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師:猴媽媽有6個桃,想分給幾隻小猴,可以怎樣分呢?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討論一下。

生討論。

交流:

生1:3個3個分,分2份。

生2:2個2個分,分3份。

師:沒有其它分法了嗎?

(大多數學生都搖頭表示沒有了,這時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於是叫他起來回答)

生3:一邊2個,一邊4個。

師:這樣的分法可以嗎?

大部分學生搖頭。

師:這裏我們只是要求隨意分,所以分成2個和4個也是可以。除了這些還可以怎樣分?

生:分成1個和5個。

師:看來我們小朋友在生活中都是很友善的人,都認爲分東西應該分的公平些,那究竟怎樣分纔算公平呢?

生:每份分的一樣多。

師:對,這樣分纔算公平,每份分的一樣多,我們把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

反思:

很多學生都認爲分成2個和4個不可以。說這樣分不公平。看來學生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平均分的意識了。而且,孩子們的思想也很不錯呢,分東西要公平些。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不過從學生的表現看來他們對平均分的生活感受還是挺深的。所以在本節課上,透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小棒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透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爲學生後續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小學二年級數學口訣教學反思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是在學生學習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教學,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索爲主的學習方式,透過讓學生觀察主題情境圖,自己發現、提問、解決主題圖的三個問題;練習中透過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預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熟悉的“歡樂節日”主題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交流,發現數學資訊,進而依據資訊自己提出問題、生成問題,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提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自由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體驗成功的喜悅。透過四人小組這種羣體學習的討論與交流,使得每位學生都從他人的發言中獲得大量的啓示和收益。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個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生動、鮮活,充滿生機,富有活力。

創設各種遊戲環節,提高學生練習興趣。愛玩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練習中,我沒有直接將課後練習題呆板、枯燥地羅列出來,而是將課後練習中的習題聯

系起來,設計成動物王國裏的小動物有麻煩闖關遊戲。創設情境:在瞭解學生已經掌握了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我首先出示的是猴子摘桃子圖。告訴學生,猴子要想吃到桃子,只能爬梯子纔可以上去。而且要把梯子上的算式做對了纔可以爬上摘桃子吃。你們願意幫

助它們嗎?先讓學生在小組裏進行比賽誰最快做完。猴子們的困難解決了,可小兔子的麻煩又來了。他們想到小河對面採磨菇,可是面前有條小河,要想過去,小兔必須算出河中每塊石頭上算式的商與自己身上的號碼和河對岸蘑菇的號碼一致時,它才能採到蘑菇。你們能幫幫它嗎?透過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幫助小猴、小兔解決問題,使枯燥的計算變得活潑有趣,提高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也讓他們在快樂中完成了知識的檢測。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小學二年級數學口訣教學反思

上個星期聽了張娟老師上的《用乘法口訣求商》一課,有很多感觸。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特點:張老師能根據新課標精神,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用乘法口訣求商》是一堂計算課。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教學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不再需要透過平均分的操作尋找得數,而是用口算求商。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就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表現出以下幾點特色

一、 溫故知新、匠心獨運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張娟老師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就巧妙地運用了學生對舊知的複習打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課從複習題的匯入開始,我個人也是比較喜歡課前幾分鐘的複習環節。學生學習過的知識雖然是學過了,但並不等於就記住了。隨着時間的推移,記住了的知識也會慢慢遺忘。透過複習,可以使新學習的知識更系統化,使之被納入我們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成爲我們整個知識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節課的複習安排了背口訣、填寫口訣和算式等題型,都是爲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以便學生更輕鬆地學習新知識。

二、走進生活、凸顯情趣

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就在於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低年級由於孩子的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讓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顯得尤爲重要。我們作爲低年級的數學老師就應當竭盡所能,圍繞教學任務設定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樂於參與的活動(教學環節)。乒乓球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遊戲工具,很多小朋友都喜歡乒乓球這項運動。張老師以一枚小小的乒乓球爲切入點,即讓學生了解了乒乓球的知識又很自然地進入例題的教學。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回顧當時課堂,當張老師出示乒乓球是孩子們一個個聚精會神,熱情高漲,那種發自內心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或思考、或交流、或舉手發言、真正的達到了“小手直舉、小臉

通紅”的教學效果,如此一來上課的效率必然提高。

三、 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張老師圍繞“口訣求商”這一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採取了形式多樣的習題設計,這些習題有的指向新知、有的針對難點、有的面向全體、有的側重提高,爲了使全體學生能夠較長時間的保持學習的興趣張老師還特別安排了遊戲環節,反觀課堂遊戲環節的設計不僅較好的調整了課堂的教師秩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遊戲環節的設計依然圍繞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遊戲中鞏固了“用口訣求商”的方法。這些不同形式的習題設計及遊戲設定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借鑑與完善。

四、 評價得當、教學相長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但影響教學的進程和效果而且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發展。”因此從現代教育理念出發,課堂評價應當得到高度的關注和有效的改進,努力使其不在是教師的終結判定而成爲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橋樑。張老師這節課中又這麼幾處評價特別引起了我的思考:

1.????之處的評價,看似簡單卻深藏其玄機,這一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了判斷,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2?????之處的評價,這裏老師的評價不僅關注了學生對結果的知曉情況,更值得學習的是再次利用評價語言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過程進行回憶,加深了學生對習得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一點商榷

這節課也有些不足的地方。小組討論的時候,看上去小組討論的都很激烈,有的小組每個孩子都在張嘴,卻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學困生把此時當成了玩耍的最好時機。很明顯,這樣的討論沒有起到真正討論的意義,也沒達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時間耽擱了,所以以後要多加強在這方面的管理,教師要多巡視,不能讓一些學生濫竽充數。而且要提出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注意力就不會分散了。一點意見、僅供張老師參考!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在教學時,我都努力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儘可能的運用教具和多媒體讓整堂課充滿活力。這次的期中考數學成績不太理想。全班11人、只有4個人及格、及格率是百分之三十六。我覺得考得不好主要是以下幾點:

1、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複習,練習題做的不夠多。

2、是我個人的教學進度太慢!期中考到第六單元,而

我只上到第五單元。

3、個別學生的一位、兩位數相加減能力太差。

4、學生沒有認真審題,做好後沒有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5、複習時忽略了口算、估算、和豎式計算。

在以後的數學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學生的口算、重點對象是後進生。

2、按要求完成教學進度。

3、做到深入教學,及時的給學生複習。

4、把數學教學聯繫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學會用學過

的數學解決生活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一系列活動。如:設計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透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鈕釦、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

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裏我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爲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爲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於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二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透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這次課上,我在教學設計上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

1、以學生的活動爲主線。

我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透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後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啓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儘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透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爲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爲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於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着很多的問題,需要我進一步反思和總結。

透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後,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匯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透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說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透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穫,前後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現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爲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爲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最後概括爲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身爲第一線的數學老師,從課改理念的學習,到深入課堂進行課改實驗,我從中受益匪淺,可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從得與失兩方面來進行一下二年級數學下冊(上半學期)數學的教學反思。

成功的經驗:

1、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我透過這半年多的教學和實踐,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從生活中匯入,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如:我在教學《圖形與變換》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爲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的《遊樂園》場景,接着分別用“電梯”“纜車”“推拉窗”“風車”等生活實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與旋轉現象,使學生不僅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加深了理解,也激發學生求知學習的興趣併產生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2、課改使我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

透過學習新課標,我意識到:“學習方式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成爲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課堂一味地採用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是踏着別人踩出來的路走,而新的學習是要學生自己去找路走。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並不簡單的是資訊的輸入,存儲和提取,知識的獲得也不是傳遞完成的,真正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雙方循着共同志價值取向而展開的生動的,富有靈性的交流與碰撞。

我們要關注讓學生獲取知識,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爲了使學生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關係,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分一分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應用時的兩種操作方法,從而理解除法的含義。

存在問題:

1、一是組織學習活動還不夠到位。由於學生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面不是很廣,往往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成爲"旁觀者”;二是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能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臺的主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但細細觀察會看到,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爲觀衆和聽衆,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實施“開放性教學”,但過於“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養,忽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強調了學生主體,忽視了教師主導的發揮;探究成了形式與裝飾;教師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

3、強調了“激勵”,是否就不該“批評”?注重了能力,是否就不要落實“雙基”知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否應該放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優勢?

4、對於老師來說,沒有好的紀律是註定要失敗的。但往往老師就是因爲敗在紀律上。課堂上,30多名學生坐在臺下,一個小聲說一句話紀律已經是亂糟糟的了,老師大聲地喊一聲,一般只能維持1-2分鐘。重複再喝一聲,也只能維持1-2分鐘,但一節課已經過了差不多10分鐘,試問在這樣的10分鐘裏面又能講授多少知識呢?

總之,教學中有得有失,今後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讓自己真正走進新課程。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主要任教二年級的數學工作,堅持以學生爲本的宗旨,關心愛護學生,努力學習數學專業知識,認真反思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收穫不少,感受很多。在新的教學模式的引領之下,在與學生一起相處和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學生的巨大潛力,也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現在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情況做出反思,找出不足,以促進數學教學工作再更上一層樓。

一、課堂教學

本學期初,根據本班數學教學的現狀,我大膽提出了“精講精練、當堂達標、當堂過關、單元過關”這一新理念。努力去學習、實踐着、摸索着,並逐步看到了自己學生的一些欣喜的變化,感受到由此帶來的課堂教學的輕鬆和愉悅。

(一)指導預習,使學生學會學習。

(二)精講、引導,教給方法。

對於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學生不懂的教師一定要精講。關鍵要講到學生需要之處,講到學生困惑之時,講到點子上。講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除疑點,強化弱點。不僅要講知識,更重要的是講方法,講思想。這樣才能舉一反三,達到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還可以將抽象、複雜的概念形象直觀展示出來,讓學生真正的會學習,掌握思考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共同進步。

對於及學生的疑問,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對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間的交流,全班學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就要及時蒐集起來,統一在課堂上講解。及時糾正偏見,消除誤解,更要關注學習消極的學生。

二、課後輔導

(一)關愛後進生。

真誠的接受和理解他們的做題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想法。課堂上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課後多和他們交流、談心。

(二)耐心輔導。

從“耐心”入手,去堅定學生的“恆心”。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他們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病,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有興趣。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終生受益。首先要解決的是“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從中吸取經驗和方法。其次是“說”的能力,要求學生不僅會做題,還能將思路和方法給大家有條理的講出來,提高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三、存在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夠。

(二)課題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夠。

(三)現在教學媒介運用得不足。

四、改進措施

(一)今後繼續加強理論學習,突出自己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二)強教學反思,積累經驗,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手段。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要經常向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學習,彌補自己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在課題研究方面要大膽探索,並不斷創新、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爲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爲“經驗型”的,認爲自己的教學行爲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爲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爲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乘法的初步認識》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乘法的第一課時,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爲:1、理解乘法的意義,會讀、寫乘法算式;2、會把加法改寫成乘法算式。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些方面處理得還可以。主要表現爲:

1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第一幅拼圖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並且會把加法改寫成相應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題圖――熱鬧的遊樂園,讓學生透過練習,鞏固對乘法的認識,並且感受到玩中也隱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

2、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完整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其實並不是一張白紙,在教學乘法之前,部分學生其實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學時,透過學生對算式的比較、探究,讓學生在說一說,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認識乘法,理解乘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根據圖畫,根據加法算式清晰地表達出乘法所包含的意義。同時,板書清晰,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一目瞭然。

3、練習的設計體現重難點,並且有一定的梯度,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第1個練習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圖提數學問題,並且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列式計算,是對本節課基本內容的一個鞏固和檢驗;第2個練習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個是比較簡單的,第4個是一個延伸,讓學生在練習中初步體會到乘法的簡潔性,同時明白只有清楚了幾個幾相加,才能寫乘法算式,第5個是用字母來表示具體的數,不但適應本節課的教學,同時還滲透了一個符號化的思想;最後一個練習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5×2,該題對於剛接觸乘法的孩子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出示題目時,我也給了學生一個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麼意思?”,透過理解意思,再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那麼突破該題也不成問題了。本題在第二課時還將涉及到,所以即使學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個意思,那也是可以的,不要求人人都會。

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雖然在備課時,有設計讓學生來讀一讀各個算式,說一說各個算式以及其中的數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實際操作時,這個過程還是有所忽略,還需加強,儘量讓孩子都來讀一讀,說一說箇中意義。

2、主題圖的出示可再清晰。本節課用到了2幅主題圖,即擺小棒和遊樂園,裏面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干擾,所以,當孩子提到某一具體內容時,如果能出示相應的放大圖,那麼學生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3、對於乘法算式的出現,我是先讓學生寫乘法算式,然後再來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雖然在板書時,我已有意識地把兩種情況分開,但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後馬上進行分類,從而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可能會更清晰。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數學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爲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變爲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

一、數學預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數學預習,有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解決。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

突破學習難點。透過預習,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學生能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數學預習,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於學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數學預習,有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爲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爲師生服務,不要成爲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爲了

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爲: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爲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背景:

《認識釐米》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一節數學課的內容,也是小學階段學習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讓學生深刻地感知並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片段:

T:故事:有一天,小豬能能和他的好朋友小兔、小狗和小牛爲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他們想知道數學課本的寬是多少呢。他們每個人都想了辦法:小豬用小三角形來量,小兔用回形針來量,小狗用小正方形來量,小牛用一角硬幣來量,他們量得的數據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說自己量得結果纔是正確的。

T:小豬是這樣擺的。課件演示,你估計這邊有幾個小三角形那麼長?

T:待會兒幫助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測量。活動要求:(1)每人從信封中選擇1件物品去量。(2)測量前估一估,測量後與同桌交流方法和結果。

T:爲什麼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量出來的數據卻是不一樣的呢?

T:用不同的標準測量物體,結果會不同,甚至有時候會五花八門,爲人們的交流帶來了不便。那該怎麼辦呢?

引出刻度尺。

T:人們規定:從0刻度到1刻度的長度是1釐米。在刻度尺上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也表示1釐米?

感受1釐米。

T:這張紙條的長度也是1釐米。

T:出示5釐米的紙條。你們猜這根紙條有幾個1釐米那麼長呢?

師小結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我們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指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出示10釐米長的紙條。T:你猜測這根紙條有幾釐米長?

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大約是幾釐米。

T:老師這有一道聰明題,想不想挑戰?

用沒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三、教學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他們發現者、探索者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我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透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1、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探究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學要以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探究的興趣。

2、在體驗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拙劣的藝者,常帶着別人的眼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我注意將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體驗感受,並形成1釐米的空間觀念。

3、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有價值的”數學應與生活密切聯繫,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的“做數學活動”中產生,方法的選擇也讓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領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用沒有0刻度的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既要求學生會用最基本的方法量,又要求學生對刻度尺上的“幾釐米”較較深入的認識,是尋找刻度尺上“1釐米”的深入和發展。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估算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策略,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這節課,“猜測”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只要教師放開你的雙手,還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就會發現,孩子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創造者。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爲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資訊,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爲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資訊(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爲主,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資訊,對於學生的彙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着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資訊,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裏有四羣魚,每羣都有三條,於是她在想:河裏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並提出數學問題。

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靜態圖中獲取資訊存在難度,上課時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後簡單介紹這個圖的情況。你們看,這幅圖有學校、樹木、花草、小河,從學校走出三羣小朋友,每羣小朋友都是三個;在他們經過的草地和樹上飛來三羣小鳥,每羣小鳥各有5 只;他們走到河邊時看到游來四羣小魚,每羣有三條魚;接着又看到從遠處划來的四條小船,每條船上有四個小朋友等等。這樣逐個呈現圖中資訊,爲學生提供了形象的“幾個幾”的資源。學生根據畫面輕鬆地互相提出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是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利用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義。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於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爲生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遊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轉眼間已經教到“乘法口訣(一)”中的“回家路上了”。在講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專門變了一個童話故事引入課程,小動物們放學了,他們好高興啊……,學生在聽着故事的時候不自覺地被引入了“數”裏,紛紛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和解題思路,整堂課都是圍繞着圖裏的內容展開,雖然看起來學的東西很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觀察與思考,並且能很正確的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思路,我覺得這樣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組織語言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同時故事方式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致非常濃。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資訊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加強收集資訊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

頭腦去思考問題,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爲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資訊,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爲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資訊(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如生1問: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說:我們可以利用“四四十六”這句口訣來算出它的得數。生4問: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這句口訣就知道它的得數了,不用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地數了,真方便。……畫面上的內容,學生真是無所不問啊!都能根據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並且都能正確運用學過的口訣來計算得數,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覺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熟練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爲主,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師生對口令”、“爭當快射手遊戲”、“踩汽球遊戲”、“快速接龍遊戲”、“開啓動物之門”(找新家)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透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爲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透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過河》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混合運算這一單元的第三模組i,教材創設了“學生過河”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匯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充分體現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這一教育理念,本節課也體現了‘尋找疑問—發現疑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驗證—彙報結果’這一教學流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的活動中,所以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有如下特點:

1、 充分利用“過河”這個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並從中發現數學疑問,再提出問題,接着讓透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時候孩子們通常會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組合作交流,“能寫成綜合算式嗎?”這時就有部分孩子出現這樣的算式:29+25÷9 ,接着老師就引導孩子們透過計算出這道題的答案,再結合具體的情境自主發現問題所在,讓孩子們知道這個時候這樣寫出來就是不正確的,同時給孩子們介紹新的工具“小括號”,並讓孩子知道:有小括號的時候,就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這個時候再讓孩子們列算式,就會列出正確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運算的順序了。接下來在‘做一做’的練習中讓學生們先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有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又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 本節課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的疑和提出疑問後的思,同時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線,在各環節老師穿針引線(提醒爲導疑—導思),關鍵處忘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

3、 新課部分,在‘問題情境’的牽動下,當孩子們找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後,又鼓勵學生大膽的彙報自己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得以加強。在學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動手操作、互說互議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了展示的機會,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願與他人合作的好習慣與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養成。

4 、 本節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及電子白板,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直觀、形象、動態,以及交互式等展現知識的過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如本節課我運用到了電子白板的“拖拽、組合、隨意書寫、無限制克隆、遮擋、雙頁預覽、魔術筆的放大和聚光等功能”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並有效的節約了教學時間,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了很好的教學目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這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過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基礎上,學習千以內數的不退位和不連續退位的筆算減法。

在複習準備中,先佈置了三道百以內筆算減法,以複習百以內筆算減法法則,然後佈置了四道口答,以複習數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最後是口算練習。

在學習新課中,首先出示例題,讓學生說說圖意,弄清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由此讓學生列出算式。鼓勵學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數,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再讓學生分別說說如何用計數器計算得數的,還有如何用豎式計算的。在比較中讓學生意識到:無論是用計數器計算還是用豎式計算,都要用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用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說出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然後,引導學生計算完要進行驗算。說一說可以怎麼驗算。對於學生沒有說出來方法的提醒了他們可以用加法驗算。然後讓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算計算的得數。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我做計算題的注意點。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