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作文 > 【精选】描写的植物作文锦集六篇

【精选】描写的植物作文锦集六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5.0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的植物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描写的植物作文锦集六篇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1

今天是星期三,也是快乐的一天。因为我们要踏上轻松的步伐去辰山植物园春游了!它还拥有“亚洲第一园”的美称呢!你们知道吗?

沿着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进入矿坑花园,一路的美景数不胜数,使我巴不得自己多长几只眼睛才好。

我们进入矿坑花园的山洞,四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害怕得拉住前面女同学的手。我发现,台阶的两侧有清清的地下水在流淌,我真想捧起一口水,痛痛快快地喝起来。刚出山洞,我眼前一亮,一大片更大、更深的湖跃入眼帘,这片湖,被矿山所环抱着,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我们走在桥上观赏着眼前那连绵起伏的山峰,那一泻千里的瀑布使我想起了一句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着走着,脚下的桥突然摇晃了起来,我仔细一看原来这是浮在水面上的浮桥。

接下来,我们又分小组分别观赏了三大植物区,我们先观看了珍奇植物馆,刚进门口,远远望去有一片小树林,近看,原来是一棵树。它也是榕树大家族的一员,它的名字叫做独木成林,这棵树的名字恰恰和一句话相反那就是“独木不成林”。独木成林拥有60多条根须根节,巨枝横扫长空,粗大的'气根落地生根成树干,巨枝上的须根随风起舞,千年古榕的占地二十余亩,十分罕见,所以才有“独木成林”的美名之称。我还看见了见血封喉,高大的见血封喉仿佛要冲破了屋顶,你们知道吗?见血封喉在医学方面派上了很大的作用,见血封喉还能做衣服用呢!而且,做出来的衣服既保暖又漂亮,看来,见血封喉对我们的生活中帮助还是很大的。接下来我们又看到了奇怪的树抱石,美丽的大王花,神奇的猴面包树……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沙生植物馆和热带花果馆,其中的种种奇花异草都不禁让我们赞叹。

我们马上就要在蒙蒙的细雨中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了,我真恋恋不舍啊!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2

月季花

去年,妈妈从姥姥家移来一棵月季,把它栽在花盆里。刚移来时,花株还很小,经过妈妈的精心管理,不久就枝繁叶茂了。

一天早晨,我忽然发现月季茎上绽出四个小小的花蕾,花蕾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又过了几天,花蕾顶破了外衣,露出粉红的花瓣。一开始,由最外层的花瓣向外伸展,而里面的几层花瓣还紧紧地合拢在一起。渐渐地,层层舒展,整朵月季花终于绽开了。花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绿叶红花被晨光一照,又像一只粉蝴蝶在微风中扑扑翅膀,翩翩起舞。我把鼻子靠近花朵,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再仔细一嗅,花香里还透着一股蜜一样的甜味。

月季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边缘上有许多锯齿,那时摸起来还不扎手;等到叶子长大,呈深绿色时,边缘上的.锯齿就有些扎手了。其实,它的茎上也有刺,比起叶刺来,还要硬一些。

月季花的花期很长,一年四季,月月都能开花,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月季”。它不但花美、味香,而且适应性很强。无论是栽在花盆里还是长在路旁,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它都能顽强地生长,把它强大的生命力展示给人们。

月季呀,你美丽、芳香、顽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莫大欢乐!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3

我家得植物有很多,比如鸡冠花、铁树、草莓、葡萄、凤仙花……我最喜欢得是好吃又好看得葡萄。

葡萄得叶子是绿色得,样子和梧桐叶十分相像,它们得藤和叶爬满了架,盘绕在一起,一眼望去,绿色一片,十分美丽。

葡萄既好吃又不上火。味道酸甜得葡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紫色得珍珠。它那酸甜得味道让人吃了一颗,还想吃第二颗。葡萄还能酿酒,能解暑,还能美容等。

葡萄得家族十分庞大,品种有很多,比如巨峰,无籽,高妻,美人脂,巨玫瑰等,多到了八千多种呢!

葡萄得颜色也是多种多样。有暗红色得,有淡绿色得,有得是淡紫色得,有得又是紫里透红得……在阳光得照耀下五光十色。

葡萄得作用真多啊!我最喜爱美味可口得葡萄,你喜欢吗?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4

青阳的特产有很多,比如说:小磨麻油、陵阳锅子、陵阳毛豆腐可我最喜欢的却是一个名字很奇怪的东西葛。

葛虽是植物,但不是草本植物,而是藤本植物。别以为它长在树上什么的,它长在地下,所以找它还必须要挖!葛的用处很多,它可以做出很多东西。

葛从地下挖出来后肯定要洗,洗了过后不用去皮,最后把葛放进锅里用水煮,什么东西都不用放,把它弄熟了,拿出来就可以吃了。在现在的商业广场那里有一个路口,那里是台阶,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上街路过那儿,听见一个上海人说:“青阳人真傻,连树根都吃。”我看他们才傻呢,连这么好的东西都不知道,还以为是树根。

葛不光可以这么吃,还可以泡茶喝。同样要洗,只是这个要去皮,把皮刮去后把它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晒干,之后放入热水中泡,等它的汁全都发出过后就可以喝了,那味道虽有点儿苦涩但也很甜,我觉得味道还不错。它的.名字叫葛根。

我最喜欢的做法是将葛做成粉,没错,就是葛粉。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洗后去皮,再用机器弄碎,再洗,把渣子捞出来,沉在下面的淀粉就是葛粉,把它拿出来经过太阳晒干后就变成了葛粉。把它用热水冲泡,变成糊后拌糖吃,啊,那真叫一个美味!

葛有清凉降火之效,还能降血压,是个好东西,我非常喜欢!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5

春天的气息渐渐弥漫了整个世界。在这小雨如酥、空气清新的清明假日,植物园风景独好,是个好去处。

星期日,我们一家驱车来到植物园。此时的植物园虽不是绿树掩映,却已是万物复苏。如镜的水面上,柳树正在梳妆打扮。湖边的花丛中,一群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笑着、闹着,叽叽喳喳地在繁花似锦的枝条中穿行。岸边长椅上,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享受着无限春光。湖中的几只黑鸭惬意地游荡。树枝上几只小鸟扑棱着翅膀,啁啾地炫耀着它们的无忧无虑。许多游人手持相机开启自拍模式,与桃花比美,和竹子同框。

处于小升初紧张学习阶段中的我,习惯了时间的紧迫无心看景,下意识地避开人群拐入行人罕至的小路。

小路曲径通幽,行至僻静处,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园林出现在眼前。我信步行至园中,环顾四周,一片苍松翠柏,在风中萧萧作响。依水而建几座亭台楼阁,窗户上精美的镂空木雕窗棂、墙上青砖玉瓦,它们与植物相依相拥,融入天地自然。再看那些红亭红柱子,重檐起翘,极具古典特色。与红亭遥相呼应的是一座竹亭,它蜿蜒曲折,清丽高雅,美观自然。一座水面平桥,桥身近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水中一尾尾游鱼。桥的倒影随风,虚虚实实,人行桥上如凌波而行。中间一块奇石耸立,上面凹凸不平,一个个褶皱的小洞内,都有一株顽强植物在生长。一条小瀑布,从假山奇石的顶上飞流直下,落在山下的涧中,水花四溅。再走几步便见一座缓坡,坡上一株紫色玉兰正在羞答答开放,树下正好有一个盛满水的青石水瓮,我双手掬起一捧水,只见一只高雅、洁净、蝴蝶般的紫玉兰,影影绰绰倒影在手中,我将水向天空抛洒,瞬间,那一捧玉兰,随着水珠的飞溅,化作千万只紫蝴蝶,展翅向远方飞去。

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古曲,我步伐渐慢,心也沉静下来。继续前行,一面素墙将我吸引,洁白的`墙面上,好像挂了一幅绿竹山石画,不可思议的是,这画里的景致飘忽灵动!我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扇形的窗框,窗框的后庭,一片翠竹如画卷般展现在那框景中,真是画在景中,景在画里!起初无心看景的我,竟然发现了一处能让人放下焦躁静听心跳的好地方!在这般雅致的仿古园林中,你可以迎风待月、细数游鱼、蕉窗听雨、浅吟诗句……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梦想着融入自然、追求永恒。秦始皇、汉武帝、宋徽宗、直到康熙、乾隆,无不追求着这人间仙境般的生活。而园林,正是符合了人们追求自然、感悟人生的意愿而创造的让人心魂俱静的去处。我佩服园艺师那独具匠心的精湛技艺,把千里江山缩略成一个由植物、山石、亭台、小桥、花鸟、游鱼创造的建筑美学艺术世界,让我们尽情品味宁静致远的中华文化底蕴……

正沉醉其中,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缕花香,把我带到一树桃花下,春泥味夹杂着花香,我深深地一嗅,把芬芳藏至胸中,哈!这又是一处静谧之所,我倚在一块石头上,闭上双眼,此刻就让时间戛然而止,随我听风听雨、静待花开吧!

描写的植物作文 篇6

在北京桃花节召开之际,我们东方学校的同学来到了北京植物园。

走进植物园,就被那种烂漫的春色所吸引,我不由投入春天的怀抱中,欣赏了黄叶村;瞻仰了梁启超墓地;还观赏了卧佛寺……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温室大棚。

一进温室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花秋千,花秋千下簇拥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盆栽。有的如大鹏展翅,仿佛欢迎我们的到来;有的如害羞的小姑娘,羞涩地低着头;有的昂首翘望,仿佛想比比谁的个头更高……

秋千树的旁边,是由蝴蝶兰叠起的“花树”,朵朵蝴蝶兰如展翅欲飞的蝴蝶,静立其中,你似乎感受到他们的气息,而不知是哪位神奇的魔法师将这美景凝固于此。下面的`小樱桃掩映着蝴蝶兰,那小巧玲珑的红色小樱桃与这蝴蝶兰相映成趣,俯仰生姿。

远处,传来泉水的叮咚声,走近一看,这里有个小喷泉。花朵围绕着喷泉,什么颜色都有:粉的、红的、黄的、紫色……你仔细一闻,花香无处不在,也许,这花太香了吧,蝴蝶蜜蜂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这一切也定格在我的相机里。

仙人球,披着金黄色的外衣,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的、小的,参差不齐,可爱极了。

这样的植物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植物。泉内水平如镜,偶尔小金鱼的尾巴轻划水面,“破坏”了倒影,却激起了圈圈涟漪。植物与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美”的画卷,而我在画卷中陶醉了……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