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4.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分數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教學內容都是運用直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並進行運算的。這樣的數形結合教學,通過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分數計算的模型。

教學目標有三: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重點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二、說教法

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初次學習分數的計算,受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影響會感到困難。因此,本單元主要是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爲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在這堂課中,我把目標定位在數形結合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着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學生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於爲什麼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進一步讓學生通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並適時製造矛盾衝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中,首先複習導入,着重溫習分數單位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分數單位,爲新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過直觀圖形的演示,探究分數簡單加減法的算理。特別是對於“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或着實物演示來探尋計算方法!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簡單分數計算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並運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

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形結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美感和數學的實用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爲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後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 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 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 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 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着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爲題材,因爲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領悟算法。前後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於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於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着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麼。“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繫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着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爲餘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餘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餘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裏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裏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裏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裏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着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後。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後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裏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後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後,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後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於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願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餘下的2怎麼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麼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後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裏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後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慾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餘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着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餘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後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後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雲裏霧裏,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說教材分析:

加減混合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必須練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退位減法及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加、減混合計算。由於學生容易將第一步計算結果忘記,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爲學生能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準確地記憶在頭腦裏,去順利完成第二步計算,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教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和發展。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學數學,用數學,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說教法:

鑑於教材特點和一年級學生好動、思維依賴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採用啓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現代教學媒體,愉快教學等輔助教法作突破點,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善導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後抽象概括,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增加後減少就是先+後減的加減混合;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減少後增加就是先後+的加減混合,使之由直觀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讓學生在輕輕鬆鬆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結合。

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充分調動各種器官參與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導入

師:同學們,安徒生有一篇美麗的童話《醜小鴨》,大家聽說過嗎?這隻受盡苦難的醜小鴨最終怎麼樣了呢?

師:大家看屏幕,這裏有3只醜小鴨,只要同學們把這些題解決了,醜

小鴨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同學們願意幫助他們嗎?

7+1+2= 5+3+1= 4+5+1= 8-6-1= 6-2-3 = 9-6-1 = 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師:出示例一,你能編一道數學題,提出一個問題嗎。

(師板書4+3。再演示飛走2只的場面)現在湖裏天鵝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

要求現在還有幾隻天鵝怎麼辦?

師板算式:4+3-2,並讀算式。

生讀算式。

師:同學們觀察這道算式與前幾節課我們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麼不同?

師:那你能不能像連加、連減一樣給這種題起一個名字。

師: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板書:加減混合)生齊讀課題。提出學習目標:1、要學會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2、能正確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

師:誰能再讀一讀這道題。對照圖畫來說一說4+3-2所表示的意義。

生指名說。

師:那麼4+3-2該怎麼計算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式子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討論。生彙報:先算4+3=7,再算7-2=5。

師:同學們討論的結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強調一點,做題時一定要記住第二步是幾減2。

出示例二

生:湖裏有4只天鵝,飛走了2只,又飛來了3只。

師: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現在湖裏有幾隻天鵝?

師:誰來列式?

師:上面算式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請同學們試做。

生彙報。

師:做題時關鍵要記住哪個數?

生:記住第一步的得數2。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例1、例2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我們計算的順序?

小結:我們計算的順序是從左往右計算,與連加、連減相同。

1、現在聽老師說的順序來擺小棒計算。怎樣列式計算?

2、看算式擺小棒,7-3+2怎樣擺小棒呢?

師小結:同學們真棒,看了兩幅畫面,就自己解決了加減混合運算的問題,你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接下來,我們再到別處去看一看,好嗎?

(三)設置情境,解決問題

師:看,一隻調皮的小猴子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啊,原來它是要讓大家來幫忙的。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不告訴別人,自己把算式寫在書上。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師:小猴子怎麼還不走呢?原來他還有一道題呢!

大家看這裏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麼熱鬧啊!

原來是森林裏開了一個運動會,小貓、小狗、小鴨和小雞分別獲得了四個項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獅子要獎勵他們每人一處房子,你能幫它們找到房子嗎?

生搶答完成。

師:獅子大王看到我們同學來了很高興。他有幾顆智慧星要發給大家,但是它有個條件,就是做對一道題得一顆智慧星,最後看誰的智慧星最多,誰就是最聰明的同學。現在我們就請獅子大王出題吧。

生獨立完成,把答案寫在書上,集體訂正。

這是老師在公路邊看到的情景。你能編一道數學題嗎?

(四)課堂總結,延伸課堂

在表揚學生之後:看來數學知識真重要呀,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學好數學知識,爲自己、爲更多的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

最後,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

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看着板書就明白學習的內容及方法,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板書力求簡潔、美觀。設計如下。

加減混合

4 + 3

2 = 5 4

2 + 3 =5

總之,全課程能較好地吸引一年級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本節課既重視知識的數學,更注重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有利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提高今後學好數學的熱情和信心。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並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於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正確地表達。

四、教學過程:

1.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然後給出分數的概念,揭示課題(認識分數)然後讓學生回想,我們是如何得到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讓學生理解只要“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定義。這一環節以後,我讓學生說說其他物體的二分之一,從而把分數的定義上升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長方形,讓學生表示出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二分之一的認識,以及學會操作,如何來得到一個圖形的二分之一,這裏還是重點強調二分之一的定義,然後我設計了一個練習,判斷塗色部分是不是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更加鞏固了學生的新知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在認識了二分之一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還想認識幾分之一,讓學生說說,並用圓形紙片表示出他想認識的分數,並且讓學生說說,他是如何得到這個圖形的幾分之一的。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然後進行練習,完成書上想想做做1,學生填出分數以後讓學生說說怎麼看出來的?認識了幾分之一以後,我再利用學生表示出的同樣大小的圓片的幾分之一,讓學生觀察塗色部分,比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關係,再讓學生猜想如果有個相同大小的圓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如果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教師小結:當我們把同樣大小的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來越小。讓學生了解到如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關係。然後進行練習,書上想想做做3,最後進行練習,想想做做6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0×5=?》。

教材分析:

《0×5=?》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學生先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然後再發現有關0的乘法規律的基礎上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後學習連乘。《0×5=?》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爲一個數和0相乘得0,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積怎樣寫也容易出現錯誤;幾乘0得0後,很容易忘記加進位上來的數。爲了分散難點,教材把一個因數中間有 0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學生學會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的一般運算方法之後進行講練,這樣可使難點分散,便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在乘的過程中,0的具體處理方法。學習《0×5=?》,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爲以後進一步學習連乘乃至於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爲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爲主課件情景爲背景,通過探索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的過程,計算蘋果總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試一試計算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導學生動腦,動眼,動手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學目標:

1. 探索並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於“0”的規律。

2. 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 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0”的規律。

2. 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有以下幾個環節:複習,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全課總結五個環節。

一、複習

通過口答一個五是( ) 二個五是( ) 三個五是(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第2、3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任意2題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讓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意義

二、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情境

(1)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裏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麼列式?用乘法怎麼列式?然後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都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義,整數乘法的意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後,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3)小結、深化。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目的是強化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規律。

三、建立模型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讓學生初次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釋應用

1、課本第35頁練一練。(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後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21×3 43×2

201×3 403×2

210×3 430×2

全班完成後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訴其他同學,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3、練習設計。

我買20枝鉛筆和30本書,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會用學過的方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會解決涉及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認爲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爲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爲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於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爲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教學難點爲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鑑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採取複習導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麼特徵。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爲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複習了舊知,又爲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啓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裏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並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摺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麼?

(3)其次小組彙報介紹驗證方法並彙報長方形的特徵: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通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並與學生一同總結:通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

②有的學生通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後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徵?那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徵。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並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後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置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爲: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爲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數據,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爲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啓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爲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爲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爲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爲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爲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爲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爲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着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爲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爲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爲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爲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爲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着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裏就不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麼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聯繫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說說公園裏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鞦韆、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並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裏,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徵,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纔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並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臺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並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爲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說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爲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溫馨與和諧,並沉醉其中。

(三)聯繫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纔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遊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裏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爲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爲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爲直着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說一說。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說一說麼?(說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優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並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五)課外延伸。

剛纔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製作的,他們聽說你們是一羣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願意嗎?(願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於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祕。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