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說課稿8篇

精選說課稿8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說課稿8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教學主題是“語言的藝術”,共四篇課文。通過學習文言文、劇本、相聲、記敘文使學生感受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說《世說新語》,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這篇文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雖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風趣睿智,語言靈動,人物鮮活。通過記敘楊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時機敏而巧妙地應答,不僅使一個聰慧機智的楊氏之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文言文語言的`簡要與精當也得到清晰地凸顯。課文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五年級孩子,還是很新奇的。

2、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字詞,將課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3)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男孩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且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慧,語言的精妙。所以我將此作爲難點來突破。

4、教學準備:相關背景資料,課件

5、教學時間:1課時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讀,因此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讀思議相結合,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使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導入課題。

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與人交流溝通,說到語言,我國古代言語非常精練、簡潔,例如以前我們學到過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示課件)

1、剛纔我們說到的語言稱爲文言,以文言寫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世說新語》的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2、讀題,解題。“氏”指對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稱,“楊氏”可以解釋爲楊家,“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那你就是——(指2個不同性別的學生回答。)

(二)反覆朗讀,感悟添趣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板書:文言文),文言文中每個字或詞也許包含豐富的意思,在朗讀上和白話文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試讀出古文的韻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頓,用停頓線在文中做上記號。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讀句藉助註釋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楊氏子與孔君平的對話。出示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讀懂他們兩人的話外之意了嗎?

2、小練筆:當然孔君平也絕非凡人,後來官至爲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國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楊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會誇怎麼楊氏子?而聰慧的楊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謙虛地應答呢?可以學着古人或現在我們說話的樣子來寫寫他們之間的對話嗎?

課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兒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話文和古文兩組對話,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煉、簡潔的特點。

(四)熟讀成誦,課外延趣

1、熟讀成誦。

2、讀《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兩則。

四、說板書

根據課文內容我將課文中重點知識呈現出來,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使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精妙之處。

10楊氏之子(兒子)————————甚聰惠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楊————楊梅

(在姓上做文章)

楊氏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說課稿 篇2

一、本課概述

本課是冀人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的第17課,是《有趣的變化》單元的第1課。本課是要通過探究物體熱脹冷縮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應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等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設計了3個活動,分別探究液體、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這三個活動中把探究“液體受冷、受熱的研究”做爲探究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學習方法基礎,活動2和3可延用活動1的方法進行,所以對第1個活動中探究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將它做爲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觀察生活中有關液體熱脹冷縮的現象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對要研究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3、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實驗證明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2、能舉例說明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能夠舉出人們在生活中利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教學難點: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獨立開展探究活動。

四、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瓶裝橙汁、溫度計

(二)實驗材料

1、基本材料:燒杯、燒瓶、酒精、橙汁、醬油、紅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熱水;

3、檢驗材料:穿過膠塞的吸管。

五、教學思路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一種事實性知識,所以我依照知識的認知過程進行教學環節設計,即:問題——猜想——實驗——記錄——分析——結論——應用。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4分鐘)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講臺,跟同學們聊天:大家說說,這廠家也太摳了,這橙汁根本沒給裝滿,太摳了!這時學生會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時買到的瓶裝液體商品都是不滿的,思維開始活躍。

情境2:“老師還發現了一個事,大家來看一下。“出示視頻:加滿冷水的水加熱了一會兒就從壺裏溢出來了。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後你有什麼疑問嗎?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典型問題進行列舉,如壺裏的水爲什麼會溢出來?怎樣才能使壺裏的水不再繼續溢出?是什麼原因使廠家不能把那些液體商品灌滿?

(二)猜想(2分鐘)

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依據事實進行科學猜想:水是一開始加熱就溢出來了嗎?在加熱過程中,壺中的水增加或減少了嗎?

學生: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可能脹大了。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想不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三)設計實驗方案(5分鐘)

教師:同學們認爲應該怎樣進行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驗呢?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可能選擇的盛液體的容器有玻璃瓶、燒瓶、塑料瓶等,用於加熱的材料有灑精燈、熱水、蠟燭等,用於製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於檢驗體積變化材料有小試管、透明細管等。)

引導學生對多種實驗方案進行比較,幫助和引導學生選取操作簡單易行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確定實驗方案:用燒瓶代表壺,在燒瓶內裝滿水,爲了便於觀察,把水染紅;用中間插有細玻璃管的膠塞塞緊瓶口,這時紅水會升到細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線在玻璃管的液麪處作一個記號。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熱水和冷水;先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熱水中,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然後再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冷水中,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要提出實驗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熱水燙手)、分工合作、及時記錄實驗現象等。

(四)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初步結論(8分鐘)

1、分發實驗材料,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2、彙報實驗結果。 (討論)

①玻璃管內水面上升,說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是不是燒瓶裏的水增多了?爲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是水的體積變大了,體積變大叫做體積膨脹。

②玻璃管內水面下降,說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水的體積變小了,體積變小叫做體積收縮。

③燒瓶裏的水在什麼條件下體積膨脹?在什麼條件下體積收縮?

④把水的體積變化和所需要的條件聯繫起來,說說水有什麼性質

通過實驗結果學生能較容易得出 :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受冷時體積會收縮。

(五)進行類比分組實驗,檢驗其它幾種液體(醬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質,及時將實驗現象記錄到課本提供表格中。(12分鐘)

(六)整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5分鐘)

1、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記錄表進行小組討論、整理和分析實驗現象,然後進行小組闡述,進而總結歸納出:其它幾種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由此,師生共同推理得出結論:液體受冷或受熱時體積會發生變化,這是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

(七)應用(3分鐘)

1、說明溫度計的工作原理;(說明常用溫度計在管和泡裏是適量的水銀或其它彩色液體)

2、液體瓶裝商品爲什麼不裝滿?

3、列舉生產和生產中其它應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八)拓展活動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指一般情況下,水還有一種反常膨脹的性質,它會在0℃~4℃時熱縮冷脹。(學生在這時會產生濃厚興趣,對探究水的這種性質躍躍欲試)

這時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探究過程的關鍵所在:

1、被加熱或製冷的水的溫度應控制在0℃~4℃(2℃左右爲宜);用於加熱的水應爲溫水而不是熱水(溫度上升太快,不易觀察和掌握),用於製冷的水可用冰降溫至0℃)。

2、用溫度計來控制觀察時的溫度範圍(可同時將溫度計插入燒瓶中)。

3、這個實驗操作過程較難掌握,所以一定強調實驗中學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認識圖形》。下面,我從說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首先,說教材,《認識圖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共分兩課時來進行教學,《認識圖形》是這一單元的第2課時,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周長以及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爲:會辨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難點定爲:體會"面"在"體"上。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及平面圖形學具,彩色筆、白紙等,來作爲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好動愛說,所以,在教學中,我會給他們充分的動手和表達的時間與空間,並且,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爲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塗一塗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爲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6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件提問:小朋友們,這裏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嗎?是誰呢?)我想利用這個問題裏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學生應該能夠說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棱柱,這裏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爲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接着,我說:今天我們來這裏還要認識幾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會說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他長什麼樣,住哪裏等等,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四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將時間控制在18分鐘左右。

活動一:認識新朋友

我們的新朋友在小畫家們走過的路上,咱們來找一找,給他們分分類,看這裏一共有幾種圖形,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分類的過程,問:你們想和這些圖形交朋友嗎?這時,學生應該會異口同聲的說想,那我們就來個比賽,看看哪組交的朋友多,同時將學生分爲4組,紅組、綠組、黃組、藍組,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嗎?這裏我會讓學生進行嘗試,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出示圖片邊板書,像這個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這個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這個面的形狀是三角形的,這個面的形狀是圓形的,他們還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將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板書課題)

活動二:瞭解新朋友

提出問題1: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麼地方?我們到哪兒去找它們呢?這個問題,孩子們會非常想知道答案,這樣有效的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在找家的活動中,我啓用啓發式教學法,首先是老師手拿一個長方體,摸着它的一個面,問:這個面是什麼形狀?通過老師的引導,提出問題2:請你從桌面的物體上找出長方形。可能會有人從長方體上找出長方形,也可能會有人從三棱柱上找出長方形,甚至會有人找到了好幾個長方形,對這樣的.同學,我會及時進行評價,比如:你真棒!你觀察的真仔細!同時將小圖形作爲獎品獎給他們小組,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經過老師的引導,找出長方形後,提出拓展性問題:你能從桌面的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嗎?這個問題我會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內交流的形式進行,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採取先輔後放的策略,在這裏,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從體上找面,面在體上,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找出這幾種圖形後,提出問題4:請你把你剛纔找到的面摸給同學看看,說說摸得時候有什麼感覺。學生可能會說摸起來平平的、滑滑的、涼涼的等等,這裏,我想通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平的,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課件演示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因爲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各種平面圖形,但是對體和麪的理解不透徹,我想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能夠更直觀、生動的揭示體與面的關係,幫助學生建立起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活動三:給新朋友畫像

提出問題1:小組討論,看誰能想個好辦法,把你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上請出來呢?我希望通過這個既有挑戰性,又有探索性,同時又具有動手操作性的問題,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想到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學生只說出畫的方法,我就會引導他:還有別的方法嗎?這裏我會給機會學生來會說,說操作過程,並且讓學生自評、互評,評價獎勵想出好辦法的小組,接着,學生活動,提出要求:請找出一種合適的方法找到新朋友。學生活動: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通過學生的做數學,來讓他們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活動四:找朋友

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這個問題我會讓學生自由發言,在必要的時候,我還會進行引導:比如我們黑板面的形狀、門的形狀以及小朋友們脖子上紅領巾的形狀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然後再說一說,我想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爲了體驗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創設了一個小朋友在上學路上的情境,我把學生引入現實的情境當中,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我想通過這些交通標誌牌的認識,來增進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我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課間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思考:這裏都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圖案?看到這些漂亮的圖案,學生應該會很活躍,都想來說一說,比如這裏,用三角形和長方形拼成了一棵小樹。這裏,我都讓學生來找,讓學生來說,在這優美的旋律中,學生既可以得到放鬆,又可以體驗到幾何美、數學美,滲透了審美教育。

第三個環節: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裏,我設置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1、連一連: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的本領幫他找一找吧!通過此題,加深學生對這4中圖形的認識,區別形和體。

2、猜一猜:我們今天請來的3個小朋友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們有信心猜出來嗎?通過這道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3、塗一塗:粗心的彤彤畫完了畫,卻發現忘記帶彩色筆了,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她完成這幅漂亮的畫嗎?在這裏,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通過動手,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辨認。

4、數一數:老師用我們今天學過的圖形拼成了一輛小車,請小朋友們看看老師都用了哪幾種圖形?各用了幾個?看看誰是火眼金睛,能很快數出來,此題是通過數一數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幾種常見的平面圖形。這裏我會引導學生來數,加深圖形的綜合應用。

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老師激發興趣的語言,使課堂更生動有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鞏固。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發展能力

提出問題:同學們想自己動手拼一個圖案嗎?小組合作,用小組內的圖形拼一拼;比一比,看那組拼出的圖案最漂亮!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動,拼好後,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在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自評、互評,並讓學生來說一說,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圖案。我想通過這個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相互參觀,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相互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提出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朋友,你打算怎麼把他們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呢?這個問題我會讓學生在小組內模擬說一說,然後,老師來做媽媽,學生來介紹。我想通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

第六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作業的佈置,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它既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的重要依據。佈置作業:同學們,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祕密:你們家裏的很多物品上都藏着這些平面圖形,回家後找找看,看誰找的多,下節課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是火眼金睛。

在教學結束前,我會對小組評價進行總結,評選出優勝組給予鼓勵、表揚。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後,來和大家說一說本課所用到的教學評價,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專家、評委!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爲“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爲“緯線”,爲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積累“棲息、寥闊、枯涸、清洌、夢寐”等詞語

2、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的語境和全詩的意境,品味詩歌意味雋永的語言美和明朗純淨的詩意詩風。

2、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健康的情感。

1、誦讀法。《秋天》繪寫出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用精闢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意味深長。學習這首詩,引導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體會三幅畫面組合成的流動又整合的詩意氛圍。

2、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全詩以“秋”爲線,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皆收筆下,每一句詩都是一幅詩意的畫面,學生通過對意象及組合的想像聯想,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比較閱讀法。將狄金森的《秋景》與課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的共同處比較鑑賞,使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情感、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2、說學法

我認爲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其中我把教學的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在“品秋”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2分鐘)

(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更是洋溢着歡樂的季節)

提及秋天,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碩果掛枝、糧倉滿溢、農人慰心的笑容。的確,秋天是一個成熟和收穫的季節,因爲土地是真誠、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穫”是秋天用收成證明着播種者的品質;秋天又是寬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腸去孕育勃勃生機的滿園春色。現代詩人何其芳以他敏銳的詩心捕捉,繪寫出了秋天的風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秋天》,體味動人的秋魄。(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誦秋(8分鐘)

本環節以讀爲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1、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2、學生聽朗讀錄音,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3、學生自讀與賽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4、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20分鐘)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四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1、 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2、 學生研讀全詩,說出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句子?並談出理由,逐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

3、 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4、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爲主,教師輔助引導爲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10分鐘)

這個環節着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

1、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體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體驗展開豐富的想像,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教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五) 拓展延伸(5分鐘):將下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國)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着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六、課堂小結

《秋天》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裏的各個意象和諧統一,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到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爲。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只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少年心事當拿雲”同學們請用你稚真的手筆,繪寫出人生的七彩畫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燦爛、更富有詩意的境界。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童年樂趣》是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裏的一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世界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課文主要寫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現出他有着相當高的音樂天賦,對音樂有着強烈的興趣。課文以時間爲序,記敘了“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號”的誕生過程。

本單元要求學生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想想名家是怎樣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這篇課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理解文章及寫作方法等知識的運用,也是對這些知識強有力的鞏固強化。綜合學段特點及對文本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認識“嗡、勉”2個生字;積累“惘然、一本正經”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童年的克利斯朵夫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瞭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爲: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認讀生字,讀通課文,會課前預習課文。本課雖然講述的是克利斯朵童年的樂趣,但他畢竟是天才音樂家,他的感受是與衆不同的',可以說與學生生活不太貼近。在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爲了讓他們能更投入到對文本的學習中來。在解讀文本時,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品出自己的味道。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略讀課文的指導只要提綱挈領,要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名著選文更是一個“引子”。只有藉助選文將名著引進課堂,培養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與習慣,纔是對名著選文的高質量教學。本課,我適度指導,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讓學生運用精讀的經驗學習略讀課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朗讀感悟法、分角色表演法等讓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捕魚的方法。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自學爲主,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學生通過默讀課文,自主整體感知故事;通過觀看圖文,自主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帶着感情讀等朗讀的方式,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的。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唱一首歌曲,上課鈴聲響後,我順勢導入:“同學們的歌聲很動聽,看得出來,唱歌使你們精神飽滿,爲上課作好了準備。的確,音樂讓我們身心愉悅,感受快樂,但每一首歌,每一段音樂都來之不易。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音樂有關,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克利斯朵夫。”我讓學生念克利斯朵夫的名字,觀看他的畫像,領着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去體會他的童年樂趣。接着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測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鞏固對生字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把課文的脈絡弄清楚,才能去細細品味重點的語句,此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我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提問去思考,能較快地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並逐步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反饋後,我在黑板上板書課文的順序:時間順序,課文的內容:寫樂曲、哼曲子、演喜劇、彈作品。

(三)細讀品味,感受樂趣,感悟寫法。

次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按時間順序,跟隨作者的步伐,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品味文本,感受樂趣,感悟寫法。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句子,想一想:抓住了人物的什麼特點來寫?然後交流自己的感悟。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扣住重點詞句多次朗讀,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體會小克利斯朵夫對音樂的熱愛,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感受他的音樂天賦。學習作者運用動作、神態、心理、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就很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感受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同時,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感悟祖父的愛。在學習課文的第四部分時,我讀旁白,讓學生分角色讀祖父和克利斯朵夫的對話,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採訪祖父:你爲什麼要把他哼的曲子記錄下來?切身感悟祖父的愛。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由於教學時間的關係,精讀課文教學可以更多地“咬嚼”和“解悟”,略讀課文教學只能就課文一兩處重點內容進行賞析。

(四)總結歸納,學以致用

在本課的最後,我通過板書總結歸納課文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寫作方法。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先理清文章脈絡,板書:時間順序及四個部分的小標題,在學習時,學到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則及時板書。這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就一目瞭然。爲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讓他們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樂趣,學着課文寫一寫。我還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書中的經典名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對於名著節選文,我以選文教學爲閱讀契機,巧妙設計“課前預熱——課上加溫——課後昇華”的名著熱讀三部曲;“課前邂逅名著,一見傾心;課上相約名著,刻骨銘心;課後熱戀名著,一往情深”。爲學生課外閱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爲學生鋪設一條高起點的閱讀之路。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兩隻小獅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課文圖文並茂,語言淺顯易懂,蘊涵了做人應該自食其力的道理。文章主要講述了兩隻小獅子的不同生活態度:一隻小獅子非常勤奮,每天練習生活的本領;另一隻卻認爲憑着父母的本領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於是,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什麼也不幹。通過一懶一勤兩隻小獅子的對比,以及懶獅子和小樹的對話,刻畫了一頭怕吃苦、想依賴的小獅子,並借獅媽媽意味深長的話語告訴孩子們只有勤學苦練,不依靠父母的本領和地位,自己擁有真正的本領,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課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對話,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獅、整”等生字。理解“整天、苦頭、滾、撲、撕、咬”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朗讀疑問句。

3、藉助相關語句瞭解兩隻小獅子的不同表現,爲感悟課文蘊涵的道理而鋪墊。

4、明白不能依賴父母,應該從小學習生活本領的道理。

重點

1、在具體語言環境下認識生字。

2、結合具體語言認識兩隻小獅子的不同表現。

難點

1、運用恰當的語氣朗讀懶獅子所說的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文對照,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分角色對話和不同的表達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

知道人應該自食其力,勤奮刻苦,克服依賴心理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抓住兒童喜歡和小動物交往,願意做他們的朋友這一特點,從小動物入手切入話題,親切自然,容易激發興趣。通過讓小朋友幫幫獅子媽媽的忙來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名字這一環節,引導孩子們仔細聽課文錄音,把握故事人物——兩隻小獅子的主要特點,並對文本進行再創造,在樂趣橫生的取名活動中,故事的人物也就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拉近孩子們和文本的距離。理解詞語從圖入手,激發學生的情感。比如理解懶洋洋這個詞語請學生模仿圖上小獅子的樣子,閉幕養神,翹起二郎腿,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朗讀、探究。有助於學生比較直觀地理解詞語的含義,變抽象爲具體。學生在興趣昂然的同時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詞義。又如:在鞏固識字時,我採取了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在強烈的參與欲中達到對生字的再認。

二、以讀爲本,在讀中感悟,讀中品味。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讀爲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充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加強生生合作,進行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體驗了學習的快樂。設計了四個不同方式的讀:1、請小朋友自讀,找小樹和懶獅子的對話;2、通過生生互讀,師生分角色讀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3、與小組同學加提示語合作朗讀故事,讀後互相評一評;4、鼓勵小朋友“展示性的”正確、連貫朗讀故事。多種形式的朗讀,促使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讀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感受,真正進行了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無論四自讀、小組讀、男女聲互讀、齊聲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如懶獅子爲什麼不練功呢?請學生在組內自由讀一讀它們的對話。小樹和懶獅子的對話通過找提示語個人讀,評價讀師生分角色朗讀對話。評議的同時隨機進行疑問句練習。這樣無須教師多餘的講解,學生就自然地在朗讀中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感悟中。學生學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樂而不爲呢?讀有所想,讀有所感,讀到深情之處,必有真情的體驗,那麼讓學生說出來,表演出來課堂教學就生動有趣起來。給小樹和懶獅子的第二次對話找提示語,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對課文的.理解,給人物設計不同的語氣詞。課文在他們的感悟中變成了童話。

三、挖掘訓練點,發展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社會的進步,成爲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足矣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在本節課的設計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要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如:在講到懶獅子說:“我纔不去吃那苦頭呢?”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勤獅子的表現,抓住“苦頭”一詞讓學生想象:它不想吃哪些苦頭呢?又如:當講到懶獅子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林中的大王很了不起,想依靠爸爸、媽媽生活而不學本領時,我就讓學生猜猜懶獅子不學本領以後可能會怎樣。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給課文添加提示語,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對課文的理解,給人物設計不同的語氣詞。課文在他們的感悟中變成了童話,而對自己再創造的成果,學生怎能沒有興趣呢?這也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添加提示語也有利於指導朗讀。通過添加提示語,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感悟這些語氣,體會人物的態度,並且在讀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這種情境。

四、注重語言實踐。

爲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給孩子一個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機會,如請孩子想想懶獅子今後應該怎樣,聽了媽媽的話懶獅子會怎麼做就是兩個挺好的訓練點,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探究式教學重視教學過程,“釣勝於魚”,知識是無止境的,課時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的課時內窮盡一切知識,關鍵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態度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現自己。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圓的認識》。下面我將從四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直線圖形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曲線圖形的起始課,通過對圓的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還爲今後學習圓錐、圓柱乃至中學的球體打下好的基礎。基於我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a、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發展空間觀念。b、在認識圓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悅。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能夠使用圓規熟練地畫圓。

教學難點:自主、合作探究出圓的特徵。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爲核心”的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爲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學法: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爲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

基於上述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爲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過程:

(一)尋寶中創造“圓”

教師活動:教師爲學生創設一個尋寶活動情境,小明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距離小明左腳3米。”同學們你們桌上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你能幫助小明找到寶物嗎?用1釐米表示1米,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認爲可能的一點或者幾點,再通過彙報交流,教師用課件依次出示學生找到的2個點、3個點……甚至更多的點,直到把找到的點連成一個圓。(板書:①是什麼?)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與嘗試中初步感知寶物的範圍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腳爲圓心,3米爲半徑的圓上。

二、對比中初識“圓”。

教師提問:爲什麼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個圓呢?(板書:②爲什麼?)出示課件:這些圖形的中心到各頂點的距離也是3米,難道這些圖形不是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嗎?

學生活動:讓學生利用“對比”的研究方法發現:正多邊形只是中心到頂點的距離相等,而到各邊上的距離並不相等;而圓是中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從而是學生體會理解圓的概念就是:“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教師引出《墨經》中的“圓,一中同長也”,一中即圓心,同長即半徑。墨子的發現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學生感悟到的是:中國語言文字是高度凝練與概括的,進而體驗到民族自豪感。

三、畫圓中感受“圓”。

教師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要求1、每人畫一個圓,大小相同,想一想你們是怎樣畫出大小相同的圓的?2、每人再畫一個圓,大小各不相同的圓。你們有是怎樣畫出來的?(板書:③怎樣做?)

學生活動:提出的問題後,自然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內的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得出結論:應如何畫圓,認識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通過小組合作總結的經驗,教師繼續提問:剛纔我們研究完了怎樣畫圓——我們是不是又應該思考“爲什麼這樣做”呢?(板書:④爲何這樣做?)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實踐的感受,再一次體會:因爲確定了圓心,確定了長度,所以畫出曲線上的所有點和圓心的距離都一樣長,這就符合了圓的特點——“圓,一中同長也。”符合圓的特點,當然就是一個圓了。

設計目的:將圓的特徵與畫圓的方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畫圓中感受圓的特徵,利用圓的特徵指導畫圓,突破了以往教學中,畫圓和圓的特徵相分離的教學方法。

四、應用中解讀“圓”。

教師活動:(出示籃球場畫面)籃球場的中間爲什麼要做成一個圓呢?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前面環節的時間研究,可以順利的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活動:再想想,怎樣畫這個大圓呢?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畫圓的經歷中體驗到不同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一樣的,讓學生體驗到認識事物“特徵”的價值,這樣的設計可以把經驗、直觀與抽象有機的結合起來了,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

五、再次尋寶突破“圓”。

教師活動:孩子們,我要告訴你們,科學家們還喜歡追問這個問題:“一定這樣嗎?”(板書:⑤一定這樣嗎?)請看——“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寶物一定在左腳爲圓心、半徑是3米的圓上嗎?

學生活動:這是對學生剛剛建構的知識體系的一個衝擊。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此時(老師出示半個西瓜的圖片),學生就會恍然大悟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圓是一中同長的,球也是一中同長的。不過,在一個平面內,“一中同長”的就是圓,不是球。

板書設計說明:小學數學,從做題意義上來講,很簡單;但是從奠基意義上說,卻很不簡單。讓學生從一個《圓的認識》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數學學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要說的課例出自蘇少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第六冊冊第八課《快樂卡通》。我將從教學理念與思路、教學過程、教法學法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學理念與思路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課型。本課例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讓學生學會認識、欣賞、設計卡通形象,提高造型表現能力。在我看來,卡通無疑是兒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學生喜愛。卡通文化中蘊涵着的豐富的美術語言是學生真正要學習的知識。通過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瞭解卡通,學習設計卡通形象並運用於生活之中。

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 知識目標: 認識卡通,初步學習卡通形象的設計方法。

2. 能力目標: 能獨立創造表現出心目中的卡通形象,初步具有合理美化身邊生活物品的能力以及再造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對學習卡通形象的設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體驗到創新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學習設計卡通形象的方法。

掌握卡通設計的三種方法:誇張、擬人、簡化。

二、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我依託學生生活環境、藉助學生生活經驗,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對比觀察。

本課的課堂教學具體環節如下:

1.情境導入。

通過動畫主題曲“一休哥、西遊記”情境導入,接下來出場的是《貓和老鼠》《唐老鴨》。讓學生觀察熟悉的各種卡通形象。

2.認識卡通。

通過對精彩的卡通形象圖片欣賞,讓學生了解到卡通在生活中的運用,並且認識卡通明星,初步認識到卡通的裝飾性。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衣服上、文具、書包

(1)嘗試訓練。

在音樂中,請學生畫一畫生活中常見的卡通動漫人物形象。分兩個環節,卡通王比賽和卡通王pk。

音樂聲中比賽開始。我爲學生遊戲準備的白色卡紙是十六開,爲了避免學生畫的過小,同時加快作畫速度,學生統一用油畫棒作爲工具。2分鐘的比賽很快結束,我隨機請兩位“小助手”選出了兩張作業張貼在黑板上,教學過程就進入到第三個層次。

(2)探究方法。

讓學生觀察兩張造型不一樣的卡通形象:飛天小女警——頭大身小;七喜哥——簡化;藍貓——擬人。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臨摹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這說明雖然學生愛看卡通、喜歡卡通,但還不理解卡通形象中所包含的美術語言,缺乏對設計方法的認識與掌握以及獨立創造形象的能力。通過分析這兩張圖片,學生很快總結出了卡通形象的特點:誇張,這也是卡通設計第一種方法。接着出現學生喜歡的飛天小女警的圖片,設問:“它是誰?你是怎麼記住它的?”師生互動交流後,學生認識到,把卡通形象的一些部位進行形狀、大小的誇張,可以衍生出許多有趣的造型。第二種設計方法是簡化。這裏通過直觀對比,圍繞“卡通和現實中的形象區別在哪”的問題進行探討,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卡通的造型簡練乾淨,只保留了事物的基本特徵,捨棄了多餘的東西。最後我出示卡通賽車和浪漫老鼠的佩羅圖片,設疑,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卡通明星是動物、植物或其他物體,卻有人類的表情和身體,這就是設計方法三:擬人。

(3)學習反饋。

進一步加深對剛纔所學知識的理解,也瞭解卡通形象的設計方法是可以綜合運用的。至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上述三個設計方法。

(4)互動參與。

結合所學方法,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在一張八開的白紙上合作完成一個有特色的全新卡通明星形象的設計。首先師生合作構畫卡通形象,這個過程就替代了表現技術上的演示。然後展示預設的卡通形象作品,說明上色和全部完成後的要求。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運用

優秀的教學設計需要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實施。我採取的教法主要是創設情境、遊戲啓發。

(1)創設情境,與美交融

(2)遊戲啓發,與生同樂

參與“卡通王”挑戰賽、還有 “卡通王PK”等,學生樂在其中,學習的效率也非常高。

2.學法指導

綜觀全課,學生的學法可以概括爲:積極參與、探究發現。主要表現在:

(1)參與實踐

(2)參與評價

(3)參與探究

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於認知主體的地位。他們自主嘗試,探索方法,發現規律,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是美術創作的源泉”這一理念。走入生活,貼近生活,

才能使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永遠都生機勃勃,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