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精選地理説課稿範文七篇

精選地理説課稿範文七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地理説課稿範文七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您們好!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級第 章第 節: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區域地理或氣温和降水)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本節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促於學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為學好(區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識,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知識:掌握地球與地圖的知識,能初步説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瞭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相關知識。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

技能:掌握閲讀和使用地球儀和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圖像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觀測、實驗、調查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感知地理事物,積累地理表象;初步學會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或成果,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表達學習的體會、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好奇心,提高興趣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全球意識,樹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本課的重點: 。

本課的難點: 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動)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我們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勵競爭教學法(2)問題探究法(3)合作討論法(4)趣味教學法

三、説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到“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讀圖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歸納總結法

四、下面我重點説的是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內容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激情導入2.講授新課3.課堂小結4.板書設計5.佈置作業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做到了教師有意沉下去,學生激情浮上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輕鬆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地理説課稿 篇2

中學地理“説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為例,簡單説明中學地理“説課”的幾大要素。

一、説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遊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製造業為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於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遊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採用倒敍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着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裏,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係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二、説學情

1、通過初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初一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温帶海洋特徵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徵、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1)培養學生讀圖收集信息,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評價地理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1)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啟發學生借鑑西歐經驗,為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四、説重點難點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温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徵;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教學難點:歐洲畜牧業成為傳統產業的原因。

五、説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六、説學法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七、説教學構思

(一)導入新課

[活動一]

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

[投影]“歐洲人的生活圖”。(定格在餐桌上)

教師在複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開探究過程

[活動二]

[投影]歐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導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鑑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於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佈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並引出活動三。

[活動三]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瞭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於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為主的地形有利於牧場廣泛分佈,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台,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通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台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於“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麼,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活動四]

[投影]歐洲西部氣候圖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徵,引出温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2、這種氣候對畜牧業生產有何影響?

教者明確:1、温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夏季涼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勻。

2、這種冬暖夏涼降水較多的氣候適宜牧草生長。

分組討論,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瞭解温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於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五]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温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為什麼以温帶海洋性氣候分佈最為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佈、歸納,最後點評。

(三)深入探究過程

1、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瞭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並不意味着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

2、學生閲讀課本p.62材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製造加工為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後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於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髮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於説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為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詩歌欣賞]《敕勒歌》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鑑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為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通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係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與練習

1、我國西部有哪些牧區?有什麼優良牲畜品種?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八、説板書設計

講完課後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九、説問題設計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十、説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並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説課”應該從哪些方面着手,應該説什麼。教師在説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説課”不是講課,應該“説”,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並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地理説課稿 篇3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説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説,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説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繫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説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説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説教學程序: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於處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繫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繫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温、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温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這篇初一地理説課稿:《日本》説課稿就介紹到這裏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地理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點:

天氣與氣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的內容,主要涉及到天氣和氣候定義、特點及區別、衞星雲圖、天氣符號和天氣預報、氣温和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及成因等要點。

加強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的培養,從天氣對人們生活活動的影響到判讀衞星雲圖,以及進行家鄉的天氣預報均反映了天氣情況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理念。

2、教學目標:

依據現有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要有利於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教學的目標定為:

(認識目標)瞭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看簡單的天氣圖,瞭解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佈。

(能力目標)通過天氣和氣候的比較,加強判斷、分析的能力。

通過衞星雲圖預測未來兩天的天氣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祖國、家鄉天氣情況的查找和預報,加強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能用實例説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從此學會關注環境、關注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3、教學重難點:重點為讀懂衞星雲圖和識記天氣符號,氣温和降水的分佈,世界氣候類型;難點是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影響氣候的因素。

二、説教法

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育人為主旨的教學原則,從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心理學角度的特點出發,本節我採用了電腦網絡互動教學法、探究、討論教學以及遊戲教學法。三種方法相輔相承,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在判讀衞星雲圖、識記天氣符號時我主要是通過過探究討論的方法極大的激活了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利於創新意識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通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討論研究,變個體學習為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和辯解,使學生的智力相互激勵,產生智力的羣體效應,形成思維高潮。

在識記天氣符號時遊戲法的設制又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於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説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

當前初一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為主體,並向理論思維轉換的過程。因此,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形成邏輯判斷和推力能力;在天氣預報的環節中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總之,通過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發展的探究方法,並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整節課的內容分為6個環節:課堂引入、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比較、識別天氣符號、氣温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佈,以螺旋式上升達到複習目的。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能否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是順利進入課堂教學的關鍵,在這裏我運用了中國神舟五號的發射等錄像及對發射日期的疑問:當時神州5號飛船的發射並沒有決定僅僅設在10月15日發射,而是説在14至17日之間候機發射,為什麼要進行候機發射呢?從這裏開始誘導學生關注天氣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學生一下進入到了興奮狀態,順利完成了課題的導入。

2、天氣與氣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運用這兩個術語才是要學生達成的最終目標。於是,我出示了一組生活中常用到的語句,通過對詞語的選擇讓他們意識到了兩個概念的根本區別,並完成了兩者區別列表,最後讓學生對一系列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的天氣或氣候的屬性進行判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天氣與氣候的區別的理解。

3、識別天氣符號--比一比

天氣符號的對比識別中,天氣符號較多且難記,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的記憶,我設計了以遊戲為主的符號競賽,在歡快的環境中輕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在識記天氣符號時遊戲法的設制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於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氣温和降水的變化與分佈--議一議

因為是複習課,容量大,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自主看圖填注。列舉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及成因--遊一遊

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倡議學生關注天氣、關注氣候、關注空氣質量,進行家鄉生活區的廠礦企業進行調查:這些企業是否有排放廢氣超標的現象,如果有,這對周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並就這個問題在下一次課堂中進行一個口頭演講。進一步強化了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觀念。

本課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激發學生的愛國家、愛家鄉的情感。

地理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並沒有着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於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於讀圖、蒐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善於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採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於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藉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説明中東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藉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籲世界和平,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採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於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並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於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瞭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範圍及主要國家。最後,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彙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彙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採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並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於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後,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鑑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説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選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內容。

一、課程標準分析。

課標要求: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宇宙是什麼?宇宙中有什麼?地球為什麼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説明”是要説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和地位。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個部分,屬於自然地理的範圍。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具有激發興趣、奠定基礎的作用。本節課上得好壞與否將會影響到學生對整個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是整個地理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以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分析了教材內容之後,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別不同類型的天體。

(2)以示意圖的方法從天體系統的層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運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相關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4)根據地球的相關資料説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太陽模式圖、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等圖表資料,培養從圖表中讀取、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分析圖文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進而初步掌握比較地理事物,分析和綜合出地理特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宇宙的物質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用唯物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2)通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分析,認識到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愛生命保護地球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我將天體系統的層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由於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成熟,對圖表資料的分析歸納

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將運用資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分析: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多樣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等),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對宇宙物質性的知識將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等教法;為落實重點採用板書筆記法、讀書指導法等教法;為突破難點採用發現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教法,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是建構的過程),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本節課中採用協作探究法和讀圖分析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地理的學習思維。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康德的墓誌銘(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康德)引入,並讓學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見天體。以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2、導學結合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回想睛朗夜空並結合插圖比較天空中星體的形狀、亮度、是否閃爍、運動、是否本身發光等,提問它們分別是哪種天體?學生回答後,老師點評、歸納出天體及天體的類型。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了學習新知識點的目的。在瞭解天體的種類之後,提出“天體並不雜無章的分佈,而是有規律的運動着的”來引出天體系統的的知識。把天體系統的層次性作為對地球的定位,並板書天體結構層次圖,使學生形成地理空間層次觀念。並適當補充天體軌道傾角、偏心率、天文單位、光年等相關天文知識,既擴充了學生知識面,也為之後講解地球運動特稱的普通性埋下伏筆。

3、深入探究引發思考。

在學習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框題內容之後,繼續深入探究,引發學生對地球所處環境的思考。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第4頁圖1.4 太陽模式圖,找出太陽系中天體,並寫下按照與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的各個行星,然後總結學生的答案,並點出各行星的公轉方的至西向東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小行星帶。根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分析表

1.1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和圖1.5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比和體積比,使學生回答各行星的質量、體積、公轉軌道傾角、軌道偏心率等數據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行星運動特徵的普通性和結構特徵的普通性。結合教師講解,總結歸納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結論。

4、分組討論交流提升。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之後繼續深入學習、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請學生就“為什麼地球是特殊的”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所答進行概括總結,得出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師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存在生命的一般條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的,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包括外部的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地球自身的條件。在談話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課堂總結理清框架。

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我將在新課最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重點強調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昇華主題。

通過對宇宙浩渺的瞭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來指出同學們應該珍愛生命、保護地球。

7、作業佈置。

我了進一步落實重點和難點、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我將佈置以下作業:

如果你承擔了尋找外星人的任務,怎樣的恆星系統行和星系統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將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內容較為繁多複雜,但內部邏輯關係性較強,故我採用了以結構式板書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識結構,明確知識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具體板書內容如下: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和星際物質:星雲、恆星、行星、衞星、彗星、流星、氣體和塵埃

2、天體系統:總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銀河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太陽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轉運動特徵:近圓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運行軌道外因

地球宇宙環境穩定的太陽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温度 分類: 特徵: 類地行星 質量小、體積小 巨行星 質量大、體積大 遠日行星 質量、體積居中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條件體積質量適中——大氣層的存在內因

具有液態水——生命的搖籃

地理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説課,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是《亞洲的自然環境》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為學生介紹了我們所生活的大洲——亞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本節內容是在認識了亞洲的位置和範圍基礎之上,對亞洲自然環境更深入地學習,而更為核心的目標是能夠建立其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和水系特點的一般方法,不論從知識層面還是生活層面,本課內容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説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課內容圍繞我們所生活的亞洲進行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系統分析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需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

本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教學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説出經度和緯度的分佈規律,並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經線和緯線。能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通過觀察地球儀,認識到經度與緯度的特點,提高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能力。

3、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經度與緯度的識別、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難點: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以及書寫規範。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談話法、對比法。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後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設計意圖】採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語,能夠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導入結束後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本課重要的兩項要素,把導入和本課內容緊密掛鈎。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亞洲地形特點

在學習亞洲的地形特點的時候,我採用地圖法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在規定的要求下進行讀圖分析。

【活動一:知地形】

①展示“亞洲的地形”圖,複習“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讀圖時有意識地關注各地形區的海拔高度。接着,我會設置活動,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峯珠穆朗瑪峯),讀取海拔信息,並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

②請大家根據相應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學生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黑板上地形圖中。完成活動後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遊戲,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學習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活動二:説見聞】

在熟悉了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基礎上,我會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安排學生前後四位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並要求學生思考: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後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大家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學生活動後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特點為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地圖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利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形特點已經總結出來,我會利用導入時候的諺語“水往低處流”來引發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特點,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通過這樣的過渡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再次出示“亞洲的地形”圖,請學生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並總結其流向特點。

a、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c、恆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當學生找到並準確説出一條河流的流向特點時,我會在請同學們用彩筆在地圖中標註出來,當所有河流都找到後,提出問題: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什麼特點?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亞洲的河流特點為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知道了地形得特徵和河流的特徵,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河流的流向有怎樣的影響?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之後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係為:

地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並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同時還能夠做到前後一致,解決導入環節所設置的疑問。

環節三:鞏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思路應該是怎麼樣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瞭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況;

2、能總結該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探究某一地區自然環境的方法思路,能夠提升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和學會知識的遷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亞洲的地形特點、河流特點,老師希望大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水往低處流在亞洲的體現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處走,不斷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業: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別有什麼特點?兩者的相互關係又是怎樣呢?

【設計意圖】小結與導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呼應,前後呼應使課堂為一個有機整體,課堂更具有生命力,也達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昇華的目的。作業是利用前面總結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個地區,提高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板書設計略過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