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歷史故事 >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來看,故事都是整個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將知識傳承的主要途徑,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1:牧野之戰

商湯擊敗夏朝最後一代君主夏桀,滅夏建立商朝後,共經歷六百多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商王朝經歷了由強盛至衰敗的發展過程,自其第23位國王武丁死後,勢力逐漸趨向衰落,在傳位至第31位國王紂辛時,已經步入全面危機的深淵。

據《史記》記載,殷紂王非但不是昏庸無能之輩,反而還是勇力過人、天賦聰穎、才思出眾之人。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他由於驕橫暴虐,剛愎自用,揮霍無度,沉迷於酒色淫逸的生活;在政治上排斥忠良,妄殺賢士,重用奸臣。這就使一些有實力、有威望、有影響的諸侯臣屬紛紛背離,殷統治集團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些都引起殷貴族上下的不滿與憤慨,加速了商王朝的覆亡。

周本為渭水中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於今陝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豐盛的水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農業氣候,以自己善長於耕種的技術,逐漸發展起來。周在商武丁帝時期是商王朝的諸侯國,從周文王姬昌起,在政治上出現了一批精明幹練、文武兼備的當權人物,如文王、武王、呂尚、周公旦等等。與商紂王的勇武自負相比,姬昌可以說是另一個極端。從史書的描述來看,他文質彬彬,謙遜小心而又深藏不露。這兩個人頗似近代歐洲的查理十二和彼得大帝:一個專注於武功,雖稱霸一時,終於身敗名裂;一個致力於文治,最終翦滅強敵,建立了不朽的事業。

姬昌治理周國前後五十年,選賢與能,重用了謀略過人的呂尚(即後世傳說中的姜太公)、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賢才,建立起一個團結而高效率的政治統治集團。他修整內政,宣揚德教,鞏固了統治基礎,也在諸侯間贏得了“仁義”的美名。不少鄰近的諸侯國都來請周國調停爭端。姬昌趁機大搞統一戰線,而各國由於要供應商朝攻打東夷的大量軍隊和物資,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鉗制,早已苦不堪言,當然也樂於向“西伯”靠攏。史稱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雖然不免誇張,但也反映出周國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可以和商朝分庭抗禮的地步。

同時,姬昌及其幕僚又開始抓意識形態,為滅商大業奠定思想基礎,商王宣稱自己的王權得自“天命”,周人就講“天命無常,惟德是輔”,說商王無德,西伯有德,所以天命已經轉移到姬昌身上,公元前1056年就是姬昌“受命”元年,於是姬昌也對內稱王,稱為文王。另一方面,文王對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貢奉,甚至在自家祠堂祭祀商朝先王,以麻痺帝辛的耳目。據說,《周易》就是文王寫的,因此他自然深諳與時變化之道,知道如何把握出兵的最佳時機。

公元前1055年,文王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討伐侵凌鄰國的密須,二者皆在周國的西北部,遠離商朝中心地帶。文王征伐它們,解除了伐商的後顧之憂。隨即,文王在東方開始了一連串軍事行動,揭開了滅商戰爭的序幕。前1053年,文王出兵東向攻黎,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沁陽),前1051年,攻崇(今河南嵩縣),三戰皆勝。同年,文王遷都於豐(今陝西西安西南角),這裡較岐下的周原,更不受戎狄的侵擾而有利於出兵東向,至此,文王伐商的戰略部署已經基本完成。

正在這關係微妙的節骨眼上,公元前1050年,文王忽然逝世,世子姬發繼位,是為武王。武王繼位後,破例沒有改元,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

公元前1047年,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裡得到了不少紂王行都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

周師出兵前按慣例用甲骨占卜,本來只是走走儀式,不料結果居然大大不利,同時暴風驟雨忽然而至,更加動搖了周國君臣的信心。正在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呂尚一把抓起龜甲獸骨扔在地上,大喝道:“枯骨朽龜,知道什麼天命!”在呂尚的堅持下,武王恢復了信心,出兵仍然按原計劃進行。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這和三千年後的“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按照這一計劃,1月26日武王親率戰車300乘,虎賁(精銳武士)3000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周國無疑已經傾巢出動。與此同時各個諸侯國也不堪忍受殘暴君王商紂王的統治,不少國君親自趕來,總兵力達到5萬人左右。從盟津到朝歌,是商王經常巡獵的區域,道路狀況良好,因而此後幾天,聯軍能夠以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軍,比平常的速度要快一倍。26日,聯軍趕到朝歌城外的牧野。這裡是通向朝歌的要道,同時也是商朝戍衛部隊的駐紮地。聯軍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停下來開始佈陣。從關中出發到兵臨朝歌,總共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當時的條件而言,這一速度可說是驚人的。

2月26日夜,聯軍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後來冒雨完成了佈陣。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300乘戰車,3000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第二天拂曉,武王在眾軍面前進行誓師,即《牧誓》,武王慷慨激昂地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一定要努力呀!”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2: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我國曆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曆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姜太公呂尚的封地,轄有今山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動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幾個月後,齊臣雍廩又殺死了公孫無知,這樣,齊國的君位便空置了起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於是就發生了一場君位爭奪鬥爭。結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國搶佔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這場權力爭奪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謀臣管仲也被羅致到齊桓公的手下,後來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重要奠基者。

魯國在這場齊國內部鬥爭中,是站在公子糾一邊的,並曾經公開出兵支援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但結果是乾時一戰,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魯國的所作所為,導致齊魯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齊桓公本人對此更是耿耿於懷,不肯善罷甘休,這終於釀成了長勺之戰的爆發。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援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

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這個重要的時候,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一個士人,名字叫曹劌,他要求見魯莊公。士人,也稱布衣,你說他是官吧,他不是官,說他是老百姓吧,他又不樂意承認。類似於現在的“白領”。總之是一種介於官(卿大夫)和平民之間,說高不高說低不低的階層,類似於穿著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孔乙己先生。當時當官的人有俸祿,可以買肉吃,叫做食肉者,士人則窮,和其他平民一樣主要吃菜。曹劌既然是一個士人,就是吃菜者。吃慣了菜的曹劌再也不想多吃一口了,他綠著眼睛說:“我要當官去,改吃肉去!食肉者鄙,未能遠謀!”意思就是說食肉的人都笨蛋,想不出什麼主意。

曹劌跑去求見魯莊公,先發制人地問道:“國君,現在齊國大兵壓境,您打算怎麼辦,敢不敢打?”

魯莊公被齊國敵人嚇得六神無主,忐忑地說道:“我平時祭祀神祗,從來都用上好豬肉,沒虧缺過神仙,也沒注過水。神仙準能保佑我打贏這場仗。”

曹劌說:“臨時抱神仙腳,是沒有用的,關鍵你平時對老百姓怎麼樣。”

“平時開堂辦案,我儘量做到公正無私,取信於民。”魯莊公說。

曹劌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

於是魯莊公跟他共乘一車,與齊軍戰於長勺(曲阜以北的野外)。

歷史故事叢書裡的故事3:商湯滅夏

夏朝奴隸制國家距今約四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奴隸制國家之一。夏朝從禹開始,到桀滅亡,傳14世,17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都是夏人統治的中心。這個國家的範圍,北到山西的長治,南達河南伊水流域,西到陝西華山一帶,東至山東河濟之間。據人推測,夏朝的勢力和影響已達到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

夏朝奴隸主貴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夏啟整天沉湎在飲酒、打獵和歌舞中。傳說啟創作了一個名叫《九韶》的樂舞,這可能是個大型的音樂舞蹈曲子。啟的兒子太康更是荒淫無度,到洛水北岸打獵遊玩接連幾個月,後來有窮氏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專政,直至太康的孫子少康攻滅寒浞,才中興夏朝,這也就是歷史上的“少康中興”。

少康以後,夏朝的江山的確穩固了一段時期,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孔甲當王的時候,整天荒淫無度,孔甲還特別迷信,致使諸侯大都不聽從朝廷的號令。孔甲之後,政治日益腐敗,內亂不止,國勢日弱。

就這樣,夏朝的江山顛顛簸簸,延續了—段時間,到了夏朝第17代王履癸的時候,江山已經搖搖欲墜,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夏桀。

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長得粗野無比,力大超人,能夠把堅硬的獸角一手摺斷,敢赤手空拳與猛獸搏鬥,曾獨自一人深入潭中斬殺水怪,似乎是個了不起的英雄,然而他骨子裡卻極端腐朽暴虐。此人不學無術,當上夏朝的君王后,夏桀整天不思國家大事,而是想著自己怎樣享樂。他暴虐無道,荒淫無恥,“賦斂無度,萬民甚苦”。他還派了許多大臣在全國選美女來為他享用。諸侯們漸漸地也摸準了這位大王的習性。

有—次,夏桀攻打有施國。眼看著有施國的城池就要丟了,這時,有施國將國中最漂亮的姑娘妹喜獻給桀,桀看著妹喜,甚為喜歡。隨即就帶著將士們回宮了。有施國竟然以一美女而保住了平安。

夏桀自從得了妹喜之後,整天和她廝混在一起,對她百般寵愛,招來國內最優秀的工匠,為她建造一座宮殿,這座宮殿是當時京城的最高建築,高聳入雲,似乎要倒下來,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傾宮。傾宮的內部裝潢豪華無比。夏桀就在這樣的地方和妹喜遊戲作樂,欣賞歌舞,大臣們要進宮報告事情,一律都被擋在宮外。桀還別出心裁,在傾宮的邊上挖了一條渠.渠裡全部倒滿美酒。他把這條渠叫做酒池,在酒池旁邊還壘了—座完全用肉堆積而成的肉山。

桀的荒淫無度,讓忠臣賢士感到非常寒心。大臣關龍逢規勸桀應該以國事為重,桀競將他趕走,不久便將他殺了。而奸臣於莘、趙樑投桀所好,為他盡情享樂出謀劃策。

桀絲毫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無數的財富都填不滿這個暴君的慾望,而這個暴君異常殘忍,殺人如兒戲,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當時民眾咒罵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意思是說你這個日頭何時才淪亡啊,我們情願同歸於盡。夏桀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可是,各部落對他也是離心離德。這就給商湯滅夏造成了有利的機會。

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商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這個部落的始祖叫契。傳說契的母親簡狄洗澡,忽然發現燕子下了個蛋,吃了以後便懷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黃河下游是一個洪水經常為患的地區,大禹治水時,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氏。商族當時因為居住在商水沿岸而得此名。商族是一個善於放牧的民族,早期過著逐水而居的生活。可能受這種遊牧傳統的影響,經常遷徙便成為先商部落的特徵。文獻記載,商人由始祖契開始至商湯滅夏以前的四百多年間,共有8次遷徙。由河北南部的漳水一直南遷,大致遷徙範圍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東部及山東西部。商朝建立後,仍然遷徙頻繁,曾經5次遷都,直至盤庚遷殷後才穩定下來。

大約夏朝建立後不久,商族就臣服於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商部落的畜牧業發展很快,馴養牛馬,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商部落傳到成湯當王的時候,已經很強盛,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有很大進展,經濟力量逐步超過了夏朝。同時,商湯敏銳地發現了夏朝的政治危機,他意識到,自己部族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出現了。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