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餘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爲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爲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的原則並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爲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繫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餘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繫,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並懂得豎式裏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瞭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餘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於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麼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後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信息。目的是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衆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爲: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在教學中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我把本節課的預設過程分爲四大塊,分別是,

一.感知四邊形

1.圍四邊形。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是怎樣的?讓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邊形。(注意: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爲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2.定義四邊形。這裏的四邊形的定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師:看着這麼多的四邊形,你能說一說,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尋找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四邊形。

2.在圖形中找四邊形。

3.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4.小結。

三.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過渡語:象這樣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圖形出示,不同類型的四邊形)。

1.分類。師:你能按自己的標準把這些四邊形來分分類嗎?

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此,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爲一類,其它圖形分爲一類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重點研究,解決本課的難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2.練習

準備一些關於特徵的判斷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64頁“買新書”(乘除和連除的混合運算)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着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纔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着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0÷8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4)200÷(2×4)=200÷8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爲什麼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裏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麼?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麼?

[在此環節採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彙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說說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麼想的?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三、小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係,並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考慮到我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歸納、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間存在着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根據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索,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並理解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方形所含的釐米數與寬所含的釐米數的乘積。

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係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直觀教學法爲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爲輔。

教具和學具:邊長1釐米的方格紙、兩個長方形紙片、表格等。

在學法上可歸納爲: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序:

(一)課前談話,複習導入

通過複習面積和麪積單位,用面積單位密鋪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的談話來導入課題。使學生明白要學什麼,知道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爲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採取以下的方式進行:

1、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是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從而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並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的數據統計出來。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初步發現了長方形的長所含釐米數×寬所含釐米數=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運用結論,抽象歸納。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小組操作、探討、驗證。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爲例題來教學,而是通過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長3釐米、寬2釐米;長5釐米、寬3釐米;長4米、寬3米;長3米、寬3米(實際上是邊長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後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特別在哪裏?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呢?

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鞏固應用。

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P79練習十九第1題:計算黑板的面積?

2、P79練習十九第3題: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半場的面積?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從下面的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通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把你的收穫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自己的收穫與同學交流,既是對一節課自己掌握情況的回顧,也是對自己行爲的評價。)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爲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知識,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啓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全日制聾校數學第六冊第一單元,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第16頁例7)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連續進位乘法是在學習了不連續進位乘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要比不連續進位的計算更復雜。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進位的方法或者計算不熟練,會造成計算上的錯誤。通過這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位積都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位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減少乘法計算的錯誤率,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既完全符合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又利於建構起科學的知識網絡。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

(3)使學生愉快的學習,體會成功的喜悅。

4、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重點是指導學生準確地進行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計算,某一位上的乘積加上進上來的數又要進位的情況是一位數乘法計算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並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則,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善於引導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探究、表述、練習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進行整體教學,形成知識網絡,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樂學情緒;體驗自己排除思維障礙,獲取最全面的思維成果,體會成功喜悅。

三、說學法

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熟練掌握乘法計算法則,切實提高各自的計算能力。

1、要求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

運算法則是對計算過程實施細則所作出的具體規定,爲了提高學生運用法則的自覺性和法則的掌握水平,在計算中尤其是剛總結出法則之後的計算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讓他們自我意識到法則對其計算的指導,一方面用法則保證計算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則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自覺依照法則去規範自己的計算過程的良好習慣,爲熟練運用法則打下基礎。

2、逐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法則的水平。

爲了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要求學生按照法則步趨地進行計算,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算法則的普遍規定性和計算過程中的具體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逐步擺脫運算法則的依賴性。

四、教學程序設計

共有四個環節:鋪墊導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總結歸納→遊戲

(一)鋪墊導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爲筆算乘法做好了鋪墊。

3×8+5=6×9+8=5×7+6=4×6+7=8×7+5=9×3+4=

2、筆算(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這組題各是你所學過的什麼內容?指名學生說出第三題的計算過程,並

說出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是什麼?(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則)本節課要繼續學

習“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板書: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識

1、出示第16頁例7,創設買牛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誰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將這個圖用應用題形式表述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454×4=

3、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同桌商量着完成.同桌互查,反饋信息。

指名板演,說出計算的順序和過程,集體訂正.

這題的計算完成了嗎?爲什麼?(還得在橫式的等號後填上得數和單位)。以此培養學生觀察仔細,辦事嚴謹、認真,從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風。

4、比較:剛纔同學們做424×4時,既快又正確,做例題454×4,怎麼有的同學覺得有點困難呢?這兩道題在計算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不同點是:424×4是一次進位,454×4是連續進位)(板書:連續進位)

5、用乘數乘被乘數的十位時,要看個位上乘得的積有沒有進位,如有進位,不要忘記加上進上來的數。同樣地,用乘數乘被乘數的百位時,也要注意進位問題。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6頁下面的"做一做"中的兩道題。

教師巡視,且及時級予個別輔導。全班完成後,指名說出每題計算的全過程,予以共同訂正。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書,讓學生思考,計算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要注意什麼?讓學生回答後,教師着重指出:“連續進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在一位數乘法中,不論數字多大,數位多高,計算的法則都是一樣的,計算中一定要仔細認真。重點強調每位上乘得的積都要加上前一位進上來的數。

(五)遊戲

遊戲以“給小動物餵食”的形式出現:把各類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確,餵給小動物們。使枯燥的計算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

板書設計:

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連續進位)

454×4=1816(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的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等方面來向大家簡要介紹。

一、教材分析

《認識東南西北》,一聽這個課題讓人感覺是科學課的知識,同時它也是語文課的一個教學內容,現在它又成爲了小學數學人教版新增加的知識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而本節課是新學期第一課,所以教學內容設計的比較少,包括例題1認識東西南北,第3頁的做一做、第6頁的練習一的1、2小題。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重點難點)

2、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二、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位置與方向》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數學常識,實踐性、應用性很強,有力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視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同知識點。

學生在其它學科如語文、科學課中已經有過方向學習的經驗積累。例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中的“讀讀背背”有一首名爲《東西南北》的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又如: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0課是一首詩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也教會了學生一些識別方向的常識。再如:小學科學《我們在哪裏》一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可以根據太陽來辨認方向。把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加以整合,有利於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

3、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指南針、有關在野外找方向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組織學生在操場上面向太陽,背誦兒歌《東西南北》。由兒歌引出辨別方向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有經驗的體驗,而且以這個兒歌做爲教學重點突破的柺杖。

(二)探究新知

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自身的方位來形成辨認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的技能,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說出校園內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物,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建築物所在的位置,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這是結合我校具體情況,對例題1的進行的活動教學。

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注重與日常生活相聯繫。同時也指出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說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考慮到教材中的例1是一張學生並不熟悉的校園的平面圖,而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來到學校操場上,學生經歷了在現實情境中辨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過程。

接下來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指方向的活動。教學時,可以先讓一組學生進行演示,一個面向東,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南,一個面向北。其他同學觀察,引導學生髮現指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着背,指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着背。再讓學生們小組

內合作指方向,體會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體驗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心活動。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體驗”作爲數學教學的過程目標之一。這節課我注重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三)鞏固提高

(操場上活動,鞏固對四個方向的認識)

1、遊戲:指方向

2、遊戲:背對背

3、遊戲:矇眼說方向

喜愛遊戲是學生的天性,考慮到這一點我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多種活動調動學生的手、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營造玩中學,學中玩學習氛圍,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繫,也爲學生創設了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

(四)實踐應用

第1題,是在教室裏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並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可指出一個方向讓學生辨認其他方向,再讓學生結合教室裏的實景說一說。

第2題,是實際應用的題目,看圖說一說,小明的房間是怎樣佈置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課外拓展

1、課本第7頁的“你知道嗎?”,一方面擴展學生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可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知道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師向學生介紹有關指南針的知識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辦法幫他找到方向嗎?給學生拓展辨別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引導學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樂趣。基於這一理念,在課的結尾我並沒有滿足於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如何辨認方向這一實際問題,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後,我又給予了補充,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的設計思路,對於農遠項目資源開發和使用,我的理解還是很淺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歡迎各位領導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爲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繫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導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說算理)

師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導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裏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信息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着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爲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爲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裏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爲以後繼續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說設計理念

1、聯繫兒童的生活認識小數。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了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爲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這適應了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學生易於接受,便於學生聯繫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

3、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4、在課堂設計中注意提問的深度,提高問題的思考價值。在提問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5、把握好教學要求。本單元不要求離開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小數的認、讀、寫,也僅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聯繫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難點:會把以元爲單位的小數寫成幾元幾角幾分的數。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爲主,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學習方法:

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上課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把數學探究活動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爲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六、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2)聯繫生活,探究新知;(3)實際運用,鞏固認識;(4)課堂小結,體驗成功。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新課前,我佈置孩子們調查一下身邊超市的任意五種商品的價格。

一上課,我就讓他們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時注意將這些當數分成兩類,即整數和小數。然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

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

麼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第二板塊:聯繫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驟是聯繫生活實際,認、讀、寫小數。

出示情境圖:幾位同學去商場買水果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示水果的質量數有什麼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後再彙報。後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後面是小數部分。

並在後面接着板書:三點二五千克、二點七千克、零點八千克。

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如:3.25讀作三點二五)

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小數了,那這些小數是怎麼寫的呢?讓我們動手來試一試。教師說幾個不同類型的小數,學生寫一寫。

學習寫小數,師示範寫,學生學着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設計意圖: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相對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已經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讀出簡單的小數,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個別學生存在困難,相互幫助就可解決,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又能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節約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教學難點。

第二步驟是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教師引導學生看商店的價目表。

2、讓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賣多少錢,由學生回答,讀小數。

師舉例說明:整數部分表示的是幾元,小數部分小數點第一位表示的是幾角,第2位表示的是幾分。(12.68元讀作十二點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學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饋。

第三板塊:實際運用,鞏固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爲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小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又以幫同學測量身高的方式讓學生用小數來讀出身高,1點幾釐米。

2、用小數表示同學的身高。

由生獨立做,再在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怎樣用小數表示身高。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八、設計說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分別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具體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77—78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爲,本節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據新課程標準,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經歷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了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三年級的學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爲主,聯繫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認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鑑於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一)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

四、學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爲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具:預習紙、學具盒中的1平方釐米卡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情境導入

這一環節將用時7分鐘。首先複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較1釐米和1平方釐米的圖形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複習,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這一環節是重點環節,將用時17分鐘。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說一說。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3釐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

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隻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釐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後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

接着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說出:這個長方形面積=長×寬。

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後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

然後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A:2行6列,圖B:4行3列,圖c:1行8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後再彙報結果。

圖形長/釐米寬/釐米面積/平方釐米

圖A

圖B

圖c

通過剛纔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後說一說,我以例題1爲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說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同時也體現課堂中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來。

(三)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這一環節將用時8分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接着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

最後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繫。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就是兩條相鄰邊長的積;只是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長和寬的長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積只需要一條邊長的長度。明確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間異同。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將用時10分鐘。

爲鞏固本節學習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以下習題:

活動一,求一張長方形餐桌的面積。(學生聯繫生活,練習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課本例3)

活動二,求出數學課本的面積。(學生自主操作,獨立完成。課本78頁下邊做一做)

活動三,強化訓練,提高難度。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外面長方形,裏邊正方形,剩餘陰影部分)

(五)總結過程,突破重點

這一環節我將用時2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並引導回顧研究的過程。

設計意圖:一節課總結必不可少,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重點內容的掌握。

(六)作業佈置

爲鞏固本節學習內容我佈置以下習題:課本79到80頁2、4、6(必做),8(選做)。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讓水平不同的同學都能達到很好的練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行面積=長×寬7×6=42(m2)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6×6=36(m2)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