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心得體會 > 【精選】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3篇

【精選】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3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1

炎熱的暑假,蝸居在家裏讀了一部經典名著——《愛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她給我帶來了夏日的清涼和心靈的洗禮。

我把這本書放在牀頭,手捧着打開了她,一頁一頁的仔細閱讀起來。剛剛開始讀它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書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那麼的頻繁,纔讀了幾篇我就有些厭倦了,也許因爲它是名著我才肯繼續讀下去。誰知我越讀越着迷,越讀越感動,也許這就是“愛”的魔力吧,這一篇篇雖然語句普通,但是內涵深刻的故事,是讓我從心底說出的讚歎,讚歎故事中人與人之間那美好的“愛”,讚歎作者能寫出一本這樣棒的一本的書,真是讓我刻骨銘心。“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在愛中尋找情感教育的真諦。”“用一顆至純至善的、寬容真誠的心,感受豐富精彩的世界。”“擁有一份崇高純真的友誼,與朋友互幫互助,才能跨步前進!”我覺得,這三句至理名言說出了這本書的真諦。《愛的教育》原名《心》,採用了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正直的卡隆、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堅忍勤奮的斯代地、可愛懂事的波列科西……他們送

給了安利柯最真摯的友誼、最美好的回憶。當然,還有慈愛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師,他們給予了安利柯最無私的疼愛,教會他寬容與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每月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小抄寫員》,也是小時候就學過的一篇小學課文。一位12歲的男孩朱利奧爲了減輕父親的辛勞,幾個月以來都是半夜起來幫父親抄文件,從來沒有睡個安穩覺。而導致體力不支,功課也退步,並引起父親的多次責罵。他也曾想過停止抄寫,他深知這樣的下去絕對不行。可是一到十二點,就有一種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裏幾塊錢似的。這股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責任感。最後父親終於發現了原因,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懊悔與慈愛,體會到了男孩的孝心與苦心。這就是一個僅僅12歲的男孩對父親、對家庭的愛。讓我十分震撼、敬佩與感動。全書把愛的主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作爲一名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的能力,進而纔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爲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說教上,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留意我們身邊的很多的老師的課堂,無不透漏着一個“愛”字,在愛的教育中,孩子們才能快樂的成長着。掩卷深思,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其實愛就在我們身邊:張希順校長救助貧困學生趙軍,張花蘭老師攙扶殘疾學生劉凌涵,申國珍老師幫助腦癱學生呂雙旺,劉寧老師彎腰給學生繫上鞋帶……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2

全省“小學數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充實而有意義。兩年前南昌市青山湖區教研室主任、江西省數學學科帶頭人、小學特高級教師劉小兵爲我們學員帶來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課》具有實際操作價值。他的講座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學員。我邊聽邊想,“如何上好一堂課”,雖然隨着教學體制的歷史變更,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提法。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不管在什麼時期,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始終是教育教學的核心。不過是隨着歷史的進步,這一要求越來越明朗,越來越完善。我國早期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張“求真”。他在“曉莊師範”時期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勉。後來又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師”,“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等提法。這些提法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觀念,確定了教師教學的服務意識。其實我們的教育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且行且思的過程中會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地脫胎換骨。

其實,在教育教學新理念的衝擊下,自己也有過許多困惑和矛盾。比如,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數學課要淡化教的過程,突出學的過程,課堂上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交流了、合作了,但有時效果硬是沒有直接告訴結論再依照結論反覆演練習題來的學習效果強。這是爲什麼?有時,我在想,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短期內你的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沒有喜人的收穫,但我長此下去,每一位教師都致力於這種研究實踐,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未必會是上面那種局面。如果允許,給我一個班,從小學一直教至高中,又會怎樣呢?

信念能支撐我們從困境中走出,堅定信念,不爲不如意牢騷滿腹,把陽光般的心情帶進教室,影響學生的不只是我們的學識還有寫在臉上的表情。讓學生有自信心,先得自己有自信心。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再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自然好上了。“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又一次讓我領悟了幸福的真諦。

課堂教學是教師最真實的原生態生活,教學天天在進行,教學中的問題也時時在發生。但是我不爲了追求浮華的教學效果而泯滅學生的天性,“實事”中“求是”,去追問和解決問題,達到“爲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研究”的目的。

寫教育敘事是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的一種反思和修正,當自己的博文得到專家的推薦,同仁的引用,那種莫大的幸福和快樂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

且行且思,讓我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讓我的教學生涯變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3

今年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在假期裏面讀,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本書是是作者若干年對中國教育考察、實踐、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的最大問題,我們過於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實施教育行爲,他們並不能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失效了。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讓孩子成爲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教師都解放出來,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能讓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書立意深遠,說理清透,是一本可能會對中國教育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書中講到我們的教育承擔了許多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小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有一位全國著名中學的女老師說:“我們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週末也基本上沒有休息,沒有時間與人交往,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朋友,連家庭也照顧不了。”

當然,作者不認爲培養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兩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時對美國教育也有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也並不認爲他們的教育比起我們有多強。但是無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這個“黑色幽默”卻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需要反思:敢不敢徹底給孩子鬆綁?爲什麼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徹底依靠的?

人的短視是因爲看不遠,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處,把目光投向遠處。教育,至少需要我們往後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謂“往後看三十年”,就是想象過了三十年後,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希望他們是什麼樣子,再回頭來看當下的教育,心態可能就會中正平和了。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