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誰_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典故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誰_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典故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去讚揚不恥下問的人,那麼你是否知道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主人公是誰?,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說說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誰。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誰_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典故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不恥下問的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不恥下問成語解釋

中文解釋

【漢字簡體】不恥下問

【漢語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英語譯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成語註釋】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恥。下,問題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你的老師,哪怕是再簡單的問題,只要別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這個問題所涉及領域的專家,卻也恰恰不會,就該去問。這樣理解也更好的解釋孔子說的:"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解釋】: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丟人或者感到恥辱。

【近義詞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移樽就教

【反義詞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妄尊自大

錯誤用法:常誤用為同學朋友同事之間討論問題或請教長者。

例句:他十分勤奮,經常不恥下問的向老師問問題。

錯誤理解: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羞恥低三下四地問別人問題。

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向不如自己的別人提問題。

英文解釋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

2.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3.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不恥下問詞語辨析

◎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譯: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不恥下問是我們都需要學習的精神,這也是勇敢正確的表現。

◎《李生論善學者》: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善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餘一言去未盡,而君變色以去,給予拒人千里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餘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座右,以昭炯戒。”(《李生論善學者》)

譯文:王生好學,但沒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對此感到)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一無所得’,學習重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憑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火,不對李生的話做任何應答,轉身就跑了。

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人請教地位比自己低的問題當成恥辱,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學習最忌諱的事,沒有超過滿足於自己所學的知識的,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作醒目的警戒。”

關於不恥下問主人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