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反思(通用15篇)

二年級數學反思1

《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教材取消的原教材了除法的“兩種分法”,但依然強調對除法算式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因爲學生如果不理解除法的意義,今後就不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透過提供學生喜愛的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教學情境,有效地組織實施讓學生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的活動,以達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的教學目標,力求使學生在經歷體驗除法意義的過程中,協調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認識的過程應該是體驗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總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新課程理念認爲,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本節課透過讓學生動手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兩種不同含義,把抽象的除法算式與具體的情景聯繫起來,爲今後學習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表達的過程應該是規範的過程。數學語言是規範和嚴謹的,能用規範的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的事和物,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二年級學生要實現在觀察的過程中由日常用語到規範的數學語言、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是不容易的,他們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還相當薄弱,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爲重要。本節課,教師根據預設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除法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步規範他們的數學語言。整節課,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義,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個竹筍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裏面有5個4。這些數學語言的描述,體現出學生對除法算式意義的理解已從具體過渡到抽象,體現了學生數學語言的發展軌跡。

應用的過程應該是發展的過程。用數學是數學發展的需要,是學習數學的最後歸宿。本節課,在學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義之後,教師將知識面進行拓展,聯繫生活實際,要求學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要求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含義,這是對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的檢驗,因爲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才能做到這一點。本節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空和交流的平臺,不僅有效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意識,也使學生的而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真正得到了發展。

二年級數學反思2

二年級數學在整個小學階段佔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透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

一、備教材要“懂、透、化”

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遊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裏,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可以請小朋友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正確;或者透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於勝出的小組給予紅花或星星等作爲獎品,這樣促進學生。

二、設計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算多,接觸社會的範圍也比較窄。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部分時,我讓學生透過判斷學校的方向,再來判斷教室的方向,最後再判斷自己的位置方向,這樣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加深對着部分知識的理解。多讓他們實踐,就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是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中,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爲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爲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爲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穫,纔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纔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繫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太小了,滋長能力比較差。所以導致教學工作有一定的難度,但我一定會努力認真的總結、反思,虛心求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二年級數學反思3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透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對教材有遊刃有餘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透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資訊,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資訊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爲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着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透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二年級數學反思4

《讀統計圖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讀懂統計圖表並能根據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能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透過聽本節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着這份學習的快樂。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爲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孔老師的課堂創設了許多情境,學生趣味盎然,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堂課的設計都是從孩子們最感興趣和親身經歷的事情來統計,主要是對學生選修課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近視眼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喜歡的遊樂項目情況的調查統計,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堂課學生的思維也非常的活躍,想出了許多不同的統計方法,每個學生都在輕鬆愉快地學習。

在這節課後面的練習設計是統計深圳歡樂谷遊樂項目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這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密切聯繫的,圍繞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觀。整堂課,課堂氣氛都很活躍,幾乎每位學生都在跟着老師一起思考和做題目,這樣體現了教師始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教程中。孔老師還在教學中對爲什麼進行統計的意識讓學生充分理解,達成了對統計圖目標的理解,學生也獲得了統計方面知識的完整性,使得學生把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意識。這樣看來,孔老師這節課還讓我明白了要想進行統計的'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跳出課本,把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聽完本節課也給了我以後教學方面的很多思考:

1、應多努力營造一個生動、主動、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培養創新意識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讓數學密切聯繫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3、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集體的力量,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二年級數學反思5

本次公開課《退位減》上完以後,透過幾位老師的點評,我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正:

一、加強對孩子數學語言的培養。透過這節課孩子們對問題的回答,我明顯感覺到孩子語言不夠精煉,表達意思不完整。通常一個問題提出以後,對於第一個孩子的回答,老師要給與正確的導向,尤其注意完整地敘述,這樣可以讓後來回答的孩子有個明確的'方向。

二、增強教育機智。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本次課上孩子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我並沒有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導向。還有,自己出現的教學遺漏沒有選擇好恰當的時間補充。

三、豐富評價體系。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而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更應注意靈活運用評價。我在日常教學中並沒有充分把攀英教學中的評價方式滲透到數學教學中。

四、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突出重點。平時每次上課都會發現例題教學花費太多時間,造成時間安排不均衡。

五、注意板書設計。一節課上完,發現自己的板書亂七八糟,平時也沒有注意板書設計,寫字得也很隨意,自己真的需要注意了。

自己雖然是一名初職教師,在教學能力各方面也尤顯年輕,但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決不能給自己找藉口。我一定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每一次改正一小點,最終會把自身存在的問題全部改正。使自己的課堂變成真正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課堂!

二年級數學反思6

?回收廢電池》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數加法的基礎上,再來學習的三位數不進位和進位的加法。要求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豎式運算。並讓學生明白三位數的加法,其實只是數位變多了,但豎式的運算法則其實跟兩位數的運算法則完全相同。

1、教材創設了“回收廢電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結合這一素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透過“你知道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廢電池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適時的進行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節廢電池?”時,啓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列出算式。並讓學生先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再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透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瞭解到“相同數位要對齊,然後在從個位加起。”解決“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廢電池?”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去思考,進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討論“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電池時,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讓學生估計出得數的範圍,再進行計算。在計算112+87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再進行交流教學。從“估一估”、“撥一撥”和“算一算”三個層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確計算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算式時,先估一估它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對探究算法和解決問題是有益的。透過在計算器上撥珠計算,學生了解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因此在豎式計算中,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相加。

4、透過創設情境,探索新知,鞏固練習等環節的教學,順利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但要注意的是在備課時,仍需事先把握好每個環節的用時,多給學生進行板演的機會,放手讓學生進行估計和語言表達,老師不要太急於“一手操辦”,這樣更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願說。同時教學語言仍需再斟酌些、嚴謹些,這樣本堂課就更能達到教學效果了。

二年級數學反思7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在預習作業中安排學生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訣求積,並讓學生說出所用的乘法口訣,讓學生明白“口訣”在計算乘除法中的作用,爲學生順利地運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也便於學生把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教材有意識的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做花環的實際問題爲素材,讓學生從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然後結合自學提綱進行小組交流學習。學習選單:1.觀察:一共有幾朵花?2.如果每7朵紮成一個花環,可以扎幾個花環?你能列式解答嗎?3.如果紮成4個花環,平均每個花環有幾朵花?你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4.在小組裏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交流,從實際操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交流中獲得啓發,找到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利用數量關係正確的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在活動中去思考、探索、發現、應用。

《補充練習》上有這樣一道題,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每人分到多少個?由於題中隱含了一個條件,一共有幾人?學生讀題不仔細,沒有看清條件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就是一共有7人這個數學資訊,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列出了:42÷6=7(個)。講評時,透過要求學生仔細讀題,說說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了幾個人?這7個人是怎麼算出來的?透過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育學生讀題時一定要細心體會題意,多讀幾遍,審清題意,才能下手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反思8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

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匯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對學生備的'不夠。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說,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就是不說大小。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

二年級數學反思9

每次上完一節課,都會感覺有得有失,《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亦是如此。下面我就談談對於這節課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新課程倡導課堂的開放性,那麼,我們就要解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問題。我認爲,在新課程中,“教”教材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作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教材。因此,我就根據我們班學生的實際特點和本節課的知識點,將例題和想想做做的第1題有效的結合起來。例題中首先呈現的是一個10×9的方格圖,每行的10個格中都有9顆星,根據題意完成“幾個9”的連加的計算,再利用列表計算的過程和編制乘法口訣的經驗,填出9的乘法口訣。在例題中,方格圖是沒什麼大作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想想做做”的第1題中組織學生觀察例題圖並藉助表探索並發現上訴規律,啓發學生利用這個規律幫助記憶9的乘法口訣,因此我考慮將例題和想想做做的第1題完美地結合起來,將其互相滲透,課後感覺效果不錯,學生既完整地編出了乘法口訣,又利用起方格圖的規律很好地掌握了背誦口訣的方法。

二、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因此在教學口訣時,我先利用知識的遷移類推性,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總結1—8的乘法口訣的方法,自己編寫總結9的乘法口訣,9的乘法口訣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規律,編出後該怎樣記住呢?我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充分發揮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有利於理解和掌握9的乘法口訣。

讓學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積的規律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規律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爲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爲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爲靈活記憶。同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介紹了手指記憶法,透過示範介紹、模仿嘗試、互相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對枯燥的口訣記憶產生了內在的.自覺的需求,獲得了認知層面與情感層面的“雙贏”。

這樣的課堂給了學生一個寬廣的發散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9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透過探索和交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進一步探尋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同時也注意到學生的觀察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自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使課堂成爲煥發生命的場所。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在教學中凸現了學科特性,充分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如運用我們古代預知天氣的《九九歌》,是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習活動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使得學習效果得以最佳彰顯。數學來源於生活,更重要的是爲了服務於生活,在課的最後我創設了一個9元超市,在學生學會了9的乘法口訣後,我並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會背的基礎上,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懂得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乘法口訣。透過解決諸多此類的實際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作用,明確學好數學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進對知識的領會與掌握。

整堂課也出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對於口訣的強化練習中,由於沒有做到細緻的考慮,在課堂中出現了一些顧此失彼的問題。雖然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可是在反饋中很難涉及到每一個人。還有,很多補充的知識如《九九歌》,在教學的時候講的比較淺,如果能夠深入進去就更好了,另外整堂課的氣氛沒我想象中的那麼活躍等。

二年級數學反思10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在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教學上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一、在這一課的教學裏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用遊戲的方式貫穿這個教學過程,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仔細觀察圖畫,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畫面的內容,並根據畫面的內容編應用題,用多種方法解答問題。

2、板書設計簡潔明朗整,有條理,有對比。

3、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學上不足之處:

1、“做一做”主題圖,學生沒有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會提出一般簡單的一步計算的問題,兩步計算的問題只是個別學生會提。應該多給予學生引導和思考的時間。

2、一部分學生看圖不夠認真細心,對於蹺蹺板樂園圖文的.題目裏面隱含的條件較難找到,不能清楚的說畫面的內容。導致根據畫面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諸多錯誤,以後要多練習這些隱含條件的題目。

3、部分學生不會寫綜合算式,還是習慣用兩個算式解決問題。

4、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經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5、整理圖文資訊,在教學中應該多問“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挖掘題意,能用語言完整地表述題意。讓學生透過有條理講題,幫助理解題意。

6、對學生的各種算法做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條件之間的關係,理清解題思路。儘量讓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題意。

二年級數學反思11

1、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在於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境的機會,在於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發現的結論進一步反思,澄清認識,找到正確的方法、答案。

2、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講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上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新課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本節課就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

二年級數學反思12

《連續退位減法》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三位數的連續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學習千以內的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一個知識點。這是筆算減法中最爲複雜的一種,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要理解並掌握這一知識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使學生能正確計算三位數的減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爲後面還有兩個例題進行講解。

在新課的一開始,我複習了千以內的退位減法,出示了224-108,讓學生自己計算並說說退位減法的算理,爲後面的學習做鋪墊。接着創設情境,出示例題圖,這裏的教學活動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引發認知衝突,利用例題內容列出算式204-108,讓學生試算,當學生髮現豎式計算時個位不夠減。按照已有認知結構,要從十位退1。但是,被減數十位上是0,無法直接退1,怎麼辦?許多學生都在苦思冥想,有的皺着眉頭,有的竊竊私語,有的看着我……,當我問及怎麼了?學生搶着說:老師,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麼退啊?這時小華說:老師我會我會。我說:那你說說怎麼辦?小華說:可以先從百位上退,退給十位,然後再退給個位。我問學生你們聽明白了嗎?許多學生搖着頭說:不明白。我笑着說:小華剛纔說得很對,只是大家還是不太理解,那麼我們藉助我們的好朋友,計數器來看一看好嗎?學生點頭,我拿出計數器,在計數器上撥出了204,然後問學生現在要減去108,你們看一看在個位上,能不能從4裏面減去8?學生說:不能。“應該從十位上撥掉一個一珠子,加到個位上再減。”“可是,現在十位上有珠子嗎?”“沒有。”“那應該怎麼辦啊?”學生說:“從百位上退1個。”“百位上退1,那應該在哪一位上撥10個珠子呢?”“一個百是多少個十呢?”“10個十”“應該在哪一位上撥10呢?”學生說:在十位上撥10個珠子。我問:爲什麼?學生:因爲1個百是10個十。我笑着說:你們真聰明。現在十位上有10個珠子了,你們看能不能退給個位?學生說:可以了。從十位撥掉一個珠子,個位現在是多少了?是14。14能不能減8?能。個位是6。十位現在是多少個珠子了?9。9-0得多少?9。百位上是幾?1。減去1還有沒有?沒有。現在得多少?96。現在你們想一想剛纔的過程。個位不夠減,從哪一位退了?先退給誰再退給誰?同桌說一說。然後又請同學站起來說,經過說,發現許多學生理解了隔位退位減的道理。現在你們明白了小華所說的`了嗎?你們現在會列豎式了嗎?學生說會了。獨立完成後,又讓學生對着自己的豎式說了計算過程。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如果光針對豎式,直接從百位退1,不借助其他的學具,而是抽象理解的話,學生很難明白爲什麼要那樣做?我藉助了計數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出可以從百位退,透過撥珠計算,體會隔位退位的算理。在實踐後,我更能體會到這段“感性認識”安排的必要性。然後把撥珠計算提升成豎式計算,經歷比較深刻的數學化過程,水到渠成。最後再讓學生相互交流,進一步明確隔位退位的步驟和方法。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既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活動,也是發揮創新精神,發展演繹推理的過程。對學生而言,“被減數十位上是0,沒有1可退,因而從百位上退1,當十用,而這時十位上就有10了,再從十位上的10中退1給個位”是他們解決新矛盾的設想,提出這樣的策略已經是一種創新。他們依據1個百是10個十,從百位上撥去1顆算珠的同時,十位上撥上10顆算珠;依據1個十是10個一,再從十位上撥去1顆算珠的同時,個位上撥上10顆算珠,演繹思維伴隨着撥珠動作而展開,領會退位原理也就是在其中。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1,十位上是0,應從百位上退1到十位後再繼續減。然後引導學生用豎式計算。在教學試一試“1000-537=”時,如果按照教材這樣教學,我認爲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千以內的隔位退位減法的算理,但如果讓學生在剛剛理解算理後馬上就完成“1000-537=”,這種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從千位退1後才能計算的題目,計算原理與例題雖然相同,但隔位退位的跨度大,步驟多,學生計算起來的難度很大。爲了降低難度我就在這之前設計了“500-416=”,先讓他們試一試,學生已經知道算理,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十位不夠退,就從百位退1,於是個位是“10-6=4”,十位是幾減幾呢?透過學生的討論、爭議,明白了十位應是“9-1=8”,百位是“4-4=0”(不寫)。等做完這題,再讓學生做書上的試一試,這樣難度減少了很多。大部分學生都會做了。

整個教學過程還比較順利,但是,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並不很理想。總有少數學生漏點退位點,也有個別學生即使點上了退位點,在計算時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減法算成加法,把數字抄錯,書寫格式不正確等等。根據出現的問題我反思改進如下:

1、加強口算練習,每次上課前3分鐘,讓學生逐步達到聽到算式就能說出結果。

2、在教學時,要嚴格要求學生的書寫格式。

3、注重重要環節的計算過程,多創設機會讓學生講計算過程,不斷鞏固計算法則,並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在本節課,十位上的計算過程是學生最難掌握的,而個位和百位上的計算方法學生在本節課之前就已經掌握了,也懂得遷移過來,可十位的計算方法卻是第一次碰到,因爲十位扮演了“借”與“被借”兩個角色,學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個角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次說出十位的計算過程,不斷鞏固計算法則,並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如點上退位點的數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和學生共同總結出這一規律“0頭有點看作9,其他數上有點看少 1” ,讓學生能更好、更快、更準確地計算。

4、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多分析比較計算方法。

二年級數學反思13

在學本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1—8的乘法口訣。學生學習了這些知識後,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已經基本掌握,這對學習節課的知識是一個良好的基礎,但9的乘法口訣和前面的內容有所不同,口訣句數多、數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學生基礎狀況參差不齊。可能有的學生早就熟記了口訣表的所有內容,上課時不願意參與編制口訣的過程,而是急於表現自己;可能有些學生一節課下來也不能熟記口訣。

9的'口訣較之前的口訣有更多的記憶方法。在如何得出得數時,一個是比之前多了9,我把幾個9就比幾十少幾穿插在得出的得數可以怎樣算出來中,並結合圖說說爲什麼。既讓學生很自然地發現這個規律,又節省了時間。發現了這個規律後,再來填寫表格鞏固。然後,玩一個小遊戲,師說前面幾個9,學生回答,比幾十少幾,等於幾。這樣再次鞏固。接着,你想用哪個規律記口訣,就用哪個。

總體情況:底下總有小聲音,課堂紀律不是很好,習慣還未養成,需要多加培養。開頭提問的方向不明確,以致於學生回答偏離了主題。教學設計不夠靈活,在編口訣時,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有了基礎,在請學生編口訣時,並不認真聽講。這裏可以改變一下,在學生自己在底下編寫口訣時,先在黑板板書口訣,讓他們當小老師,來說一說口訣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這樣,學生會更有興趣。

二年級數學反思1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參觀博物館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進位加法,我再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比較方便,還是先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透過討論交流,班內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先從個位加起,因爲學生從比較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是不會把個位進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話,就很容易把個位進的1漏加。當然,也有一兩個學生覺得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我認爲,只要學生能迅速、正確的計算結果,他們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爲從與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也認同從個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適的時機,他們也會主動接受的。

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爲“做數學”。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十位相加時卻忘了加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沒學好,個位相加結果出錯。

二年級數學反思15

成功之處:

一、領會編者意圖,體現解決問題過程的完整性。

對於解決問題,義務教材太強調技巧,而課標實驗教材太強調情境創設,都沒有把落腳點放在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上。這次修訂的教材,體現瞭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讓學生透過體驗,瞭解到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和一般思路。

在教學“桔子能裝幾袋”問題時,先讓學生觀察: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28個橘子還需要老師給你們什麼資訊?其二再讓學生估計大約能裝滿幾袋?其三引導學生思考:該怎樣解答呢?當學生經歷多種方法解答後,優化這些方法,體會到箭頭減法的好處;最後再次反思:這樣解答對嗎?希望透過一次次的精心設問,把學生一步一步引領到問題解決過程中。

二、把握教材的前後聯繫,找準解決問題的生長點。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使得新舊知識與經驗相互作用,由此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因此,我們要把握教材的前後聯繫,找準解決問題的生長點。

當學生完整經歷解決問題過程後,對比書本第77和78頁的兩個例題,我們進一步梳理:回想一下,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你是按哪幾步完成的?學生在總結概括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體現瞭解決問題過程的完整性。並且學生也會體會到雖然有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解決策略其實均是相通的,都可以用畫圖、列式、表格等形式解決。試想如果每一節解決問題教學,我們都能這樣把這幾個環節紮紮實實地走“實”,那麼學生就會主動地收集資訊、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雖然整節課我力求透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實踐應用,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不足之處:

1、學生閱讀關注不夠,想當然一年級學生不會看數學書,應當有效引導孩子,從書中找方法,嘗試自學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練習中反應出學生不喜歡用箭頭減法這種方法,課上對於這個難點突破不夠,如果課中再多引導、比較中讓學生體會這個方法的好處。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