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闲文学 > 名人简介 > 中国文学名人 > 刘居上简介

刘居上简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到澳门品味文化

刘居上简介

作者:刘居上

去年,一位北方学者访问中山。在闲聊中谈起历史和民俗,学者问了一句:“中山(香山)古建筑哪里最集中?”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澳门。”

“那么,要考察中山(香山)的民风旧俗,到哪里最好?”

我的回答依然是:“澳门。”

澳门在历史上隶属中山(香山)。澳门的现居民,至少有三分之一与中山有极深的渊源。老一辈的澳门人,许多至今填写“中山”两字作为自己的“籍贯”。在澳门的民间团体中,以中山血缘为纽带而成立的中山同乡联谊会、隆都同乡会等几个同乡会,大都相当活跃,他们的桑梓之情也特别厚重,每逢家乡节日庆典,或是兴医、办学、办厂等大事,总少不了他们的参与和付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的“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澳门的几个同乡会的旗帜总是举得高高的。可见,尽管澳门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太多的变故:16世纪葡萄牙人登陆和借住;19世纪澳葡当局公然强占……;一直至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祖国,澳门、中山两地的民心始终紧连在一起。

游览澳门的名胜古迹时,只要多份细心,随处可以找到中山人的题字或遗迹,澳门莲峰庙前地的旗杆石,就赫然刻了“香山县知县三 香山县县丞彭 道光戊戌年仲冬谷旦敬送”的字样。这是澳门直至晚清仍在中国政府有效辖治下的铁证,同时也记录下澳门与中山之间的深刻的历史渊源。

试扳着指头点数,近一百多年来,有多少杰出的中山(香山)人曾在澳门生活、工作和活动:容闳、郑观应、孙中山、杨鹤龄、杨心如、杨殷、杨匏安、刘师复、萧友梅……孙中山先生曾于1892年在澳门行医,留下许多佳话,他所留下的遗迹,被澳门人视作瑰宝。……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澳门“中立”的特殊环境,中山沦陷后,长期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五桂山游击队,一直把澳门视为军械、弹药和医药的重要补给地,常把伤员秘密转移澳门医治,澳门乡亲和爱国人士,也一如既往地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直到今天,无论澳门人到中山,或者中山人到澳门,都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

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未说到为什么可以“到澳门品味文化”。要说清楚一点,还得回到刚才已经谈及的澳门特殊政治和社会背景这一话题上来。

说也遗憾。近一个多世纪来,包括中山在内,内地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动乱,古老的建筑和习俗,能够保留下来的本就不多。改革开放以来的房地产开发,固然令人民的生活大加改善,却也同时加剧了抹去原有风格与历史痕迹的进程。仍以中山为例,目前,已划定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但从表及里,从檐墙雕刻到室内家私字画,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大概也只剩下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一处。澳门由于环境特殊,就像怒海中一个相对平静的孤岛,因此,宝相庄严的妈阁庙、观音堂,小巧玲珑的女娲庙、哪吒庙等,大都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在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方面也是如此。

新世纪之初,中山市文化部门曾组团在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出访澳门,为的正是考察源出中山、但在中山早已失传的“醉龙”。中山文化局的拜访,后来又引发了渔行醉龙队的回乡寻根,并在中山慈善万人行中亮相;老家中山则向他们展示了近年在古庙找到的、明清年间更古老更原始的“木龙”。你看,澳门和中山之间,就存在这么一条剪不断、解不开的纽带:不到澳门,不易形象地了解百年前的中山;不回中山,同样不易理性地认识在更遥远历史年代中的澳门!

到澳门品味中山的近代文化,其实有着充分的依据。

澳门文化最璀璨的亮点,应在于它所经历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全过程与保存至今的完整遗址和文物。

太丰富的史料和文物,足够写不止一本专著,而且实际上早有人这么做了,没有必要在此展开。我只打算提几点让读者思考:在全国范围内,除了澳门,还有多少地方可以找到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修道院和基督教文物?没有澳门这一居留地和中转站,容闳是否有机会学习西方语言乃至出洋留学、最后率领成批的幼童赴美留学,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没有在澳门十年蛰居,郑观应能否写出他的惊世巨著《盛世危言》,成为日后“戊戌变法”的理论先导?……

可说的当然不止上述那些。葡人强占澳门所带给中国的,也不尽是正面的影响。例如,如果不是葡人为了牟取暴利,率先把鸦片走私到中国,中国人将根本不知鸦片为何物,那就不存在日后英国殖民者疯狂输入鸦片对中国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最终成为引发鸦片战争的祸端。……当然,即使没有鸦片,先进的资本主义西方与落后的封建专制东方之间,那一仗大概还得打。至于大英帝国会以什么为借口,彼此较量的结果和力量的消长又将如何,那就难以估算了。不管怎么说,对此,当年的澳葡当局是不能不负有道义上和实际上的责任的。

历史翻开新页,点到不妨即止。现在,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品味文化”这一话题上。

走在澳门街上,很感慨于澳门,尤其是1999年成立的澳门特区政府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特区政府目前正在致力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已得到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里只说澳门的博物馆。没到过澳门的人,很难想象这狭小的半岛,竟能先后建起了十多座博物馆!从坐落于大三巴炮台、设备相当先进和完善的综合型的澳门博物馆到各种类型的专题博物馆,如海事博物馆、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我曾信步走进一家消防博物馆(国内好像还没有先例?)。博物馆设于本身就颇具文物价值的昔日消防局里,占用面积不大,但纵目看去,消防文物琳琅满目:近代的消防汽车、百年历史的人力水泵、相当原始的木制唧筒,以及消防员的制服、徽章、证书,都一一搜集、复原,在此展出。博物馆刚开门,参观者寥寥。见我在大水泵前流连,穿消防制服的管理人员走过来热情招呼,为我作介绍。我笑了,说,这类水车,我读小学时就曾经亲手扳动过,那是学校向水车馆(又称太平馆)借来给校舍搞大扫除用的。他听后十分高兴,反过来向我请教,又问,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搜集到有关消防器材的实物和图片、文本资料,拿出本子把我说的一一记录下来。博物馆管理员不是剧院验票员,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的专业精神。有了这样负责任的工作人员,我相信并祝愿澳门的博物馆定能越办越好。

澳门的旅游部门颇有心思,他们把全澳门的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地编印成宣传单张,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任由游人免费自取。这一点,内地的任何旅游城市恐怕都无法办到。我特别欣赏的是一份步行游览澳门的单张,那上面有澳门的大地图,再由细线引出小区域的放大地图,引出重要景点的小幅彩色照片。地图不仅标明街名,用红色粗线绘出了比较合适的步行路线,还估计了每段步行所需的时间,一目了然,可操作性甚强。能为旅客想得这么周到的城市,我看在中国可算独一无二。

澳门的文化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说新马路上那家典当博物馆吧,不过是一家结业不久的老当铺罢了,却被开发成一家重现典当业旧貌的专题博物馆。主办人还利用旧当铺的部分建筑面积,开办了一家很有品位的文化会馆。楼下推介澳门土特产,二楼出售工艺品,三楼是清雅的茶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楼的一侧,居然还有个小而精致的金庸图书馆。好有趣,好可爱!

毋庸讳言,澳门文化也有它的先天不足。记得曾读过一份资料,那上面说,老一辈的澳门人平均学历偏低,还不到初中程度;我也知道,当代澳门的青年,读高中、读大学的,已经是十分普遍了,但他们拼搏精神却远不如内地和香港、台湾的同龄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学业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似乎还未觉察巨大的竞争压力已经逼近眉睫。澳门人质朴、真诚,这是难得的优点;但易于满足,又使他们容易倾于抱残守缺。——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两面,这也正是澳门为什么能够较多较好地保存古俗和旧貌的原因之一。澳门所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引进现代科技文化之间,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并取得平衡。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着澳门的前景。

以上的话已经超逾“品味文化”的范畴,不过,我总以为,随着澳门申报“世遗”成功之日的接近,到澳门品味文化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我殷切期望,澳门能提供给来访客人品味的,不仅是博彩文化、传统文化、融东西方于一体的地域文化,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现代科技文化。

远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汉名人
魏晋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