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

“小熊開店”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一課。

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體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簡便性,以及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體會乘法與除法運算意義的聯繫與區別,會應用乘法或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新課標要求不光要重視老師的教更要重視學生的學,要讓學生根據情境來提出問題,並嘗試經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圖,分別提出用加、減、乘、除解決的數學問題,特別強調用乘法和除法解決的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並能初步感受數學中乘法與除法的互逆性的.關係。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了在解決關鍵性問題“20元能買幾輛玩具坦克?”時,讓學生進行嘗試解答,對於學生正確的算法進行肯定,同時我也注意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設計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的設計既對學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讓學生經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符合新課標對學生的主動探索、有效合作與充分交流的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在根據“小熊開店”主題圖找數學資訊,提數學問題這一環節中,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較多,且類型重複,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2.在構建“用乘法口訣求商”這一數學模型的過程中,未能有效引導,讓學生自主發現,而且建模過程過於匆忙。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

5的乘法口訣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口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經過暑假的學習已經會背乘法口訣,對5的乘法口訣甚至能脫口而出,剩下的大部分學生也已經能非常熟練地5個5個地數,所以我就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記憶和應用,爲後續的學習做好方法的準備。在嘗試編口訣,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訣時,應該讓學生說說怎麼想的,爲什麼這麼編?巧妙地加以引導,啓發學生從各方面思考,比如“一隻手有5個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張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讓學生從具體直觀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不但有利於學生快速地記憶口訣,而且對學生理解乘法問題。解決乘法問題很有幫助。

記憶口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不能只讓學生單純的.背,更多的體現在練習題的安排上,要採用不同的題形來開拓學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要由淺入深,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所以設計練習題要寓知識於遊戲之中。這樣,產生無意識記,其記憶的效果往往比強記省勁。遊戲如下:

1、對口令。即每句口訣一個同學說出前一部分,另一同學說出後部分或是小組對練、師生對練。也可寫出前一部分,做好標籤。將全班學生面對面分成兩行,每人抽一簽,一個說,對面一人答。

2、猜卡片。活動前先寫好卡片。每位學生抽出一張後,說出卡片上的數是由幾和幾相乘的積。也可以是小組的每個成員準備好口算卡片,在小組中搶答。

3、奪紅旗。教師先寫出算式,分小組組接力寫積,看哪組先算完就奪得了紅旗。

4、打擂臺。各小組選出一個最厲害的選手,比賽完看哪個小組最棒。

5、拍手互動遊戲。

6、寫算式。

學生自己練習寫乘法算式,你喜歡寫幾個就寫幾個。這些遊戲練習方法,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口算熟練程度和興趣,使學生從大量的抄寫與背誦中解放出來。總之,正確分析把握教材,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新穎的數學活動,上好開篇課,教給學法,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是我自己從這節課中獲得的重要啓示。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3

二年級數學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5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是在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是學生編寫乘法口訣的開端,由於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求"幾個幾"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直觀性、啓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加編口訣的活動,體會編口訣的方法,逐步學會編乘法口訣,在編寫口訣的過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積極性。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並會把加數相同的加法運算轉換爲乘法算式,這些基礎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口訣還不是很瞭解,需要多加引導。這節課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情境,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能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我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

1、透過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瞭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知道編制口訣的方法。

2、熟記5的'乘法口訣,並能熟練運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意義,感受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數學文化。

學習重點是熟記5的乘法口訣,並能熟練運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瞭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複習匯入、探究5的乘法口訣、識記5的乘法口訣、鞏固應用、課堂小結5個環節。“複習匯入”環節,採取了看圖列算式和改寫算式,大比拼等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他們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之中。在“探究5的乘法口訣”環節,我利用福娃這一情境圖匯入,調動孩子們熟悉的數數經驗,然後透過說出幾個幾列出乘法算式,進而引出乘法口訣的編制。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口訣,因此編寫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但是我放手讓他們去編,儘管佔用了一段時間,但可以讓他們在編寫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合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帶他們瞭解乘法口訣的歷史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在識記乘法口訣時,採用了意義識記、找規律識記、順背、倒背、對口訣等多種形式,各環節的設計從易到難,有梯度,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鞏固練習環節,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採取了闖關遊戲的方式。我作爲一個引導者,在課堂中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也有很多:1、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較單一。2、時間把握的不夠好,前面幾個環節用時較長,導致後面鞏固練習時間太短。3、對課堂生成處理得不夠好。學生編不出口訣時,應該引導他們先編出一兩個,再讓他們去編寫,結果就沒想到。4、忽視學生已有經驗,太按部就班,缺少思維的跳躍。等等。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4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角以後學習的,由於前面判斷角、畫角、創造角的基礎,對本節課直角的認識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與前面認識角一樣,本節課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在動手中探索創新,透過體驗來認識直角。此外,讓學生自我思考,全班質疑,如在用圓片創造直角時,有學生憑感覺去折直角,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這樣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嗎?”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進而尋找更好的方法。最後一直得出把圓片折出一條線,再沿着這條摺痕對摺的方法在創造直角。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銳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學生纔會有更清楚更準確的認識。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實踐活動: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驗證,找角、辨角、畫角等,每一個活動都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在進行了嘗試分類思考、動手驗證、概括概念的過程後,學生很順利的建立了銳角和鈍角的表象,把銳角和鈍角與已學直角概念納入同一系統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識體系,雖然銳角、鈍角是今後學習的內容,這樣提前學習反而讓學生加深認識了直角《乘法的初步認識》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5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加深對“除法與生活”的聯繫及認識除法和乘法的互逆關係,初步理解與解決倍比的數學問題,強化倍的概念,並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和除法之間的關係。從教材編寫來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涵着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 “倍”的含義,體會除法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展。

教學本課時,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學習“體驗——理解——解決——應用”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及好奇、好動的特點,透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玩耍的情景創設,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然後學生開始自由擺小棒,擺後說一說,讓學生初步體驗“倍”的含義;接着進行有針對性的`再次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倍” 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要知道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夠了;然後用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淘氣解決數學問題,爲後面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做準備;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6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一、回顧

細細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期的複習工作安排,再結合期末考試,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1.複習時老師講過的題型,作業中反覆強調,反覆練習,基本無錯,可是考試中出現了類似的題型,錯的居然不是個別學生。這是我比較疑惑的地方。

2.考試前,我反覆強調,計算部分一定要認真、細心、放慢速度答題,保證不出錯。這樣的強調多數學生都能這樣做,確實也做得比較好;幾位好學生反而在計算題上失誤頗多,真是你說那兒,他就錯那兒,還不如平時做題認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想除了考試時不認真,沒有集中注意力做卷,其他無法解釋。對於好學生在考試時掉鏈子考不出滿意的成績,我很是生氣的這一點。3.爲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次複習時我們特地找了以前的期末試卷讓學生練一練,沒想到訓練的效果並不明顯,基礎知識的.得分因失誤失分較多,而較難的題學生該不會還是不會。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因而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部分知識中失分比較多。

(2)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因而部分學生由於粗心將題抄錯或數字、運算符號看錯而導致丟分。

(3)課堂教學比較呆板,評價語言乏味,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4)學生思維受定勢影響嚴重。

具體反映在比較簡單的與例題類似的題目正確率高,對於比較陌生的題目解答不夠理想,如選一選中的第2小題沒有理解題意。(5)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分析、判斷能力較差。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利用課堂教學及課堂練習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多采取一些遊戲式、故事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加強計算的訓練,課前3分鐘進行口算練習,家庭作業以計算爲主,同時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給學生創造機會,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合作交流,更好的發揮合作的潛能,使得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他們。

(4)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工作。上課多提問,對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總是讓他們先回答,下課多輔導,多表揚,少批評,作業儘量做到當面批閱,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5)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能力,認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係。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讀題,審題,認真檢查,的習慣。(7)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及時溝通,共同努力,特別是學困生的家長,要及時取得聯繫,知道學生在校與在家的表現.必要時還可以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的學習方法。

(8)加強教研活動,相互交流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課堂實踐中,以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7

二年級上冊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情境圖是地裏種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結了3個玉米,小熊掰走了一個,小天使提出問題“還剩幾個?”三隻青蛙分別想出了三種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這樣的編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機械、每個問題都有現成結論的思維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樣化,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同時啓發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多種計算方法過早的選優.教師正是藉助教材這一知識的載體和依據,對類似這樣的內容作了恰當的處理.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要求還剩幾個玉米棒,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說說你的想法”,結果學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師始料不及.(下面是學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個數全加起來.”“3×3+=11,我先把左邊3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1棵上的2個.”“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個玉米,再加上多出來的3個.”“3×2+5=11 我先把左邊2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2棵的.5個.”更令老師沒想到的是有的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結一個,就用1×4,多結的7個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樣化的突出,使我們又一次體驗了新教材實驗帶來的課堂變化,不僅使學生體驗了向他人學習,不斷修正自己觀點、不斷完善自我、實現把數學知識自己發現或再創造的重要意義,也使教師又一次領悟了要尊重每個孩子思維的個性、支援、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8

《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在本

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教學目標定位:本節課我是在劉進蘭老師上課點評後再上的,在點評中,老師們都認爲:劉老師的課只出現三方位的觀察,體現不到難度,正因爲如此,整節顯得很平淡。針對這個問題,我大膽整合了教材,把教材中的三方位觀察拓展到四方位觀察,並把重點定在左側和右側。由於教學目標適當地增加了難度,因此,整個課堂都發生了變化:差生能保底,優生更優,課堂氣氛活躍,每個環節都把學生和聽課老師吸引住了。

二、教學中的課堂組織:本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學生合作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問題,再讓學生進行比較、驗證,每個環節都設計得非常緊湊,一環扣一環,根本就沒有學生開小差的餘地,雖然是分組學習,但課堂紀律仍然是整整有條,讓聽課老師讚歎不已。

三、透過講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巧妙地在故事中設計了有建設性的問題,藉助板書的插圖,從而讓學生在彙報和爭辯中,認識物體的正面、後面、側面。因此,學生的思維發散得比較廣,任何時候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尤其是對優生的培養落實得比較到位。

四、在學生對正面、後面、側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透過對“恐龍圖”三方位的觀察,引導學生透過連一連找出三個方位對應的觀察物,而且在讓學生彙報的同時,教師緊抓住一名學生說的`:“老師,假如站在前面的小明站過一點點,他連的就應該是側面啦!”進行巧妙的引導,就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了物體的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隨後透過借用學生熟悉的數學書、小汽車進行驗證,再一次驗證同學們的發現是正確的。同學們在彙報第69頁做一做時,教師有巧妙地問:“奇怪,圖上看不到數學書後面的圖案,你是怎樣猜出來的呢?”這樣一問,學生很快地發現“正面”與“後面”是相對的。從而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從一個面推測到另一個面的形狀恰到妙處。

一節課下來,發現每個環節都讓學生透過觀察去發現問題,從而進行驗證、歸納,結果發現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讓老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度”難以把握,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非說不可,這樣一來,往往直接影響到課堂的組織,尤其是對於新教師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另外,我爲了儘量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結果我只能把原計劃安排的欣賞與拓展作爲課外延伸,沒有讓課內的設計盡善盡美,這也是一個遺憾。但從測試情況來看,效果是可喜的,95%的學生對四方位觀察物體連一連都能全對,而這部分連錯的都是弄錯了左側和右側,比我預期的效果要好。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9

“對稱”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教學“軸對稱”的知識。本以爲《軸對稱圖形》是一節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受的課,但這一次執教本節課,我卻深深地感覺到越發不知道怎樣去講,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主要借生活中實例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是對稱的,找出對稱軸並初步、感性地瞭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學生對於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並不陌生,他們也具備初步的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課的開始,提供米奇兄弟的圖片,這一環節的設計,考慮到二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引出,促使他們投入較高的熱情去探究物體的對稱性,感受物體的對稱美。透過“我會找,我會分,我會折,我會判斷,我會剪”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體現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猜測、想像、探索、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中,有幾個方面我處理的不夠,1、在分一分這個環節,這是對平面圖形對稱研究的第一個層面,就是正確區分對稱和不對稱圖形,初步感知圖形的對稱性。我請兩名學生上去分,其中,他們把樹放到不對稱圖形那一邊,我在巡視時引導了他們,後來他們上去改過來了,其實這正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怎樣正確區分對稱和不對稱圖形的實例。這方面我處理得不好。2、在創造對稱圖形時,我沒考慮到我的示範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本來,這個環節是透過學生動手創造對稱圖形,充分展示學生對對稱美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沒想到我的示範學生也跟着剪起衣服來,這方面我也處理得不好,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自己去發現,只要教會學生用折——畫——剪這三個步驟就可以了,這樣就不會侷限學生的思維,學生就不會總圍着老師轉。沒有放開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究,而是教師攙扶着,唯恐學生學不會,反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因爲本節課中有幾個環節設計得不夠嚴謹,我處理不夠得當,讓學生缺乏了創造美的機會,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中的問題還有很多,我要結合聽課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寶貴的建議,重新做一調整,爭取下次講課能完美一些。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認識釐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釐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釐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建立10釐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釐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釐米,爲米做鋪墊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並且只認識了釐米,由於在釐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釐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釐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釐米,緊接着就認識米,衆所周知,1米等於100釐米,而100釐米相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於100釐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於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釐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釐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後,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釐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釐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釐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釐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於100釐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二、用好10釐米,滲透1分米

教學中,讓學生透過看10釐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釐米的長度、用手比10釐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後,教師注重了10釐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在頭腦中有了10釐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釐米的含義,即10個1釐米,這些活動都爲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釐米和分米的關係,學生都已經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但是作爲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學知識系統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釐米,估測有標尺

學生既然認識了釐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範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儘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由於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釐米和十幾釐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爲學生只有1釐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釐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釐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釐米長,還是比10釐米短,判斷出大概的範圍後,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釐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釐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釐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釐米,一舉而三得。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2、3、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瞭解。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談談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學設計層次清楚,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的教學都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新知的掌握較好。特別是2、3的口訣,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背下來了。

2、創設情境教學,學生興趣高,學習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有關的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親身體驗了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因此對乘法口訣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於記憶。

3、能及時捕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進行調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既有基礎題又有開放題,特別是“填一填”的設計很好,放開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活學活用。

5、對口令的.遊戲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關係融洽,學習積極性高。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很紮實這既是一個優點,但同時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於太過紮實,有很多地方顯得老師包得太多,放手不夠,例題的呈現形式也顯得過於單一,在設計時可放得更開一些。如3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可以改爲先用課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後再出示3棵,讓學生說說剛纔的過程,並試着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4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並編出4的乘法口訣。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從扶到放,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教師的語言不是很規範。如不應該說幾個幾,而應說成幾個幾相加,板書也應跟上,這都是不嚴謹的表現,以後鑽研教材應更細緻一些,多和其他老師商討,數學老師的語言一定要規範,嚴謹。

3、問題的提出應準確,嚴謹,不能太瑣碎。教師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有價值,要能引起學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瑣。如我在教學時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3的乘法口訣裏,每兩句相鄰的口訣之間相差多少呀?”這就顯得不準確,指向不清楚,因而學生的回答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提完第一個問題,我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口誤,因而接下來我改正了自己的提問:“4的乘法口訣裏,每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得數相差多少呀?”這樣一問,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說得數兩個字時聲音不突出,語速又較快,因而部分學生可能還是沒聽清是什麼,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在提問時應有意識的突出關鍵的字眼。

4、導學案設計的不夠科學合理,比如“一組表示幾個幾?用乘法怎麼表示?兩組呢?”,總怕學生做不到,步子邁的太小,有時沒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多向優秀教師學習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的重點是要會直接用列出乘法算式,解決問題,理解乘法的意義。在解決問題時,學會找出2個相關聯的已知條件,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並說出算式的含義。一些孩子在看圖敘述圖意的時候,有一些前言不答後語。如:每排有7塊積木,有5排。說成:每排有7塊積木,有7列。很顯然,“每排有7塊積木”和“有 5排”之間有聯繫,而每排有7塊和有7列之間沒有必然的數量關係。因此訓練孩子準確敘述圖意,並能思考已知條件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後反思:

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對乘法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基本上都能看一幅圖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在完整敘述一道乘法題時(包括2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有的孩子還敘述不清,需要繼續訓練。昨天的口算作業2個班有3個學生有錯。主要錯在乘法算式改寫成加法算式。是逆向思維題,本質是對乘法的'意義的理解還不夠。練習冊上有一道拓展題學生完成得不是很好。如:2+2+2+2+2+4=()×()學生好多改成2×5+4。如果不是填空,這樣改寫是對的。但是填空題只有2個空。也就是要把題中的加數變得相同。算式中只有2、4。變成4,還剩1個 2,不行。變成2,4裏面有2個2。一共就有:5個2加2個2,7個2。這道拓展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還教會學生具有變通的思想,很重要。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在一節課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爲了三個環節:

1、觀察尋入,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學生平時經常用的透過觀察判斷物體異同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個盒子,並故意將不同的一面背對學生,學生很自然判斷這兩個盒子完全相同,這時,我並沒有將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而是讓一個學生到盒子背面觀察,提出不同意見,在其他學生都感到奇怪並急於觀察時,我將兩個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要全面瞭解物體,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寫出課題。

2、探究新知,當學生有了觀察的慾望後,我設計以觀察同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體會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然後我又設計了觀察玩具老虎的活動,讓學生透過變換自己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

3、練習體會這一環節裏透過“想一想”、“連一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理解,鞏固觀察方法。然後透過用學生喜歡的賽車及其圖片,進行“猜一猜”活動,把觀察的位置擴展到六個方位,將所學的知識擴展延伸。

這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自己的遊戲、活動中體驗生活,發現規律,總結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活中的數學”。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56~57頁。

【教材學情簡析】

本節課是主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個等這些常用方法確定物體的位置,並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上下、前後、左右等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方位詞;在認數過程中,也透過幾與第幾的比較,積累了一些用類似“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學習經驗;在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用“第幾排第幾個”等類似的方法來描述物體位置的生活感性經驗。本節課就是建立在激活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維空間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位置與方向”的學習經驗,從而爲相關的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

2.使學生經歷物體位置關係的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使學生在小組交流、遊戲學習中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瞧!小導遊——百靈鳥帶我們去參觀動物王國啦!(課件出示一排小動物)

提問:這隻小豬真可愛,它的位置在哪裏?

2.揭題:小朋友用第幾個就確定了小豬的位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位置。(板書課題)

二、體會感悟,學習新知。

(一)第幾排第幾個

(課件出示四排小動物)

1.引發衝突。

提問:現在的隊伍有什麼變化?

想一想,現在要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僅僅用第幾個,行不行?爲什麼不行?

那你們有辦法說清楚這隻小豬的位置嗎?

預設:

生1:小豬的位置在第1排第4個。

生2:小豬排在第1排第2個。

生3:小豬排在第4排第1個。

……

引導:看來,確定小豬位置的說法還挺多的。說的同樣是這隻小豬的位置,爲什麼你們的說法會不同呢?

談話:看來呀,爲了交流的方便,確定第幾排和第幾個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

2.統一標準。

(1)提出問題。

談話:請聽小動物們來介紹。

(課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個。小熊:我在第2排第3個。)

提問:根據小猴和小熊的介紹,(指屏幕兩句話)想一想:第一排在哪裏?(慢)其它各排呢?誰能上來介紹介紹。

那我們是按什麼順序確定第幾排?又怎麼確定第幾個呢?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教棒指這兩句話)前後四人爲一小組,討論討論。(放音樂,參與討論)

(2)小組討論。

(3)全班彙報。

啓發:

(4)小結。

3.描述位置。

(1)師生交流:根據這個標準,小豬的位置在哪裏?排在第4排第2個的是哪隻小動物?你是怎麼找到的?

(2)學生遊戲。

提問:小朋友,你最喜歡哪隻小動物呢?誰願意上來介紹,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裏?

也可以告訴大家你最喜歡的在第幾排第幾個,看誰能猜出是哪隻小動物?

小結:剛纔,我們小朋友學會了用第幾排第幾個來確定小動物的位置。

(二)“第幾組第幾個”(改編自“想想做做”第4題)

1、談話:我們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位置呀?

請第1組的小朋友起立,爲什麼不止一個人?請每組

的第1個起立。誰站起來兩次?爲什麼?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據位置找到對應小朋友。

(1)提問:你的位置在第幾組第幾個?誰來介紹介紹?

(2)提問:你的好朋友叫什麼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幾組第幾個?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裏?他的好朋友是誰?

(3)互動遊戲:

第4組第2個在哪裏?

第6組第3個在哪裏?

第2組第5個在哪裏?

第5組第2個在哪裏?

提問:這兩種說法裏都有2和5,這兩種說法一樣嗎?

三、鞏固練習,深化運用。

1、想想做做第1題。

(1)第幾層第幾號

百靈鳥:“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王國裏的動物公寓建成了!(課件出示圖片:將教材圖片改爲有兩扇窗戶關着)

談話:小猴搶着要介紹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層第3號。)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知道小猴是怎麼確定第幾層?怎麼確定第幾號的?

提問:小青蛙家住在哪裏?住在第3層第2號的是誰?

調皮的小老鼠也住在這幢公寓裏,你猜它家住在哪裏?

(2)第幾層第幾本

百靈鳥:“小動物們個個都愛讀書!下面我帶你們去參觀‘讀書之星’小兔家的書架。瞧,它家的書又多又整齊。”

小白兔介紹:“第1層第1本是新華字典。”

提問:根據小白兔的介紹,你最想看的是哪本書?它的位置在哪裏?同桌互相說一說。

2、想想做做第2題。

(1)百靈鳥:“我們動物王國還有電影院呢,小朋友們跟着我一起去電影院看看。”(課件出示電影院圖片)

(猴:一排5號,兔:三排8號,狗:四排1號)

提問:電影院裏是怎麼來確定位置的呢?

提問:第一排在哪裏呢?誰能上來指一指?

說明:在電影院裏,離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問:誰能幫它們找到座位?

(2)課件出示另一個放映廳。

提問:仔細觀察,和剛纔的放映廳有什麼不一樣?

提問:這3位小觀衆(小豬:四排1號、小鹿:二排9號、小鴨:三排8號),小豬、小鹿、小鴨各應該從哪個門進找位置比較方便呢?爲什麼?

提問:誰能幫它們找到位置?

提問:小鴨的好朋友小雞買了一張三排7號的電影票,它能和小鴨坐在一起嗎?爲什麼?

3、尋寶遊戲。(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看電影?

課件播放《多啦A夢尋寶遊戲》片段。

課件出現尋寶圖。

談話:這就是那張尋寶圖,機器貓已經在哪兒找到了一個寶藏?還有幾處寶藏藏在哪裏呢?準備參加尋寶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人猜寶藏的位置,另一個人把鼠標移到這個位置。

說明:根據尋寶情況提供適當尋寶線索,進一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四、總結回顧。

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哪些方法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呢?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這些確定位置的方法?有沒有更簡潔的方法了呢?這些問題呀留給小朋友們課後思考。

【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

二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單調的教學手段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發並維持孩子持久的學習興趣。如何讓數學課堂成爲孩子學習的樂園?如何讓孩子從小愛上數學?研究兒童,遵循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生

動的情境、豐富多種學習形式、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等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設計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快樂,更能真正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2、在認知衝突中生成。

現代數學教學論認爲:數學教學要抓住數學知識發生的本源,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學生在一年級透過幾與第幾的比較,積累了用“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學習經驗,所以本節課我先出示一排小動物做操的隊伍,讓學生描述其中小豬的位置在哪裏,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再出示例題圖4排小動物,引導學生感受到用僅僅用第幾個不能確定小豬的位置了,引發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現在怎樣才能說清楚這隻小豬的位置呢?”;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一些相關的排隊、座位等生活經驗被喚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幾個的前面加上第幾排就可一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了。透過這一過程的設計,不僅啓發學生自己進行了創造,而且清晰地幫助學生實現了從一維到二維空間的過渡,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標準在需要中產生。

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數的順序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等等其實都是可以的,僅僅是人爲的一種約定、習慣而已。只不過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標準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的話,表達、交流起來很不方便。基於上述思考,我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豬的位置,充分地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再啓發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說的同樣是這隻小豬的位置,爲什麼說法會有不同呢?”引導學生髮現因爲確定位置的標準不統一,感受到爲了交流的方便從而產生統一標準的需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了“認知衝突——產生需要——制定標準——描述位置”這一過程。

4、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本節課中蘊含着“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一個位置對應着相應的一個物體;標準統一後,一個位置的物體只能有一種描述位置的方式。爲了讓學生能對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在例題教學中,先出現一排小動物,再出現共4排小動物,引導學生思考:“現在要確定這隻小豬的位置,僅僅用第幾個,行不行?”學生透過思考發現僅僅用第幾個找到的不止一個小動物,而用第幾排第幾個找到的纔是一個小動物;在學生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座位這一環節,我先請第1組或者每組第1個的學生站起來,引導學生思考:“站起來的爲什麼不止一個人?”、“誰站起來兩次,爲什麼?”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必須同時說清第幾組第幾個對應的纔是1個小朋友等等。透過以上的設計,我試圖引導低年級學生慢慢感悟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5、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數學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教材無論是例題還是習題,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資訊,旨在引導學生根據資訊進行分析和推理,進而準確地描述出相應的位置。如何引導學生依據提供的資訊進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現學生如何推理的思維過程?設計怎樣的問題既符合孩子現在的思維水平又能爲後續學習奠定基礎?這節課不用太費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應該就比較濃厚,但僅僅滿足於表面的熱熱鬧鬧?還是適當設計有價值、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發展低年級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

反思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實現從一維到二維的過渡,爲高年級甚至初中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在學生討論了確定第幾排、第幾個的標準之後,在主題圖上加上從前往後的箭頭和從左往右的箭頭,這樣展現給學生的二維空間一定更清晰、更難忘。在什麼情況下用第幾個即一個第幾就能確定物體的位置?什麼情況下要用兩個第幾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這兩個問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學生已經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課堂總結時引導學生思考?這將是我繼續思考的問題。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近段時間學習六單元《時、分、秒》認識時間這個單元。時間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一年級時孩子們已經認識了鐘面,認識了整時、幾時半、快到幾時,幾時剛過這四種時刻。這學期孩子們要繼續認識時間,瞭解時、分、秒的關係,並能正確進行時分秒的互換;認識鐘面的時刻到幾時幾分;鐘面時刻的正確讀法、2種寫法;體會1分鐘有多長。透過感知時間的長短,能正確選擇時間單位;還要進行經過時間的計算。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着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薄薄的幾頁書,看似簡單,可對有的學生來說,卻很難。對接受能力不好的學生,只得多多讓他們接觸鐘面,一點點地認識。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