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语故事 > 四字成语故事-目瞪口呆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目瞪口呆成语故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6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它的成语故事吧。

四字成语故事-目瞪口呆成语故事

目瞪口呆成语故事

【出处】《元曲选·赚蒯通》: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我一啖而尽,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方才保得主公安全回还。

韩信被封为齐王以后,萧何觉得韩信兵权太大,恐日后夺取汉朝天下,于是找来樊哙,共商计策。萧何把他的担忧告诉了樊哙,并拍他的肩头说:“朝内功臣虽然不少,但只有将军是天子的至亲,故请你来商量。”樊哙听了有些得意地说:“丞相,想鸿门会上主公有难,某立碴鸿门而入。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我一啖而尽,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方才保得主公安全回还。”樊哙说到这里,十分气愤地说:“韩信本是淮阴一饿夫,不料竟拜为帅!而今大事已定,可也罢了。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有什么本事。何必我老樊动手。只差一两个能干的人,唤他来,喀嚓的一刀两段,便除了后来的祸患。

后人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

厉人生子成语故事

【出处】《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

有一个害癞病的人,他妻子半夜里生下了一个儿子,急忙取火烛跑去仔细端详,惟恐儿子长得和自己一样!

这个寓言是庄子于行文中顺手引出的一个小故事,把厉人作为“一惑”的:“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其谁比忧?”就是说把它放开,不去推求,一切听其自然,不要象厉人那么汲汲然的样子,自然就没有谁相与为忧了。庄子的原意是说,厉人生子“恐其似己”,是由于自知其厉,故生此惑;如若懵然不知,也就不会有惑有忧了。这种思想,叫人去知泯欲,显然是错误的。依常理而论,厉人害癞病,吃够了苦头,希望后代不要象自己那样痛苦地生活下去,这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令人发指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末期,秦国要统一全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大兵开到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非常紧张。于是,他找了一个叫荆轲的勇士,让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让荆轲去送地图,并把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好让荆轲见机行事,刺杀秦王。

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荆轲带着一个随员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都明白,这次去秦国可能凶多吉少,说不定会送命。于是太子丹带了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们见荆轲唱得如此激昂、悲切,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连头发都直竖了起来。

“令人发指”这句成语中的“令”是使的意思,“发指”就是头发直竖起来。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愤怒到了极点。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传说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民间故事
睡前故事
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