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56~57頁。

【教材學情簡析】

本節課是主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個等這些常用方法確定物體的位置,並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上下、前後、左右等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方位詞;在認數過程中,也透過幾與第幾的比較,積累了一些用類似“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學習經驗;在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用“第幾排第幾個”等類似的方法來描述物體位置的生活感性經驗。本節課就是建立在激活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維空間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位置與方向”的學習經驗,從而爲相關的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

2.使學生經歷物體位置關係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使學生在小組交流、遊戲學習中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瞧!小導遊——百靈鳥帶我們去參觀動物王國啦!(課件出示一排小動物)

提問:這隻小豬真可愛,它的位置在哪裏?

2.揭題:小朋友用第幾個就確定了小豬的位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位置。(板書課題)

二、體會感悟,學習新知。

(一)第幾排第幾個

(課件出示四排小動物)

1.引發衝突。

提問:現在的隊伍有什麼變化?

想一想,現在要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僅僅用第幾個,行不行?爲什麼不行?

那你們有辦法說清楚這隻小豬的位置嗎?

預設:

生1:小豬的位置在第1排第4個。

生2:小豬排在第1排第2個。

生3:小豬排在第4排第1個。

……

引導:看來,確定小豬位置的說法還挺多的。說的同樣是這隻小豬的位置,爲什麼你們的說法會不同呢?

談話:看來呀,爲了交流的方便,確定第幾排和第幾個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

2.統一標準。

(1)提出問題。

談話:請聽小動物們來介紹。

(課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個。小熊:我在第2排第3個。)

提問:根據小猴和小熊的介紹,(指屏幕兩句話)想一想:第一排在哪裏?(慢)其它各排呢?誰能上來介紹介紹。

那我們是按什麼順序確定第幾排?又怎麼確定第幾個呢?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教棒指這兩句話)前後四人爲一小組,討論討論。(放音樂,參與討論)

(2)小組討論。

(3)全班彙報。

啓發:

(4)小結。

3.描述位置。

(1)師生交流:根據這個標準,小豬的位置在哪裏?排在第4排第2個的是哪隻小動物?你是怎麼找到的?

(2)學生遊戲。

提問:小朋友,你最喜歡哪隻小動物呢?誰願意上來介紹,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裏?

也可以告訴大家你最喜歡的在第幾排第幾個,看誰能猜出是哪隻小動物?

小結:剛纔,我們小朋友學會了用第幾排第幾個來確定小動物的位置。

(二)“第幾組第幾個”(改編自“想想做做”第4題)

1、談話:我們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位置呀?

請第1組的小朋友起立,爲什麼不止一個人?請每組

的第1個起立。誰站起來兩次?爲什麼?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據位置找到對應小朋友。

(1)提問:你的位置在第幾組第幾個?誰來介紹介紹?

(2)提問:你的好朋友叫什麼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幾組第幾個?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裏?他的好朋友是誰?

(3)互動遊戲:

第4組第2個在哪裏?

第6組第3個在哪裏?

第2組第5個在哪裏?

第5組第2個在哪裏?

提問:這兩種說法裏都有2和5,這兩種說法一樣嗎?

三、鞏固練習,深化運用。

1、想想做做第1題。

(1)第幾層第幾號

百靈鳥:“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王國裏的動物公寓建成了!(課件出示圖片:將教材圖片改爲有兩扇窗戶關着)

談話:小猴搶着要介紹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層第3號。)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知道小猴是怎麼確定第幾層?怎麼確定第幾號的?

提問:小青蛙家住在哪裏?住在第3層第2號的是誰?

調皮的小老鼠也住在這幢公寓裏,你猜它家住在哪裏?

(2)第幾層第幾本

百靈鳥:“小動物們個個都愛讀書!下面我帶你們去參觀‘讀書之星’小兔家的`書架。瞧,它家的書又多又整齊。”

小白兔介紹:“第1層第1本是新華字典。”

提問:根據小白兔的介紹,你最想看的是哪本書?它的位置在哪裏?同桌互相說一說。

2、想想做做第2題。

(1)百靈鳥:“我們動物王國還有電影院呢,小朋友們跟着我一起去電影院看看。”(課件出示電影院圖片)

(猴:一排5號,兔:三排8號,狗:四排1號)

提問:電影院裏是怎麼來確定位置的呢?

提問:第一排在哪裏呢?誰能上來指一指?

說明:在電影院裏,離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問:誰能幫它們找到座位?

(2)課件出示另一個放映廳。

提問:仔細觀察,和剛纔的放映廳有什麼不一樣?

提問:這3位小觀衆(小豬:四排1號、小鹿:二排9號、小鴨:三排8號),小豬、小鹿、小鴨各應該從哪個門進找位置比較方便呢?爲什麼?

提問:誰能幫它們找到位置?

提問:小鴨的好朋友小雞買了一張三排7號的電影票,它能和小鴨坐在一起嗎?爲什麼?

3、尋寶遊戲。(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看電影?

課件播放《多啦A夢尋寶遊戲》片段。

課件出現尋寶圖。

談話:這就是那張尋寶圖,機器貓已經在哪兒找到了一個寶藏?還有幾處寶藏藏在哪裏呢?準備參加尋寶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人猜寶藏的位置,另一個人把鼠標移到這個位置。

說明:根據尋寶情況提供適當尋寶線索,進一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四、總結回顧。

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哪些方法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呢?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這些確定位置的方法?有沒有更簡潔的方法了呢?這些問題呀留給小朋友們課後思考。

【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

二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單調的教學手段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發並維持孩子持久的學習興趣。如何讓數學課堂成爲孩子學習的樂園?如何讓孩子從小愛上數學?研究兒童,遵循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生

動的情境、豐富多種學習形式、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等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設計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快樂,更能真正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2、在認知衝突中生成。

現代數學教學論認爲:數學教學要抓住數學知識發生的本源,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學生在一年級透過幾與第幾的比較,積累了用“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學習經驗,所以本節課我先出示一排小動物做操的隊伍,讓學生描述其中小豬的位置在哪裏,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再出示例題圖4排小動物,引導學生感受到用僅僅用第幾個不能確定小豬的位置了,引發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現在怎樣才能說清楚這隻小豬的位置呢?”;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一些相關的排隊、座位等生活經驗被喚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幾個的前面加上第幾排就可一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了。透過這一過程的設計,不僅啓發學生自己進行了創造,而且清晰地幫助學生實現了從一維到二維空間的過渡,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標準在需要中產生。

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數的順序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等等其實都是可以的,僅僅是人爲的一種約定、習慣而已。只不過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標準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的話,表達、交流起來很不方便。基於上述思考,我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豬的位置,充分地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再啓發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說的同樣是這隻小豬的位置,爲什麼說法會有不同呢?”引導學生髮現因爲確定位置的標準不統一,感受到爲了交流的方便從而產生統一標準的需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了“認知衝突——產生需要——制定標準——描述位置”這一過程。

4、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本節課中蘊含着“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一個位置對應着相應的一個物體;標準統一後,一個位置的物體只能有一種描述位置的方式。爲了讓學生能對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在例題教學中,先出現一排小動物,再出現共4排小動物,引導學生思考:“現在要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僅僅用第幾個,行不行?”學生透過思考發現僅僅用第幾個找到的不止一個小動物,而用第幾排第幾個找到的纔是一個小動物;在學生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座位這一環節,我先請第1組或者每組第1個的學生站起來,引導學生思考:“站起來的爲什麼不止一個人?”、“誰站起來兩次,爲什麼?”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必須同時說清第幾組第幾個對應的纔是1個小朋友等等。透過以上的設計,我試圖引導低年級學生慢慢感悟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5、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數學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教材無論是例題還是習題,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資訊,旨在引導學生根據資訊進行分析和推理,進而準確地描述出相應的位置。如何引導學生依據提供的資訊進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現學生如何推理的思維過程?設計怎樣的問題既符合孩子現在的思維水平又能爲後續學習奠定基礎?這節課不用太費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應該就比較濃厚,但僅僅滿足於表面的熱熱鬧鬧?還是適當設計有價值、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發展低年級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

反思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實現從一維到二維的過渡,爲高年級甚至初中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在學生討論了確定第幾排、第幾個的標準之後,在主題圖上加上從前往後的箭頭和從左往右的箭頭,這樣展現給學生的二維空間一定更清晰、更難忘。在什麼情況下用第幾個即一個第幾就能確定物體的位置?什麼情況下要用兩個第幾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這兩個問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學生已經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課堂總結時引導學生思考?這將是我繼續思考的問題。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作爲乘法口訣的起始課,本節課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透過乘法算式去經歷1-4的乘法口訣的編擬過程,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瞭解乘法口訣的結構,並能初步應用乘法口訣去計算乘法。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清楚圖意,然後根據幾個幾相加的含義列出乘法算式,最後再根據乘法算式編制乘法口訣。在編制完口訣後,我都會讓學生弄清口訣中各數代表的是乘法算式中的什麼數,明確各數含義,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感知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之間的聯繫。因爲說實話,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很多是已經能夠背出口訣的,但是對於口訣的理解孩子的'認識是並不深刻的,於是本節課我將讓孩子明確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之間的一種統一性作爲重點。

本節課我預設到了學生在口訣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我也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去正確認識。

預設解決的問題1:口訣的書寫:,之前會出現部分學生用數字寫口訣,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是在書本上要求學生自己嘗試編制“四四()”時,學生彙報時,我故意這樣寫“四四(16)”,這時課堂上學生炸開了鍋,於是等待教室安靜下來,我請不同意的學生髮表意見,沒想到學生們說得有理有據,乘法口訣是中國人發明的,應該用中國漢字。瞧,說得多好呀!

預設解決的問題2:口訣中“得”字使用,:積大於等於10的時候就不要“得”,在教學中我重點拿出錯例進行辨析,以一句:“爲了夠整齊,只好犧牲“得””的打油詩的形式給孩子加深認識。

透過作業和練習,學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1、譬如:4×3=12,使用的乘法口訣是(),部分學生總會寫成“四三十二”。在乘法口訣中有這樣一個編制要求:乘數小的在前面,大的在後面。如何才能讓學生明白呢?課後思量爲何不用對比的方法?即出示3×4=12,明確各數含義編制口訣“三四十二”。接着就出示 4×3=12,讓孩子嘗試去編織口訣,學生肯定會編制口訣四三十二,於是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句口訣,明確這兩句口訣乘數一樣,積一樣,說清數學上規定只需要記憶一句“三四十二,,讓學生知道口訣中小的乘數在前。由於沒有實踐,也不知這個方法學生能不能接受。

2、在計算時部分學生對於乘法口訣的應用靈活度較爲差,需在今後的練習中加強對學生記憶口訣和應用口訣的訓練,以使他們能熟能生巧。

本節課我在教學上的疏漏點:沒有給出孩子一個明確的課堂總結:乘法口訣有什麼用?概括性的總結也將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提升。明確:乘法口訣可以計算乘法算式,我們根據乘法算式可以編制乘法口訣。

另外,由於學生們大部分已經會背誦乘法口訣表,所以編制口訣時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沒有難度的。於是本節課上,我有意識的把重點放在了那些平時上課比較沉默的孩子身上。希望能讓他們在本節課上認識到自己的優點,透過多表揚,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3

統計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透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本課教材與上一冊的教材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着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或多個單位。

教學一開始,以小朋友非常感興趣的“喜羊羊與灰太郎”引入,新穎、有趣,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要想知道四個卡通人物中,喜歡哪一個的人數最多,用什麼方法能知道?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道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實踐活動。①全班參與收集過程,強調語言完善。②如何記錄調查得到的數據?學生就記錄的符號有打“√”、畫“○”、畫“△”、畫“正”字等等,學生一致認爲用畫“正”字的方法比較簡便,全班一起用這種方法記錄。引出統計圖後,發現“一格表示1”格子不夠的問題,共同探討出“一格表示2”的方法,從而解決了這一課時的重點。

從準備試講到比賽我收穫頗多,同時也認識到自身在課堂教學方面的諸多不足:1、讓每個孩子經歷收集過程中,我忽視了督促在黑板上記錄的孩子,導致統計的'總人數和班上的總人數不吻合。2、在學生畫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太長,導致拖堂。3、分析統計圖之後,應對孩子加以追問。例如:統計全班喜歡的體育運動,最後問“看到這幅統計圖,你想對學校提什麼建議?”有的孩子可能會說,或都引導他說:“喜歡游泳的小朋友這麼多,我想建議學校開設一個游泳興趣班,使這些小朋友的興趣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一問,又可以給這節課增添一點點色彩了。

總之,在小學階段就要重視對學生統計觀念的培養。引導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體會到數學爲生活服務,從而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整堂課肯定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慢慢地改正。透過這樣的磨鍊過程,讓我的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進步,我會繼續努力!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4

“算24點”是一節教學完乘法口訣表後的實踐活動課。這節活動課主要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玩撲克牌的形式,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組織學生自主活動,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了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在“玩”中增強了合作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下面就談談這節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反思:

一、先易後難,感受活動的趣味。

我先用三張牌來進行試算,讓學生算24,讓學生初步感知算24點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張牌,讓學生算24。在活動過程中,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注意教給學生遊戲活動的'方法和操作步驟。讓他們在“玩”有組織,“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穫。學生們玩得非常投入,興致也非常得高。

二、分享快樂,培養合作意識。

四張牌算24點時,計算過程要複雜一些的。有必要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活動,而且四人小組每人從自己的牌裏摸出一張,正好可以計算。藉此機會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學生算完後,可以在小組裏介紹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強合作的意識。

三、形式多樣,感受算法多樣化。

活動過程中,採用“想一想”、 “說一說”、“比一比”、“賽一賽”等形式,使單調的“玩撲克”遊戲生動活潑,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形成團隊協作的氛圍。讓學生在比賽中感受到用四張牌算24點,不像兩張和三張牌那樣往往只有一種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需要教師爲學生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使問題落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區裏,只有難易適度的問題才更容易激起學生探索的熱情。當然,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尚需改進之處,有待與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精益求精。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1~72頁的內容。在學生已有1—7的乘法口訣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重點是使學生理解8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掌握8的乘法口訣,能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難點在於編制8的乘法口訣並記憶、發現口訣的規律以及記憶口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自主的經歷8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尋找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能熟練的運用8的口訣進行計算。並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其次,談一談我的教法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透過大家熟悉並且關心的奧運內容引入,不僅學生激情昂揚,而且也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教授過程中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爲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在這節課中,我採取了玩對口令的遊戲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口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對他們更有挑戰性。在練習中,我也相應的加入了摘蘋果的遊戲。傳統的口算教學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採用遊戲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很樂意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第三,說學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主我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6

關鍵處: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裏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並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後,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於此處編制的。對於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關係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鬆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

老師說的沒有錯: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纔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透過怎麼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麼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

多餘處:爲了使學生對口訣的結果記憶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擺出9個2,記得當時說出了4點要求。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 (2)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3)邊擺邊把14頁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誰的動作最快。 老師指出要求過多,不知學生是否聽懂或記住。自認爲四點要求條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爲了孩子在做數學時有的放矢,並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問題,而且在第三點提出後又恐擔心學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義。 欠慮處:在以往的口訣教學中還是比較注意口訣的記憶,比如獨立背,男女生比賽,師生對口令各種形式加強記憶的密度,而在新課標的教學中,尤其是這節課一直在考慮口訣的準確性,認爲剛學習第一節課,沒有必要要求過高,一直在考慮猶豫的是是否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安排在本節課,至於口訣的強化與儘可能的人人蔘與到課堂中去的宗旨都給忽略了。 在這節課中顧及過多,想展示的也過多,反而顧此失彼,一些傳統教學中的優點也給忽略了。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7

1、利用現實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對“太陽從東方升起”這一生活現象的已有認識進行教學。面對太陽站立,根據“前面是東”,分別確定後面、左面、右面各是哪個方向,把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學生已有的“前、後、左、右”的認識建立聯繫,促進學生掌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提供豐富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認識有關方向的知識。

活動指一指:介紹班級的情況。同學們已經初步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接着老師報方向,你們能迅速地指出嗎?誰能用這些方位詞介紹我們這個教室的情況呢?

現在你們發現了什麼?(東和西相對,南和北相對),這是辨認方向的'一個好方法。

活動轉一轉:現在老師再報出一個方向,你們能很快地面向着這個方向嗎?依次面對南、面對北、面對西。會向右轉嗎?全體起立面向哪兒?向右轉,面向哪兒?再向右轉,面向哪兒?再向右轉,面向哪兒?再向右轉,面向哪兒?(又回到了東面了)

如果老師讓你們面向南面的時候,再右轉,你想一想,會面向哪兒?再向右轉呢?再向右轉呢?透過剛纔不停地向右轉,你發現了什麼?(東南西北是順着右轉動的,數學上叫順時針),這是辨認方向的又一個好方法。

只要告訴我們一個方向,就能按照順時針轉的方法辨別其餘三個方向。

3、以學生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爲題材,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一些確定方位的活動,在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記憶,掌握方位概念。如:觀察和交流學校教學樓,自己家的東、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築,讓學生透過對物體位置的描述,來體驗物體間的位置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儘管本課大部分同學都能充分的領會並運用,但仍有極少數同學方向感差,對他們來說辨認方向仍是一個難點,這就需要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透過個別指導來幫助他們。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本冊教材把1—6的乘法口訣和7—9的乘法口訣是分開來教學的,對1—6的乘法口訣學生掌握的較好,都能比較熟練的背誦和運用,這可能跟時間也有關係,但對7—9的乘法口訣學生掌握的較差,這與時間的`長短有一點的關係,但主要的還是一部分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口訣的含義,背誦口訣只是流於表面,很多家長都有要求學生提前背誦7—9的乘法口訣。但這幾句的乘法口訣句數比較多,得數比較大,部分口訣記憶有難度,甚至個別口訣還會相互干擾。在教學時教材給出了一定的方法一是利用題組溝通相鄰口訣之間的聯繫,引導從熟悉的口訣推出沒有記住的口訣。

如果“六七四十二”這句口訣忘了,可以透過“比5個7多7”或“比7個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幾個9相加的和比幾十少幾”的規律,記憶9的乘法口訣。

三是經常要求背口訣,像滾雪球那樣,把新教學的口訣積累在已有的口訣上。

四是指導學生把學習的所有乘法口訣填入預設的表格裏,整理出乘法口訣表。

還要觀察口訣表,說說自己的發現。如縱看或橫看錶裏口訣的排列規律;區分哪些口訣能算兩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訣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尋找得數相同的口訣……發現和交流規律,有利於記憶口訣。教學時我也注重從這幾點出發,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但透過上一句推算下一句的方法學生往往做不到靈活運用,特別是幾句比較難的口訣如:七九六十三,三八二十四,四九三十六等。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9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課本第23、24頁的內容。這節課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我的設計思路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透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形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形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爲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於生活,密切聯繫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透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透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

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很有趣,很好玩。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度等等,用捲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如:用三角板量數學書的'寬、用回形針量鉛筆的長、用硬幣量數學書的寬、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長、用鉛筆測量書桌的寬和椅子的高等。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邊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形作爲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這樣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密切聯繫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透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透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體現了課標的新理念。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課後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情境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教學中圍繞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參加晚會”這個主題創設了“扎花環、採荷花、找桌號、做糖葫蘆”等進行情境,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究新知。教學過程中,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思維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利用口訣求商,體會除法與乘法的內在聯繫。內容層層遞進。(我是超人)綜合練習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不足之處:

1. 故事教學雖然好,但挨題地講故事,佔用的時間太長。

2. 學習探究方法的過程,“放”的還不夠。

3. 對學生評價單調。

4. 對於小學數學的教學體系還掌握不夠完整,對教材還不夠熟悉,講課還不夠精煉,甚至有的練習重點難點不突出或把握不準,可以說自己要提高和學習的方面很多很多。

總之,我還在不停地思考,希望自己會很快的進步,也希望能夠得到老師們的批評指教。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上了《解決同樣多的實際問題》這一課,這是蘇教版二年級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個內容,在上課之前我們二年級教研組對這課進行了集體備課,今天拿着我們討論後的教案到班上上課,我運用層層遞進的方法,由實物到數字,讓學生對方法進行感知概括。我出示紅色圓形和藍色圓形,引導孩子思考,用什麼辦法使它們變得一樣多?在操作的幫助下孩子能夠說出三種方法,我還暗暗竊喜:這節課內容簡單啊,可以輕鬆完成教學任務了。接下來我讓孩子脫離實物,直接出示情境數字,讓他們思考: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同樣多?

孩子對於“添上”和“拿走”兩種方法可以理解,但對於“將多的`部分拿一半給少的”這種方法,孩子難於表達完整,我儘量讓孩子多說,讓他們注意表達的完整性。因此這節課沒能完成教學任務。新教材我們在摸索在探討,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有一點點收穫!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學習完之後,我沒有按照課本順序講方向的認識,而是接着帶孩子們學習了表內除法一單元的知識點。這一週講了兩個資訊窗的知識,關於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對孩子們來說已不是新的知識點。除法豎式的列法,是本週學習的一個全新知識點,對於我這個第一次講這個知識點的老師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準備上這節課之前,我翻閱了教參,教材以及各類習題,還在網上查閱了關係除法豎式書寫順序的教學,關於書寫順序教法不一,有先教“廠”的,有先教寫被除數的。權衡了一下各種說法,我決定按照除法算式的讀寫順序,教寫除法豎式的書寫順序,即:被除數、除號、除數、商。.......。

週四上的這節課,第一節是8班的課,做完一定的複習,我讀出一個算式15÷3= ,讓孩子們自己列出豎式,孩子們很自信地告訴我他們會,我說那就列豎式吧。孩子們一邊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列出豎式,我轉着去看,看了一圈,孩子們列出的豎式都是與加法、減法、乘法豎式一樣的`,我知道孩子們產生了知識的負遷移。待孩子們寫完,我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寫的對嗎?孩子們依舊很自信地告訴我:對。我沒給予任何否定或者肯定,只是告訴孩子們,開啟課本80頁,自己去找一找書上的除法算式,比較一下自己寫的跟書上的一樣嗎?孩子們開啟課本認真地看,沒有一點聲音,我知道這時在孩子們的心裏應該是有了已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與碰撞。接下來,怎麼幫助孩子克服這一矛盾,怎麼讓孩子理解除法算式的奧祕,我似乎還欠缺一些經驗。

在教授書寫順序時,8班我說的似乎多了些,課後我短暫地反思了一下,快速地做出調整,在接下來7班教授這一過程中,我則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喜歡探索猜測的特點,每寫一個步驟之前,先讓孩子們猜測我會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孩子們積極性很高,被我引導着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接下來我們一起做了練習。這節課在7班上,孩子們積極性高了許多,思維也處於活躍的狀態,師生融洽而活躍,感覺不錯。

同樣的一個知識點,稍變換一下教法,會收穫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只要能找準切入點,能找準孩子們的心理。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乘法的第一課時,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爲:

1、理解乘法的意義,會讀、寫乘法算式;

2、會把加法改寫成乘法算式。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些方面處理得還可以。主要表現爲:

1、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第一幅拼圖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並且會把加法改寫成相應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題圖――熱鬧的遊樂園,讓學生透過練習,鞏固對乘法的認識,並且感受到玩中也隱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

2、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完整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其實並不是一張白紙,在教學乘法之前,部分學生其實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學時,透過學生對算式的比較、探究,讓學生在說一說,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認識乘法,理解乘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根據圖畫,根據加法算式清晰地表達出乘法所包含的意義。同時,板書清晰,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一目瞭然。

3、練習的設計體現重難點,並且有一定的.梯度,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第1個練習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圖提數學問題,並且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列式計算,是對本節課基本內容的一個鞏固和檢驗;第2個練習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個是比較簡單的,第4個是一個延伸,讓學生在練習中初步體會到乘法的簡潔性,同時明白只有清楚了幾個幾相加,才能寫乘法算式,第5個是用字母來表示具體的數,不但適應本節課的教學,同時還滲透了一個符號化的思想;最後一個練習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5×2,該題對於剛接觸乘法的孩子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出示題目時,我也給了學生一個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麼意思?”,透過理解意思,再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那麼突破該題也不成問題了。本題在第二課時還將涉及到,所以即使學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個意思,那也是可以的,不要求人人都會。

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雖然在備課時,有設計讓學生來讀一讀各個算式,說一說各個算式以及其中的數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實際操作時,這個過程還是有所忽略,還需加強,儘量讓孩子都來讀一讀,說一說箇中意義。

2、主題圖的出示可再清晰。本節課用到了2幅主題圖,即擺小棒和遊樂園,裏面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干擾,所以,當孩子提到某一具體內容時,如果能出示相應的放大圖,那麼學生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3、對於乘法算式的出現,我是先讓學生寫乘法算式,然後再來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雖然在板書時,我已有意識地把兩種情況分開,但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後馬上進行分類,從而得出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可能會更清晰。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認識平面圖形》這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對於一年級學生,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已經對這些立體圖形有了初步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透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因此,在設計情境匯入部分,我透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透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粉筆盒、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透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從作業反饋情況看,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分辨出各個圖形,但也有少數學生會因爲圖形不是正面擺放而判斷錯誤,比如會把傾斜的長方形看成平行四邊形,而把四邊長短較接近的是平行四邊形看成其他圖形等,還有些會認爲球體可以印畫出圓形等,總之,在認識圖形上,應該讓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這些圖形,並透過摸一摸、印印、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