眉目。教師不必為這種參差不齊的思維速度感到束手無策,其實這些都是不足為奇的,十個手指還有長短呢,更何況幾十個不同的學生。從學生的請求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是積極的,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需要的是時間。

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舉例的時間,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且貼近他們的生活,便於理解;給學生説算理的時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提高計算正確率;給學生説算式的時間,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答案,訓練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給學生説解題思路的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即使説出錯誤的想法也絕不是浪費時間,反而可以幫助大家改掉錯誤的知識,加深印象,透徹理解。

四、還學生“説”的時間,給他們交流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舉例的時間,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且貼近他們的生活,便於理解;給學生説算理的時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提高計算正確率;給學生説算式的時間,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答案,訓練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給學生説解題思路的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即使説出錯誤的想法也絕不是浪費時間,反而可以幫助大家改掉錯誤的知識,加深印象,透徹理解。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把這有限的時間還給學生,不要為了趕教學進度過分壓縮學生動的時間、讀的時間、想的時間、説的.時間,這樣將適得其反。教學設計要遊刃有餘,教學過程要合理控制,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人都獲得必需的知識,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黃老師講到“生命是一個過程,要不斷追求幸福,享受幸福。”“教師最重要的是要享受研究的幸福。”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有技巧的、慎重的發出教育的信息,也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語言效應,因為那是給予學生的最直接的信息。精妙的表達一個信息,應該是百分之七的語言加百分之三十八的聲音,百分之五十五的表情,有時候無聲的身態語言,比有聲語言更耐人尋味。

因此,我們應該: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課堂中的生成既有預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不會因為學生的意外“生成”而經常搞得迷失方向。我將會把這一點牢牢記在我的教學中,在長期的備課中長進、積累、琢磨!今後我將會把這些讀書中的點滴收穫貫穿在我的實踐教學中,讓數學課堂靈動起來,充滿智慧!

智慧小學心得3

隨着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基於網絡環境的“班班通”已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班班通”是指教師所在學校的每個教學班的裝備基於網絡環境下,以投影機+白板為終端顯示,每個班級都能同時上網,網絡和教學資源共享,演示課件、現場直播、收看電影電視節目等,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終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裝備。它給我們帶來教育裝備條件改善的同時,更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作為課題組的成員,以及一名一線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應用於課堂教學,給我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們的學習帶來了諸多方便。以下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班班通”工程的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幫助教師靈活教學。

“班班通”的實施,實現了教師備課方式的改革,從原來的手寫走向鍵盤輸入,從純本文方式實現超文本方式,教師可以登陸學校網站的“網上備課系統”進行電子備課,備課系統可以集教案、教學素材(課件)、課堂練習、作業等多種資源於一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教師備課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在辦公室裏備課,進行課件的設計和製作,在局域網內通過網上鄰居上載下載信息,並把自己製作的教案、教學素材(課件)上載到網上備課系統。也可以在家中將自己設計的教案、課件等直接上載到學校網站的網上備課系統,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直接從互聯網上檢索、下載教育教學上所需要的教案、課件或論文等各種有用資源,並進一步加工整理,為我所用。同時,多媒體與網絡工具應用於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集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功能於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從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二、“班班通”的建成,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班班通”提高了教師的認識,使教師樹立起“終身學習,常教常新”的理念。 “班班通”是新事物,呈現出很多的優點,它既可以成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工具,又是教育理論、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的交流平台,教師在使用“班班通”中,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了解新事物、感受新事物,不斷地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同時,教師利用“班班通”通過網上觀摩課、網絡教研等一系列活動學習交流教學經驗和方法,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為了更好地反思自身的教學,教師在有關教學研究活動中,可以對課堂教學過程拍攝現場錄像,並據此進行教學評價與反思。”這種方式比較忠實地記錄了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活動,為教師的反思提供了比較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如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是否恰當?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是否全面?學生的反應如何?是否對學生的一些閃光點進行了及時評價並生成了新的教學?自己的教學語言、教態如何?而這些內容僅僅通過教師自身的回憶及基於回憶基礎上的反思是比較困難的。一位教師在觀察了自己的教學錄像後,驚訝地説:“這是我上的課嗎?竟然問了50多個問題,不可能!”在個人反思的同時,也有利於教師的集體反思,將不同種類的教學問題集中反映出來,方便教師的歸納和總結,有利於完善和改進,從而推動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班班通”應用於課堂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可以把課堂設計製作成課件存入電腦,在教學過程中,課件可以讓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並具整體性和系統性,可以把多層次、多方位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使知識更富趣味性。有了“班班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創造故事情境、漫畫情景、論辯情境、成語情境、影像情境、名片名段欣賞等,每個好的教學情境都會引起學生的愉悦甚至激動,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都會形成一個教學高潮、一個閃光點,學生的興致高,教學效果好。學生在情境中不但能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提高能力,還得到美的享受和薰陶。

四、“班班通”改進了學校的管理手段,豐富了學校的德育教育途徑。

隨着學校教師備課的.電子化,學校的無紙化辦公擺上了議事日程,學校對教師的計劃、教案等的檢查也將採用網絡化,檢查的結果通過公告的形式在學校網站上發佈;設計製作用於檢查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次數的動態統計軟件,隨時瞭解每位任課教師的使用次數,這些數據從管理上來講雖過於簡單,但在對於促進教師積極使用上發揮了較強作用;學校管理同樣可以利用“班班通”來進行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有條件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教師的教學視頻,從中找出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案,督促教師完善和改進。

五、正視問題,加強管理,把應用與研究納入科學的計劃之中。

在運用“ 班班通”教學的三年來中存在了不少的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去克服,也需要管理者走進教室、辦公室聽一聽、看一看,進行具體的指導。

1、“班班通”的電子白板不能代替黑板,容易使教師忽視板書甚至省略板書內容,一節課下來黑板上什麼都沒有留下。課堂內容隨着課件的翻頁一閃而過,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不深刻。應該認識到,班班通只是輔助教學的一個工具,還不可能取代黑板的作用,板書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板書的示範作用和保留性不是課件所能替代的。

2、“班班通”課件為求新穎太過花哨,動態圖片過多,雖能引起學生興趣,卻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應儘量少用或者覺得沒必要的時候就不用動態圖片,課件的結構設計、圖片的使用、色彩的選擇、動靜的安排都需要動腦思考精心製作。

總之,靈活掌握和運用“班班通”設備服務教學是每一名老師要努力學習掌握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信息化,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班班通”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合理利用“班班通”進行課堂教學,必會使我們的課堂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讓學生們學得更輕鬆、更有趣,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學習家園。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班班通”平台所提供的多媒體技術為小學數學提高了教學效率,改變了落後的教學理念,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班班通”的靈活運用使得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從而教學質量隨之提高。

智慧小學心得4

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幾年,我校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而且進行的有聲有色。讀完周仁康老師的《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的意義與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本書,對校本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有三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其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下面針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一點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豐富性。

1、以人為本。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髮展的主體性、主動性。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

2、給學生留下空間。個性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課程決策的權利。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3、差異性教育:國家課程強調人才規格的整齊劃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要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別化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要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儘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作到因材施教。

4、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的的需要出發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學生實際需要什麼,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更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智慧小學心得5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這次學習的針對性很強,內容即是對中年級精讀課、略讀課、口語交際與習作課四個板塊的教學策略解讀。主講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各種課型的不同特點,分析各種課型的教學流程,同時提出在不同課型上所要注意的問題,實實在在的給即將進入中年級教學的我好好上了一課。如此富有針對性的培訓,真正達到了訓而能用、訓而有用的目的。從中我學習了不少教學經驗,尤其是對精讀課的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特將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表述如下。

我們都知道,精讀課是培養學生閲讀技能的一種基本課型,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讀課例指導學生進行閲讀實踐,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過程,是學生閲讀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徑。精讀課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習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發展個性特長,豐富精神世界,逐步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精讀課的意義與目標,也是我們必須要達到的.效果。

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明確了精讀課的教學流程,即:

(一)預習探究。在預習探究這個階段,要注意明確預習要點,引導學生充分讀書,查閲資料,完成預習要求。此環節在中年級可在教師指導下課內完成,高年級逐步放在課前完成。

(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的環節,則需要學生交流預習收穫,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及部分疑點問題。此環節教師要組織有效的交流方式,適時點撥、糾誤,適當歸納小結。

(三)品讀體驗。這一環節主要在於品讀重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賞讀重點句段,豐富內心體驗;評讀重點句段,揣摩表達方法。此環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體驗,重視課堂生成,適時點撥,反對一問到底,提倡精講多讀。(四)鞏固延伸。最後一環應根據教材的基礎知識點設計練習,補充相關閲讀材料,進行片斷讀寫。此環節要重視積累,讀寫結合,形成能力。

這四個環節緊密相連,只有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小節才能收穫好的教學效果。如此清晰的了潔淨的課的教學流程,對我日後的教學工作有着莫大的幫助。以往備課上課,總是對各個環節很模糊,不知道每個環節到底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這次的學習終於給我指明瞭方向。

在帶領我們理清思路的同時,主講老師還特別強調了在精讀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教學目標要“準” 、教學內容要“精” 、教學環節要“簡”、 教學方法要“活”、 鞏固訓練要“實”。這些要點給我們的教學工作以最好的啟示,讓我們可以時時以這些要點來審視自己的課,從而讓精讀課的教學更加有效。

總之,這次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今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

智慧小學心得6

在人們印象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無非是識字、寫字,而閲讀方法的指導那是中高年級老師的任務,與低年級的老師似乎沒什麼關係。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如果只會識字、寫字,那麼在考試中一定會一敗塗地的。分析一下低年級孩子的語文試卷,你不難發現,識字、寫字固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讀和寫也非常重要,孩子們不僅僅要會寫一些字、詞、句,還要會簡單的閲讀,瞭解短文的意思,完成相關的練習。如果説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閲讀,那麼閲讀教學就應該滲透在各個年齡階段,在低年級閲讀教學中也同樣要注重閲讀方法的滲透。那麼如何在低年級教學中進行閲讀方法的的引領與滲透呢?

一、重視課前預習,給予閲讀方法

低年級孩子剛剛進入閲讀課的學習,他們對於閲讀方法可以説是毫不知情的。所以,在教學第一篇課文時,我就給予了孩子們六個字:讀、標、圈、劃、描、查。讀,就是引導孩子拿到一篇課文後至少讀五遍。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所以讀是學習一篇課文的前提。標,給課文標上自然段。這是閲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為課文分段的必要前提。圈,圈出課文中的一類字,二類字。使學生明確課文中自己所要學習的生字。劃,劃出生字所能組成的詞語。劃詞語也是幫助孩子豐富詞彙,識記詞語的一種好方法。描,描紅所要學習的生字。讓孩子看懂生字的筆順後描紅,這樣孩子能更好的掌握生字的筆順,為生字的書寫做好一定的準備。查,結合課文內容,查查自己有疑惑的東西,或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也能讓孩子在查閲資料中逐步學到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六個字,就是課前預習的六個要點。第一篇課文的學習,給予孩子們六個閲讀小方法,使孩子們知道每拿到一篇課文,就要僅僅圍繞這六個字,去預習課文。在這六個字的引領下,逐步滲透了簡單的課前預習方法,為以後的閲讀指導做好了鋪墊。

二、總結提煉規律,學會有效閲讀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於成功的學習實踐。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閲讀理解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有效閲讀的規律,以便今後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閲讀更多的內容。比如,在閲讀教學中,我們經常要讓孩子們理解詞語,而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很多。看圖理解,聯繫上下文,換一個詞語,結合以往所學———等等都是引導孩子理解詞語的好方法。那麼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使用這些方法,而是在使用後,要歸納,要總結。在總結中逐步滲透閲讀的方法。記得在教學《東方明珠》一課時,理解“美麗”、“非常”兩個詞語時,我讓學生讀了相關的句子後,引導他們分別換一個詞語來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意思相近的詞語,也就很好得理解了這兩個詞語。在孩子們理解詞語後,我及時的總結:用找近義詞的方法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在我的總結引導下,孩子們就會慢慢明白理解詞語時可以找相近的詞語,使孩子習得了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在教學《誰的本領大》中,理解“得意”一詞時,我引導孩子們想想:自己什麼時候最得意?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説了很多得意的情景,這時理解“得意”一詞,就水到渠成了,此時,我總結:“是呀,結合我們的生活情景,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文時,我出示了課文中的有關詞語:“參加”、“蘑菇”、“練習”。讓孩子們讀一讀,隨後問道,你是怎麼知道這些詞語的。有的孩子説:“我是在電視中看到的。”有的孩子説:“我是在書中看到的。”有的孩子説:“是爸爸、媽媽告訴我的。”聽了孩子的話,我及時總結到:“看電視,看書,聽故事,都是識字的好方法。”這樣的總結語,能使孩子們明白識字有很多途徑,也能使孩子們更好的去主動識字。因此,真正有效的閲讀,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規律讓學生找、方法讓學生悟。我們老師負責總結提煉有效方法,有效規律,使有效閲讀的`方法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寶貴財富,一種完美引領。

三、提供遷移機會,運用閲讀方法

任何一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孩子並非能做到一教就會、一點就悟;掌握有效閲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也需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還要給他們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引導他們將已經學到的閲讀方法運用於類似的學習情境中,進而領悟到閲讀方法的真諦。

1、圈圈畫畫法。

圈圈畫畫是最基本的閲讀方法。古人讀書講究“不動筆墨不讀書”。説的就是圈圈畫畫,摘摘抄抄這種閲讀的方法。在我們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但是我們低年級的小孩子把握不好該圈什麼,畫什麼。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引領孩子們去尋找,去發現。《看菊花》第二自然段是一小篇很好的閲讀教材,教學中,我引導孩子們用多種形式朗讀這一自然段後,想想: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什麼?用筆劃出相關句子。孩子們在多形式朗讀後,很快找到了相關的句子:公園裏的菊花好看極了。“那菊花到底好看在哪?”讓孩子們結合圖片接着回答。“顏色好看”“菊花很多”“那菊花有些什麼顏色?那些詞語寫出菊花的多?”讓孩子們繼續圈出有關的詞語。孩子們很輕鬆的都能找到。“菊花是什麼時候開放的?從哪個詞語中讀出來的?”大部分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深秋”。在引導中,孩子們圈圈,畫畫,學的很輕鬆,很自然。閲讀方法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於教學中了。

2、半扶半放法。

半扶半放,從字面不難理解,就是先扶着孩子學,再放手讓孩子獨立學。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也會經常使用這種方法的。這樣的閲讀方法既能使孩子有話説,又不會扯得太遠。《會走路的樹》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鳥跟着小樹去了很多有趣的地方,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教學時,我先出示圖片和句子“小鳥跟着小樹來到草地上,看到———”,“小鳥跟着小樹來到果園裏,看到———”,“小鳥———,看到———”。這樣半扶半放的閲讀方法,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口語能力也獲得的很大的提升。在理解感悟文本時也就輕鬆到位了。

3、情景想象法

為了拓展語文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也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中人物的內心,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想象和聯想,讓孩子在頭腦中浮現文本所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再現逼真的情景,從而進入文本的意境,體會文本中人物的內心。《會“跑”的黑板》一文中的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以至於在散步時誤將馬車車廂的後壁當成了黑板,跟着黑板走起來,直到自己跟不上了,才發現那不是一塊黑板,而是一輛馬車車廂的後壁。在教學安培聚精會神的演算,情不自禁跟着馬車走的這一自然段時,我不僅抓住文本中對安培的直接描寫的句子,還藉助課文插圖創設情境,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馬路邊散步的漂亮小組,悄悄地對身邊的女伴説———”、“戴禮帽的紳士看見了,心想———”、“馬路上的乘客發現了,自言自語地説———”這樣的想象,使語言表達得到充分的空間拓展,也積極調動、聯繫了孩子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仔細揣摩進一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對“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是一次走進角色內心世界的真切體驗。

智慧小學心得7

任教九年來,經歷的培訓不少,可這次縣初中歷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已過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因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每一天都能看到不同類型的亮點展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這裏,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學習,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擴展自己的舒展空間,突破自己:

此次培訓中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上哪個年級看哪個年級的教材,現學現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要充實:

主要指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通過培訓,我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且有了日後工作的指南:

1、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向馬玉梅老師學習,要讓教育具有“親和力”。我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博覽羣書,不斷進取,善於總結反思。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通過這次培訓,我學會了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閲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我會時時警醒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今後的工作中,我定會更加努力,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完善自己,書寫出燦爛美好的未來。

智慧小學心得8

時光荏苒,感覺又這樣飛快的過了一週,但明顯感覺到自己第三週的課講的着實順手了不少,75和76班的學生們也都慢慢適應了我的講課方式,我也是逐漸摸熟了個別學生的上課習慣,並且記住了大多數學生的名字,也慢慢了解到了他們的化學基礎,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日子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夠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問題所在。

這周主要是結束了專題二,主要講了同分異構體的種類與書寫,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這些內容是後邊內容學習的基礎,所以我講課的進度刻意在放慢,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本身就很有難度,由於學生以前的基礎不夠,因此只有重視這些基礎,才會讓學生學的有成就感,這樣他們才會重拾對化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通過這一週的講課來看,我覺得一個課堂要想上的有活力,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前當我自己還是高中生甚至於到讀大學時,我對這句話也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現在當了實習老師,對這句話深有體會。還記得高中老師和大學老師説過:老師上課時若是問一個問題,沒有學生來回答的`話,那麼會十分影響老師講課效率的,你們不要老是保持沉默,這樣老師也會失去講下去的動力,如果會了就應一聲,如果不會就舉手示意。在我實習之前對這句話並沒有感觸,現在卻是非常能理解當時老師們説的話了。但是究竟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覺得關鍵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參與互動,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節課要緊鬆有度,避免讓學生注意力一直處於集中的狀態,這樣大家都會很累,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應該適當讓學生的大腦有放鬆的時間,抓住重點詳細去講,講課也要詳略得當,利用好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這一節課才會上的愉快且有所收穫,才能獲得最高的課堂效率。

總之,應以學生為主體,要認識到:課堂不只是我們老師的課堂,更是學生髮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空間,我們由於知識儲備以及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上課難免有講錯的時候,當學生為我們指出來錯誤的時候要虛心接受,我們在聽學生們的意見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具有創新性的認知,就讓我們與學生同行,在課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吧!

智慧小學心得9

前天聆聽了太谷縣教研室主任張四寶的題為“做智慧型教師,創建高效課堂”的專題報告,欣賞到了高效課堂在農村邊遠學校綻放的美景。李村教改的開始,曾讓我欣喜,我也努力構建快樂的學習氛圍,努力實現課堂的高效創新。對比太谷縣的課改,我頗受啟發。

1、精心編制導學案。

我們教學的重點總在課堂,而對備課對導學案的設計並沒有特別重視,且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好的導學案既是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又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能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程度的掌握。今後我要在課堂導學案的設計上下功夫,依託教程,參考教輔,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層次化。實現學生學習知識點節節清,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2、做一個“懶”老師,在課堂上真正放手,讓學生學。

課堂上要確保學生的參與度,絕對不能填鴨式、滿堂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干擾好學生製造差等生,老師要學會“偷懶”,少講,把課堂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緊跟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或練習、或思考、或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動態之中,教師巡查指導、講解。並適時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多次感悟,且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教師再引領課堂展示,讓學生敢於説、勇於説、樂於説,做到三講三不講,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讓學習發生在學生的身上。這樣學生會學習了,老師就解脱了。

新型的課堂模式,不是老師沒事幹,而是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要我們成為智慧型的老師,也就是成為愛學習、愛思考、愛創新、會管理的老師。

3、學習小組合理構建應用,評價方式捆綁式

我們也有四人學習小組,學困生的'轉變並不明顯,優等生並不太樂意幫助學困生。而捆綁式評價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好知識有三個層次:聽明白,想明白,講明白。講明白是學好知識的最高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捆綁式評價能讓差生不差,尖子生更尖。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訓練場。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學會溝通、傾聽、尊重、包容、欣賞。

張主任的課改講座,讓我還明確了一個觀點: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是練出來的,不是聽出來的。我還存在着許多亟待改進之處,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課堂距離“高效課堂,快樂學習”越來越近。

智慧小學心得10

通過從第一階段的實際操作學習,結合自己軟件進行課件的製作。讓我從中明確了學習的關鍵。軟件的操作是重點但不是難點,難點是對教學內容從智慧課堂的方向進行設計。更新教學觀念才是學習的關鍵。

在第二階段進行課件製作時,我遇到的問題是側重於沒有操作的方向,坐在電腦旁無從下手。經常停留在一頁課件裏反覆糾結,反覆修改,無法進入下一頁的設計。總是覺得課件的製作不如人意,思緒斷斷續續,軟件應用起來也不能得心應手。處於一種在不成熟思路中用不熟練的操作去進行教學設計,所以學習的效率特別低。一個課件要花很多時間,很多心思,很吃力的去完成;對比ppt的教學設計這太費時了,導致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二部分的學習任務完成效果不理想。

在一次ppt教學中,無意識用智慧課堂的教學設計去替換其中幾個部分的教學設計,我找到了新的教學設計與學習的思路。那就是結合ppt的教學思路,從中去發現教學設計中缺陷,再用智慧課堂的設計去彌補其中的不足。這樣結合起來,製作課件的速度明顯快了很多。由此,我從中反思到軟件操作學習的關鍵不在於單純的功能學習,軟件功能學習很多遍後腦裏仍是一片空白,只有當有了教學思路後,需要進行功能設計時進行學習,那樣學習效率才會高。所以,更新教學思路才是學習的關鍵。只有理解了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後,再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整體的構思,那樣學習才會有方向有重點,這樣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覺得是一本很值得小學數學教師一讀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黃愛華個人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同是數學教師讀後更令我慚愧,黃老師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身為教師,特別是一名理工科的數學教師,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不放棄學習與閲讀的習慣。他從走出校門,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從教以後,他更是流連書海,如痴如醉,頁頁精讀,行行品味,字字琢磨。為了掌握教學規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尋求新的突破,他的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鑽研教材,翻閲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研讀過數學教學法,比較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掌握兒童發展的認知規律;分析過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研究過國內外不同教法的特點,不斷探索兒童認知的最佳建構過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會列出書目,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每年至少讀五本教育專著,讀中外教育史,讀中外教育名著,並做好閲讀札記。多年來,所做的筆記就有80多萬字。書,是他最好的朋友。學無止境,生活中的萬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而他則是那一個最痴迷的讀者。因為,他堅信:向書本學習,因書本而智慧;向他人學習,因他人而智慧;向萬物學習,因萬物而智慧;無所不學則無所不智也。

如果説,學習是成長的原動力的話,那麼,思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黃愛華老師説:思考,讓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讓我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還是思考,引領着我的人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黃愛華時刻都在備課,把生活中的情境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十分自然,又讓他的學生覺得數學確實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

他主張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做“數學實驗”,親身體會如何解決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老師就是一個“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

在教學方法上,他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力求: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激情四射地開展探索研究、意猶未盡地實踐延伸。

美妙的課堂還來自於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把情境教學、遊戲教學、愉快教學融為一體,便能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在“圓的認識”一課,他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製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橢圓形車輪的小車裏顛簸起伏的畫面,樂得學生哈哈大笑;在“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一課的結尾,他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的遊戲,要求學號數能被2、3……整除的學生依次出教室,全場的學生都要説出誰是幾的倍數。當最後剩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時,他便問:“老師出一個什麼數時,我們都可以離開教室?”學生們大聲回答:“1”……在一次全國的公開課上,當課上到這裏,全場800多名教師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之,在教學中他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髮展而教;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閲讀得比較粗淺,借用一位老師的話“與其説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説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我想,這本書今後我不光要熟讀,細品,更要在教學中實踐。

智慧小學心得11

聆聽了全國著名班主任、教育部國培專家田麗霞的講座,她從智慧課堂的打造和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對與會者進行專業的指導和引領,可謂是深入淺出,妙語連珠,使我很受啟發,受益匪淺。

一、關於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田老師用五個關鍵詞來對大家進行指導:

(一)時間

沒有一棵大樹是種下樹苗,立刻就變成大樹的,一定是歲月刻畫着年輪,一圈圈往外長。要想成功,一定要給自己時間!時間就是經驗的積累。學到愚時才是賢!

(二)不動

成為大樹,一定是千百年來經風霜,歷風雨,屹立不動!任何人要想成功,一定要“經風霜、歷雨露,始終堅持而不悔”。不斷換頻道,可能什麼也沒有看到;見異思遷會喪失自己的核心優勢。

(三)努力紮根

樹都有千萬條根,這些根深深扎入地下,吸收營養,供大樹成長。人要想成功,也要不斷紮根,努力學習,充實自己。而學習要有規劃,讀書要有選擇,有計劃,有思考,有收穫,避免“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了為什麼出發”。要學習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做蜜蜂型的老師,要向專家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

(四)積極向上

旁逸斜出不能成為棟樑,要一直向上長!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斷向上才會有更大的空間!排除一切干擾,正道直行,朝着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要吸收正能量,傳播正能量,積極向上是成功的捷徑!

(五)心向陽光

如果要長成參天大樹,就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就像大樹張開每一片葉片來迎接陽光一樣,我們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拿出來,以飽滿的熱情,以積極的態度,去擁抱每一個黎明,每一個黃昏,每一縷春風,每一滴秋雨。

二、智慧課堂的打造方面

田老師從四個問題入手,引領與會人員深入思考。

(一)怎麼看待學生

要知道學生幼稚無底線,學生可能會犯錯,可能會撒謊,可能不懂事……我們應該接受他們的一切,用孩子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田老師反用“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的典故,強調,對待學生要有“種了芭蕉就愛芭蕉”的`態度。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要管住我們的嘴,不利學生成長的話不説,平等的對待學生,欣賞每個學生。要有專業素養,管住情緒,要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聲,她調侃道:白天不懂夜的黑啊!

(二)怎樣贏得學生的尊敬

打鐵需要自身硬!要做一個響噹噹的教師,就要業務精、有愛心、有方法。不能用“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去為自己的業務不精,課後不努力找藉口。田老師活用《學記》中“親其師則信其道”的道理,認為,尊其師信其道,信其道更尊其師。

(三)怎樣關愛學生

愛是教育最美的方法。愛學生才能懂學生,想法決定做法,態度決定高度,愛是教育最美的語言。沒有不好只有不同。每一塊木頭都能雕成佛像,每一顆種子都有自己的設計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要關愛學生,用真心換真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四)怎麼和學生談話

田老師總結了一段口訣:做好準備,想好再説;因人而異,適合才説;選準場合,當説再説;明確目的,有用再説;強調語氣,當説再説;及時閉嘴,無效不説;方法恰當,管用才説。同時,她還強調,要注意口頭禪、否定句,避免輕重顛倒、含糊其辭、畫蛇添足等問題。備課還要備語言,讓語言更精彩,更有表現力,不能想到哪説到哪。

就如同田麗霞老師在講座中説的,培訓就是學習,培訓就是財富,培訓就是待遇,培訓是成長最有效的方式,培訓更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看到了優點,也發現了不足,為我們今後的學習、工作找出了方向,我將更加珍惜工作室的每次交流、研討和學習活動,向工作室的其他成員學習,博採眾家之長,讓自己的授課更加精彩,更好的關愛學生,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智慧小學心得12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能説;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之中去擴大眼界,各學所需,各教所知,各盡所能。

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小閆的這本《黃愛華與智慧課堂》。黃愛華用他先進的教學理念實施着開放式課堂教學;用他高超的教學藝術培養着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他先進的教學理念:

·關注發展,為學生的發展而教

在他的數學課堂上,那種忽視學生能力和創造精神培養的注入式的教法早已不復存在了。一改“以教師為中心”而成“以學生為中心”。他讓孩子們“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獨立解決問題。他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數學並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科學,他想法設法使孩子們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去指導教學實際,這是黃愛華老師教學藝術的一個特色。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黃老師會“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出例題”,讓學生“用一道加法豎式驗證一個算理”,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用一個“立體式”板書去刺激學生的感觀,在應用題教學中,當學生做錯題時,會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去;在“小數加減法”的練習課上,當學生出錯又滿不在乎時,黃老師通過講科學家在計算空氣中的氮氣的.重量時,發現小數點後第三位不精確,從而發現了“氬”的故事,教育學生從小養成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黃愛華認為細節可以體現一位教師實力和功力,細節的變化標誌着課堂理念與實踐的變化。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重視細節的改造,正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能否落實到位以及教學行為能否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就是追求教學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具有品味的教學新境界的體現。

如一位教師所創的“舉左手,舉右手”的教學細節,就是教師與成績較差學生之間的一種約定:如果能回答問題舉右手,如果沒有把握則舉左手,教師根據學生舉手提供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請他回答問題。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鼓勵了他積極參與課堂交流。但是,由於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我們在教學行為中對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參差不齊。過去司空見慣的教學細節仍時有發生。如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我們常讓學生站着,問“誰來替他正確地回答”,等另一名學生正確回答後,我們則對他説:“你聽清楚了嗎,請坐。”長此以往,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會逐步消失,願意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這一細節隱含着一個錯誤的觀念,即教師已經講過的內容,學生不應再出錯。

又如數學課堂上,當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後,常可聽到這樣的問話:“誰願意把你想到的説給老師聽聽?”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必須靠攏教師。按照面向全體、平等互助的理念,這句話應改為“誰願意把你想到的説給大家聽聽?”兩句問話,雖然只有一詞之差,但反映出兩個涇渭分明的教學觀。

黃愛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某一節課堂上,教師在自己的衣服上貼了許多“小紅星”,這是為了賞識孩子們而準備的。在課堂上,哪個孩子有了好的表現,老師就會把“小紅星”貼在該生的額頭上。孩子們表現得主動積極,課堂上不斷出現精彩的場面。可是,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也不能只對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優良行為進行獎賞,而忽略了對孩子其它方面優良行為的獎賞。在課堂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貼在這位教師身上的“小紅星”掉了一個,有個孩子很懂事地撿了起來交給了教師。老師接了過來,又貼在了自己身上,一言未發。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獎賞這個孩子一個“小紅星”,或者説聲“謝謝”,又會是怎樣的效果?可令人費解的是:剛下課,教師身上的“小紅星”又掉了一個,又有一個孩子認真地撿了起來,去交給老師。“不要了”,老師一邊説着,一邊擺着手。孩子看着老師,愣了一下,有些猶豫地將手上的“小紅星”拋掉了。乍看起來,新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之間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但跨出這一步卻並非那麼簡單。事實上,有時候教師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姿勢,都能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都能使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到極至。

(二)他高超的教學藝術:

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循環小數”時,黃老師通過一個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師生在談話中,非常自然地進入新課。

上課開始,教師讓學生聽一段配樂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同學們聽着配樂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教師笑着關掉錄音機,説:“哪位同學能接着往下講?”全班同學人人舉手,都要求講,老師指定一位同學站起來,接着往下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説—”這位同學講到這裏停了,教師問這位同學,“怎麼不講了?”這位同學説:“這個故事講不完。”教師對着全班同學説:“這個故事能講完嗎?”學生齊答:“講不完。”“為什麼呢?”教師又問。一位同學舉手説:“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複説這幾句話。”“説得很好。在數學王國裏,就有一種小數,這種小數,小數部分的數字也會像這個故事裏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複出現。同學們想認識它嗎?”(想)“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循環小數’”,導入新課。

“循環小數”這一觀念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學生學了新課後,不能準確地口述概念的定義,對個別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究其原因,一是這個概念的本身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二是教師在教法上存在問題。以簡短詼諧的配樂故事,作為這節課的“開場白”,形成了輕鬆、愉悦、民主的學習氣氛,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聽故事,講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初步感知了“無限”、“不斷”、“重複”等概念中重點詞的含義,起到了分散教學難點的作用,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意猶未盡的實踐延伸

當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告一段落、行動結束之際,並非宣告學習活動“就此打住”,也並非預示着佈置些習題練一練,安排些作業做一做而索然無味的“草草收場”。黃教師總是在此時此刻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添上重重的一筆,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持續探究的態勢。

如在學習完“約數與倍數”後黃愛華老師面對全班同學,從容地説:“同學們,快要下課了,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名字叫‘動腦筋離課堂’,遊戲規則是這樣的:老師出示一張紙片,如果你的學號數是卡片上數的倍數,你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時候,必須先走到講台前,大聲説一句話,在走出教室。你説的這一句話,可以是‘幾是幾的倍數’、‘幾是幾的約數’或‘幾能被幾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遊戲開始了,教師先出示一張數字卡片2,學號數是2的倍數的學生,一個個走到將台前,學號是4的學生説:”4是2的倍數。“學號是6的學生説:”2是6的約數。“學號是8的學生説:”8能被2整除。“全班有一半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地説出一句話,得到在座學生的認可後,高興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師慢慢地拿出一張卡片0.5,有3名學生立即站了起來朝講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師提問:為什麼大家都不走了?學生結合整除應具備的條件説明了理由。教師接着又分別出示卡片3、5,學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走出教室。最後剩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學生,這時,教師不再出示卡片,而是問學生:”你們怎麼不走呢?“學生回答説:”我們的學號都不是老師拿出的卡片上的數的倍數。“”那麼,老師出示哪個數,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後,異口同聲地説:”1“教師出示一個大大的卡片1,10名學生在下課鈴聲中歡快地離開了教室。

新穎有趣的遊戲,鞏固了知識,檢查了效果,還進行了糾正錯誤和個別指導,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一舉多得。這比簡單地佈置一些習題或作業,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黃愛華在開放式教學及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中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成功背後,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規律性的東西:開講,體現了一個”趣“字;新授,體現了一個”實“字;練習,體現了一個”精“字;板書,體現了一個”巧“ 字;結束,體現了一個”活“字。同時,在他的成功中我也獲得了有益的啟示:教學藝術是不斷學習的結果;教學藝術取決於教師的創造精神;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教學藝術是教師對學生愛的凝結。

智慧小學心得13

拿到了《黃愛華與智慧課堂》這本書,這是一本很值得數學教師一讀的書,這本書記錄了黃愛華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讀後有幾點感觸,記錄如下。

一、個人成長

他在書中説"寫東西是一種促進思考的最佳方式",的確,很多時候,我也曾萌發一些不錯的想法,當時的想法是,我先做着,待到有時間時我再來整理,往往被一些瑣事打岔就擱淺了,最後不了了之。看來動手去把把這些想法記下來就是在思考如何實施,寫得過程就是最好的思考過程。這一行職業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師筆耕不斷,不然只能停留在工匠的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我還是應該堅持去寫教學札記。也不要等到以後了,就從讀這本書開始吧。也許,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二、教學主張

黃愛華的教學主張很多,粗粗閲讀,以下幾處印象較深:

數學應是現實的,是生活化的,是兒童樂於做的,作為基礎數學教育,應使人人為今後升學、就業和自學打下紮實的應用數學的基本功,而不是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未來的數學家。

創設民主、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傾注着真摯的愛,讓後進生"體面"地坐下去。課堂中做到知情交融、教學相長。

三、教學體驗

我借鑑前輩的數學遊戲上了一節公開課《比較數的大小》,共試講了三節,其間遇到的課堂生成花樣百出,此時更體現黃愛華老師所提倡的"創造性",只有不斷提升個人魅力,才能經營好一個鼓舞人心的課堂。研讀着他的一個個教學案例,不難看出黃老師利用巧妙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它給枯燥的數學知識賦予了生命的內涵,它使數學的課堂上也充滿了靈氣,這樣的教學過程因此成了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成了學生自由表達觀點,暢談體驗,充分展現個性的過程,成了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過程。

俗話説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讀過這本書後,我有這樣的感受,研讀了這本書,勝過了我十年的教書生涯,這本書是寶貝呀,這不經讓我想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黃金屋"。

智慧小學心得14

黃愛華是深圳市年輕的特級教師。他先後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廣東省參加全國小學數學優化課堂教學觀摩大賽等活動.他精湛的教學藝術和揮灑自如的教學風格不僅征服了學生,而且也征服了聽課的專家和學者。黃愛華的課堂教學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成功的背後,有沒有規律性的東西值得研究和探索呢?看了《黃愛華與智慧課堂》中的課堂實錄,我為黃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折服。下面就與老師們一切領略黃愛華課堂的智慧吧。

1、開講,體現了一個“趣”字。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着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因此,優秀教師都十分重視一堂課的導入,黃愛華也不例外。他或設置懸念、創設情境,或直觀操作、強化感知,或基礎訓練、以舊帶新,或開展競賽、激發熱情,或生動表演、寓教於樂……無不殫思竭慮,追求卓越.

例如,他用音樂課的“節奏練習”來導入“循環小數”,用“猴王分餅”的故事來導入“分數的基本性質”,用發佈亞運會新聞的課前談話來導入“百分數的認識”,用“奶奶和孫子生日”的故事來導入“年、月、日”等,都較好地創設了問題情境,產生了“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顯示出紮實的教學功底。

2、新授,體現了一個“實”字。

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黃愛華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首先,他的新授教學充分運用了遷移規律。瞭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繫,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充分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黃愛華老師在這方面作了可貴的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求較複雜的平均數應用題”“分數的基本性質”等課例就較好地體現了“為遷移而教”的思想。

其次,他的新授教學充分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他認為,知識發生過程藴含着極豐富的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它們是知識結構中最活躍的元素,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他在“百分數的認識”課例中就體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這一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知識發生的過程。先讓學生通過調查蒐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數,獲得對百分數的感性體驗,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百分數的共性,再通過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數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圓潤自然、通達順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他的新授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現代數學教學思想。教學活動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思維場。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思維場”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思維。黃愛華老師就善於通過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思維。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例中,在基本講完新課後,他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讓學生書寫10個百分號,要求一個比一個寫得好並且儘可能地快。在學生書寫的過程中,老師突然叫停筆,讓學生默默地數一數,自己寫了幾個。接着,教師提問:“你能告訴老師寫了幾個嗎?”學生紛紛舉手。老師沒有讓學生回答,而是接着問:“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老師完成的情況嗎?你們是如何想出這些百分數的呢?”同學們都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如一學生回答説:“我寫了4個,佔任務10個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師充分肯定學生愛動腦筋,學生獲得了學習成功的滿足。這個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練習了寫百分號,更重要的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用到了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為後續知識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3、練習,體現了一個“精”字。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黃愛華老師在練習設計中,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注意應用題組練習,加強各種練習的聯繫和配合,提高練習的整體效率;在練習的編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練習結果的處理上,做到了及時反饋評價,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弄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繫,在評價中受到激勵。例如,“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例的練習就較好地體現了上述特色。

4、結束,體現了一個“活”字。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説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黃愛華老師在結束教學中或歸納小結,或設置懸念,或前後呼應,或辨析比較,或開拓延伸,或提出問題,或進行活動遊戲,無不匠心獨運,力求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質數與合數”這一課的結束就設計得頗有韻味,他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然後啟發學號數是1號的同學先走,因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再讓學號數是質數的同學走,最後讓學號數是合數的同學走。先走的學生要大聲報出自己的學號數,讓沒有走的學生判斷。學生在饒有趣味的遊戲活動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