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8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说明:

《所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3课。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浅显易懂,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乐机灵。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教学过程:

诗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学的'重难点,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以此达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过看图猜诗,激发起学习兴趣,同时画面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先进行简单的想象,感知诗歌大意,然后借助于插图、音乐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细化,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力争使牧童形象愈发饱满,有血有肉,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牧童的快乐自由,活泼机灵,体会到诗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指导感情吟诵古诗,读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读出意欲捕蝉时的专注,读出诗人对牧童的喜爱。最后背诵积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手形添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九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和光影结合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一年级。该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已经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他们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绘画的概念。初步掌握了运用各种线条、花纹,图案对画面进行装饰、绘画。他们在美术课及区域活动中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绘画,完成情况较好。

三、 说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艺术的特色,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观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画,认识手的外形特点。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玩手形游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关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 说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观察感知不同姿态,不同角度的手形,发挥想象力,创作手形画。

难点定为:怎么使普通是手变得有趣、新颖、有创意。

五、 说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游戏、魔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 指导添画 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观察,创作,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具有以下几种:电子白板,网络

课件,素描纸,签字笔、以及小粘贴等。学生则需要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手电筒、图画纸等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看、听、说、做、评等行为环节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并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有关手的话题。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讨论后,教师要充当

魔术师,变个魔术给学生看,瞧一瞧老师的手会变出什么东西来?然后学生观察讨论:老师的手变出了什么?我是怎样变出来的?通过这一环节,导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板画点拨 本环节中,我将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副关于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手指的名字,并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手指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手形画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技巧,我将会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戏以及手形画作品。通过感知、观察,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对手形画创作的理解。

(三)自主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光影小组、拓印小组、彩笔小组、油画棒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评价体验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本小组的区域内展示,并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讲述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意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出各自的优缺点。

并将自己手中的小红花粘贴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下方的评价栏内,

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小组和优秀个人,并颁发奖状。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最后,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 相继 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并把创造技巧编成一首儿歌 , 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图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因此,为了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我在活动的自始至终我都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放在教学手段的首位,课堂上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交互使用,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网页课件的设计美观、新颖、灵活,易于吸引注意力。同时将图片、文本、声音、视频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而不少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量。复习时应重在理解,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巩固对电功、电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总结知识点,对知识系统复习;再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最后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习”的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和中考考纲要求,制定的目标如下:

1、知道电功和电能,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说明;能运用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原理,能对“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3、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关系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列举说明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5、通过对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自编物考题,小组内解答物理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重点:知道电功的概念、公式;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难点: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从本节内容特点和复习巩固的目标出发,这节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考情回顾——考点扫描——典例精析——考场演练——命题预测

首先,考情回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题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我采取的是通过播放“物理大师”视频,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进入到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

接着,对知识考点进行梳理。一是电功: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测量,电能表。二是电功率: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④、电功率的测量。

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题的分析,主要有四类,一是电能表的相关计算,二是动态电路分析,三是电功、电功率的理解和计算,四是实验突破: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

第四部分是实战演练,也就是变式训练。在物理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任何综合题总是由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构成。电功和电功率就比较典型。教学大纲指出:要掌握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功、电功率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由于涉及到欧姆定律及串并电路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为“上课能听懂,公式能记住”但就是做不出来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抓住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白炽灯入手,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习”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编物理题,在小组内解答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复习完本课时内容后,教师请学生就这节课的复习之后,有了哪些收获或困惑与大家一起交流。最后,分层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完成教学。

说课稿 篇4

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二)、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1.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1.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的含义,则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2、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用精读课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议”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说”自己已理解的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时我们每位同学、老师及社会上很多有爱心的人为他们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才使得今天四川的儿童重返校园、四川人民重建家园,这都是因为人人心中充满一颗爱心。爱是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走入课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达一家人的爱心之旅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感受作者一家人奉献了怎样的爱。(交流)

(预设:父亲按他们生前的约定捐母亲的眼角膜、我捐父亲的眼角膜、温迪准备捐眼角膜……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1、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导读梳理一下今天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

出示阅读思考:

(1) 画出文中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

(2)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

2、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过渡:从大家刚才自读课语文找语句的时候,老师感觉你们非常认真,谁先来把自己找到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动的语句

1)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自由调控)

句子一:“你能给予他人的……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引导抓关键交流体会)课文中提到的有意义的死是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师: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感受父亲的爱心,正好抓住本课训练重点。

小结:可见,这是一位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请你带着平静的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语气读一读吧!(生读)

过渡: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句子二: “如果一个盲童……那有多么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把你的感受容入句中读一读吧。充分发挥想象,父亲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交流)

请你读出父亲的美妙,读出父亲的骄傲来吧!(生读)

2)、深刻体会父亲的话

让我们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你认为自己读的最好的一句读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听一听(交流品读说一说: 父亲曾( )地对我说(“ ”)。

3)交流感受“骄傲”的真正含义

(生说)“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1)、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让温迪感到骄傲,想想温迪为母亲骄傲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勇于奉献、)

(3)、你能读出骄傲的语气吗?

4、通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下面你们四人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标题?(交流)(时间、精神)

过渡:让我们全体起立深情的读一次课题以表对他们一家人的敬意(生齐读课题)

四、回归课文感受课文对我们的影响。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你们的感动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伟大无私的故事。(放FLASH动画)

看完动画,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些什么?

五、回顾课文作者是在课文中多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神态……)

本节课我们通过感受作者笔下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人间的爱是心的永生的。(板书;)

六、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位盲人获得眼角膜捐献,重见光明写的一首感恩诗

七、作业超市:

1、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语句,把它摘抄到札记本上。

2、围绕一个主题,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里想法。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感动

热爱生命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建立“形”的概念。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类比迁移,同化顺应

课一开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线段,并问:有几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显然,答案很简单:4米.因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

这也难不倒学生:12平方分米,因为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内容的铺垫,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了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拼摆长方体”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学将学生的视野从狭隘的知识授受中拉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了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实上,学生对“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确实对学习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这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自主拼摆,提出猜想

怎样用体积单位去度量呢?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摆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典型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沿着长摆了4个,然后这样摆了2排,又接着摆了这样的3层,一共用了2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很明显,用了2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种进了一步,只“长摆了4个、摆了2排”,也就是只摆了1层,第2、第3层就没有严严实实地摆了,而是都用一个小方块代替。虽然只是一个小方块,但也可以看出摆的是3层。

至于第三种更抽象了。各位老师可以看,学生只沿着长、宽、高摆了一条。

显然,这三种摆法代表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图(1)局限在直观操作水平;图(2)形象的、本质属性的成分虽然在增加——学生对高的意义已有所了解,但仍局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图(3)更进一步,是对长、宽、高意义的本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层次的交流过程,正是对长方体长、宽、高所代表的意义的逐渐明晰过程,是对“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其体积就是几”这一知识点的孕伏铺垫过程,是对“长×宽×高”的内涵的逐次清晰过程,是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由直观—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过程。而这一切,为学生直观感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撑和智力支持。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实验验证,验证猜想

猜想的提出并不表示探究过程的结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始。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提出猜想后,我询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长×宽×高’,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学生纷纷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长×宽×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任意摆几个长方体,如果有并且只要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不等于‘长×宽×高’,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反之,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里学生感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构想后,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主摆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宽高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各组列举的长方体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长方体它的体积都满足“长×宽×高”。从而,同学们的猜想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普遍意义。

4、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向各位老师展示了。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设计

长宽高小木块

的数量长方体

的体积

2 d4d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 b h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