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高三讀後感

高三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三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三讀後感

高三讀後感1

芳草萋萋,水影曳曳。一位女子在木舟上撐着撐不完的船。行雲流水,翻浪前行。木舟前放着菸草,草上掛着香泥。木舟尾託着大缸,缸裏盛滿了茶水。風兒推動了水波,撩起了髮絲,吹亂了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年,端午盛會,爺爺相隨,抱着黃狗,換了新衣,動了情愫。“小心水裏的大魚!”又一次穿透了內心。水中的魚兒在水面上翻了個滾,拍出了花,又掉頭扎進水裏。女子望着遠方出神,眼神中透着期待,期待那遠遠地岸邊一個模糊的身影,一曲高昂的山歌……

那可憐的翠翠還在渡着船等着心上人嗎?這是我讀完《邊城》心中的疑問。

我處事尚淺,閱歷不足,無法將這一部文學界的奇葩分析的透徹細緻,但我的確感悟出了許多。

初讀《邊城》我便深深地被沈從文先生的清麗靈動的筆墨打動了。與其他書不同,沒有太過絢麗華美的語言,也沒有膚淺通俗的普通。多得是輕靈中透着深邃,樸素中融着一絲悠綿。雖然很多的方言我無法理解,但是卻將湘西人民樸實積極的性格展現了出來,爲小說增添了不少的親切感。我佩服沈從文先生將山村寫成桃源的手法,也佩服將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感知。

接着,我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這也是我連連嘆氣的原因。山村姑娘翠翠“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在一次端午集會時,愛上了儺送。卻遲遲沒有開口傾訴心扉,而是將這份感情留在心裏,靜靜珍惜。結果大哥天保以外去世,爺爺的雷中歸天,儺送不堪承受,獨自漂泊去了,留下了翠翠在村莊渡河。從初嘗愛情,到靜靜守候,到孤獨老去,這一愛情的悲劇,讓讀者無不爲之惋惜不已。

如果翠翠提前做出了選擇,如果翠翠想儺送袒露了心聲,也許留下的會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了吧。

所以,我淺淺的悟出了一條道理,別讓祕密融化在心裏。

每個人都有祕密,或大或小。一定是自己所珍惜的,希望保存下來的.。藏在心裏,生怕別人玷污了它。有時候,我們靜靜守護,有時候,我們靜靜品味,一個人,孤獨的享受祕密。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袒露祕密,對他人。將我們的心聲告訴別人,將我們的心扉向他人敞開。

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往往可以抓住機會,不做下令自己後悔的事。如果我們太過在意自己的祕密被他人知道而不屬於自己,就錯了。一個人的祕密告訴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就變成了兩個人共同守護的祕密,更加的有價值,更加的親密。有時候坦誠相待,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抓住機會,袒露心聲,比如在畢業的時候,告訴老師,你藏了多年的話,畢業後,也不會因這些話說不出來憋在心裏而後悔一輩子

還有,便是情字。

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儺送翠翠之間的愛情,天保儺送之間的兄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篇。情得真摯,情的深刻。

爺爺,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人。爲什麼偉大?爲什麼平凡?拿着不高的工資還處處想着他人。收集上等菸草,塞給他人,沏了一缸的茶水,供人解渴。並不富裕卻爲人着想。對孫女翠翠無限的愛,不讓座熱石頭,怕她的病,在乎翠翠的感受,感情方面一直聽取翠翠的意見,傷心時給他講笑話,講故事,唱歌,這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老人,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質樸的湘西人民。與爺爺之間的親情,一直是翠翠心裏的最後港灣。有了它,翠翠才能保持純潔開朗的性格。

儺送與翠翠的愛情,只有一個字———純。沒有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沒有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也沒有天涯海角,驚天動地。也許最純的,最美好的,自然中孕育出的,男女之間令人嚮往的愛情,莫過於此,一個爲了她,願落一個破船,一個爲了他,孤獨撐船一生。

天保和儺送的兄弟情,也令我深深感動。當雙方都清楚了情敵關係時,兄弟二人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決鬥,而選擇了一個和平公平的方式,讓翠翠自己選。唱山歌。當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時,沒有糾纏,沒有埋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祝福,然後浪跡天涯。多麼瀟灑,多麼豁達。

這一個情字也令我感悟頗深。

我們要珍惜每一段感情,不管是來之不易還是天生存在,都應該我們用心去維護。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結果,如沒有一個情字,何談進步,何談和諧?互相體諒,互相鼓勵,別讓情線紛紛崩斷。這是寶貴的,也是自古以來受人讚美的。

還有就是那山村的美麗景色了,宛如水墨畫一般,那麼柔和,那麼恬靜。黃竹中鳥兒交遞相鳴,這是靈動,平靜水面上林立的吊腳樓,這是和諧,小河中的龍舟鼓點,岸上激動人羣,這是生氣。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動自然。

我們要保護這些人文美景,別讓世界上僅存的美消失。

我年齡尚小,望到我成熟幾分後再讀此名篇,盼望有些新的收穫!

高三讀後感2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裏,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羣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揹人羣道德,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着噪音出現,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羣格格不入,爲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羣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着生!人們一開始以爲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爲是“生”的方法——以爲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爲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

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於無論幹什麼都拿第一那種類型。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但她欺騙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爲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於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麼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於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以死爲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尤其是直子——“這麼着,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悅於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於現世。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於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裏——“只就這點來說,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於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裏,一會兒又想幹脆硬着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着時,由於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麼尖銳,“至於自我,由於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麼剩下的只有自殺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裏,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爲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爲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爲“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後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認爲,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於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於有沒人愛她。

高三讀後感3

歐文曾經說過:“能夠設身處地的爲別人着想,洞察別人心理的人,永遠不必擔心自己的前途。”我能夠在讀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時學到這一點“永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困難只是阻礙你通往成功的一隻紙老虎而已。我需要在認可自己成就的同時去探索別人的觀點並在心中激發起對一件事情的熱衷和渴望。來到杭師的這段日子,我深切的體會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告訴我:“一個總關心別人的人在兩個月內所獲得的朋友比一個總想着別人關心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多得多。”在這裏生活很好,認識了很多人,也明白了很多的生活道理,爲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筆無形的財富。

與此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學海無涯,無論是書中描繪的是多麼的繪聲繪色,沒有實踐行動的一切理論都只會是空談。人應該明白,意是浮動卻爲空的道理,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本質,表象的東西不用太過在意,真正本質的東西纔是值得我們耐心的去發現,刻苦的專研,這樣才能把《人性的弱點》真正的靈魂精髓發揮到最大。

《人性的弱點》教會我很多東西,我們要時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隨時隨地的對那些受過幫助恩澤感懷於心;對待朋友,周圍的人要善良相向,人心肉做,日久長情。每個故事,每個事實,我都會想起我情深摯愛的朋友,因爲我知道沒有他們,我的世界不會如此的精彩,也許我們的'人生並不是那麼的充裕,因爲還可能伴隨着喜怒哀樂,但正是這千變萬化的情慾組成了我最豐富的人生境界。我在《人性的弱點》中學到:“用一顆真誠的心,可以交到很多真誠的朋友,擁有積極的心態可以得到快樂。樂觀豁達可以使平凡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活躍,能把苦難的光陰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煩惱瑣碎的事情變得簡單幹練。

瞭解一切意味着寬恕一切,更何況饒恕是也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我們也要學會讚美別人,當然讚美不是奉承。二者的區別很簡單,前者是真誠的,後者是虛僞的;前者由心而發,後者有口而出;前者是無私的,後者是自私的;前者隨時得到歡迎,後者處處受到譴責。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交往的對象是渴望被讚賞的人。給予讚美是人之常情。而且在我每天的人生旅程中,我要試着讓心中感激的星星之火給別人留下一點友好的印象。

在這個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處理是至關重要,通過看這本書,讓我懂得,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想讓他人喜歡自己,和他人發展真正的友情,那就真誠的去關心他人,這樣在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了別人。這是雙向的,雙方都能獲益。學會微笑,保持一種正確的心理狀態,那就是勇敢,坦誠和樂觀。有句格言說的好:”笑迎天下客“。自己的微笑是自己美好願望的信號,自己的微笑也能照亮別人的生活。如果別人天天哭喪着臉面對自己,自己肯定也是很不舒服的,既然知道這樣不可取,那就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本書對我的工作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的確,爲人處於世就要面對社會中的許多責任,要承擔自己行爲的後果,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工作中則更需要責任,一個人能力或許有高低,但是如果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最起碼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反之,一個不負責的人,縱使天資卓越,也會對團隊和集體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正所謂:”責任字字重千斤“。同時,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也會得到團隊和集體認可,是獲得友誼的最佳方法。對於領導交付的任務,盡心盡力的去做到最好。

通過閱讀《人性的弱點》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在工作中,雖然我很認真負責,但是很多方面還是考慮有所欠缺。需要更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爲公司盡心盡力。

因此我要改變我自己,要學會以快樂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卡耐基說:”不要忘記,快樂並非取決於你是什麼人,或你擁有什麼,它完全來自於你的思想。“我相信,快樂源於心。古老的格言裏有這麼一句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貢獻出來的好與善,我們都應現在就去做。不要遲緩,不要怠慢,因爲你就活這麼一次。“愛默生說過:”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爲我從他身上學到了東西。“如果這話對愛默生來講都是正確可行的,那麼對我們每個人則更是如此。讓我們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應儘量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誠地去讚賞他們。要”真誠、慷慨地讚美“,而人們也會把你的言語珍藏在記憶裏,終生不忘。

高三讀後感4

編者按:黃船釘,名字很普通,意義很深遠。船釘雖小,作用巨大,不論是萬噸巨輪,還是扁扁舢板,都離不開船釘。普通的名字,平凡的大學生,做出了世人敬佩的不平凡的事蹟。釘子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很小就懂得分擔爸爸媽媽的辛苦。細心的釘子,會在家人看電視的時候給爸爸揉揉肩、會給媽媽洗洗腳……這些細小之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但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誰做到了?我們爲什麼做不到?我們的差距在那裏?釘子,平凡的又不平凡的大學生,爲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身爲大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黃船釘,我們大學生的榜樣,大學生的警鐘,他的英勇事蹟深深警醒我們要時刻:奮發圖強、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尊老愛幼、尊師敬長。今天,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的確有一些人遊走在虛擬的世界裏,80後的年輕人不斷受到質疑。但我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會擔當未來,擔當希望。

"對不起,你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電話這端的老父親着急又焦急,平時準時回家吃飯的釘子今晚卻沒有回來,這完全不符合這個老實、穩妥孩子的性格。父親真的擔心了,母親個更是急得吃不下飯了……

電話鈴聲驟然想起,打破了家裏餐桌前的寧靜,傳來的是兒子黃船釘勇救落水兒童英勇犧牲的噩耗!!黃爸爸終於明白了,爲了他人,釘子永遠關機了…………

黃船釘,名字很普通,意義很深遠。名字是奶奶取的,寄託了殷切的希望。船釘雖小,作用巨大,不論是萬噸巨輪,還是扁扁舢板,都離不開船釘。普通的名字,平凡的大學生,做出了世人敬佩的不平凡的事蹟。

釘子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很小就懂得分擔爸爸媽媽的辛苦。細心的釘子,會在家人看電視的時候給爸爸揉揉肩、會給媽媽洗洗腳、會將水果削好送到爸媽的跟前、會在網上與爸爸討論問題、會發短信關心老爸脖子的病況……

點滴見真情,細微見孝道;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這些細小之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但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誰做到了?我們爲什麼做不到?我們的差距在那裏?靜靜的想想,我們彎下腰,爲父母洗洗腳,並不會失去男子漢的尊嚴;我們捋起袖子,爲父母揉揉肩,並不會讓我們的胳膊多做都少我們自認爲的無用功……

釘子,平凡的又不平凡的大學生,爲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身爲大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要在我們這一代失傳!!

"救命啊!救命啊!!……"至今的空氣中仍然迴盪着那名五歲不慎落入引渭渠中的兒童的呼救聲………

情況萬分危急之時,黃船釘等五名學員及附近羣衆跑到事發地,大家搭起人梯施救。經過近二十分鐘的努力,男孩得救了,卻有兩個人消失在湍急的水流中,其中一位就是不滿21週歲的——黃船釘。

面對突然出現的險情,黃船釘沒有退縮,他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船釘的意義。

當黃船釘的遺體被打撈出水的時候,他的雙手仍然保持着託舉的姿勢——爲了向上——爲了托出孩子。

向上、向上、向上,釘子對自己的要求一向很嚴格,時刻要求自己向上。黃船釘學的是藝術設計專業,平時動手做軟件的機會很多。設計有難有易,可釘子從來都是挑難度最大的做,即便是這樣,他也總是全班第一個完成的;在三個學年了,他46門功課,優秀率46%,優良率91%;班裏組織除雪、植樹時,釘子總是提前拿好工具,帶頭出去,毫不猶豫……

想想我們現在的大學生,有多少學生都是考試前幾個星期來個"士兵突擊",有多少學生都是在勞動中患個"急性病"。難道這就是我們大學生的行爲?難道這樣發展下去我們大學生還能夠擔當起來麼??

黃船釘,我們大學生的榜樣,大學生的警鐘,他的英勇事蹟深深警醒我們要時刻:奮發圖強、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尊老愛幼、尊師敬長。我們作爲大學生更應積極爲社會、爲家庭、爲學校、爲班級做力所能及,那樣,我們大學生都將能夠駛入真正的成功之航。

今天,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的'確有一些人遊走在虛擬的世界裏,80後的年輕人不斷受到質疑。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也許我們好需要逐步的打磨,但我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會擔當未來,擔當希望。望着榜樣,汲取着榜樣的力量,扛起社會的擔當,擔當祖國的擔當,讓80後也延續先人的傳統;回顧着榜樣的事蹟,汲取着榜樣的力量,挺起肩膀,即便並不威武,但我們的脊樑是中國永不屈服的遺傳。

榜樣的力量,榜樣的路。

沿着榜樣,鼓起氣力,讓我們也全身心加入奉獻的行列,期待你、我、他…………

後記:雷鋒同志曾經把自己比作螺絲釘一樣。我要說,不論在什麼地方,黃船釘都是一顆"永不生鏽的釘子"!

生命延續生命,我的明天去了遠方!

希望繼續希望,我在媽媽的胸口回望!!

英雄,慢走!榜樣,你的力量振奮後人,每一個!!

高三讀後感5

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潤孫先生的《海遺從稿》,從而對探佚紅樓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前對紅樓夢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讀過就算看完了,可是現在再次捧起這本文學著作,就會頓生許多的感受與體會。這都得益於這段時間對紅樓夢的探佚。

《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是由高鶚續寫的。對於高鶚的續寫,不少紅學研究者都提出了質疑,因爲通過研究分析高鶚的結局,似乎與原着不太相符,而且其中還有多處違背原着的敗筆。例如:若根據高鶚所說:“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歲。”(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於《紅樓夢》九十五回所說不合。清聖祖(玄燁)即位時,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歲,豈能有四十三歲的妃?曹雪芹原着決不能如此寫元春之死。

經歷史記載和歷史考證,曹雪芹所着的後三十或四十回並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燬或遺失了。那麼《紅樓夢》這部書的真正結局究竟是什麼呢?目前學術專業派都比較贊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觀點和他撰寫的結局《紅樓夢新證》。在這個結局中,黛玉並非因無法與寶玉結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趙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寶玉和寶釵結婚後又出家,最終在危難中又與湘雲結婚,而寶釵則受不了家進境落敗而自盡。這極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實想法。但牟潤孫先生(已故)卻在《海遺從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因爲清朝存在選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滿十三歲的少女,就必須要參加秀女的選拔。當時黛玉已十四歲,正是參選年齡,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參選秀女,於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終抑鬱而死。我個人比較贊成這一觀點,因爲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斷從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封建制度中秀女選拔的不滿和控訴。

探佚紅樓夢結局不過是對紅樓夢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則是對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實。說到曹雪芹,我始終認爲他是中國曆最偉大的作家。雖然聽起來有些絕對,但且往下看下面這段分析,也許你會對曹雪芹產生更進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書中提到的兩個人物:甄士隱和賈雨村。不仔細閱讀,你並不會發現什麼特別之處,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紅樓夢新證》,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名人實際上是:“真事隱”和“假語存”。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們暗示什麼呢?紅學研究者認爲,曹雪芹這兩個人物的命名,一語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賈家的興衰來影射曹家的結局。由此,曹雪芹開始了漫長的文學之路。我們現在甚至懷疑第八十回就是結局,因爲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結局。不是有詩句“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嗎?書中還配有這兩句詩的插圖:兩根枯木之間暗懸着一縷搖搖欲墜的絲帶,一片殘雪之間深埋着一柄暗淡無光的金釵。這悲情的畫面已向我們展示了兩位女主角的走向,無需再添一處筆墨。而探春的詩句旁邊圖畫是:一個女子站在大海的孤舟中,眼中飽含淚水,手上牽着一個放飛的風箏的長線,孤獨地遠去了。這不就是探春的結局?她遠嫁海外,像斷線的風箏漂泊在大海上,杳無音信。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曹雪芹運用各種表現手法,明用略寫,暗用詳寫,向讀書者一一呈現了各個人物的結局,再細讀紅樓夢便可感知到他寫作的深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嘆曹寅的工匠之心!

身處這樣一個到處瀰漫着文字獄的氣息時代,曹雪芹竟能含蓄而完美地表達出一切他想表達的東西,實屬不易。但藝術大師的光環不可能扣在每個作家頭上,因而我們不難想象出曹雪芹傾盡畢生所學在燈下伏案艱苦創作的情景。他用自己鋒而不露的.觸筆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清王朝的略體,一個曹家事故的放大體。說到現在,《紅樓夢》的真實結尾已並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作家曹雪芹能夠將整本書的思想性、學術性和價值觀全部展現在古今觀衆的面前,能嘔心瀝血地冒着生命的危險來記述這段極富寓意的文字,這勇氣和精神,值得每個人尤其是當代作家學習,他不愧爲中國千年歷的文學巨匠,他應當得到每個人的崇敬。也許曹雪芹寫作的時候並沒有像後人想象的那麼繁雜的過程,也許這些分析都是主觀臆斷的,連曹雪芹都沒有想那麼多,後人卻剖析了一大堆理論出來。但是我們願把這探佚繼續下去,讓它無限接近於曹雪芹的思想,讓現在的讀者和喜歡研究《紅樓夢》的人對作者有更詳細的瞭解,讓他們感受到一代文學巨匠的心路歷程,從而對原着和遺失的結局有更深刻的體會和隨想。

高三讀後感6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人們最先認識的是雨果流傳世界的文學名著,最熟悉的是有口皆碑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爲什麼雨果逝世後,法國政府爲他舉行百萬人蔘加的國葬。爲什麼雨果逝世一百多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一九八五年未“雨果年”?爲什麼雨果受到世界僅僅保留給拿破崙的殊榮,成爲法國曆史上僅有的兩個歷史偉人?兩座歷史高峯?讀完這本書,我認爲要真正走進雨果,傾聽他的心跳,就不能僅僅閱讀雨果的文學名作,還要了解他偉大、天才、豐富的一生。打開這本《雨果傳》,伴着淡淡的筆墨香味,感受濃厚的偉人氣息。《雨果傳》走出來的雨果形象,從詩壇走進舞臺,從文學走進歷史,天才果一生寫下最精彩的一部小說,就是他自己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一生。從一八二六年到一八二九年,雨果寫的很不少,學得也很不少,又有着相當的創造。衡量他在當時的藝術領域,于勒。勒納爾說:“雨果不同凡響的技巧,並不妨礙他的天才。”

《雨果傳》中,我看到了一位非凡崇高的雨果。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包括20卷小說,22卷劇本,21卷散文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沒有任何人能夠運用如此嫺熟的語言技巧,讓詩歌韻律精緻地爲他服務,在他的筆下,一位位形象鮮明的人物被成功地塑造;詞彙跳起了狂熱的zepateado,巨大的城市沉睡了,一座座鐘樓之間有着迷人的煙霧……《東方集》《頌歌集》中那一首首令人讚不絕口的詩,詩中帶着強烈的音樂性。

《雨果傳》中,我看到了一位敢愛敢恨,執着追求的雨果。雨果最爲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蹟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他大量地把青春時代純情的迷人魅力都傾注在雍容典雅,充滿激情的情書裏。

《雨果傳》中,我看到了一個自由開朗的雨果。“雨果是如此罕見的人,他詩中以自由爲本,就像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阿蘭這樣評價雨果。對於維克多。雨果,一八五0年到一八五一年,是進行政治上的搏擊和感情上的崩裂時期。政治上,自己跟受麗宮決裂之後,他的處境十分危險。雖然左派爲他歡呼,因爲他以精彩的演說響亮地支持種種自由的權利。但是左派始終沒有把他看作自己人,右派的人嘲罵他,那些人把他當成了叛徒,擺出一副蔑視他的架勢,咒罵、誹謗他,權利欺壓他。他像拉馬丁一樣受盡了教訓,他明白了“名望”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情感上,他同樣需要在私生活中作出選擇。維克多爲朱麗葉寫下動人的詩句:

讓眼淚中的希望,讓黑暗中的光芒

讓黑夜之女黎明,讓痛苦之子愛情

你我經歷過的哀傷,重返你的心房……

最偉大的愛情將勝利地通過火的考驗!

《雨果傳》中,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雨果。衆所周知,《悲慘世界》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有些題材,像不公平的審判,犯人的贖罪,關於粗漢把冰冷的雪團塞進一個可憐的妓女的衣領裏的現象。在一八四0年小說的最初提綱就已草擬完畢,名字就叫作《貧困》。此時,文學創作的時代精神正向表現人民的疾苦方向轉移:我關心着勞動者,關心着窮人。心裏我當他們是我的`兄弟,怎樣引導迫不及待的羣衆?怎樣使世人的痛苦漸漸減少?飢餓、繁重的勞務、疾病、窮困的生活,我關注着這所有一切的問題。從這些詩句裏,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心中對窮困人民廣泛關注的強烈感情。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爲娼的殘酷現實。再深入探討下去,你會發現:書中的一些人物,就發生在雨果身邊,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爲中心的傳記,作家的人格,既表現在創作中,也表現在他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氣度,個性氣質,性情旨趣,文化選擇,價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傳記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大師們的生命狀態與生活經歷全貌的同時,竭力要準確捕捉並細緻描繪提煉加以凸現的核心內容。

此外,對作家創作心態的描述,無疑也是我們在這套作家傳記寫作過程中着意突出的一個方面。作家心態學或文人心態史,是近年來興起的文學研究新領域;作爲一種思辨色彩較強的宏觀研究,它關注的顯然是羣體或時代的作家,文人心態。然而,這種宏觀研究必須以大量的微觀研究爲前提,而微觀研究正是作家傳記的長處和優勢。

這套叢書在寫作主旨上,明確提出了對作品的分析闡釋應力戒通行的那種“評傳”式的八股文文風,不要把作品當作一個封閉的客體文本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庸俗社會學、政治學的路上獨斷撒野,而要求將作品看作是作家心靈主體性的表現,多對作家在重要作品構思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做深入的探索和細緻的描述。

高三讀後感7

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減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然而卻收效甚微,有的學校不僅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以往相比,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李老師在文中指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不僅僅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不僅僅只是給學生少佈置一些作業。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減負”,還將同時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學地“加重”:

一、“減負”意味着加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擔” 素質教育通過學科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得以減輕,教師就應該加強對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並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相應的訓練,紮紮實實地引導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看學生學習分數的高低,更要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更多能力的培養和情商的發展與提高。在小學階段,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自尊心的呵護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面對中學生,除了要強化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調節,以正確面對在學習和生活不斷遇到的挑戰和挫折,做一個樂於學習、善於合作、積極向上的學生。

二、“減負”意味着加重教師備課的“負擔” 據研究發現,學生的“負擔感”並不一定完全是由於作業多,或者作業難而造成的身體上的疲憊不堪,更多時候,他們感到的是一種源於“低效作業”的心理負擔。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抄寫五個生字,每個必須寫10遍。這樣的作業,雖不算多,也不算難,但對不少學生而言,絕對是一種負擔——因爲這樣低效甚至無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激起他們對學習和作業的興趣,即使迫於老師的威力,他們認真完成了,也必然會引起內心的反感和厭惡。心累的感覺往往比身累的感覺更可怕,長此下去,他們怎能喜歡這門學科,更談不上對科任老師的信任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能常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他們的興趣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出發,儘可能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着眼他們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提高,關注其創新意識的培養,那麼,即使他一些高難度和富有挑戰性的作業時,仍然會願意去做、樂於探究,讀後感《《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因此,素質教育下的“減負”是對每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要力求以學生的“學”爲中心,不僅要考慮老師怎樣教,更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才能積極主動去學,從而實現由“學會”向“會學”、“樂學”轉變。課外作業是對學生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有益補充,因此,當我們給學生布置任何一項課外作業的時候,不只是要考慮給學生布置多少作業,還要思考什麼樣的作業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什麼樣的作業才能既關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什麼樣的作業既能提高學生的智力,又能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如此諸多的考慮,無形中必然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倘若一個教師不能認真鑽研教材教法、精心研究學習方法、細緻深入瞭解每個學生、有效整合學習內容,又怎能設計出完美的課前預設?又怎能實現高效理想的課堂?

三、“減負”意味着加重學生思維訓練的“負擔” 文中提到96年上海市某實驗中學在教改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行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存在“三重一輕”——心理負擔重,記憶負擔重,作業負擔重,而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訓練的負擔太輕!

對此,李老師認爲,學習領域內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變“三重一輕”爲“三輕一重”。而所謂加重學生思維的“負擔”,不僅僅是增加學生作業中的思維強度,還要關注兩點:首先,教師要善於把自己的思路轉化爲學生的思路,教給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靈活思維方式;其次,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應有創新的機會,讓他們在訓練中儘量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與個性色彩,充分體驗並享受到智力創造的成功樂趣。而這樣的觀點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課堂應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應成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室應成爲學生積極探究的學室、成爲他們彰顯個性和展示自我的天地。

四、“減負”意味着加重學生能力培養的“負擔” 素質教育必然要求學習效率的提高,那麼學生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其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於這一點,鄭州一中對學生所實施的“五大解放”,無疑將會讓我們每一個老師從中得到啓迪: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走出教室到第二課堂去;解放學生的大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學生的眼睛,引導學生把眼光從學校頭像社會;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進行製作、操作、實驗。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減負”,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成才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每一個摯愛教育事業、敢於改革和實驗、執着於高效理想課堂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瞭解真正意義上的“減負”,讓我們看清了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未來的路上我們將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高三讀後感8

人生最少有兩次衝動,突如其來的愛情、說走就走的旅行,這跟重走青春一樣,無論哪一種,需要的都只是勇氣而已。有勇氣選擇自己的生活,就要有勇氣來承擔。

——摘自微信

生命中,總有這樣的聲音來提醒和誘惑。能夠誘惑,大抵是因爲生命裏本有這樣的慾望和訴求。無論走不走出去,大抵都是因爲責任和勇氣。一個人揹包出去,固然需要勇氣,義無反顧地留下來堅守,何嘗不需要勇氣?

半個月前的一天,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專家來電話,詢問近況。一種人生的溫存如冬日暖陽。猶記九八年的某一天,拜訪老專家出來,按照一對老人悉心的公交指引去地壇,看書市。那時候經常一個人出差,卻不知道旅行的樂趣。書市裏淘到一本鮑威的《跟我遊中國》,開啓了我的揹包自助遊。食髓知味,此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爲我一直的追求的詩意人生。也就是那些行走積攢的勇氣,讓我一次次走出家門,開啓一個個嶄新的旅程,也纔有了那些文字和所謂的小冊子。夢想還在路上,生命仍在進行。對於能夠一個人揹包旅行並且出版系列書籍,是我的夢想,卻還沒有真正意義的啓程。然而,小重山做到了。這一點,特別令人刮目,不能不呈上敬意。

《揹包東南亞——越南、柬埔寨、泰國》、《奔向湄公河——從滇西南到老撾》、《橫行北印度——******》(第三冊正在創作中)。整體裝楨精美專業,"走遍亞洲自助旅遊叢書"大氣,"小重山"的名字優雅,還有點神祕,封面設計富有民族詭異的神祕色彩,擺在一起,不失爲旅人饕餮的文化大餐。

一般遊記攻略的特色,這裏都有,譬如片子拍得精美,能夠給予讀者美學的享受,甚至想有專門的攝影集或電子動感相冊來延伸沉醉;譬如每篇後貼心的"旅遊信息",文中穿插的旅行知識。然而作者不可多得的是文字功底,有知識性,不乏古樸優雅之風,又有時尚清新的氣質。

讀東南亞和湄公河,都用了整整一天時間。讀的時候,忍不住用筆在書上塗寫。譬如封二處“留下切磋交流的聯絡方式,會顯得更時尚,更有誠意。”“挺棒的,縱向地看到一個人的發展變化,從饕餮、到舟自橫、到小重山,越來越遠,越來越淡,也越來越好看。”麗江處“走馬觀花,往往不能深入,再自在些,不必行色匆匆,以將宅人的遺憾盡除最好。”騰衝國殤墓園“餓死不吃軍糧”處“鼻酸眼溼,感動唏噓,再有戰爭,我們能否如此?!”火山公園上帝吹了個泡泡處“有趣,吊人胃口,引人入勝”。瑞麗口岸“苦也蕭蕭,孑也瑟瑟”。

瑞麗米線的無奈與雲海的形成很有共鳴。讓人覺得這人是樸實可愛的,纔會如此寫,如此細緻和貼心,要帶了那未來的愛人身臨其境地分享感受。其實這是我初寫遊記的初衷,後來竟然淡了並且忘卻丟失了。

滄源的阿佤山讓你認識“一個誠懇求學的行者”。筆者也曾行色匆匆地差旅過數次臨滄,於民俗稀罕皆未眼見耳聞,於書中算是大飽了眼福,滿足了知欲。如此,當向作書者致謝。滄源篇還讓我們認識了本書內容的.全面和豐富,看得出作者爲此是下了功夫的,不搜閱論文、訪問土著、實地堪輿,不能爲也。

讀書閱人。滄源“拿過一把鐵鍬,從容進入沖涼房”一節讓人見識作者的爽性可愛。瀾滄“餐閉,不好提及餐費云云,便封給李蓮芳100元壓歲錢,聊表心意”讓人欣贊。有幾篇的寫作特點是喜歡開篇用感嘆號,如“大理好!”“正月初五接財神!”“早安,西貢!”如寫信的問候語透着一股子親切感,又好像喊一聲“嗨!”來呼喚人家集中閱讀的注意力,且透着一股子小夥子的精氣神兒。西貢小姐處羞澀。東南亞的攝影太正,太規矩,不夠灑脫,也但透出西北漢子的謹慎和實在。

字裏行間,也顯示作者的態度——“作爲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不應該過度消費大自然”——我們要在旅途中接受大自然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此的態度,乃是成熟的旅行者。

正如作者介紹,東南亞勝在文字,湄公河贏在攝影。應可期許,之後的北印度及其他,會更加純熟,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東南亞的文字要感謝亞君,書中的女主人公,雖着墨不多,卻處處透着可愛,生動的情趣隨書頁撲面而來。當亞君去時,書的味道也乏善可陳了。

這一種遊記的文風,似曾相識。似乎如果是我來走,我來寫,大略也如此。但又有些不過癮,不甘心。也有反思:如若是我,也得如此寫。非如此寫不可麼?又能如何標新立異、匪夷所思、有如神來呢?這是構思,落筆可再琢磨再追求的,如此,不免討巧,當有“人皆能爲,我不爲也”的志氣。當然,作者古文的功底我有大不如也。也許是這些年更喜歡思想性的精神食物,希望作者能夠滿足學生更多的胃口,這未免癡心。再者,沉鬱的東西又容易把閒散的旅人推開去,不夠自在。但竊以爲,文字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力量、發散更多人性的光華,會更加迷人,更富有生命力。作者要在旅途中繼續修行,沉澱思想的魅力,琢磨作文的技巧,圖謀個人優勢的展現,詩文賦的能力尚待時日來淋漓盡致。

全書不見作者小像,也算獨特!何爲賣點?經典線路,人文歷史掌故自身的魅力和召喚,攝影的精華,文筆的優雅,足以自負,何須賣身來招攬?呵呵。

總而言:書是好看的,就着昏暗的咖啡館燈光,也讀得興味未盡。不禁嘆:快意人生可以再!愛旅行且愛讀書者,快捧上一本小重山,暢遊去也!

高三讀後感9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湖光山色中流連,在樓臺庭院中徜徉,在輕歌曼舞中陶醉,在詩詞曲賦中自得……美是人們的生活理想,是人們的力量源泉。追求美,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態度。

契訶夫說過:“人的一切應該是美麗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幼兒教師的一切也應該是美麗的。如何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是教師的形象塑造問題。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無不具有教育性: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也通過與教師的接觸,從細節中學到很多東西,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幼兒教師的形象應該是美的。美好的形象是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內在美是外在美的本質和靈魂,外在美是內在美的外在表現。幼兒教師的外在美包括儀表美、語言美和行爲美等。

幼兒教師的儀表要美。儀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形體、容貌、服飾、表情、姿態和動作等。我們都知道,幼兒教師的儀表應該直接傳達給幼兒美的信息,每一位教師都應把儀表美作爲極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據調查,家長、園長、社會羣體心目中理想的幼兒教師的形象是這樣的:外表端莊、自然、親切,服飾整潔、穩重、美觀,聲音溫柔、清脆,態度耐心、和藹。另外,幼兒教師的面部表情要自然而真誠、豐富而適度,微笑要發自真心。幼兒喜歡琢磨教師的每一個神情,特別是在活動時,幼兒教師豐富、適當的面部表情與所講的內容相結合,能更準確、生動地傳達所表現的情緒。欣賞幼兒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我常常感嘆他們就是天生的演員,絲毫不遜於舞臺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幼兒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可以“顛倒衆生”,因爲一個撫摸是直達幼兒心靈的安撫,一個肯定的眼神是重樹幼兒信心的開始。幼兒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體態語言。比如,我們可以在早晨迎接幼兒入園時,用美麗的微笑、溫暖的擁抱、“××小朋友,早上好”,讓幼兒頓時產生像對母親般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使其樂意留在幼兒園。我們可以在下午護送幼兒離園時,用同樣的微笑和擁抱,再道一句“××小朋友,再見”,讓幼兒跟着家長安心地離園,並回味幼兒園裏一天的愉悅。

幼兒教師的語言要美。幼兒教師應十分重視自己的語言美。第一,語言要簡潔、規範、溫和、悅耳、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語調要親切、自然,語速要舒緩、柔和。第二,談吐要文雅,使用文明用語。“請”、“謝謝”、“對不起”要常掛在嘴邊。第三,依據面臨對象的特殊性,幼兒教師的語言要有童真、童趣,這樣教師才更容易和幼兒進行情感的交流。

幼兒教師的行爲要美。幼兒教師的行爲美既有對自己及生活的美化,又有對自身生活環境的美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幼兒教師要時刻注意爲人師表,以身作則,注重自身姿態、動作,修飾、打扮要合乎美的標準。因爲在幼兒的`心目中,幼兒教師既是母親,又是導師。幼兒教師的形象是高大的、神聖的,幼兒會毫不猶豫地接受教師的一切言行,並加以模仿。

幼兒教師美好的形象絕不僅僅限於美麗的外貌,更主要的是內在的氣質和精神。正如羅丹所說:“我們在人體中崇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外表形象,而是那種能使人透明發亮的內在的光芒。”心靈的東西纔是幼兒教師外在形象的源頭,如果說我們覺得一個幼兒教師具備所有的外在美,那這種美絕對是源於心靈的。內在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靈美,它是一種源自人內心世界的美,是一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文化素養的最好體現。心靈美是一種道德之美、品質之美,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幼兒教師心靈美的主要特徵是融靈魂美、精神美、思想美於一體並形成無私而又偉大的師愛。教師應平等地、一視同仁地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應真正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孩子,不管他的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的長相是美還是醜,不管他是聽話還是淘氣,甚至不管他是否喜歡你。幼兒教師的心靈美在於寬容每一個孩子,原諒他們在成長中所犯的錯誤,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在於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們的發展;在於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個體;在於尊重孩子們獨特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在於教師自己所具備的優秀的思想品質、良好的文化修養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衆所周知,幼兒教師的工作是非常繁雜、瑣碎的,教師既是幼兒生活中的媽媽,又是他們學習中的導師。由於幼兒特殊的年齡特徵,幼兒教師承擔了其他年齡段教師所無法想象的工作負擔和壓力。很多幼兒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懶懶散散地過着得過且過的日子,這不僅是對幼兒不負責的表現,更是對自己青春和生命的極度浪費。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當你睜大雙眼尋求美的時候,請相信那些簡單做事,認真做人,並享受着充實而美麗的日子的幼兒教師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高三讀後感10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看到了《擁抱幸福的小熊》這本書,便隨手拿了起來。誰知這一拿我卻不願再放下來!我把它買回家,就如飢似渴地讀起來。它的魅力非同凡響,我的眼淚都被引了出來。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許小念,許小念很內向,她五歲那年爸爸離開了小念和她的媽媽。因爲沒有爸爸,所以小念天天受人欺負,還被人叫做“啞巴”。於是小念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因爲在那裏,一直有一個茶色熊公仔陪她聊天,陪她生活。直到有一天,小念被車撞了,茶色熊公仔也永遠地離她遠去……但值得慶幸的是,小念認識了給她看病的林醫生,還有好朋友霍雨欣,在他們的幫助下,小念變得越來越堅強。後來,小念的媽媽得了癌症,於是小念開始支撐這個家。爲了給媽媽治病,她白天學習,晚上去打工,回家後還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媽媽的病終於得到了控制。小念同時在“9.11”事件中,因救出了天才少年霍雨欣而被評爲“市十佳優秀少年”。儘管後來媽媽因病情突然惡化而去世,但是小念在經歷了風雨後,變得更加堅強,並收穫了成功與幸福!

合上書,此時的夕陽像一個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正在爲周圍的雲朵染色呢。一切都是那麼的平靜,而我的心卻像波瀾壯闊的長江一樣,狂跳不已,久久不能平靜。趴在桌上剋制着自己不安的情緒,壓抑着自己激動不已的心,領悟着這本書中給予我的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人生真諦:不歧視殘疾人、尊老愛幼、孝順長輩……數不清的人生真諦,自己做到了幾條呢?靜靜地回想着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爲:上公交車時,明明是一位老爺爺先準備上車的,可我仗着自己人小,一不留神鑽進了車門,顧不得旁人指指點點,上了車找了個好位置安穩地坐了下來;每次去姑姑家玩時,姑姑總是會買很多好吃的給我,我還嚷嚷不夠,而姐姐只能站在一邊眼巴巴地看着我吃,有幾次還一個人跑到角落裏偷偷地哭呢,我看見了便告訴姑姑,姑姑把姐姐又是一陣破口大罵,我跑到外面偷偷地笑;一看到姐姐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就要佔爲己有,不給就搶,再不然就又哭又鬧……我總認爲這一條條人生真諦都做到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怎麼也沒想到以前自己竟一條也沒做到!

這個故事真實感人,讀完時,我的淚水把書都溼透了。現實是殘酷的,父母的離異,親人病故,他人陷害,家境貧寒……讓人覺得幸福遙不可及,小熊看來是多麼地近,但實際卻是多麼遙遠,讓人永遠都追趕不上它的步伐。可是,小念做到了。她忍聲吞氣,受到挫折勇敢地去面對,去挑戰,去戰勝它。她像野火燒不盡的小草,向着太陽,勇敢地成長!因爲她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

讀了這個溫馨而浪漫的故事,感動總是一遍又一遍的索繞在我的心頭。我被善良的林醫生,聰明可愛的霍雨欣,堅強的小念的媽媽,善良執着的小念,深深地感動了。這個美麗的故事,喚起了我那顆原本麻木冰冷的心。我曾以爲世間說到底都是錢的關係,一切見義勇爲,樂善好施,不過是沽名釣譽……可是《擁抱幸福的小熊。》讓我明白,世間還是有真情在,總有像林醫生,霍雨欣他們那樣不計個人利益,沒有任何私心,不求回報的幫助有困難的人。我們要懷着一顆澄澈的心,對生活抱有像童話般的憧憬。我們把自己都幻想成書中的主角,去體味書中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和感動。

相反,再看看我們現在這些學生,有多少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多少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碰到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這樣又怎能擁抱幸福的'小熊呢?

小念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女孩,因爲她總是會想象出許多美好的事情。她對泰迪熊的那份喜愛,更說明她是多麼的單純。她不會對生活中的物質,像其他孩子一樣,貪婪地叫着要。她想要的只是那份簡單的幸福。也許,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孩子,甚至是許多成人們,都會認爲擁有許多金錢財富纔會有幸福,但通過小念,我明白了幸福其實是很簡單的:或許是身邊的小熊,或許是家庭的和睦,或許是親人之間的關心與溫暖……因爲,人世間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在生活中,並不是每次都能順順利利通過,必將有失敗與挫折。但是,只要笑一笑,沒什麼事情過不了。就是說,面對困難,我們要保持着那份樂觀的心情,要學會堅強。要知道,笑聲是一切的動力,笑聲會給我們帶來幸福的!

同時,善良的林醫生讓我知道了,世界上還有一份感情——叫做真情。林醫生與小念素不相識,兩個人各自過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場車禍讓他們認識了。林醫生本着一顆善良的心,不求回報地幫助着小念。要是人人都能像林醫生那樣樂於助人,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美好啊!

小熊,象徵着幸福。但是,更多的幸福,需要我們更多的發現,幸福是要靠自己爭取的。《擁抱幸福的小熊》教會了我許多,讓我們也一齊來擁抱幸福的小熊吧!

高三讀後感11

作爲生長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們沒有對戰爭刻骨銘心的記憶,也絲毫體味不到在戰爭歲月中人們的苦辛,天真地認爲和平纔是人類史的常態。《貨幣戰爭》一書則賦予了我們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明白,並非硝煙戰火纔是戰爭,在這個仍然有着利益紛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的世界上,國家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各種各樣的戰爭,並且不論輸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將一國置於不復之地。

《貨幣戰爭》中講到的經濟學原理很簡單,但是在我本科學習經濟金融的過程中,從未深入分析這些道理,就是這麼一些簡單的、在邏輯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誕生竟是如此歷盡坎坷、暗藏玄機。就拿現代商業銀行體系中的貨幣創造機制(部分準備金制度)來說,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經典理論,這是現代貨幣發行制度的基礎和根本,是人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不斷髮展形成的優美體系,貨幣發行機構發行的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體系的反覆存貸,放大並滿足了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所有貨幣需求,也給經濟活動主體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貨幣的過剩和不足都能通過機制自動調節。但是,《貨幣戰爭》一針見血的指出,正是這樣的機制,爲今後氾濫的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也使得商業銀行體系成爲不勞而獲的社會寄生蟲,不斷地蠶食人民的財富。私人擁有的商業銀行“空手套白狼”,通過不斷貸出創造出來的新錢,獲得高額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業銀行不注意控制風險,準備金率過低,新錢投放增量過大,就極有可能產生惡劣的通貨膨脹,更爲重要的是,銀行體系發生的風險和損失將直接轉嫁給人民,特別是底層人民,由於沒有任何避險工具,他們辛辛苦苦攢下的積蓄將瞬間大幅縮水,成爲最終的買單者。《貨幣戰爭》更明確地指出,這種現象的發生並非是當初機制設計的疏忽,而是銀行家們有意的設計,爲的就是通過掌控貨幣數量進而獲得瓜分財富的手段,書中做了一個形象貼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羣生長過程中對羊精心呵護,爲的就是在收穫的季節剪下更多的羊毛,銀行家們也一樣,平時爲經濟活動的健康快速運行提供便利穩定的貨幣環境,一旦到時機成熟,貨幣也就成了剪刀,銀行家藉機推高資產價格,形成經濟泡沫,然後在泡沫破滅過程中洗劫社會財富。《貨幣戰爭》還指出,商業銀行家並不滿足其在貨幣體系中扮演的角色:貨幣流通中介,因爲僅僅存貸利差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貨幣遊戲裏的利潤要向源頭要,所以銀行家們希望能夠把持各國的貨幣發行權,這樣就能以購買國債的方式向政府放貸,所獲利潤極高,特別是在戰爭時期,政府不得不向銀行大舉借錢以保證戰爭的持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政府把人民今後的稅收作爲抵押向銀行借款,而高額的借款利息並非是能夠在短期內結清的,剩下的只有無休止的向人民徵稅和向銀行家們繼續借款、並廉價地出售國有資產,國際銀行家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戰爭期間和其後的時間內大發橫財,並將觸角拓展到實業領域,從控制貨幣體系發展到控制整個國家經濟體系。

整部《貨幣戰爭》貌似危言聳聽,故事情節生拉硬套,與近來歐美流行的有關陰謀論的小說、電影如出一轍,但是仔細想來,習慣了天真、單純、學究式思考問題的我們真的需要從實際中獲得一些關於世界的真實認知,至少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服,20xx年此書出版後,書中所預言的國際金融危機真實的發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書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黃金的價格也隨之大漲,書中部分言論不可不謂之洞見。但是,部分觀點確實無法苟同,和許多讀者提出的.異議一樣,我懷疑當前具有缺陷的金融體制是否只有通過迴歸金本位一種方法才能矯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國際銀行家的陰謀所顛覆的還是如經濟學家們反覆灌輸的“作爲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長期作爲貨幣而存在的黃金最終爲法幣所取代”。我個人認爲,爲防範應對這種無形的“貨幣戰爭”,在當前應該探究籌劃的不是金本位的問題,中國正面臨着金融人才競爭力不強,金融體系不夠發達的問題,而越來越猛烈的國際化浪潮裹挾着機遇和風險已經到來,我們無法拒絕這樣的大趨勢,不能由於害怕被人給謀了國家資產而閉關鎖國,更不能毫無防範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必須準備好應對措施,比如金融業,什麼領域是永遠不能向外資開放的,什麼領域是暫時不能向外資開放的,什麼是允許同業競爭的,都必須界定清楚,並制定好各類方案,就和下棋一樣,現在來競爭的是強手,我們就要精打細算的構思好每一步棋怎麼走,他們要給我們下什麼樣的套,這些都要想。

所謂多難興邦、居安思危,國人多一點這樣的思考和顧慮並不能就說是“小肚雞腸、沒有大國國民風度”,在睦鄰友好、親善合作的宏大背景裏尋找一些尖利刺耳的音調,多聽聽一些所謂“極左”的言論和觀點其實也挺有價值的。

高三讀後感12

據說羋月是中國曆第一位太后。

中古時代,天文星佔是重要的一門學問,它主要並不是爲農業生產服務,而是爲了預測國家命脈和軍國大事的起伏。一事(天象)一佔(占卜)一驗(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是史書解釋歷史的一種重要模式。

縱觀歷史,羋月也罷,武則天也罷,皆牽繫星象。古人之星象占卜,真的那麼神奇嗎?

恰巧又看到一史記之事,說的是東晉女李陵容。李陵容本是奴隸,皇帝生不出兒子找到她,結果生了兒子,當了太后。

如果說薄姬當上太后是因爲運氣夠好,那麼李陵容成爲太后就是一個奇蹟,因爲她的發達只是因爲她擁有健康強大的身體素質。

李陵容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妃子,當初,司馬昱還只是會稽王的時候,她只不過一個在宮中做粗活、打下手的宮女,她出身貧寒,從小就被賣入王府從事紡織工作,來歷無人知曉。因爲李陵容的樣貌身材讓人不敢恭維,她身上有一些當時的中原人不具備的體貌特徵:人高馬大,皮膚黝黑,頭髮捲曲,也因此被人戲謔地稱爲“崑崙”,另外,也有人叫她“崑崙奴”。至於她外貌體態的樣子,《晉書·后妃傳》用“形長而色黑”來概述,《資治通鑑.晉紀》說她“黑而長”,《續晉陽秋》稱她“形長色黑”。這三本史書的記錄雖然略有不同,但依然可以推斷,她一定是,人高馬大、膚色黝黑。

據史料記載,崑崙奴本來生活在林邑以南的地區。史書所說的林邑以南,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次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至於李陵容的長相,史書中並沒有明確地記錄,但是估計不會過於醜陋,如果在現在這個社會,李陵容不失爲一位另類美女,因爲李陵容這樣的身高和膚色,無疑是代表着一個女人的性感和健康。只不過,李陵容沒有生在一個有如此審美標準的時代。魏晉是狼煙四起、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的年代,其哲學思辨和審美趣味,有着獨樹一幟的鮮明時代氣息。那時的男人,保留着擦粉、薰香的習慣,在行爲模式上比較傾向於女性化,而人們則崇尚身體消瘦、皮膚白皙,甚至是陰柔美,無論宮裏宮外都將這個作爲美的典範。如《晉書》所載,司馬炎爲太子選妃時,就對“美而長白”的衛氏情有獨鍾;王羲之讚美杜皇后時,就特別用了“膚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人也”這樣的溢美之詞。

由此可見,皮膚白淨潤澤,是魏晉美女的首要標準。李陵容的身材雖然頎長,但皮膚黝黑卻成了她的致命傷。所以,“本出微賤”的她,只能在王府的紡織車間籍籍無名地做事,並且還被人嘲笑,將她喚作“崑崙”,似乎就要這樣下去一輩子,年復一年,這個女子的絢爛似乎永無機會綻放。

司馬昱,東晉第八任皇帝。父親是晉元帝,他三歲封琅琊王,七歲封會稽王,二十五歲當撫軍大將軍、錄尚六條書事,二十六歲輔政,四十六歲當丞相、錄尚書事雙兼會稽與琅琊王,五十二歲當皇帝,成一國之主。但是,當英雄得志之時,有一件事讓司馬昱很煩惱,即《晉書》所講的“會稽王,有三子,俱夭。自道生廢黜,獻王早世,其後諸姬絕孕將十年”。當時,司馬昱曾有過三個兒子,可是全都夭折了。之後,姬妾們就再也沒有爲他生過孩子。司馬昱擔心自己的江山事業無人繼承,又爲此招納了不少年輕貌美的女子入宮。但是不知原因何在,“播種“了幾年卻始終沒有兒子。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司馬昱對兒子的渴望簡直迷了他的心竅。

此時,有人把一名相士介紹給了司馬昱,據說這個相士道行很深,特別會看女人,只要女人從他眼前一過,他就能馬上知道女人能生男孩還是女孩。這讓司馬昱欣喜若狂,他毫不猶豫地將爲自己的兒子找孃的重任全權委託給了這位相士。相士把司馬昱所有的姬妾都觀察了一遍之後,斷言沒有一個能給他誕下兒子。但是司馬昱並不死心,他讓相士將選妃範圍擴大到王府裏所有的女人,每一個女人都讓相者一一驗看。當看到李陵容的樣貌時,相面先生終於吐出:“就是此人。”大費周章、歷經波折的司馬昱,終於在最後發現了李陵容。

李陵容的樣貌在當時被認爲是不堪入目,難以接受的。對於相士給自己找的這樣一位老婆,司馬昱心裏是十分難以接受的,但考慮到傳宗接代的大業,他還是勉爲其難,硬着頭皮,“召之侍寢”。不久,李陵容果然順利懷孕。李陵容爲此還告訴宮中其他女人,她曾夢見“兩龍枕膝,日月入懷,意以爲吉祥”。司馬昱一聽也覺得事有蹊蹺。幾年的時間裏,李陵容先後爲司馬昱生下三個孩子,兩男一女。正所謂母憑子貴,李陵容在宮中的`地位節節攀升。

公元371年,五十一歲的司馬昱登上了皇位,封李陵容爲淑妃。由於司馬昱並沒有冊封過皇后,因此李陵容在實際上就相當於後宮之主。兩年後,司馬昱駕崩。十歲的司馬曜順理成章地繼位爲孝武帝,作爲母親的李陵容地位也是一路扶搖直上,成爲尊貴的皇太妃,儀式服裝上已與太后基本相同了。二十年後,李陵容的次子司馬道子上書,勸哥哥封母親爲皇太后。司馬曜聽從了弟弟勸諫,不久尊母親爲“皇太后”。司馬曜駕崩後,他的兒子司馬德宗繼位當皇帝,又尊奶奶爲“太皇太后”,李陵容的地位又再升一級。就這樣,長相普通、出身卑微的李陵容僅僅因爲“碰巧”,不僅飛上枝頭變成成了后妃,而且還因爲生了兒子的原因,母憑子貴,使得她在錯綜複雜、明爭暗鬥的後宮中,一直被夫君所眷顧,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地位。更幸運的是,她的兒子、孫子們,一個個都順利地繼承了帝位,她的後半生反而越過越好,一路富貴。縱觀歷朝歷代的后妃命運,這可是十分罕見的。李陵容命中似乎註定是爲了“生天子”而來的,所以,在婚姻和生活中,她的人生雖然乏善可陳,了無生趣,但作爲母親、女人,她無疑是幸福、幸運的。

這些個神奇的女子,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徒留下神祕,叫我向往破解其情其景。

高三讀後感13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題記

有一種土鱉叫成東青,有一種海龜叫孟曉駿,有一種憤青,有一種兄弟叫做中國合夥人,有一種夢想叫做中國式夢想!

看完了新上映的勵志電影《中國合夥人》。

一次青春與夢想撞出的絢爛火花,三個男人的起起落落、創業、朋友、兄弟,一段不能回頭的創業故事。

我們90後不得不承認70後是集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於一身的一代人。

我很羨慕《中國合夥人》的三位男主角,因爲,在他們那個時代,他們年少輕狂;他們擁有好的時代契機;他們懷揣着自己的夢想,同時自身又因爲各種原因努力奮鬥,去嘗試着改變世界,而不是任由世界改變自己。

10000個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四分之三出自於新夢想。而正是他們三位,創造了新夢想,圓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學生一箇中國人應該有的夢。讓他們知道不僅僅只有美國夢——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新夢想照樣可以幫你實現一箇中國式夢想。

三位男主角在劇中,他們的成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懂得的不僅僅是怎麼樣去教書,他們也還是要學會怎樣去經營,怎樣去管理!

就像我,我是學藥學專業的,我的夢想是在畢業後考上執業藥師,但是我要學的不僅僅是藥,還有人的思想,市場營銷,這樣我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我覺得,如果用幾個詞來形容我們這一代人。那一定就是“青春”、“夢想”、“奮鬥”。

三位男主角之間的友情還有爲夢想而奮鬥的激情真的讓我感動。

我不禁感慨:青春——友情——夢想!

誰沒有年少輕狂過,誰不憧憬外面的世界,誰不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幻想?

可是當碰壁受挫時,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但也很無奈。

誰沒有夢過?誰沒有想過?誰沒有在夢想面前放肆過?

但夢想終歸是夢想,青春的懵懂、無知、天真總會在你覺得最美好的時候給你重重一擊,然後痛的你爬都爬不起來。

實際上,之前我的想法很天真。可是,當真正的涉足於現實的/複雜的社會的時候,我才發現,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還需要有人脈,勢脈,還得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社會?

所以,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小小的基層職工,或是每一個懷揣着遠大夢想而屈身於上級底下的員工,必須要學會“爲人處世”,才得以“適者生存”。

如果說,我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理解是:年輕就是資本!在自己年少輕狂時可以大膽肆意的追求自己所謂的幸福。

那麼,我對《中國合夥人》的理解就是:夢想就是動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逆境中發奮圖強。

現在把自己與兩部影片的.主人公作一比較,發現兩部影片中都有自己的影子,但無論是甜蜜的失意,還是成功的或是失敗的,都可以坦然地對自己說:"我的青春,爲夢想而奮鬥,一直沒有懈怠。我爲夢想奮鬥的日子就是我對青春最完美的詮釋。

如果我們沒有年輕的,敢爲夢想而奮鬥的心,那麼我們的青春終將逝去。也只有我們爲夢想奮鬥過,我們的青春才能不老和不死不休。

因爲我們有夢想,故而瘋狂過,也認真過;麻木過,也改變過;迷茫過,也努力過……

雖然說,在夢想的道路上,完全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路上的艱辛,也只有自己清楚。雖然前途迷茫着,但夢想會帶着我奮鬥,也許道路會艱辛,也許盡頭開滿着鮮花,也許在天的那一邊,你們看到的是雨,而我看到的卻是彩虹!

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柳傳志、馬雲、楊瀾、徐小平、俞敏洪、李開復,哪一個不是身懷夢想,哪一個不是爲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哪一個不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就像阿里巴巴的馬雲,雖然辭了總裁之位,可是他的名字、他的事蹟卻人人讚頌。也許我們只看到了馬雲的成功,卻不知道馬雲曾經一天工作20個小時。也許我們只知道馬雲有錢,卻不知道馬雲曾吃了九個月的泡麪。也許我們只知道馬雲座駕豪車,卻不知道馬雲曾經騎單車上班三年。

這就是一個成功人士的過去。

試問有哪一個成功人士不是從小人物起家?我們皆是小人物,不要奢望大目標。

我們還年輕,我們有夢想,有目標,有動力。努力吧,夢就在不遠的地方。天在高又能怎樣,踮起腳尖就能更接近陽光。

我們得趁年輕,趁青春正在進行時,趁還有時間,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爲夢想而奮鬥。

有一種夢想叫青春,只有一起奮鬥過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才能知曉其中不能言語的辛勞,爲我們自己譜寫青春的讚歌而感動!

青春19年風雨過,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我只需青春無悔,足矣!

高三讀後感14

《挪威的森林》裏,只有三個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覺的涵義。其中渡邊、綠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則是在渡過痛苦的海洋後纔到達彼岸。

渡邊、綠子是現世社會裏兩顆絕無僅有的璀璨明珠。他們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覺,不會因爲內心感覺奇特、“骯髒”、自私而刻意壓抑它們,他們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現世道德的力量。他們不會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別人把他們看成是怪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認爲自己是怪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如此.

只是渡邊與綠子獲得尊重自己感覺的途徑不同。綠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彷彿是從外部世界獲得的,她融身於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市井之間,看見一縷白煙,會與第二次見面的渡邊說那是高中校工在燃燒女生衛生巾;聽到第三次見面的渡邊誇自己的廚藝,會馬上回憶起當初爲買鍋而擠掉買胸罩的錢;會在一大羣朋友前,講鄰居阿姨打噴嚏把衛生巾打掉在地的趣事。不隱瞞自己的感覺,不用非此即彼的現世道德約束自己,是綠子與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綠子尊重自己的感覺的途徑,也是她深深吸引渡邊之處。她也有過掙扎,比如她一開始找的是個中規中矩的“好人”男朋友,不許她吸菸,不許她講黃色笑話,她自己可能也這樣約束過自己,比如在高中階段,但她發現此路不通時,就任自己尊重自己,不再橫加批判。她時時感到在現實社會中窒息,因此她總想在深夜的東京街頭爬樹——爬得高高的,脫離污穢的空氣,自由自在地吸口氣。

爲何渡邊能夠尊重自己,我實在不知道,書裏也沒交待,也許是天生吧。他天生淡定從容,現世規則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裏,既也善也無惡,既無好也無壞,既無忠也無奸,他“既不辯護也不解釋”。他像海上一葉小船,既無帆也無升帆的慾望,只任海風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個角落。他在哪兒都是他自己。“我覺得自己周身彷彿緊緊貼上了一層薄膜。由於薄膜的關係,我無法同外界相融無間,而同時他們的手也無從觸及我的皮膚。我本身固然軟弱無力,然而只要我處於這種狀態,他們在我面前也同樣無能爲力。”抑鬱中的渡邊最能反映出渡邊內心的真實狀況。

尊重自己的人才會真正尊重別人,因此,綠子說渡邊“或許你有一種讓人心裏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這句話極富魅力,任何人都想與“讓人心裏坦然”的人相處。因此綠子能夠在渡邊面前如此輕鬆,如此放得開。但因爲人們離自己內心太遠,往往會不看出誰是“讓人心裏坦然”的人,只有極少數認清內心的人才能敏銳地覺察出來。也即因此,綠子與渡邊的相遇、相愛才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我個人覺得,渡邊選擇綠子合情合理,只有綠子纔是渡邊內心感覺的棲息之地,綠子是渡邊自我的實現之地。一開始,渡邊以爲自己只會迷戀純而美的直子,但渡邊最後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對綠子說:“但見不到你後我才深深意識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堅持到現在。而失去你之後,我實在孤獨得好苦。”

尊不尊重自己,事關生死。

尊重自己的感覺,真實地活在當下——在我看來,這幾乎是健康地在現世立足的唯一途徑。當然,如永澤那般的“強人”也許對此不屑一顧。

尊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事關生命和輪迴。《挪威的森林》裏,人物可以分爲兩類:死者和生者。村上春村讓不尊重自己感覺的人都選擇了自殺。可能村上認爲,不尊重自己感覺——失去自我的人只有死路一條,或者說失去自我的人雖生猶死。“失去自我即是死”——村上也許這麼認爲。

從這個意義上講,玲子是起死回生;永澤只是清醒地棄生擇死;玲子的女學生根本就沒活過。而東京街頭的人羣大多也是行屍走肉而已。

每當想到這裏,我總是不寒而慄——滿大街都是行屍走肉哎;而學校、家長、社會也似乎只能容得下行屍走肉,並以培養行屍走肉爲己任。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裏,也許只有永澤能被容得下吧。

這樣想來,作者村上春樹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據說他大三時結婚,然後開起酒吧,26歲時終於大學畢業,32歲轉讓酒吧,專門寫作。每天6時起牀跑步晚上10時就寢,與妻子平靜地生活、寫作——他既尊重自己的內心,又能以此養家餬口——他以尊重自我爲途徑得以立足於現世社會。真是奇怪,居然有人以尊重自我的方式見容於賤踏別人自我爲特徵的.社會。如果村上能做到這點,這說明,社會並不見得就一定容不下你的自我,關鍵是你能否堅持你的自我?能堅持多少?能堅持多久?你離你的內心有多遠?你能一直能活在你的內心裏嗎?

這樣轉而一起,木月和直子真是被自己嚇死的——他們怎麼就那麼肯定社會容不下他們的自我,沒有才能的自卑讓他們以爲自己在現實社會裏活不下去。他們自己給自己下了死刑。

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沒有客觀,只有主觀,因爲只有自己才能讓客觀世界的存在有意義,除卻自己,世界再怎樣精彩怎麼無聊都與你無關。

也因此更欣賞渡邊徹或者說村上春樹晃晃悠悠生活在大地上的態度。

另外,我還想說,交友、擇偶最好選擇那些尊重自己感覺的人,因爲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如果小朋友能夠選擇的話,最好選擇能尊重自己的父母,因爲只有尊重自己的父母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

高三讀後感15

《高三》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之所以獲獎,可能是它對於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他的人文和社會價值。一直以來對於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爲這是一羣在真誠說話的人,從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注,一種對錶現進行深入探討的精神。現在因爲節奏的加快,五花八門的東西已經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而對於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處真實的社會存在缺少了認識,而我認爲這些頗有價值。

這部片子拍攝的是福建省武平縣重點中學武平一中200X屆高三七班學生在班主任王錦春的帶領下一年的緊張校園生活。94分鐘的紀錄片看下來,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當中,又彷彿將自己帶回到高三那個火紅的年代。一部真實得無可挑剔的影像銘刻,反映了小城鎮高三學生最質樸的生活狀態。片子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二年前的時光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影片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敗的宿舍訓斥逃課學生的鏡頭,而且光線非常暗,運用了隱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絕對是灰暗的一年。從高三歲月馬上切換到剛入學時軍訓的鏡頭,運用閃回蒙太奇向我們述說着一屆屆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斷得輪迴中。十八歲的青澀日記,用一個個連續蒙太奇向我們展現。開家長會的時候作者運用一個個家長臉部的特寫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對比蒙太奇呈現給我們一批農民家長們對教育的一種無知與無奈。好多次出現學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將她的獨白用特別的剪輯和一些畫面結合在一起,產生聲畫分立的效果。還有作者以一種隱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攝到三次出現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極力表現出中國學生處於怎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帶有一點諷刺性!對於教室裏學習氛圍的表現作者是用了俯拍、重複蒙太奇,多次展現學生學習的壓力。在該紀錄片中作者主要以參與互動式的方法採訪到了四個學生及其家長,多次運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換蒙太奇以及連續蒙太奇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片中很少的幾個家長單獨的鏡頭裏,都能體現出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及關懷。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學費要二千多元,那也許是父母親幾年的積蓄,但父母都是堅定地支持子女上學,只要子女願意學習、只要子女能夠走出去,這些父母都是砸鍋賣鐵、變買家產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國落後的農村的普遍現狀吧!家長都把自己當年沒能實現的理想或願望,寄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個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孩子們能沒有壓力嗎?因此片中有些同學在壓力下,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壓力太大,高場心情緊張,發揮失常。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爲高考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園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早戀、學生沉迷於網吧、學生養成吸菸等生活惡習,學校對此還是儘量作到教育、挽救爲主,這些落後學生不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幫助他們,這令我十分感動。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學率,放棄這些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那樣的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爲學生制定各種計劃,考試安排。他和他的同事們,可以說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業,這業讓我非常地感動,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班主任。在片中,作爲班主任的王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他還要帶高三班的語文課)、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班級的學生生活、學習的動態,還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對落後的學生,王老師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並沒有拋棄他們,哪怕是到最後的高考來臨地時刻。片中王老師是一個有着非常豐富經驗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從開學給學生和家長的動員,拉緊學生和家長大腦裏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準備高考。到高考前夕,給學生減壓,告誡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已,採用了積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現出王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值得學生尊敬的人民教師。總之,我覺得周浩(該片的導演)對於高考,張興旺,鍾生明,林佳燕,莫曉蘭……以及老師王錦春,解讀得都很深刻。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衆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衆。對於《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裏,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鬥着,所爲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麼?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