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傳習錄》讀後感6篇

《傳習錄》讀後感6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習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習錄》讀後感6篇

《傳習錄》讀後感1

有一學者病目,慼慼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傳習錄》

過於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覺自己馬上就要沒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在當今社會更爲多見。所以現在的醫院都是人滿爲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錢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臟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醫。病目,病的只是一個器官,身體的器官很多,哪一個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可對身體影響最大的是心。有沒有在心上下過功夫?心死了,還如何去視聽言動?有做美容的、做美體的,甚至連指甲和頭髮這些可再生資源都花費大價錢。可是花了多少錢在心上?給自己買漂亮的`衣服,名貴的首飾,讓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卻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卻不知道去關心居無定所的父母一樣,禽獸不如啊。

多花些時間和自己的心相處,這也是瞭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會虧待你的付出的,讓心明淨,天理顯現,我們在世俗中的人和事會很容易應對。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傳習錄》讀後感2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傳習錄》

王陽明對“持志”的比喻簡單、直接、有意思。簡單是因爲他並沒有把持志說的多高大上,沒因爲它是一個遠大的理想,就把它說的與現實脫離。直接是因爲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感受到疼痛的時候,最常見的胃疼,牙疼。疼起來的時候哪有心思想別的事情。有意思是因爲他舉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脅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時候才能威脅到生命。牙疼的時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過去了。心痛的時候怎麼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過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讓我們專注,但疼痛背後能帶來的後果更讓我們謹慎。

我就在想,我對於自己的.志向有沒有像對待心痛那樣時刻警惕。答案是沒有。我依舊有閒暇時間去忙一些跟志向沒有關係的事情,甚至是浪費時間的事情。說明我對自己志向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絕對強烈的意願。

說閒話,管閒事,後面就是置閒氣。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些沒有用的事情上,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沒做到,說明我專注不夠。還是沒把自己想明白,從認識自己開始。

《傳習錄》讀後感3

侃問:“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說閒語、管閒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於工夫上又發病。”——《傳習錄》

這一段先告訴了我們修行初級階段怎麼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變自己。儒家講爲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嗎?切了嗎?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臟疼一樣關注在心臟上,那麼我們修行的速度就會一日千里。最開始這樣對我們的修行是有巨大幫助的,因爲我們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聯璧》纔講“收吾本心在腔子裏,是聖賢第一等學問”。無事的`時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裏的,有事的時候,我們外放的時候,是需要去完成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學問,我們不可能離開世俗,到遠離人類社會的地方去,少不了與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當下。做完事情的時候把心收回來,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纔是自如。

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因爲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練習收心。初級階段過後就練習收放心,如果這個時候還一直在收心上,就會從執着變成執拗。就做不到儒家說的允執厥中,反而會耽誤修行。

《傳習錄》讀後感4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爲貴。若留滯於中,則因藥發病。’”

這段話是說:一個人有悔過之心是對的,無論你覺得做錯什麼,以後別再重蹈覆轍就行了,但沒必要感到有罪,更沒必要念念不忘

這段話之所以拿來分享,因爲發現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做不到那麼“瀟灑”,往往越是“懂事”的人,越會對自己曾經犯下的某個錯誤耿耿於懷。我有一位女同學,曾經是標準的賢妻良母,但有一次同學聚會,被大家拉着打了一個通宵的麻將,結果糊里糊塗第二天送兒子參加演出比賽的事給耽誤了,孩子因爲遲到,比賽結果有失水準。事後她後悔不已,總覺得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時刻虧欠了孩子,於是就對兒子提出的各種要求儘量滿足,直到後來她發現孩子因此養成了偷錢的'毛病才後悔不迭。真的是一個錯誤套着另一個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了就是錯了,吸取教訓就好,學會放下,否則錯上加錯就更加得不償失。生活是朝前看,跟每個當下的自我和解,這又何嘗不是“致良知”的一種表現?

《傳習錄》讀後感5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傳習錄》

有兩種人是改變不了的,第一種就是智者,屬於先天開悟的這種人,第二種是愚昧的人。雖然王陽明說的簡單粗暴,但絕對是真理。第一種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目標明確,並且會爲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地努力。所以這種人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種人,愚昧,不明事理,會堅定地認爲自己想得也是對的。這種人有一個特點,特別的倔強。一旦他認定了一個道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想讓這種人改變是不可能的'。

在現實生活當中第一種人很少,第二種人越來越多。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多人都會把無知當性格。遇到這種人,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不要嘗試去用道理說服他,如果那樣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變,下愚者是不會改變。

如果我們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麼你就要去改變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這句話給自己做一個警句,當有一天我不願去改變自己的時候,我要告訴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去改變自己。只要不欺騙自己,你一定會有一個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種人。那你還有什麼原因去拒絕改變?強其所不能吧!

《傳習錄》讀後感6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發盡精蘊,看來這裏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傳習錄》

我曾經想過,修行到最高的層次就是聖人嗎?那聖人之上還有沒有?看王陽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經嚮往過,修行到像王陽明那樣的階段,就已經很幸福了,再往上沒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誰知道哪個是頭呢?就像我們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如果到達盡頭,盡頭之外又是什麼。我覺得最大的`盡頭就應該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我們只要摸清楚這個規律,就好比是王陽明將聖人比作金子一樣,我們就已經到達了另外的一個很高的層次了。

我現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陽明並沒有肯定,只是告訴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會感覺到不同。

就像我經常問師父開悟是什麼感覺,師父說只要你開悟了你就知道是什麼感覺了。

我們總是幻想更高的層次是什麼樣,卻忘了自己現在處在的層級。

修行這件事情不能好高騖遠,要一步一個腳印,修到哪算哪。但還是要給自己一個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成爲聖人。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