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我先讓學生分主角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歡樂之情。

接下去是讓學生感受故鄉的桂花香,先提出問題:“為什麼母親説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再抓裝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這句話,讓學生感受家鄉的桂花香,感受母親思念家鄉的情感。這樣一步步引導,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紛紛表達了自我的感受。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説,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脱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景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僅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經過這次上公開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完美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我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經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我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本事。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我先讓學生分主角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歡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終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異常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資料時,經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進取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終,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本事的遷移。

之後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終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説自我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悦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説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完美!

每次一寫到自我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向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忙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必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雖然文章充滿着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頭就是我今日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後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説説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後劃出重點語句,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歡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境,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終,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本事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説,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脱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麼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景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僅有以後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經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4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桂花完美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設計時我儘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課文資料。

上完課後,我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可是桂

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幾個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準備抓住重點字詞,經過品讀感悟的方式讓孩子們比較得出哪裏的桂花更香,但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區別。這一個環節的效果沒有到達。

二、時間把握不夠準確,品讀“搖花樂”資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紹桂花香的特點時,由於孩子經過理解重點字詞和比較閲讀後,沒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鄉的桂花更香的特點,所以之後又用了一大部分時間去彌補這個問題,以致在後面體會“搖花樂”時,顯得倉促。

在本節資料中,“纏”字寫出了作者的急切心境,“使勁”、“喊”寫出來了搖桂花的樂趣,同時反映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可當時由於時間倉促,我只是讓孩子們抓住重點字詞一讀帶過,並沒有採用課前準備的“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

三、朗讀形式單調。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僅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於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衝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採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四、教師灌輸得太多,孩子們自我表現的機會甚少。

有人説,語文教學應當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而我在這一節課中明顯犯了這個“大忌”。

在講到“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的這兩個句子時,我讓學生講了“浸”字的本意,也講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還能夠嘗試讓孩子們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代替“浸”字,經過自主的比較、揣摩和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身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才導致本節課出現那麼多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必須會認認真真練好基本功,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避免類似情景再次發生。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5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頭就是我今日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歡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説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教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異常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貌,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齊喊,一齊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終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異常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着姚教師的樣貌,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歡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日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可是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教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我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此刻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6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穫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小學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儘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閲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儘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敍述,他們腦海裏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範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裏的意思。二讀,思考這裏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説: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説:“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説一説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澱!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迴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衝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着許多問題,儘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閲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閲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遊子心境有關,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敍事抒情的表達方法,並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經過景物和敍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着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經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歡樂?為什麼母親説:“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説都有必須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歡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歡樂,可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歡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之後聽鍾教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述桂花的句子,再帶着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之後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異常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境。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我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學生聽教師説,懶得去思考,不利於調動學生的進取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經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忙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我經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那裏能夠嘗試學生運用自我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經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説語文教學應當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説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必須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歡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我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之後説“那伴着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忙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境,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活力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終我試圖經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到達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於是,還是我自我自説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於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能夠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間安排上,我要儘量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教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資料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複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資料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資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進取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向以為自我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可是看了視頻才明白原先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向覺得自我笑起來很醜,以後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於自我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頻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我,努力改善。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8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經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最終拓展閲讀,瞭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經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一、走進桂花雨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之後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麼景?又寫了什麼事?學生立刻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並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經過這樣的情景製造,讓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構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構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可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一樣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我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後,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經過做批註的方式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誇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比較等寫作手法。儘管學生在表達自我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可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並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異常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裏,並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採用自主、探究法,教師適當地點撥,經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三、體會搖花樂

經過動作、語言描述,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閲讀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覆品讀,並且經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異常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境。“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後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閲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閲讀。隨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我的歡樂呢?學生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説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簡便、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資料。

四、感悟故鄉情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經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經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那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藴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採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為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後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藴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資料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搖花人

教學的最終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並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經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資料,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我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閲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9

新課標施行已好幾年了,但對課標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這句話一直沒有很好的理解。以前常在一些市級展示課中聽到“你讀懂了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這些問題,而學生總是能説出一大段精美的語言,因此對這類問題一直持懷疑態度,總覺得是走時髦的虛假,流於形式,脱離語言文字。

可最近一段時間,我在教學中總是有意插入一些這樣的環節,我發現以前的看法存在着一些偏頗。雖然説這些公開課存在着作秀現象,但不能不説這些問題的設計是尊重學生的,尊重了學生情感體驗,個體認知。只是一堂課以這樣的問題為主是不科學的,畢竟語文所承載的還有許多許多。

實踐下來我發現,在語文教學中穿插一些這樣的環節,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主動地讀書,認真地思索。也有助於教師發現學生不同層次的情感體悟能力,從而為以後設計出更好的符合學情的教案而努力。這些環節的設計,能夠讓學生交流共享各自的體會,有助於同伴互學,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是有益的。

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有這樣一段話: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

師:同學們,請你讀讀這一句話,説説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着想搖桂花。

生: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次問母親。

師:從哪看出來?

生:從“纏”這個字看出來。

師:那你來纏一纏好嗎?老師做母親,你就是作者琦君。

(學生拉着老師的衣角一遍遍纏。眾生大笑,氣氛熱烈。)

生:我還感受到了搖桂花對我來説是件大事。師:為什麼説對我來説是件大事?

生:因為我喜歡桂花。

生:因為我盼着這一天很久了?

生:因為我想搖桂花。

生:因為我喜歡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覺,很美,很幸福。

生:因為我想吃桂花糕啊!師:真是個饞鬼。

生:因為我搖桂花、做桂花糕很快樂呀!

生:因為我喜歡一家人曬桂花、藏桂花,做桂花滷,很快樂!

師:搖桂花對我來説是件大事,那對母親對父親來説是件大事嗎?從哪看出來?

……

【反思】

這一教學環節既尊重了學生獨特感悟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體悟了文章中藴含的情感。我想,語文教學就是這樣的。如果一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做到這種理念的滲透,那就是真正落實新課標,真正在教語文。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能夠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之後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樣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我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境,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歡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日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可是我明白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樣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1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桂花完美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設計時我儘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課文資料。

上完課後,我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但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幾個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準備抓住重點字詞,透過品讀感悟的方式讓孩子們比較得出哪裏的桂花更香,但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區別。這一個環節的效果沒有到達。

二、時光把握不夠準確,品讀“搖花樂”資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紹桂花香的特點時,由於孩子透過理解重點字詞和比較閲讀後,沒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鄉的桂花更香的特點,所以之後又用了一大部分時光去彌補這個問題,以致在後面體會“搖花樂”時,顯得倉促。

在本節資料中,“纏”字寫出了作者的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來了搖桂花的樂趣,同時反映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可當時由於時光倉促,我只是讓孩子們抓住重點字詞一讀帶過,並沒有採用課前準備的“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

三、朗讀形式單調。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只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

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於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衝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採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四、教師灌輸得太多,孩子們自我表現的機會甚少。

有人説,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

析,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而我在這一節課中明顯犯了這個“大忌”。

在講到“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的這兩個句子時,我讓學生講了“浸”字的本意,也講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還能夠嘗試讓孩子們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代替“浸”字,透過自主的比較、揣摩和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身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才導致本節課出現那麼多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必須會認認真真練好基本功,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避免類似狀況再次發生。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2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能夠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之後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樣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我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境,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3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為“學”來服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説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説並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説説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麼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説一説,把認為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裏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為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症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為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並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説:“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於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為什麼。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麼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聖陶先生早就説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佔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麼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

“説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閲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為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4

在教學《桂花雨》一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次小練筆:讓他們回憶童年生活中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情,如果是老家不在本地的,就回憶童年自己故鄉生活最難忘的一件事,寫下來。作文收上來以後,我發現許多孩子寫得非常精彩,我班有很多農民工子女,他們大多從小生活在鄉村,跟隨父母來到城裏讀書,他們在故鄉的童年生活,可以説遠比城裏的孩子更豐富多彩:有的寫自己在小河裏捉、小魚、螃蟹,有的寫自己去山上探險,有的寫自己去偷摘別人家的梨子、柚子,有的寫自己和夥伴玩捉迷藏……因為真實體驗,學生有話可寫,寫得有趣生動,而且有真情實感,我在讀這些孩子作文的時候,也和他們一同分享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課堂上,在理解母親説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這句話時,我先抓住文章中四次寫作者家鄉“桂花香’的語句,讓學生朗讀、感悟,然後將落腳點放在“這裏的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這句話上,首先,我抓住句前“可是”一詞,問學生,這個詞跟上文哪句話聯繫最緊密,學生馬上找到了,我讓學生在前面加上“雖然”一詞,將兩句話連起來,就是“雖然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但是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後質疑:“杭州的規劃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麼?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學生有的説,是因為母親思念故鄉,有的説,是因為故鄉在母親心目中位置很重要,有一個孩子説因為故鄉已經成為母親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那種思鄉之情是割也割捨不斷的。(聽到這裏,我帶頭,全班同學都鼓起了掌。然後,我結合課前佈置的小練筆,問學生:“你們昨天有很多同學些自己在老家摘梨子、柚子,捉小魚和螃蟹,我們現在在城市裏可以買到看起來更好的梨子、柚子、小魚和螃蟹,但是你們吃在嘴裏,有沒有感覺到,還是老家的那些東西,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呢?”孩子們連連點頭,“那你們在讀到母親説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的時候,是不是更理解母親的這句話了呢?”我接着説,俗話説“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還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中説的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將這些話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們讀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這節課,我利用課前練筆喚醒了學生對故鄉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同時,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體驗,理解文章中的重點句,從而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和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

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5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敍説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着學生一起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麼也比不上院子裏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説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着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己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美好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搜尋着、閲讀着。在我的引導下,閲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裏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説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着表達的學生,聽着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説:“謝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今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