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9.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爲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並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和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藉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爲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一》激趣導入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複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着三角形說,誰願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裏,(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A:我想知道怎樣畫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

1、影像激趣,整體感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角。

(媒體應用)《屏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摺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裏?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學生討論找角。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2)舉例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書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磚上有角。

(……)

(3)啓發學生用紙片折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摺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說折角的過程並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後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嗎?用這種方法可以折出多少個角?

(4)做活動角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爲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媒體應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係,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並彙報討論結果。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製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係。

2、通過感知並利用媒體,建立概念。

讓學生用剛纔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四個實物圖的角。

四個圖的角閃動,淡化實物外形,留下閃爍着的角。

讓學生嘗試歸納出角的組成。

教師訂正,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練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指導學生正確的畫角。

我們剛纔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讓學生討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學生嘗試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講畫法。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後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媒體應用)計算機出示畫角的全過程。

學生在本子上練習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說畫法並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4、歸納角的本質特徵。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討論。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5、練習:(屏幕出示練習)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ABCD

《三》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些什麼?

生:怎樣折角

生:怎樣畫角

生:怎樣比較角的大小

(……)

學生回顧小結。

《四》鞏固練習

1、找出下列圖形中的角:

2、比較角的大小。書58頁

學生先觀察得出初步結論。

(媒體應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

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結果。

(媒體應用)兩個角慢慢重疊。

引導學生找出比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媒體顯示)

4、(發展思維)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2

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說教法、學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找一找、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看得着、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老師帶來一些圖形朋友,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請學生把他們分成兩類。(生可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圓沒有角,其它三個圖形都有角。

2、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及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爲以後探索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見過生活中的角,並用手指一指自己身邊的角。

2、課件出示剪刀、鍾、紅領巾,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角藏在哪兒,用手指一指,並用課件演示請出這些角。

(二)認識角

1、摸角並感知角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和同桌說說發現。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認識角的頂點和邊

讓生彙報有什麼發現

生彙報:角有個尖尖的、刺手。讓別的學生摸摸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揭示:我們把這個地方叫角的頂點。

生彙報:角的兩邊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們把這樣的線叫邊。

再讓學生觀察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讓學生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請一位學生說出畫法,並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3、教師再示範畫一個角。

4、給角取名。爲了便於區別這兩個角,我們可以給它取名,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開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邊連起來,然後在它的後面寫上1,記作1,讀作角1,(師板書),第二個角讓學生取名,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角的幾何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找角,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度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

1、辨角(課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書中67頁指一指。

(設計意圖: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能力,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師出示活動角,並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玩一玩,有什麼發現,生彙報交流(板書: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請生將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後同桌的比一比,看誰的角大,誰的角小,並請兩位學生上前比,教師指導比的方法。

2、師拿出兩個角(一個邊長但張口小,另一個邊短但張口大)讓生猜誰大誰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隻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1、角的應用。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說出角的用處,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總結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了新知。)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同學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籠統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如此籠統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同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和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同學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從實物、平面圖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周圍許多物體外表都有角,瞭解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密切,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大膽嘗試。

3、教學重點:對角的認識。

4、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5、教材編排特點:先由實物入手,讓同學指、摸、感知角的形狀,然後利用折角,找尋角的特點。第三層,利用活動角大小的變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最後是畫角。總體來說,教材採取小步子,從形象直觀到籠統運用的編排,符合同學發展的規律。

6、教具準備:計算機設備、教學課件、自制活動角、三角板、直尺、紅領巾。

7、學具準備:自制活動角一個、三角板、直尺、不規則的紙。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上運用嘗試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發同學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以同學爲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探索數學規律,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製成生動、新穎的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橋樑,使同學在“寓教於樂,寓智於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結果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更重要,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對同學觀察、操作、歸類的思維能力培養,注重組織同學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啓迪,多向交流,儘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多一分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機會,多一些嘗試勝利的喜悅。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活動引入: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你們知道哪些圖形嗎?出示圖形,問有角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

意圖:根據二年級同學的特點,首先從同學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溢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運用合作的語言,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同學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發明力。

(二)導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習些什麼?

【意圖:在此讓同學談一談自身的要求,設置懸念,把同學帶入到嘗試新知的境界,讓同學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1、(準備題)出示實物大三角板,紅領巾,一本書,在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可以上來指一指,說一說,注意引導同學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意圖:在實踐中充沛感知角,讓同學儘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沛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嘗試題)利用自身喜歡的圓形紙或不規則紙折角,找出哪裏是角,摸摸有什麼感覺?請找出角的特點。

【意圖:小朋友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小朋友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優秀教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着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讓同學充沛感知角的內涵,並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出示有爭議的嘗試題:

出示摺好角的圖形 這是角嗎?

【意圖:“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律和方法,使同學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

3、嘗試練習題: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角?爲什麼?(小組間討論)

【意圖: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同學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同學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現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信息,區分真僞,分析對錯。既培養了同學數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展了同學思維,也發揮了同學間的相互作用。】

4、解決有爭議的嘗試題:

【意圖:同學利用自身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麼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5、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外表有角。

【意圖:由具體到籠統,又由籠統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同學在獲得了從感性資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結:第一階段的嘗試,同學在想、做、說中進行嘗試和探索,使同學對於教學重點角的認識有較爲深刻的理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嘗試:

(1) 和(2)兩個角一樣大嗎?請你想想方法。

【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讓同學自身想方法判斷,自身嘗試一下,從而找出好方法,爲同學提供了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想各種方法,養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1、教師講解並歸納: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嘗試練習題,鐘面的指針間角度的大小在變化,請同學判斷角度變大還是變小了。

【意圖:加深對教學難點的理解,是引導探究,深入理解的過程。組織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學難點”讓他們在嘗試中體味勝利。在小小的成績感面前,感受學習的快樂。】

2、同學自學畫角:同學看書後,畫一個自身最喜歡的任意形狀的角。通過師生討論、糾正後,再次畫角。

【意圖:學習畫角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內容,引導同學畫出任意的角,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們稚嫩的小手,畫出自身最爲滿意的角。】

(四)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數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數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

【意圖:動手實踐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同學利用擺一擺,數一數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新精神得到了展現。】

3、發展題: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着剪一剪:

【意圖:發展題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出現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同學的發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一數中,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學在交流、切磋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同學答,教師總結)

四、板書設計:

①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② 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③畫角:先點頂點再畫邊,

角的標誌填裏面。

【意圖: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出現同學面前,整體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分散難點,有利於同學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五、作業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並數出每種圖形裏有幾個角。

全課設計意圖: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以及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爲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 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裏,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關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2、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認識角是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時我認爲要想讓學生較好地掌握角的有關知識,關鍵是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四個數學活動: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練一練。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理性認識。

3、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課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做了如下設計: 讓學生張合活動角,感受從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的過程。通過張合活動角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還感受到了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然後再比較活動角,看哪個角大? 通過猜想、演示、驗證,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4、迴歸生活,瞭解角的應用

數學聯繫生活,數學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點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多處讓數學問題聯繫學生實際,如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課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如挖土機、剪刀的工作過程中都由於有角度的變化從而解決了實際問題,教師還讓學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畫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學具: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爲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低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爲什麼叫“三角形”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學生指角時多數是點一下)。

師:原來同學們心目中的角是這樣。(在黑板點一下)這是角嗎?看來指角還有很大的學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營造寬鬆、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繫實際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課本封面上的角爲例,質疑:怎樣才能正確的指出角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通過指角活動,明確角在學生腦子中的印象。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徵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讓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2)比一比:並引導學生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讓學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4)說一說:緊接着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着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實踐操作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範下,師生共同畫角。通過老師的板書,有助於規範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徵和畫角的方法。

4、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具體分兩步:

(1)遊戲:誰的手兒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動的角,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活動,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認識動態的角。使學生在玩中形象的領會到“角的大小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2)遊戲:誰的眼力好?

出示準備好的兩個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將難點分散到兩個遊戲中,使他們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練習八第3和第4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說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6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今天笑笑給大家帶來一幅畫,想不想看?

師課件展示主題圖,引起學生興趣,從畫中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由此導入課題,師板書課題:“認識角”。

(分析: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圖,通過讓學生找一找,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說角:角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處處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圓規、鐘錶的角……(課件演示:由實物抽象出角的過程)

誰願意說一下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角?(學生舉例)

2、畫角:學生嘗試在紙上畫出所喜歡的角(師巡視觀察)。

3、折角: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紙折出一個角,小組內展示(師巡視觀察)。

4、摸角:請大家動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發現什麼?師隨機板書。

5、介紹記法、讀法:角包括頂點、兩條邊以及兩條邊之間的區域。我們把兩條邊之間用一條圓弧連接,並在旁邊寫上“1”的話,就表示這是角1。記作“∠1”讀作“角1”(板書)

發散:如果老師寫的不是1而是2的話,怎麼辦?

6、用手勢說角:

7、學習角的畫法:回憶老師畫角的過程,怎樣畫角呢?學生說畫法,教師演示。

8、重新畫角:學生重新按順序畫角,(師巡視指導),生展示。

9、完成課本64頁的練一練。

10、判斷是否是角:

展示題目,學生初步判斷是否是角,和同伴說一說(小組合作)。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師評價。

(分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符合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一般規律,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表象積累,而且進一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實踐與應用:

1、出示活動角。師:這是一個可以變化的角,請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樣變化的?

2、學生操作,探究。

3、學生彙報: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角的邊的長度有什麼變化?

4、小結: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課本65頁(1)題。

(2)師出示兩個相似三角板,學生猜測兩個對應角之間的關係。學生操作對比。(師反問邊長的角爲什麼不比邊短的角大?)

學生操作,討論。

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沒有關係。

6、去掉1個角,是不是還剩兩個角?

7、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人體上有許多小祕密,請你試着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表示角,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合作,我們比比看誰找到的角最多。

學生合作在身體上找角。

(分析:教師先讓學生通過製作活動角判斷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然後製造認知衝突,想辦法比較兩個大小不明顯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較方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了新的比較方法。最後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三角形去掉一個角,是不是還剩兩個角”,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設計讓學生在身體上找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五、拓展:

展示角構成的圖案,鼓勵學生用角畫出更美麗的圖案。

六、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回家後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爲小課堂的延伸,成爲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也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教材一開始就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並通過例1,從三種實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礎上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說明角的特徵。然後再讓學生通過用紙來折角和用硬紙條做活動角等實踐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角,最後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角。教材這樣的安排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稱。

難點: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四、說教學策略

角對於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學生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讓學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這一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維、在練習中鞏固,在合作中學習。

通過“找一找、認一認、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五、說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鐵石 、圓形紙。

學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出示長方形圖、正方形圖、三角形圖後,請學生說一說下面各是什麼圖形,完後教師闡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樣的新圖形:它就是角,這節課只對它進行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角的的初步認識)

2、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 出示學校的一角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之後課件把校園圖中的角用明顯的紅色標識出來。

課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龍頭的圖片,再一次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 並把物體表面上的角請下來,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角,說說你發現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這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小組討論後彙報並引導學生得出:他們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兩條線,這時教師教師在課件上以一個角爲例,告訴學生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頂點,直直的兩條線叫角的.邊。也許在課的開始,學生對於自己所認識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數學性的,然而在這時,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這時候學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確的表象。

接下來請2個學生上來指指屏幕上的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

總結: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答案板書出來。

(2)判斷“練習中的第一題”

找一找,下面哪些圖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判斷,不是角的說說爲什麼不是角。(這個環節的目的也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訴孩子們,其實,不光在這些圖片中有角,我們的身邊,有好多角陪伴着我們。教師先以黑板面上的角爲例示範指出,再請學生在教室裏找一找並和同桌說一說,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小組活動後請若干學生向全班彙報找到的角,並指出頂點和兩條邊。

教師闡述:一間教室就有這麼多的角,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角更多了,你們課後可以再去生活當中找找。

這一環節讓學生鞏固了數學中的角後,讓學生回到生活,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更理性地找角,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和能力,也讓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折角

當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後,讓學生折角,把準備好的紙,在教師的引導下折出自己喜歡的角。然後讓學生觸摸角並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這過程能讓學生從視覺感受的方式過度到觸覺感受,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4、活動角

讓學生把手上的活動角變得大點怎麼變?再變大點怎麼變?變小點怎麼變?再變小點怎麼變?如果把做好的角的邊剪掉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如果把角的邊延長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並把結論板書。(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的認識,初步感知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並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思考、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5、動手畫角

教師闡述:你們剛纔認識了角,也會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畫一個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師先示範畫一個角,強調要用尺子畫,再讓學生嘗試畫角。教師進行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待學生完成之後,請幾名同學在幻燈片下向全班展示畫好的作品,其他學生對其作品進行評價。

6、小結

(1)小朋友,這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通過這一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小朋友通過這一節課對角進行了一番初步認識,其實,在角的世界裏還有很多祕密我們沒有發現,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探究它的祕密。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8

教學內容

北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67至68頁"認識角".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2.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

3.通過"擺一擺""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角。

4.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踐對角有直觀的認識。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製作電腦課件一份。

學生準備:每人準備1-2支鉛筆。

一、 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喜歡)今天,老師想帶領大家一起去遊覽一個充滿奧祕的地方,你們願意嗎?(學生答:願意)那好,請大家跟着我一起進入"角的世界".

(課件出示一組南浦大橋的圖片)首先,請大家一起觀賞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橋——南浦大橋。這座雄偉壯觀的大橋位於我國上海市的黃浦江上,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國人民的驕傲。

你們看,在橋面上塔栓和纜索組成了許多優美的角,並且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成了美麗的圖案。到了晚上,在燈光的映照下,這些角的圖案顯得更加美麗。

其實,除了我們剛纔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許多物體的表面也都有角,你們願意和老師一起去找到它、認識它嗎?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新的內容:認識角(出示課題)二、 探索新知1.認識角及各部分的名稱(1)找一找

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出示剪刀、鐘面、紅領巾圖)你們看!這是什麼?

這些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物體,在它們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發現它藏在哪裏嗎?(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顯示物體表面藏着的角)老師:同學們真棒!觀察得很仔細。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只要我們平時做個留心觀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擺一擺

雖然你們能很快地找到物體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師要你用兩支鉛筆擺出一個角的形狀,你能辦到嗎?請你們同桌兩人一起試一試吧?

(3)認一認

課件顯示學生擺出的圖形,同時出示另外兩種不同的擺法,引導學生找到不同之處。再判斷哪個纔是角。從而讓學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徵是: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用" )"在圖中標出角並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老師:你能指出剛纔擺出的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什麼地方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通過擺一擺、認一認,你能發現角的世界裏的祕密嗎?

祕密之一:一個角是由1個頂點2條邊組成的。

2.比較角的大小並發現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或無關。

(1)擺

過渡:通過努力,你們已經很快地發現了角的第一個祕密,接下來我們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祕密,你們願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好!這次挑戰的主題是"擺",老師希望你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用原來的那兩支鉛筆擺出一個比原來更大的角,有信心嗎?試試看吧。

老師:你是怎麼辦到的?誰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悅?(老師邊聽回答邊演示課件中的活動角展開與復原的動畫過程。)通過這次的活動,你能把角的第二個祕密補充完整嗎?

祕密之二: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 );張口越小,角就( )。

請你把這個祕密告訴你的同桌。

(2)比

過渡:通過大家的努力,老師宣佈:你們的第一輪挑戰成功!現在,老師要向你們發起第二輪的挑戰,這次的主題是"比".(課件出示)通過比較,根據兩種不同的情況(兩個角大小區分是否明顯)引導學生得到不同的比較方法。(老師用課件着重演示角3與角4通過重疊比較大小的過程。)角的大小比較方法:1.直接判斷。

2.重疊的方法。

(重疊時要注意頂點和一條邊對齊)

(3)猜

對於第二輪的挑戰同學們完成得不錯,現在我們要進入最後一輪挑戰——猜。(課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兩個角)通過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說說角的第三個祕密嗎?

祕密之三: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 )關。

三、 鞏固練習

過渡:同學們,你們不但敢於接受老師的挑戰,而且在挑戰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懈的努力,最後取得了挑戰的成功。你們真是了不起!

接下來,老師要看看你們能否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件出示)1. 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2. 數出圖中各有幾個角,並用")"標出來。

(着重講講最後一幅圖中橋洞與兩邊形成的圖形不是角及原因。圖2與圖3學生只要找到內角就行,如果部分學生能找到外角就給予肯定與鼓勵。)3. 判斷。(注意引導學生說出錯的原因)4. 擺一擺:用三支鉛筆你能擺出三個角嗎?試試看。

(讓學生各顯神通,充分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師根據不同的回答展示學生的作品。)四、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或發現了什麼?與大家談談你的收穫。

啓發學生:生活中處處有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即興找一找。(如桌面、門窗等)老師:是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角,除了我們剛纔發現的那幾個祕密以外,角的世界裏還有很多的祕密,老師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長大以後去探索和發現數學世界裏更多的祕密!像中國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南浦大橋那樣,靈活運用它們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課件出示結語)組織學生用《兩隻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聲中結束教學。

五、 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本課例充分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觀察、操作等活動機會組織教學。

首先通過"找一找""擺一擺""認一認"的活動讓學生抽象出角這個幾何圖形,同時瞭解角的基本特徵;其次,通過"擺""比""猜"的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初步認識角的大小與張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爲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本課例利用幾何畫板軟件製作了可活動、可變化的課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3、重點和難點

在以課程標準爲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爲本課時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說學生

思維能力: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爲主

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爲主

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說教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爲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爲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導入:

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裏,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爲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通過剛纔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纔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爲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

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

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着這兩個問題思考: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小結

總結今天學習的知識。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會用直尺畫角。

2. 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根據角的特徵辨認角。

教學難點:通過角的特徵會畫角。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裏可熱鬧了。看,今天在校園裏來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發現它了嗎?請你快把書打到38頁,看看“角”藏在哪裏呢?(彙報)

2、 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真是太強了,那麼現在請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表面上藏着角?你還在哪裏發現過角?你能說出來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角?

3、 那你願意到數學王國裏認識“角”這個好朋友嗎?(板書)

二、 初步認識認識

1、 不管“角”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哪裏你都能找到,那麼在數學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想看看嗎?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這個點摸摸,說說什麼感受?這是角的頂點。(讀)現在請你摸摸這兩條邊,什麼感受,這就是角的邊,(讀)一個角有幾條邊?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讀)

3、 請你用三角形中的一個角,給你同桌介紹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稱。

4、 你能指出黑板這個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5、 練習。你能在判斷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嗎?

三、活動:既然角已經和我們成爲了好朋友,現在讓我們站起來,擺個有角姿勢。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規則紙)我們玩的高興可是這張什麼也不是的紙先生不高興了,他也想和角成爲朋友,我們能幫他找到角嗎?我們可以動手摺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紙按平,然後再折。

2、請你把摺好的角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折出的角一樣嗎?你發現了什麼?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貼三個)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個角大嗎?紙先生高興了,現在把你的紙先生放在桌位裏吧。

3、我們還可以用兩條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個活動的角呢。這圖釘就是角的頂點,這就是兩條邊,現在請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做一個活動的`角。

4、誰願意和我比一比誰的角大?(兩條邊開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這兩個角誰大?雖然這個角的邊很長,但是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也就是說角的大小和邊沒有關係,角的大小隻和兩條邊開叉的大小有關。

四、畫角

1、角已經和我們成爲好朋友了,讓我們來畫畫角吧。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讀)

2、請你認真看。教師畫,先畫一個點,然後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就能畫出一個角。(強調向不同方向)

3、畫角時要牢,先畫定點再畫邊,現在請你畫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們手裏都有三角形,請你拿出來,它有幾個角?給你一把剪刀,你能讓變成四個角嗎?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

2、給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擺出角嗎?

六、全課小結

1、這節課就要結束了,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老師嗎?

2、說一說,這節課你的收穫。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 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1、操作法

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看得着、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觀察思考法

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儘量體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上課時,我出示一個“圓”和一個“正六邊形”,讓兩名學生上臺做滾動實驗,看哪一個圖形滾得遠。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其中的奧祕,發現到正六邊行有角,阻礙了滾動的力量,所以滾的慢,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角”。

(二)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後,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儘量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爲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循序漸進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觀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題圖,指名學生到臺前來指一指,說一說圖中的物體哪些地方有角。然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有角,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並讓學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讓生用紙條動手摺出一個角,學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這樣通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到半抽象,再讓學生觸摸角的各部分,學生可以感覺到尖尖的頂點和直直的邊,然後讓生觀察結果和屏幕顯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讓生概括出角組成是由1個頂點和兩條直邊所組成的。並教予學生作角的標記方法。

3、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對角的.組成這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給學生出示“判斷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這個練習,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加以鞏固。

4、在比較角的這個環節中,我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親自去實踐體驗,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成一個活動角,再隨意扯動角的兩條邊,觀察角的變化,並在小組討論,得出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結論。

(三)觀察比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課件出示兩個能明顯區分大小的角,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能辨別出角的大小,但對於兩個邊長短不一的角,這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學生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說法不一,這時我採用課件演示比較的過程,用重疊的方法把兩個頂點重合,一條邊也重合,再比一比哪個角大。通過操作和展示,引導生歸納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四)、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並把它們標出來。

2、 課本第68頁上的“比一比”的第(1)題。

3、 找一找下圖中有幾個角?

(五)、總結延伸,佈置作業。

本環節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知道自己一節課來有什麼收穫,同時佈置一些課外作業,以進一步鞏固熟練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① 課堂總結: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我學到了什麼?

② 佈置作業:

回家後找一找家裏面的東西哪些有角。

五、說板書設計(略)

整堂課設計,我始終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觀察、操比、演示、比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口,爲學生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2

各位領導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認識角”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材: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67-68頁)。新課標中提出了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的過程。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關係,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2、學生分析:在生活中,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

3、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

爲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並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依據課標要求,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1、操作法

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看得着、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觀察思考法

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整堂課設計,我力求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觀察、操做、演示、比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口,爲學生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教學理念。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畫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學具:三角板、吸管、幾個大小不同的角等。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爲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低年級的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知道它爲什麼叫“三角形”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學生指角時多數是點一下)。

師:原來同學們心目中的角是這樣。(在黑板點一下)這是角嗎?看來指角還有很大的學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營造寬鬆、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繫實際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課本封面上的角爲例,質疑:怎樣才能正確的指出角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通過指角活動,明確角在學生腦子中的印象。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徵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讓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2)比一比:並引導學生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讓學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4)說一說:緊接着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着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實踐操作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範下,師生共同畫角。通過老師的板書,有助於規範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徵和畫角的方法,

4、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具體分兩步:

(1)遊戲:誰的手兒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動的角,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活動,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認識動態的角。使學生在玩中形象的領會到“角的大小與它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2)遊戲:誰的眼力好?

出示準備好的兩個大小相同,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將難點分散到兩個遊戲中,使他們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練習八第3和第4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3、重點和難點

在以課程標準爲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爲本課時教學;

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說學生思維能力:

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爲主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爲主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說教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爲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爲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導入: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裏,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爲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通過剛纔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纔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爲教學服務。

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着這兩個問題思考:

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課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小結

總結今天學習的知識。

二年級角的認識說課稿15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爲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爲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爲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着,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啓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後,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後讓學生隨着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爲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爲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爲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爲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繫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着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爲動,化難爲易。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爲學生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爲直觀,變靜爲動,化難爲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爲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着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學生:剛纔,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導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豔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後,才問學生:剛纔是什麼聲音?對,剛纔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自然地導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於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徵來判斷一下。然後投影出示一隻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並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並不比我大,那麼,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噹噹裁判。並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後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幹,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爲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總之,教學中我本着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設計中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