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6.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1

《圖形的旋轉》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也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一個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說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並會將一個簡單的圖形在方格紙上向一個方向平移幾格,本課是將學生的視角引入到旋轉的實質,不僅要初步理解旋轉的含義和三要素,還要認識旋轉的特徵和性質。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觀察對比、自主探究、想象操作、合作討論、歸納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創設了春遊的情境,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着讓學生說出圖中看到了什麼?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再讓學生舉一些旋轉的例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的興趣。

2.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在認識旋轉三要素這一環節,我用多媒體動畫播放簡單圖形的旋轉運動,通過兩個相同的圖形不同的旋轉運動,讓學生認識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角度,通過動畫演示和對比,進而讓學生用手比劃,模擬,有效用多媒體制作的運動過程能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三要素。

3.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進行旋轉性質的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歷讓學生動手轉一轉、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理解旋轉運動中的變和不變,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參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和平臺。

4.讓學生體驗數學美,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學習完新課後,我將本課的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先欣賞由旋轉創造出的美麗圖案,感受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和便捷,並能用旋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用旋轉知識創造美的熱情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旋轉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

反思本課的教學環節,覺得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有: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個體還不夠,在小組合作環節中,對於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孩子來說,大多數都是在聽別人說,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課堂展示的機會相對來說就更多一些。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更高層次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以上是“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2

《圖形的旋轉》是在繼平移、軸對稱之後的又一種圖形的全等變換,隱含着重要的變換思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運動變化觀點的好素材。本節課的設計本着以觀察爲起點,以問題爲主線,以培養能力爲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我還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大膽地引導學生在探索、驗證、交流中學習數學。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感覺成功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我首先以有趣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了一組學生熟悉的有關旋轉的畫面,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入課題,最後讓學生列舉身邊有關旋轉的例子,並說出它們的共同點,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爲新課的開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能力。

2.過程凸現,緊扣重點

旋轉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旋轉性質的得到過程是本節的重點,所以本節突出概念形成過程和性質探究過程的教學。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例子,從生活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本質,引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然後提出應該注意問題,幫助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徵,再引導學生運用概念解決問題並及時反饋。同時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着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從運動的、變化的角度看問題,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合作交流,激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能夠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並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本節課的教學片段中,我設計的一系列問題串給予小組這樣一個爭辯活動,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辯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當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並且趨於一致時,及時表揚了學生,由於大家都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4.動態顯現,化難爲易

在導入新課時,引入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及旋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我都使用了多媒體手段,特別是在探究圖形旋轉的性質時,在學生經歷了實踐、觀察、總結後,再通過多媒體反覆動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性質並加深印象。這樣,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不僅扣開學生思維之門,也打開了他們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欣賞、享受中,在美的薰陶中主動地、輕鬆地、愉快地獲得新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在教學語言方面,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該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查漏補缺、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3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平移後的圖形。據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感知出發。通過大量的情景設置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注意到佈置學生的課後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開始從學生的身邊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起立面向前方聽老師口令,向左轉或向右轉,向後轉等。感受旋轉的度數。向左向右是90度,向後轉是180度。再從感興趣的遊戲入手,如折風車遊戲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先折然後旋轉游戲。同時在兩種遊戲的比較中初步的感知“旋轉,並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教學設計中,我分三個層次,環環相扣,由感知到認知、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去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並引導學生充分進行討論,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讓學生對旋轉的理解並沒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現象,溝通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與生活一體化。能夠引導學生用行爲或學具表示旋轉,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器官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解決了教學知識的高度抽象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旋轉》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旋轉》教學反思。對旋轉有了深刻理解。

將問題情景化、興趣化,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向深層次的探索。學生畫,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他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裏,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並引導其進行驗證,讓學生感受圖形每條邊的變化,每條邊變化後與原來位置的角度。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的探索方法。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課始,出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摩天輪、鐘錶、風車、旋轉木馬等物體運動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上的運動顯現,並根據學生的感知規律,讓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通過交流,對旋轉運動的特點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這是旋轉運動現象的前提,由於前面的觀察、模仿做動作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較爲深刻的表象,所以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體旋轉的現象時,學生視角較爲廣闊,但是在表述現象是還不是很清楚。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4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延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節課的學習主要讓學生掌握一個簡單圖形在旋轉過程中能形成一個較複雜的圖形,這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感悟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義。

第一、本節課的內容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舊知和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的有趣從而讓學生充滿情趣學習數學知識。課伊始,通過對舊知的複習,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結合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始終將旋轉的三要素分散開來,由學生自己各個擊破,準確的找到旋轉時要注意的`三個要素(旋轉點、方向和角度),對後面的學習順利進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通過課件逐步展示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製作出複雜圖形的過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總結出的三要素來描述圖形是如何旋轉得到的,讓學生從動態演示中體味圖形旋轉的過程,直觀形成了知識的表象,爲新課教學做了良好鋪墊,讓學生不會感到數學學習的枯燥,從而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學得高效,學得深入,學得開心。此外在教學中還需要側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體會旋轉90°的含義,並將之與所學的垂直知識進行聯繫,使學生初步掌握旋轉的技能,一找:找出關鍵線段,二畫:畫出對應線段,三連:連線,四檢:用三角尺檢驗原線段和旋轉後線段之間夾角是否爲90度。以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加深。

第二、重視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例如,通過讓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旋轉半圓儀,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探索發現旋轉的三要素,通過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對旋轉產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利用三角板來體驗旋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是繞固定點,按照一定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旋轉。旋轉變換帶給學生奇妙的感覺,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慾望;練習圖形的旋轉過程,既讓學生演示了順時針旋轉,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逆時針旋轉等不同方法得到圖案,培養學生的思維廣闊性。最後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平移和旋轉的圖形,是對本節課的知識的鞏固與延伸。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5

圖形的旋轉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它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的一個內容,通過簡單圖形的變換操作,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能力。

我認真解讀了教材,發現圖形的旋轉是指圖形上所有的點都繞着一個固定的中心點轉動相等的角度。在初讀教材後,發現圖形旋轉要有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繞着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爲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這個難點,我思考能否將靜止的方格圖形在學生手中活動起來,讓學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轉過程?再用“探究驗證”法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操作——驗證”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圖形旋轉的方法和關鍵點。基於以上思考,進行了以下探索與實踐。

一、迴歸生活本原——再現生活場景,感受數學魅力

旋轉現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藉助“鐘面上時針轉動”、“風扇葉轉動”、“地球的轉動”、“風車轉動”等生活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及其基本特徵。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來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到數學好玩,以提高他們的興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強烈。爲了讓學生能初步體驗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費站道口的轉杆運動場景,讓學生觀察“打開”、“關閉”轉杆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支撐下,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和發現。

二、預留教學空間——親歷操作體驗,激起思維火花

爲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一下旋轉後的三角形會在什麼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紙片轉一轉,擺一擺,驗證一下自己的自己擺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後在畫出旋轉後的圖形,爲後面整個圖形的旋轉作好鋪墊。課本中的旋轉長方形,爲學生準備了長方形模型作爲學生學習的.操作材料,讓學生根據要求先嚐試操作,再根據操作過程把圖試着畫出來。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學生親歷了操作體驗的過程。

三、智慧延伸——體驗策略優化,感受應用價值

教學圖形的旋轉畫圖以後,告訴學生圖形的旋轉在我們生活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幾次旋轉後,會變成一幅優美的圖案,進而啓發學生運用知識自己設計一朵美麗的小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啓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本課結束在音樂聲中展示了幾幅優美的圖案,充分感受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6

《圖形的旋轉》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後,第一次教學旋轉的方向和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確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圍繞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同時,讓學生起立後做一個旋轉90°方向的小遊戲,使學生實際感受旋轉的意義。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旋轉後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位置變了。第三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畫一畫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一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經過提示學生明白了,只要找到與中心相關的'幾個關鍵邊,把它們一次進行旋轉,找到對應點,再連線,最後畫上小弧和箭頭就可以了。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畫一畫等充滿童趣的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上完後,雖然學生在畫圖形的旋轉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但自己覺得上得很“累”,特別是引導學生的過程有點“累”。

課後我也詳細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對旋轉意義的深入研究。學生對圖形旋轉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較好,也體會到了旋轉後位置變了,形狀和大小沒有變,但課堂教學中並沒有進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圖形旋轉後的圖形上的每一個點都相應地旋轉了這一知識點,學生無論在直觀上沒有形象地感受,思維更沒有得到提升,感覺到這節課學生對於旋轉的理解比較淺顯,作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本節課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從課內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轉的意義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五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7

平移和旋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意義上講,旋轉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圖形的旋轉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伊始,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時針,分針,秒針繞着中心點旋轉的遊戲,開始讓學生們說運動的方式,這一活動的設計,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此環節的'設計又使學生認識了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

2、動手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 合作交流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比較、概括、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從生活實際入手,先完成錶針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書上的例題。從而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旋轉的三要素: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可分爲順時針、逆時針兩種)和旋轉的角度描述物體的旋轉。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