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简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李敖

姓名:李敖

李敖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5年生于哈尔滨

籍贯:吉林省扶余县

职务:台湾当代学者

李敖简历

一九三五年 四月二十五日生于哈尔滨。

一九三七年 全家迁到北平。

一九四二年 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

一九四八年 小学毕业,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旋去天津小住,转往上海。

一九四九年 考入上海市缉规中学。同年四月十二日迁到台湾。

一九五四年 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

一九五五年 六月二十七日自动退学,重新考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一年级。

一九六一年 二月五日在澎湖退伍。八月十八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年级。

一九六三年 三月十九日自动在历史研究所休学。九月一日出版第一本书——《传统下的独白》。

一九六四年 与《野鸽子的黄昏》作者王尚义的妹妹王尚勤有了爱情结晶,在纽约生下了“叛逆性很强”的长女李文。

一九六六年 《孙逸仙与中国西化医学》、《传统下的独白》等书被查禁。

一九七一年 软禁、跟踪至三月十九日晚上被捕,在不见天日的保安处住了近一年。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 在军法处看守所。赶上蒋介石之死而来的减刑,九月二十二日改判为八年六个月。

一九七六年 十一月十九日服刑期满。无保出狱。在出狱后第十一天有了生平第一个正式职业——“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一九七七年 坚辞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职务,拒绝研究、拒绝讨论、拒绝听演讲会、拒绝签到、拒绝请领书报、最后拒绝领薪水。

一九七九年 六月复出,出版《独白下的传统》,并在《中国时报》写专栏。出版《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一九八零年 出版《李敖全集》。同年五月六日与胡茵梦结婚。

一九八一年 八月十日再度入狱。

一九八二年 二月十日出狱。

一九九二年 再次结婚,长子出生。

一九九四年 小女儿出生。

一九九六年 开始在“真相”电视台开讲“李敖笑傲江湖”,从此成为电视媒体焦点。

二零零零年 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同年七月二十九日母亲过世。

二零零四年三月八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前,在香港凤凰卫视主持《李敖有话说》节目。十月十二日宣布参选台湾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且从青史看青楼》、《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中国性研究》、《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孙中山研究》、 其他文章。

李敖简介 第2张
  
李敖简介 第3张
  

李敖简介 第4张
  
李敖简介 第5张
  

李敖简介 第6张
  
李敖简介 第7张

李敖生平以嬉笑怒骂为己任,而且确有深厚的学问护身,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经他抨击骂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超过3000余人,在古今中外“骂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

在台湾,要找个没有被李敖骂过的名人,恐怕不多,如果真有个名人,没有被李敖骂过,那可能是他的名气不够大,还不够资格被李敖骂。

骂名人,总要冒风险,李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蒋介石、蒋经国当权的时代敢骂蒋氏父子了。李敖说:“西太后统治中国47年,蒋介石和她一样,也统治中国47年(最后26年在台湾),他们的祸国殃民,既长且久,但就深度广度而言,蒋介石凌驾于西太后。蒋介石活了89岁,寿比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独裁者,他躬逢新旧交替之盛,集旧式帮会实务和新式科技统治于一身,为患中国,也就更烈。”

李敖在他的《千秋评论丛书》及《万岁评论丛书》对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统治下的台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与辛辣的讽刺,大大的激怒了国民党政府。

60年代初,李敖向台大文学院,以及他的老师沈钢伯等人开炮,李敖的“文化顽童”及“文化坏孩子”的形象就这样树立了起来。他在《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现状》中,说沈钢伯教授是“败坏中国学风的真正罪人”。这还不算,他在《文星》月刊中又继续写了一篇《论占着茅坑不拉屎》,嬉笑怒骂,对老教授们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名作家柏杨于1968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罪名据说是“侮辱元首”。事缘柏杨当时的太太艾玫在《中华日报》所编的版上刊出题为《大力水手》的漫画,内容是父子二人合购一个小岛,在岛上建立起王国,父子两人还竞选总统,漫画刊出后,激怒了国民党最高层,追究起来,柏杨要负最大责任,因为那是柏杨代编的。

李敖说,柏杨在十年冤狱,家破人亡以后,回到台北,公然表示原谅并同情迫害他的特务,检察官等人,还写文章大赞将经国,所以把他称为“柏小人”,非常讨厌他的名字和柏杨连在一起。有一次远流出版公司的王荣文写了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说:“读史以识世局,决大势......我们更乐意看到更多位诸如李敖、高阳、柏杨等,勤于耕耘史学的优秀作者。”

李敖读了非常生气,他说:“我耻居高、柏诸人之前,这种国民党文人的名字,跟在我屁股后面,我的屁股都引以为耻啊!正因为我考虑到我屁股的感觉,凡是有人写文章或讲话把我和国民党文人扯在一起,必犯我的大忌。”

一代文豪,被尊为中国人的精神领袖鲁迅也没能逃过李敖的厉嘴,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鲁迅进行各方面的批判,声称“鲁迅被高估,矛盾文章烂”。很多人不能容忍自己鲁迅先生受辱,奋起反击李敖的言论,一时间,文坛笔战硝烟弥漫。

就连国民党新任主席,一向洁身自好,在台湾人气极高的政坛“不粘锅”马英九,在李敖嘴里也变成了一个窝囊懦弱、擅长做秀的“小白脸”。至于李登辉,陈水扁和宋楚瑜等台湾政坛要人,更是他嘴里时常提起的“骂料”。

李敖还是人人皆怕的诉讼大王。不但情人朋友,就连总统、五院院长、故宫博物院长、台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体负责人,甚至连政府机关,只要被李敖锁定,几乎很难逃过被李敖告的命运。除了告人,李敖也是众多案件的“被告”,对于打官司,李敖一直乐此不疲。

人们从李敖的笔下都知道萧孟能其人,其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出版史、期刊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萧孟能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他于1957年他创办《文星》杂志,1961年大胆起用青年李敖,挑起“中西文化论战”,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发表大量有锋芒的思想批判和社会批判文章,终于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在出了98期之后于1965年12月被查禁,1968年4月,苦心经营了18年的文星书店也被迫关闭。

当萧孟能因债务缠身、暂时离开台湾时,把所有的财产包括房产、股票、收藏以及一切文件、契据、图章等交给李敖,放心地交给李敖全权处理。但是,1980年萧孟能却以“侵占和背信罪”起诉李敖,说他回到台湾后,李敖并无归还委托其保管、处理的财产之意,并侵占财物总价值在2000万新台币以上。

李敖最终在二审被判罪名成立,入狱6个月。李敖不服,写出了洋洋万言的上诉书。对于这次坐牢,李敖向来讳莫如深,偶尔提及他也只强调国民党黑手介入。当时台湾大大小小的媒体及香港《明报》等报刊都曾对这场官司有过连篇累牍的报道。

“李登辉和五院院长,我都告过!”在接受《新新闻》的专访中,李敖说他的官司史已有数十年之久,从“被告”到“原告”,从“小民”到“刁民”,从“自卫”到“卫人”乃至“好管闲事”,李敖这些年来已与法官冲突几十场,出庭几百场,下笔几十万言,至今仍有多起官司缠身。

谈起李敖的官司,头衔最大的被告当然是李登辉和五院院长,理由是“伪造文书”。李敖表示,按照林洋港的说法,当年蒋经国去世时,李登辉和五院院长到蒋经国官邸,先是鞠躬,然後就在蒋经国遗嘱上签字。但是按照民法的规定,遗嘱必须是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自己口述或是由别人代写,然後才签字,“需生前认可”,但是蒋经国的遗嘱却是事后签字,“真伪便不得而知”,因此李敖便状告说李登辉和五院院长伪造蒋经国的遗嘱。

但是首席检察官刘景义,这个李敖口中“讨厌的东北人”,给李敖回了一封信,李敖说,刘景义信中表示蒋经国的遗嘱是“政治性遗嘱”,与民法规定的条件不符,所以不能依法办理。“这是笑话!”李敖认为,遗嘱就是遗嘱,哪里还分政不政治?

说起李敖打过的媒体官司,他与《自由时报》的几场官司却更为特别。他曾经成功地告赢《自由时报》一起“诽谤罪”,获得五十万元的赔偿金。案件起因是《自由时报》曾经写了一篇李敖开车闯红灯的报导,但却不知道这原是李敖上电视节目时说的笑话,结果惹来诽谤之罪。

李敖对自己的杂文最为满意,曾经宣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参选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李敖杂文的代表作有《传统下的独白》、《胡适研究》、《胡适评传》、《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系列、《李敖札记》和《李语录》等,所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为《李敖大全集》。

李敖是一位个人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都相当突出的作家。其个人意识表现为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李敖的语言在向来保守的汉语语境,绝对是一个极端。就内容而言,是对独裁专制及士林的丑恶现象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就形式而言,是几近于辱骂的文风,不留情面的讥讽,所谓“性语言”的大胆突进等等。李敖的文章,敢怒敢痛敢喜敢悲敢爱敢恨,率性而行,快意恩仇

在许多读者的印象中,李敖以写作充满历史感的批判文章著名,但李敖认为:“人家都承认我是历史家、思想家,都不承认我是文学家,不承认我是诗人。那些人该死,因为我的确是多方面的。”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60年代构思出来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时他正身陷牢狱。整部小说10余万字,以清末戊戌政变为主题,主要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李十力等。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是罕见的。有评论家称“李敖的传统文化知识渊博,《北京法源寺》书中的史事,都以考据做底子,他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

在这部小说里,李敖对自己的渊博也有情不自禁地流露。李敖对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的小说不同于那些“替杨贵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脚”之类的一般历史小说。

唐琳《李敖与殷海光》中总结李敖说:“李敖是一个怪物作家。他是知识分子与文化商人的混合物。一方面,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同时,他又十分注重商业活动的效益原则和交换竞争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

李敖曾说,他对女人和好事都是冲动的。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会不会因为才华而被小人包围,李敖回答说:“我不会被小人包围,因为我被女人包围。”李敖的传奇一生总是与女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自传中的坦白,他爱过的女人就有十数人之多。

1953年,在台北念高三的李敖18岁。这时的他,满脑子与众不同的思想锋芒,跟刻板拘谨的教学制度格格不入。一次在从学校到家里的路上,偶尔遇见了一位女学生,也许是有缘,他们在同路时随意地聊了起来。

李敖给她写了封情书,开头简呼她“罗”。他等在她放学经过的太平路口,当面把信交给她,一切都在不言中。热情如火的情书感动了“罗”,回信也写得文采飞扬。李敖考进台大法学院后,请自己在市中念书的大妹转交情书,每封都写得很长,有一封竟达83页,谈天说地,倾诉衷肠。随后李敖重考进台大文学院,这时“罗”也考进台大理学院化学系。

就在这时,她的家人出来干预了。他们反对女儿找这么个穷对象。李敖把自己和罗的名字刻在一对石印上,作为信物分别珍藏着。她父亲看到了大怒,让她把那枚印磨去名字退还给李敖。当着他的面,她的母亲无情地说:“你将来阔到了做总统,我们也不上你门;你将来穷得讨了饭,讨到我们家门口,请你多走一步!”

心上人无可挽回地离他而去,李敖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年轻气盛的他万念俱灰,一天傍晚吞了一瓶安眠药,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来临。也许是李敖命大,和他住一个宿舍的一位同学发现他神情有异,床头还有空空如也的安眠药瓶,忙把他送进台大医院去洗肠,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1959年,李敖从台大历史系毕业,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在《文星》杂志发表文章,因主导中西方文化论战而跃为文坛名流。后任《文星》主编。《文星》后被监管,继而遭查封。以笔为生计的李敖,在台湾当局的文网之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他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李敖连供养女儿文文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她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

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在他入狱10个月后,小蕾给狱中的李敖写信,请他原谅,她不再等他了。

《独白下的传统》问世后,顿时“台北纸贵”,高居畅销书榜首。报刊好评如潮。著名影星胡茵梦写了一篇题为《特立独行的李敖》的文章,有熟人把登载此文的《工商时报》拿给李敖看,他不知胡茵梦为何人,因他已有10年没看电影了。李敖没想到胡茵梦文笔不凡:“看完全书,放心地松了一口气,李敖仍旧是李敖,虽然笔调和缓了一些,文本仍然犀利,仍然大快人心,仍然顽童性格,最重要的,这位步入中年的顽童还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胡茵梦供职于官方经营的“中央电影公司”,因赞扬“异已分子”李敖而受到国民党文工会的“警告”。但她并不买帐。早在读辅仁大学德文系时,她就对李敖十分敬佩,只是无缘见面。这次她趁李敖应邀去出版商萧孟能家作客之际,赶去“偶然相遇”。此后,两人热恋的花边新闻在台湾和香港报端频频曝光。

1980年5月6日,李敖和胡茵梦的婚礼公布于众,顿时在岛内引发轰动效应。早在李敖和胡茵梦准备结婚的时候,不愉快的气氛就已经开始笼罩在他与她之间。一方面胡茵梦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与李敖的结合,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当局,昔日红遍台湾的电影明星胡茵梦开始遇冷落。

就在胡茵梦结婚不久举行的台湾电影界盛大的金马奖颁奖仪式上,以往一贯被台湾新闻局出面请来担任主持人的胡茵梦,这次却被冷落在角落里!这些因素以及两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渐影响着胡茵梦和李敖的关系,他们分居了,不久离婚。

1983年,李敖结识了文化大学植物系女生王小屯。据说,他们是在马路上的公车站台偶然相遇相识的。当时王小屯在等车,李敖在旁边看着她的清纯模样,主动和她搭话。

不久,王小屯意外地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李敖亲笔写的诗:“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

王小屯比李敖小近30岁,然而年龄并未成为他们相爱的障碍。1992年3月8日,李敖和王小屯经过八年“爱情长跑”,终于走进结婚的殿。

小屯给李敖一个温暖的家庭。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李敖自己抛头露面,却对妻子儿女百般呵护,让他们深居简出,免于媒体的干扰。婚后,李敖的花边新闻日渐减少。

远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汉名人
魏晋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