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单元所选全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由此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 把“ 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确立为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 语言 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难点是通过学习,感受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 说教法 :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 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 利用如下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 说学法 :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2、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3、圈点勾画法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字词典,解决字词难关;

2、收集关于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五、 说教学过程 :

(一) 提问, 导入新课 :

抽生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早在童年时期他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竹影》 。

(设计思路:一:学生 可以 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二 : 紧扣文章的主旨 , 即童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 )初读 ,感知 内容:

自由朗读,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包括六要素) 。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内容最直接 、 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可以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感受情趣 :

1、引竹:本文以“竹影”为题,是否开篇就写“竹影”呢?(明确事出必有因:以月夜乘凉引出即将所写主题)。

2、识竹:(看——画——听)月下看、水门汀上画、听父亲介绍。(本文重点)

3、悟竹:艺术,蕴涵在美中;美,就在身边。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在整个过程中,作者用精妙 生动的描写表现了童真童趣 ,勾勒, 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例如: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拟人)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 ,分析时,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 其 主体作用,同时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

(四)赏析,突破重点 :

文末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最终定格为:“ 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 从而也回答了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 密切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感悟生活 :

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本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 , 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六) 课堂小结 :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感动流连,受益匪浅。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语文这个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六、作业:以“童趣”为话题写一段小练笔。

附:板书

竹 影

—— 丰子恺

引:月夜乘凉

识:(看、听、画)竹 →→关注生活,发现美、欣赏美

悟:艺术美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割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之后的探究课,我根据本校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认知能力良好但是思维品质缺乏、尖子生凤毛麟角等实际情况下,降低要求设计的一节课,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最简单的直线型封闭图形,三角形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学习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这个学习阶段,处在是演绎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期,本章对三角形的研究呈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等腰三角形对于学生学习和研究轴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从研究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三角形知识,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加强探索实践精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老的数学文明,激发探索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进而会探究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计算可以被分割的等腰三角形的度数.

2.体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初步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思路.

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

二、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定理),都是前阶段学生经常使用的熟悉知识,计算分割好的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难,因此本节课将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图形探究分割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也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和各环节分析

(一) 展示教材第110页例题3,以回顾作为引入:

例3:如图 点D在⊿ABC的边AC上,已知∠A=100°,∠ABC=60°∠ABD=40°。试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提问:1、本题的⊿ABC是一个一般三角形,BD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将题目改为“已知⊿ABC中∠A=100°,∠ABC=60°”你能画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提示:(1)能否过两个顶点画直线(否定)

(2)不过任何顶点画直线?(过两边则一为三角形另一个为四边形,否定)

(3)能否经过最小角的顶点画直线?(否定)

结论一: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2、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不是,则要满足什么条件?

(二) 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如图,△ADC 是等腰三角形,延长AD到B,如果假定△BCD也是等腰三角形,则有以下三种情况,即 (1)BD=DC ; (2)CD=BC ; (3)BD=BC.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如果BD=DC,则有∠B=

∠BCD .

又因为AD=DC ,所以∠A=∠ACD .

所以∠A+∠B+∠ACB =180°

所以 2∠ACB =180°,∠ACB =90°.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果CD=BC,设∠A =α,如图因为 AD=DC,所以∠ACD =α,∠BDC=∠A+∠ACD=2α,而因为CD=BC,所以∠B =∠BDC = 2α,所以 ∠B =2∠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2倍.

(3)如果BD=BC,设∠A =α,如图 同上推得∠BDC=2α.

因为 BD=BC,所以∠BCD =∠BDC=2α,

所以∠ACB=∠ACD+∠DCB=α+2α=3α,即∠AC B= 3∠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3倍.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三.尝试实践

给定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这个原等腰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角是几度?把所有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尽可能的列举出来。

分析:分类(1)顶角比底角大时,经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原则)

1. BD=AD=DC时又AB=AC。

∴∠BAC = 90°

∠ABC =∠ACB=45°

2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BD=AD ,DC=AC, 且AB=AC。

∴∠BAC = 108°

∠ABC=∠ACB=36°

(2)当底角比顶角大时,经过底角顶点画直线

3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BC=BE且BE=AE,AB=AC。

∴∠BAC = 36°∠ABC=∠ACB=72°

4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3倍),BC=CE且BE=AE,AB=AC。

∴∠BAC =

∠ABC=∠ACB=

四、 小结:

1.进一步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思路.满足其中三个条件之一的三角形才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利用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条件解决特殊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

试一试

1、已知⊿ABC中∠A=120°,∠ABC=40°试用一条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 将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画出分割线,标上必要的符号)

引入课题,是许多同仁热衷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与其生搬硬套不如开门见山,利用学生已有的记忆,运用曾经出现过的例题3,以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兴致盎然,本题的计算也基本上复习了本课需要的几个重要定理的同时也通过此题的结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分割三角形的形象,变式引出后面的内容。

此处主要解决怎么画的问题,也为后面解决求等腰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时解决怎么画的打下伏笔。

本题以老师引导到为主。由共同探讨,一可以减少时间,二可以降低难度,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讨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并掌握。

自然转折,符合常理。由问题2将本节课盲目尝试分割等腰三角形转化为有选择的判断怎样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在有目的的进行分割,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教学。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找到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三角形形状是直角三角形,有时间的话,这个结论可以放课后讨论验证它的正确性。

有了第一种探究,第二第三种探究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互动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学生因为有了经验,自然就有了兴趣,更为后面等腰三角形分割,积累了第二个必不可少的经验。

最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判断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由一般到特殊,体现思路的一般规律,也顺利的引出后面的实践内容。

小组合作,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能相对薄弱的同学,共同完成,共同进步。

一般三角形画线,得到的是角和角之间的关系,加上新的条件,就可以具体计算角的度数,因此此处的难点就比较顺当的解决了

分割等腰三角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综合使用并验证之前得到的两个结论,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此处发现了教学参考上一个错误:BE=EC是不对的

及时小结,使学生及时反思,互相提醒,让更多的学生最大程度记住本课的知识要点。

这两个作业,分别有两种、四种分割结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板书

课题:怎样的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

结论一:分割原则: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

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七、反思补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安排教学内容,作为老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挖掘教材,加入了本课一般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以找出一些课本之外的共性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及时的肯定学生的点点创新和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确定之后,另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相等有三种情况,只要有学生提出,就大力赞赏以此作为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数学课堂的`神奇。

本人愚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当我拿到这个课题,首先让我关注的就是“中国”和“好娃娃”两个关键点。结合社会活动特点,围绕这两个关键点,我认为应该在幼儿具有积极爱国情感体验中内化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行动。同时,在对比中国娃与外国娃不同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认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纲要》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将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夸一夸、唱一唱等多种途径,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多领域融合、渗透中提高幼儿的认识、培养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此活动的主角是大班幼儿,他们聪明、活泼、好奇心及探究欲望强,而且我园大班幼儿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发挥幼儿主体地位,让他们多感官参与,在个别、小组、集体多种学习方式中充分表达和表现,将积极的爱国情感体验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上、行动中。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育主题内容和其蕴含的教育价值,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以下两个目标。

1、在充分情感体验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树立“争做中国的好娃娃”的自信心。(活动重点)

2、通过比较中国娃和外国娃的不同,进一步感受中外在体貌、饮食及语言文本上的差别。(活动难点)

以上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社会领域的教育指导思想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具体目标内容,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和科学性、有效性。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达成目标服务的,我们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活动准备将从经验准备、物质准备和环境创设准备三方面提供。

1、经验准备:

1)活动前班级开展了节奏乐活动《大中国》

2) 活动前幼儿与家长一起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知识,了解几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成绩,可以将了解的内容制作成纸质海报或电子海报

3) 活动前与家长交流“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理想)

2、物质准备:

1)白板课件:包括《大中国》音乐和图谱,幼儿制作的海报,文本辨别游戏,中外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视频,升旗仪式的视频

2)每组幼儿两张不同国家的外国娃娃照片,一支记号笔

3、环境创设:各区角提供相关主题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供幼儿感知、操作、体验、拓展经验

五、说学法、教法

幼儿是活动、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创设条件、提供方法,不仅让幼儿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培养能力,提升情感体验,还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指南》中提出“幼儿学习品质(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的培养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幼儿的学法有表演法、情感体验法、多感官参与法、操作游戏法、交流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纲要》还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还将运用课件演示法、启发引导法、多种方式鼓励法、家园合作法等教法,帮助幼儿解决重难点问题,促进幼儿更加优化的游戏、学习、表现。

六、说活动过程

以上提出的想法和方法,都需要在科学合理、充满趣味、层层深入、重难点突出、游戏化的活动过程中予以实现。

过程如下:

一、 演一演:演奏节奏乐《大中国》导入。

震撼的音乐,幼儿喜爱的节奏乐活动都能让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兴奋起来,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获得。在这样自然的情感流露中,让幼儿通过接下来的说一说环节,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体验。

二、 说一说;激发情感体验

1、演奏后的感受。

将幼儿演奏后的内在情感通过表达的方式得以外显。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前自主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知道的大中国。

2、说说自己知道的大中国。

从幼儿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能迅速打开幼儿的话匣子,经验得以共享。

两项活动的提升,助推了重点目标的达成。

三、 比一比:分析比较中国娃与外国娃的不同。

1、外形上的不同。

难点目标则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分析比较中国娃与外国娃的不同。

首先小组利用提供的外国娃的照片,与小组内的小朋友进行外形上的比较,用记号笔画出不同,并用语言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述分析比较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开展这项活动,为每个孩子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师的个别指导提供了机会。大班幼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得以培养。

2、辨别语言文本上的不同。

采用白板操作的方式,师幼一起开展文本辨别游戏。既有倾听层面的辨别,又有观察层面的区分。在趣味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中感知中外文本上的不同。

3、了解饮食、习惯的异同。

播放视频,让幼儿在观赏中总结中外饮食和习惯的异同。相同点的介绍要渗透有关中外融合、交流的意义,萌生相互学习、共享美好的愿望。

这一环节,在游戏体验中,在比较分析中解决了难点目标。

四、 夸一夸:了不起的中国人。

当幼儿有比较,有了新的认识后,将话题回归到幼儿自身,设计了夸一夸。

1、说说自己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国人

2、设想“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娃”

从夸夸我们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国人延伸到争做了不起的中国好娃娃。既有对主题的切合,又是将社会性认识和社会情感落到幼儿自身行为上。交流了不起的中国人采用幼儿个别表达及视频介绍两种方式,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设想“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娃”则通过小组交流和绘画方式开展。在这样两种形式中,满足了每一个幼儿表达、表现的需要,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纲要》还指出:“在社会领域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如水般地渗透,必须与幼儿真正融合,教学应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淡化教育痕迹,力求在自然状态下,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五、 唱一唱:更随升旗仪式视频,演唱国歌。

师幼共同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共同演唱国歌,将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延伸:班级区角提供相关主题的活动环境和操作材料,供幼儿进一步的操作、游戏。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找寻新的生成活动内容。

六、延伸。

正如《纲要》中指出的:“幼儿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本着这样的宗旨,我还将结合班级区角活动和家庭教育,关注幼儿在相关大中国主题的兴趣和问题,提供支持与帮助,及时生成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推进活动深入、多角度的开展,促进幼儿多方面的获取经验,获得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 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 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

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思引学

展示植物组织培养一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技术吗?这是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用分离出来的一个或几个细胞就能培育出一株完整

的植物体。要想取得培育成功,要给细胞提供怎样的条件 呢?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若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又需要 哪些条件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细胞的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组织培养这种生物技术的同时引发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1.细胞中的物质

师:手拿桔子、苹果,同学们吃过吧,有什么味道?说明里面有哪些物质? 物质由什么组成呢?

演示红糖水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为什么糖会在水中溶解呢?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现象,得出物质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即由很多分子组成。 师:展示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有哪些物质吗?列举人出汗流入口中的味道、燃尽物质剩下的成分等实例。如果将这些物质分成两大类,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尝试给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再由学生熟悉的食物、经验、常识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中的物质,通过师生互动将其进行分类。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问题引导: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膜吗?细胞的哪个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学生:观看动画,描述现象,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互动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感性,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3. 相当于“加油站”的是什么结构? 相当于“发动机”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细胞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多个图片,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 观,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完成是通过学生观察、自学、思考、交流来完成,从中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

4.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展示配音课件

问题讨论:

①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 ②多莉 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 ③细胞核有何作用?

学生:观看课件,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后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合作、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分享合作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强大力量。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质疑能力、调动思维潜力等。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反思不足,总结学习方法等收获。 1、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是( ) 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膜D、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液泡B、线粒体C、细胞液D、叶绿体

3.生活在海水中的海带,其细胞中积累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的浓度要高许多倍,而海带细胞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 )

A.海带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使海水中的碘不断进入细胞质。 B.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C.海带细胞的细胞壁有吸附碘的功能 D.海带细胞的细胞质中能产生碘

4.克隆绵羊多莉是将白面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黑面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经一系列培养而成,则多莉面部的毛色应是( ) A.黑色 B.白色 C.黑白相间 D.不能确定

5.将一粒大米放在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分别是( ) A.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余的是无机物 B.都是无机物

C.都是有机物 D.烧掉的是无机物,剩余的是有机物 6、判断

(1)生物维持生命仅仅需要氧( ) (2)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3)我们可以把“线粒体”比做细胞的”“动力工厂”( )

(4)细胞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5)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穿过细胞膜( ) 7、医生给久病的人常常要打氧气、输葡萄糖水。请你结合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已有初步认识。这节课承接前面的内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探索。从本章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由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本节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性质进行图形、图案设计,它属于中间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本节知识的落实,为后续学科知识的学习及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打下基础。

2、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索,理解轴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并会利用性质完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目标: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并体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感受;经历图形欣赏与相关数学思考;经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活动过程。

这两个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数学基础确定的。

3、重点、难点。本课时教学重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难点是运用几何画板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二、教法探讨

1、教学策略上,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想为指导,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因为这节课本身就是一节探究性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能力。

2、思维活动组织上,采取了:任务驱动→问题情景→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以及从个别到一般概括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教学信息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感知材料为基础,采用了大屏幕投影,把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每位学生。图形图象的呈现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图形由静到动的变化体现数据变化的过程中几何关系的不变性,使学生加深对所研究对象的理解。这一点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4、教具、媒体的使用,选择了多媒体教室,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1)基于教材。新教材倡导运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课本通过对折扎孔的办法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是从“形”的角度来理解的,能否通过度量从“数”的角度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呢?想到了使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数学软件──几何画板。(2)基于教法。教法中提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而电脑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精确的实验平台,用它可以准确测量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并自动呈现结果,方便我们利用数值来探究图形性质。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形”和“数”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测量出的“数值”,学生更认可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分析对象的数量关系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节课采用了几何画板来探究图形的性质。

教学中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图形以及动态图形的探索、验证,强调了图形性质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突出重点。

练习设计中采取先示例,后学生操作的方法是为了分散难点。

四、整节教学程序的设计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首先用一幅动态的轴对称图案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着通过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材料,引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反馈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和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课,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的较量,表现了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勇敢。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文章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究,加深课文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与坏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 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情节结构

(2)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说教法 诵读指导法 分析点拨法

三、说学法 诵读法 勾画法 讨论法

四、说过程

1.激趣导入,丰富知识 (1)讲述狼的故事 (2)介绍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豺狼虎豹、狼吞虎咽)

2.介绍名著,开阔视野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初著名小说家。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识,“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3.突破基础,把握文意 (读+译)

(1)读 ①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②听读课文,正确断句;③学生试读,他人点评;④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2)译 突破字词,意译全文

4.研读品味,把握主旨 (出示课件、小组讨论、学生表述、教师个性点拨)

(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文中式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人”

(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顾、奔、驰、持、暴起、劈、毙)表现了屠户的机智

(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会战胜狡猾的坏人)

5.课后写作,提升能力 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文并茂》,我主要从教材、说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步骤以及内容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图文并茂》这一课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三、四年制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本课围绕WPS20xx这个主题展开的,《图文并茂》的学习是为了使文章变得更加漂亮、美观,为文本排版及小报的制作做好准备,其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①认知目标

A、了解WPS20xx中插入图片的各种方法;

B、学习调整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

C、了解图文混排的各种效果;

D、了解文件图像格式及其来源;

E、会使用屏幕截图的方法得到图像的文件。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习WPS20xx中插入图片的一种方法,练习其他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B、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陶治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

难点:图片的调整、编辑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授课时教师布置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任务,不强调达到目的方式、方法,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探究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塑造有创意的作品,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本课中创设了孙悟空要与猪八戒进行比赛这一情境(创设情境法),围绕这个故事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任务驱动法),以任务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引导作为教学的责任。

l、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让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往往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这一天,八戒想利用前几天学会的WPS20xx中学会的文本输入、编辑文本、文本的修饰这三大绝招来与孙悟空进行比赛,此次的比赛项目是在WPS20xx中图文并茂。

这次孙悟空无论把什么法宝都使上,就是变不出美丽的图片,这样漂亮文章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知识。这是教师讲解:这样既有图片又有文本的美丽文章我们称它为图文并茂,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神奇的一招吧!不到几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这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2、布置任务,逐个突破重难点;

任务1:自己动手试—试,如何插入图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碰到问题以后再来解决,尽量让学生讲解,教师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因为这部分是新授部分,所以教师首先做一个示范,然后,请同学们去重复做一个插入不同的图片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能够完成的学生介绍方法并演示,然后点拨小结插入图片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打开WPS20xx,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像”菜单;

第二步:在对话框中,点击“搜索”下拉列表框右边的小三角;

第三步:在列表框内选中需要的文件名;

第四步:单击“打开”按钮。

任务2:孙悟空的烦恼

这一环节从学生都熟悉和喜爱的卡通人物孙悟空入手,激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图片的大小、图片的位置、图片的复制、删除等,并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除了老师教的以外还可以进行图文混排。

现在孙悟空虽然已经会插入图片了,但是他还遇到了不少困难。

A、孙悟空觉得插入图片的速度不够快,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此时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发言,并尝试操作,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在插入图片后会出现工具栏(或通过“视图”菜单栏中的“工具栏”菜单,将“图片”一栏选中)它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试试看自己探索出一种方法。教师:谁能勇敢地说一说,你是怎么帮助孙悟空的?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学生回答并演示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为:单击“插入图片”按钮,会弹出“插入图片”对话框,选中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打开。

教师:你们都和他一样吗?好,现在请你们看看孙司空的第二个烦恼是什么?

B、孙悟空的第二个烦恼:除了插入图片外,我们还可以对图片进行怎样的修改呢?提示:可以改变图片大小、图片的移动、复制、删除。那么就让我们来具体做一下,好吗?

接下来我布置了多个小任务:

a、孙悟空想改变一下图片的大小,但他不知该怎么改,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b、孙悟空想把图片挪个位置,但他不知该怎么变,不知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他?

c、孙悟空想将图片复制一个,但他不知该怎么变,不知小朋友可不可以帮帮他?

d、孙悟空还想多学点本领,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他图片怎样删除吗?

C、孙悟空在运用前面插入图片的方法中,发现了插入图片使原来整齐的文本发生了变化,而且,插入的图片一般不会恰好被放在理想的位置,有什么办法能让图像和文本重新排列整齐呢?在WPS20xx中提供了图文混排的功能,它能调整图片与文本的相对位置。你们来动手试一试。提示:选中图片-“对象”菜单栏-绕排方式。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感受一下文本和图片的位置变化。

同学经过讨论,摸索,学生当小老师的多种方法,发现了可以改变图片大小,可以改变图片的位置,可以对图片进行复制、删除、混排等等,甚至有的同学发现了图片的处理和文本的处理某些地上是一样的(如移动、复制、删除),有的同学还发现了设置底图的方法。

在这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解决了问题,不断获得了成功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强迫他们学,而是让他们置身于轻松、快乐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

任务3:巩固练习

孙悟空:看来大家实在是太聪明了,我的烦恼都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比比,看看谁的本领高,比赛的题目对我们课本中第三课的《》进行输入并图文混排,看看谁做的最好看。比赛规则如下:

①、以组为单位,进行图文混排比赛,组内同学可以互相帮助,用插入图片的形式来表现;

②、每组的图片位置、大小等,要各不相同;

③、以哪一组最漂亮为胜;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以前对文本处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加入到这热烈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并认识在集体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们的兴奋点又激起高潮,在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巩固。

3、课堂小结

①、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本事?(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②、教师帮助学生疏理知识,归纳总结;

③、德育渗透,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表观都不错,特别是第几组的同学们获得了图文混排的冠军,因为他们互相协作,团结一气,这样才取得了胜利,希望今后大家在学习或生活中要互相帮助,团结同学。最后我再说一句,在WPS20xx中支持的图片格式很多有bmppcx gajpggif if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中的介绍。

五、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切合学生兴趣点,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性强,为共同的任务积极协作,整节课充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文本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本,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时,自己有种无法比拟的欢愉油然而生,这种欢愉来自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自学生的精彩品悟。一篇《七月的天山》既让我掌握了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又让我探寻到了平素教学的误区,同时还让我摸索到了略读课文应攻破的难点。也正是通过本次教学让我逐步成长起来。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自己的年轻,经验甚少,致使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敬请各位教师开诚布公,多提宝贵意见。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