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旋轉教學反思

旋轉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7.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旋轉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旋轉教學反思

旋轉教學反思1

一、讓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

一開課,首先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並緊接着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旋轉現象,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旋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直接就拉近了本節課和學生的距離。緊接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研究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二、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天地

教材選擇鐘錶上指針的旋轉引入本課,因爲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他們可能從四五歲開始就認識鐘錶了,再加之小學低段對鐘錶進行了系統的學習,所以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積累,用它引入,馬上就能喚起學生已有的這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對新知的探討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探究旋轉的.三要素時(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畫一畫,比較逐步體會旋轉的三要素,在這兒我要特別強調“體會”,不是在教師的傳授中讓學生認識到旋轉的三要素,而是讓學生在體會的基礎上再認識。新課標提出不能只把學生僅僅看成知識的容器,而應立足於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所以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就特別注重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學生認識旋轉的三要素的過程中,逐步讓學生總結如何用語言描述旋轉的三要素。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特別告誡自己不要從自己的嘴中告訴學生應如何描述,讓他們通過對旋轉三要素本質上的理解,通過自己說,聽他人描述,經過比較,通過思考最終總結出如何來描述旋轉現象。

三、線上教學讓學生更加形象地認識到旋轉的本質

新知探究的最後一個層面: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度後的圖形。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當然對於一個班的學生而言,水平又是參差不齊的,那麼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時,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通過圖片畫圖功能,讓學生直觀的感知線段旋轉的本質:一端固定不動,另一端可以沿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即順時針、逆時針),讓學生感受到線段的旋轉有用圓規畫圓的感覺,同時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旋轉不會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爲了照顧空間想象能力差的同學,通過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新知。總之,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始終是以學生的學作爲核心的,而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自建過程。讓他們成爲課堂上的真正主角。

三、努力發揮好教師是引領作用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雖說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老師的引領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教師有效、有序的引導下讓學生在正確的航向下充分地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眼、耳、口各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爲了讓學生自主生成新知,在如何引導學生上我做了以下嘗試:1、利用觀察、操作進行引導。這個在第二部分中我已經談到了,不再重複。2、有意製造思維上的矛盾衝突,在對比中進行引導。比如讓學生認識旋轉中心時,我有意對指針的旋轉作出錯誤的演示,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對於旋轉現象首先要認清圖形是繞哪個點旋轉的。認識到旋轉中心的重要性。3、借力發力,讓會的學生引導不會的。這樣一方面讓會的同學真正體驗一把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又讓他們經歷了一次再度深入思考的過程,畢竟,會畫和會講還是有質的區別的。

四、兩個取捨

1、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最初我還想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服務生活這一思想,所以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欣賞利用旋轉設計的美麗圖案及利用旋轉設計的舞臺造型,如千手觀音的舞臺造型,還有其他的一些舞蹈造型圖片。但又考慮到導入用時太長,有點喧賓奪主,所以捨棄了這一初衷。

2、要不要複習"平移",並拿平移與旋轉進行比較。最後考慮到本單元的第三節:圖形的運動,就會綜合運用到平移、旋轉、軸對稱,同時爲了使本節課的重點更加突出,所以也就放棄了這一想法。

旋轉教學反思2

聽其他老師說過〈平移和旋轉〉是本冊教學的一個難點,尤其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也聽過很多老師公開課講〈平移和旋轉〉這一課,精緻的課件,條理清楚的引導讓人折服。前幾天我就開始思考該怎麼上這節課?用課件還是教具還是讓學生自學課本?

今天,我是這樣來教學這一節課的:

1、從一兩個生活事例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

2、說說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3、利用小黑板上的方格和兩個彩紙做成的小房子進行平移。平移幾次後,引導學生討論:向右平移5格時,兩座小房子之間是不是空5格?爲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出:數方格時要從原來房子的左邊到目的地的左邊,右邊到右邊……即要對應。

4、自學課本41頁,先獨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平移的方法。

5、完成書上練習十的作業。

無心插柳柳成蔭。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亮點:

1、孩子們對平移和旋轉感性認識比較豐富。如洗衣機洗衣服是旋轉,轉筆刀削鉛筆是旋轉,螃蟹移到是平移,插門這種運動是平移等。

2、學生們通過實際操作對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學也是這樣的:不同的內容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展示,比如今天的平移學生通過實物操作效果可能比多媒體的演示更直觀,更容易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

旋轉教學反思3

本課通過“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師生互動、探索新知;啓發引導,拓展思維;人機互動、欣賞圖案;動手實踐、設計圖案;效果評價、回顧反思。”的一系列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在多次試教的過程中,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點滴。

1、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創設生動、直觀、形象、快捷的學習情境,爲學生所喜愛,使學生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通過教授本課,更加認識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僅可以爲數學課堂創造良好的情境,還能爲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創造空間。如:大膽的設計了數學萬化筒的教學環節,學生真正感受到圖形旋轉的美、圖形旋轉的奇妙。而且體現了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的完美整合。同時,也感受到只要爲學生提供可行的空間,他們想象的魅力是無窮的。如: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基本圖形設計圖案,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是無窮的,創造的圖案非常美。

2、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然後學生在電腦上操作,輸入自己的答案,電腦隨機演示學生的答案給予驗證,實現人機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有助於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思維、培養空間想象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學生提出“如果旋轉到圖形4,你有哪些方法,”這個問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學生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如:學生提出“如果繞着圖形4右下腳的點旋轉,得到的又是什麼圖形呢?”當時電腦上沒辦法實現學生的願望,我先表揚他愛思考,然後請他等會在設計的時候,自己用這個圖形去試一試,看能得到什麼圖案。最後希望他長大後,能自己設計這樣的程序,讓數學學習更精彩。

3、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自己的發現與感悟,學生知識的建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新知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先用學具操作,然後交流彙報,再通過電腦的動態演示,二者結合使學生獲得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資源。而且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感受旋轉點的重要。探究點、方向、度數這三要素的作用。 4、結合學生情況,合理使用教材。如:教材有兩幅圖案,我只選用了一幅。根據課堂需要,刪掉了第一個基本練習題,而在第二個練習題裏增加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把生活中的一些關於圖形旋轉的圖片、有圖形旋轉圖案的.實物添加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會發現。

二、感悟不足。

1、學生在探索後的敘述中,語言不夠完整,教師應及時給與指導,並投入精力讓學生語言敘述儘量完整。其實,課堂上必要的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必須的。

2、課堂容量比較大,圖案設計沒有如期完成,最後留爲課外作業。

3、在圖形a繞點z順時針旋轉90度,設計圖案時只顧及了黑板上合作設計的同學,沒有顧及到下邊在小組內合作設計的同學,應該在展示圖案時詢問學生剛纔的合作中有沒有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4、在鼓勵學生提問題的環節,爲了提的問題多一些,學生解決的問題多一些,同時節省一些時間,沒來得及讓學生在互動課件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實應該展示一些學生的答案,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同時鼓勵學生課後繼續登陸陝西師大附小網站,根據這個課件提出問題,並在電腦上驗證自己的答案,鼓勵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旋轉教學反思4

《平移和旋轉》是人教版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從教學意義上講,平移和旋轉對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雖然平移、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平移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爲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理解,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呢。

我反思整節課的教學實踐,覺得以下幾方面比較成功: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新課伊始,我就讓學生通過課件瞭解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的情景(遊樂園的遊樂項目):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接着讓學生觀看畫面,親身模仿這幾種遊樂項目的運動現象,然後讓學生分類,講述爲什麼要這樣分,引出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物體的運動現象。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現象以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進行討論:生活中你看過哪些平移和旋轉現象。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都能講出一些常見的如:拉窗簾、風扇的轉動、屏幕的升降等,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辨析了日常生活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象的認識,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

二、讓學生動手自主探究,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

在學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後,我讓學生用學具在桌面表示平移和旋轉,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更讓學生對平移和旋轉有了深刻理解;同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種現象,在課堂上,我還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做了平移和旋轉的遊戲,引導學生利用肢體現場體驗,在教室裏左移、右移、在原地轉圈,來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建立對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較豐滿的表象基礎,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準確地鑽研、把握教材。

正確畫出物體(或圖形)平移的圖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如何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由於二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他們觀察圖形的平移常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學生往往會把兩座小房子之間的距離看作是平移的距離。於是我由遊戲引入:聰聰和明明搬智慧樹,到達後卻發生了爭吵。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一下子就提起精神了,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圖形在方格紙上的'平移的學習中。然後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了解怎樣的一組點或邊叫做對應點和對應邊,然後全班一起數格子、討論交流,最後總結出方法:只要找到一組對應點,這一組對應點之間有幾格就是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了幾格;平移各個對應點再將對應點連線,由此來畫出物體平移後的圖形。

但縱觀課堂,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處理不夠妥當:

1、在認識平移與旋轉的時候,教案的設計是先讓學生分類再講述爲什麼這樣分。但我在巡視中發現分類情況五花八門,怕學生意見不統一,於是我就先講述分析了各種遊樂項目的運動方式,再分類,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性和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2、沒有很好地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找對應點和對應邊時,多是老師或個別學生示範,大多數學生在下面聽,導致了有部分學生知識掌握不夠到位。如果能讓每個學生都有了思考的過程,再親自來數一數、說一說、畫一畫,那麼學生的參與熱情會更高,重難點也就掌握得更好了。

旋轉教學反思5

在以前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總是過於生硬地、直接地將“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進行平移的方法”“拋”給學生,那麼這些知識彷彿是“從天而將”似的,學生往往會不知所以然。改進教學策略之後,我在設計預案時注意改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使數學教學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以上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探索空間, 促使學生在嘗試探索、挑戰困難的過程中去積極思考、合作學習,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方法,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智慧,這種智慧就更具有長久性。同時 讓學生在“火熱的思考”中,體驗、發現數學的本質意義,感受數學的真與美,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數學的現實性、實用性;讓學生在“再創造”的活動中,學會數學化,學會數學地思考。學生也在辯論和比較中相互學習,在解決他們自己的“知識衝突”中國共產黨同促進。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節課的教學本着“讓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將圖形進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在教學中力求體現:

1、活動化的教學形式。數學教學應是活動教學,要儘可能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本節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探索。

2、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 數學課程標準 》 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這節課的學習背景都是生動的生活實例,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3、自主化的學習方式。 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我較多采用的是單一的啓發式,設計較多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和思考。後來我知道 教育不能限制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地生成。()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創新。

4、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材只是爲學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轉的實例,同時教材又是靜止的、平面的。爲了克服教材的侷限性和單一性,本節課結合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更爲直觀、更爲生動的體驗。

5、情意化的情感體驗。新課程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我在設計這節課時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培養,並將它們有機整合在教學中。馬教學反思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反思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旋轉教學反思6

平移和旋轉主要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課程標準》只要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有一個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因此,我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火車、觀光電梯、風扇葉片、飛機螺旋槳,對平移和旋轉現象再現,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

觀察感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轉”時,出現四幅圖片,有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演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而講不同的運動方式加以區分,根據各自的特點得出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初步瞭解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緊接着有學生先想象再用手勢演示,在頭腦中構建起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然後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這裏我從生活入手,拍攝身邊的常見現象,(如:轉門的旋轉,車門的開關,方向盤的轉動)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興趣濃厚。這裏我將書本例題中的鐘擺圖加入進來,不演示,直接讓學生尋找,學生髮現時針分針的運動是旋轉,然後演示鐘擺,部分學生認爲是平移,我做了個簡單的演示,使學生在演示中明白:旋轉是圍繞着一個點或一根軸做圓周運動,鐘擺的擺動其實是圓周運動的一部分。最後安排了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的認識。

創設情景,揭示特徵。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創設了一個“小鳥爭先”的故事,在故事中,讓學生明確什麼是對應點,並得出“物體在平移時,各部分移動的距離是相同的”。藉助課件演示,學生在輕鬆地故事中很快得出了結論,這爲數平移情況或是畫平移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在數和畫的環節中,因爲有了上面的鋪墊,學生很快歸納出,先在原圖找點,再在平移後的圖形中找對應點,接着數一數這組對應點中間隔多少距離。在畫圖時,更加容易的發現了繪畫的技巧:先找點,在移點,最後將平移後的點連起來。

旋轉教學反思7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好處上講,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轉換。透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使用更準確、更具體的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同時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感知它們的作用,並建立空間觀念。爲了便於兩種變換的比較,我們將平移和旋轉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同時思考到二年級的學生理解潛力有限,所以將“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這一教學目標放到下一節課。實踐證明,這樣的安排是適切的。根據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節課的教學本着“讓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切入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互相合作,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數學。回顧整節課,我覺得以下幾方面做得較爲成功:

一、從身邊選取熟悉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

平移和旋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學生已有必須的經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孩子身邊選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學習材料,如風車、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課本等學習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例子,舞蹈,魚兒,本地寺廟大殿平移的新聞報道等。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認識平移和旋轉,在玩中體驗平移和旋轉,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又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讓學生參與超多的體驗活動,認識平移和旋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皮亞傑認爲:“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樑。”這節課中,我組織了比較多的體驗性活動,讓學生透過有好處的數學活動學習理解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課前玩玩具,觀察、模仿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況並進行分類,平移課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跟老師一齊跳舞等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平移和旋轉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在難點處巧妙設置問題情境,引發認知的衝突,探究圖形的平移距離

針對“數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距離”這一難點,我們創設了這麼一個問題情境:魚媽媽和魚寶寶同時從同一齊點向右平移不同的距離(魚媽媽移動後的尾巴與移動前的魚頭之間有三格的距離,魚寶寶移動後與移動前頭尾相連),在數魚媽媽平移的距離時,多數學生誤認爲平移前後物體之間的距離即爲平移距離(即3格),緊之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數魚寶寶平移的距離(平移距離爲0,即沒有平移),結果與學生實際看到的現象產生矛盾,從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後再透過獨立嘗試、合作交流構成正確的方法。

四、把學生置於優美的教學環境中,感受課堂的魅力,增強熱愛數學的情感

這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沉浸在宜人的“綠色”課堂生態環境和鮮活的充滿童趣的教學情境中,動聽的音樂、色彩鮮豔的畫面、優美的舞蹈、動態的課件演示、真實的新聞報道、師生互融的自由對話、充分展示知識構成的細微過程,構成了一個讓人賞心悅目的課堂教學佳境。學生在此氛圍中,受啓發、激靈感,欣賞美、創造美,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當然,這節課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期望同行和專家們能不吝賜教,給予指正,謝謝!

旋轉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圓柱和圓錐,瞭解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徵,知道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件演示可以觀察到圓柱是有長方形旋轉得到、圓錐是由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的。在課件中體現的是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關注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在認一認中,重點是讓學生知道圓柱、圓錐的底面、側面、高。

旋轉教學反思9

圖形的旋轉是在第一學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和提高。在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本課在此基礎學習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後的圖形。講完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學生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旋轉變換,在畫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度時,出現了很多把平移當旋轉的情況以及不會畫或無從下手的情況。學生們沒有觀察旋轉的特徵:兩條對應線段的夾角就是旋轉的角度,來驗證所畫旋轉圖形是否符合條件,特別是遇到更復雜的圖形就更手足無措了。

在本節課的上課伊始,我由一個鐘面引入, 從鐘錶的指針旋轉開始,讓學生體驗了線段的旋轉,瞭解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然後再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風車的旋轉,體驗了整個圖形的旋轉現象。對於動態演示的旋轉過程,學生們看的很清楚,只是單純的觀察來說,好像感覺很簡單,都能看明白,但動手畫旋轉圖形時,卻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甚至一些好學生對於整個圖形的旋轉還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該怎樣去畫。現在回憶起來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對於畫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與中心點連接的線段,然後將這些線段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連接其他的'線段,整個圖形也就旋轉了90度。可學生們畫出來的圖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真感覺這節課上的很失敗。

本就知道旋轉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上課時已經很注意,放慢速度盡最大的可能講清楚,多演示,增強直觀性,沒成想效果還是這樣。反思其原因,我認爲在課堂上只重視了自己講得清楚,不停地講,不停地比劃,但是學生們卻坐在下面被動的接受,他們一節課下來真正能記住的又有幾句呢?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多多參與其中,說一說,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動手去旋轉一下試一試,看一看,這樣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印象,會不會比我的傳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從中還反映出一些問題,孩子們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間觀念太差,亟待進一步加強,完全不知道旋轉是怎樣一回事,甚至不知道這節課是幹什麼呢?不能想象到圖形旋轉之後會到達哪個位置,是怎樣的?這都不利於學生準確畫出圖形。

這節課對於我,對於每次教五年級的我都是一個困惑,不知該怎樣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望賜教。

旋轉教學反思10

執教這類課,始終有着”衆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奇妙感覺。

知識是粗淺的。"移動"、"旋轉",是scratch控件中的基礎模塊,實現最簡單的程序——讓角色動起來。在備課過程中,始終無從下手——知識點太簡單了,難道我只能讓角色學會“直立行走”麼?如何構建有意思的課堂?如何讓學生對scratch的興趣繼續保留?甚至進一步提升他們對scratch的認識,思緒不斷!

備每節課我都希望能夠實現這樣一種效果,用簡單的現象來說,那就是教學設計要讓學生髮出”哇“的叫聲,這就對了。

哇,哇在哪裏?哇在”竟然還可以這樣“!是的,當我的設計達到這個地步,那便可以了。當最後一開始的風車隨着我說話的聲音大小進行變化,那熟悉的令人期待的哇聲,終於再次響起

接下來,我要思考的,便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我一步一步的”陷阱“中嚐到“山道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是被我“圈”進來了。課堂前15分鐘,是最粗淺的知識梳理。這15分鐘,是本課教學的基石,這高樓能不能成型,就得看這基石牢固不牢固了。在教學中,關注知識的細節,追求入木三分。讓學生徹徹底底的吃透知識技能的要點。從知識點中,掘取出三個關鍵性問題,在案例的分析和製作中,反覆讓學生思考、咀嚼,領略問題的關鍵,真正掌握知識要點。

接下來,那便是甩手掌櫃的下午茶時間——設置了三個主題,讓學生自己選擇進行創作。在素材中,有微視頻的幫助,有文本的提示,這些都足矣給學生放飛插上有力的翅膀,讓他們如虎添翼一般放心飛翔。對學生創作的評價,我採用了智慧樹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創作後就在標籤寫上自己的名字和主題,張貼在智慧樹上,看着一顆顆智慧果的生長,分明,看到了學生思維的跳躍和智慧的生成。

中華文字中,最神奇的莫過於“如果”二字。它給人無限的.遐想,在“如果”的世界中,你可以暢想一切,成就偉大的自我。但也就“如果”二字,讓多少悔恨加劇。好吧,gosh,就給我一次如果的機會:如果重新來過,在”珍惜時間“主題中,我會設計一份表格學件,引導學生理清時分秒之間的關係,這樣,就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創作的成功機率。如果重新來過,我會毫不吝嗇的再用2分鐘,和學生們仔細瞧一瞧那神奇的”聲控風車“是怎麼實現的,因爲這樣,學生對scratch的認識便會來一次質的飛躍。可惜,當下過於保守,放棄了這次良機。如果重新來過,我興許會對拓展任務進行系統的安排,讓任務的難度層次呈現螺旋上升狀態,而非如今的散漫編排,雖然尊重了學生的自由選擇,但學生在選擇主題的時候,運氣已經悄然影響着成功與否。

可惜沒有那麼多如果

但,課堂是神奇的,就像那聲控風車一樣,在我們創新創造的吶喊聲中,學生的智慧火花不停的旋轉、旋轉、旋轉——根本停不下來!

旋轉教學反思11

平移和旋轉主要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新教材在這一節的安排只要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一個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離這一部分內容放到了高年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課的導入部分我用了動態出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摩天輪、旋轉門、觀光電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樓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類,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從而形成表象,引出課題;然後再讓學生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運動,體會兩種運動的區別;最後觀察平面圖形也就是自主練習1中的題目,我不給學生動態的演示了,讓孩子自己發揮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想象能力來判斷平移和旋轉現象,再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在本課中,有兩個地方學生遇到了分歧,一個是對盪鞦韆的運動方式的判斷,另一個是對物體平移後的樣子的判斷。處理第一個分歧,我給學生出示的是個動態盪鞦韆的圖片,上面清晰地顯示了鞦韆動起來是圍繞着一根軸在轉動,這個時候我給學生解釋旋轉是圍繞着一個點或一根軸做圓周運動,盪鞦韆的運動其實是圓周運動的一部分,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盪鞦韆爲什麼是旋轉了;而另一個分歧是在做課後練習的時候,學生並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就去連線了,故把形狀相同的兩幅圖連在了一起,其實還是對平移的特點沒有弄清楚,於是我從講臺走到學生面前再向後轉,讓學生說一說我做了幾個動作,僅僅一個平移能完成嗎?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發現了問題。講解過程中圍繞着這個問題總結,平移不改變圖形或物體的形狀和方向,只改變了位置而已。課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緊,學生在碰到問題時會進行反駁和議論,正是在這種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中才會有突破。

整堂課學生參與度很高,學習興趣濃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課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對一些課堂生成的處理,對一些小細節的處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對六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分完類後,問你能不能給這種現象起個名字?當時有個學生說叫順時針,我說這是一個方向,就給孩子否了,應該順着孩子的想法說那如果這樣轉呢(逆時針)?學生就會發現這樣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課本練習2的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時候如果教師能先讓孩子讀一讀題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後再放手就不會出現那麼多錯誤了。所以說課堂上的一些做題習慣也反射着考試時孩子的習慣。要想提高成績,還是應該從細節處抓起。

旋轉教學反思12

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是《課標》新增加的一個知識點,三年級學生只是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並初步接觸了將一個簡單的圖形向一個方向平移一次)。本課是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第三種圖形變換——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接受起來又絕非易事。開課伊始,通過欣賞漂亮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形成了知識的表象,爲新課教學做了良好鋪墊。教學中,先利用鐘錶(線的旋轉)探索旋轉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圖形的旋轉(面的旋轉),學生知識的建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自然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投入學習活動,學得高效、學得深入,學得興奮。

教學中教師在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點拔,注重引領學生認識和體會數學內在的美感。如“旋轉點”、“基本形”等數學語言所體現的簡約美;再如,旋轉變換帶給學生的奇妙感覺,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推力,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慾望;練習圖形的旋轉過程,既讓學生演示了順時針旋轉,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逆時針旋轉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圖案,培養學生的思維廣闊性。 總之,“圖形旋轉”的教學,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直觀教學爲主,逐步從形象思維向空間想像過渡,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的作用,注意教學的層次性,使學生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感悟不足:

1.學生在探索後的敘述中,語言不夠完整,教師應及時給與指導,並投入精力讓學生語言敘述儘量完整。其實,課堂上必要的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必須的。

2.課堂容量比較大,圖案設計沒有如期完成,最後留爲課外作業。

旋轉教學反思13

《平移和旋轉》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物體或圖形沿着一條直線運動,而本身沒有發生方向上的改變,就可以看作是平移現象。物體以一個點或一個軸爲中心進行圓周運動,就可以看作是旋轉現象。看似簡單的兩種運動現象,其實對孩子們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從孩子們起初的作業情況中很快反映出來了。分析原因,主要有這幾點:1.有的孩子對一些物體的運動形式不瞭解;2、孩子們對諸如汽車行駛、門的運動等現象存在爭議;3、格子圖上畫物體平移後的'圖時,孩子們在審題上不夠仔細,有的孩子數格子的方式不科學。

針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我在相應的練習課中,列舉了日常生活中的許許多多實例,讓孩子們小組內說一說、演一演這些實物是怎麼運動的,再通過比較、分類,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掌握這兩種運動現象各自的特點,最後再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其他的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孩子們積極尋找,但會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比如:有孩子說“門的運動是旋轉現象”,馬上有孩子反駁“是平移現象”,前者列舉的是教室的門,後者列舉了校門口的移動門。在討論與爭議中,一些有爭議的現象反而給孩子們多了份思考,孩子們表示,在描述平移現象或者旋轉現象的時候,要把物體的運動說清楚,比如:飛機飛行是平移現象,但飛機上的螺旋槳在做旋轉運動。這也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在格子圖上數和畫的環節中,我先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再集體討論、糾錯,一些學生很快歸納出,先在原圖找點,再在平移後的圖形中找對應點,接着數一數這組對應點中間隔多少距離。在畫圖時,更是交流了繪畫的技巧:先找點,再移點,最後將平移後的點連起來。但也有部分學生數格子的方式不對,我就一一輔導。

《平移和旋轉》第一課時由於我高估了孩子們對這兩種現象的判斷力,效果不如人意,但在之後的練習課中,結合實例,有動有靜的展示,以及不斷地討論與爭論中,判斷平移與旋轉的關鍵點孩子們基本掌握了,不少孩子課間還會來和我討論某種現象,判斷這是平移還是旋轉,很是有趣。

旋轉教學反思14

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基本上按照教學設計完成,說明事先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情況的分析較爲合理,課前準備充分。

成功之處:

1、情境設計和練習的設置,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尤其是當學生看到“貼春聯”和“拼圖”的練習時,學生特別願意去操作,去挑戰任務,完成後都很有成就感,能夠初步做到讓學生樂學。

2、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操作,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精講多練,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3、課件和教具的運用適當,幫助學生理解難點,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4、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如表揚的語言和親手製作的簡易風車。開展拼圖比賽,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5、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處理較好,學生提出用快捷鍵的`方法調出翻轉和旋轉對話框,我並沒有因爲怕耽誤課上時間而忽略,而是讓他站出來把方法講給大家聽,並肯定他的做法,號召其他同學像他學習,但是我沒有告訴學生是從哪裏找到快捷鍵的方法,其實菜單裏每一項後面的字母就是快捷鍵,這一點有所欠缺。

旋轉教學反思15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本課是第一次教學旋轉的方向和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些圖片,然後讓他們回憶鐘面上時針、分針和秒針的轉動方向,並用簡單的圖表示針旋轉的方向,從而明確順時針方向旋轉和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概念。

接着在新授的過程中,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並且畫出旋轉後的圖形,這是本堂課的難點。教材精心選擇了有60°角的直角三角形作爲操作對象,因爲把這個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難度都不是很大。

本節課上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是: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以“豐富的生活中的旋轉”作爲情境引入,這一活動的設計,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着,再讓學生舉一些旋轉的例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的興趣。並由圖形平移的定義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圖形旋轉的定義,大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引入當前要學的新知識,再從概念中尋找出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和旋轉的方向(可分爲順時針、逆時針兩種)。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新課引入時生活中旋轉現象的舉例及紫荊花至少旋轉多少度能與原先的圖案重合,旋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都使用了多媒體的手段。特別是在研究圖形旋轉的性質時,旋轉中心在圖形外的圖形的旋轉過程,用多媒體制作的運動過程能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

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1、教師在提問時需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分析習慣。

2、圖形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但書上的定義並沒有說到方向,學生在考慮問題時一般也不會想到兩個方向,所以在作圖時老師可以故意不提“順時針,逆時針”,就讓學生自由作圖,再把學生的練習投影給大家看,讓學生評,此時學生的思想上就會產生衝突,加深對旋轉方向的印象。

3、如何將“創設情境”有機地與教學結合起來,更有效地爲教學服務。問題情境的創設不能流於形式,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多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創造。以上是“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