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語文 >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並對今後的學習做出調整。你所瞭解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1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堯為唐監察御史,其後世遂不復宦學。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節,然獨好禮文士,每傾貲以交之,以故凝得與之遊。而凝幼聰敏,形神秀髮。舉進士,樑義成軍節度使賀瑰闢為從事。瑰與唐莊宗戰於胡柳,瑰戰敗,脫身走,獨凝隨之,反顧見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當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爾,豈可去也!”已而一騎追瑰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瑰由此得免。瑰歸,戒其諸子曰:“和生,志義之士也,後必富貴,爾其謹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遷主客員外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知貢舉。是時,進士浮薄,喜為喧譁以動主司。主司每放榜,則圍之以棘,閉省門,絕人出入以為常。凝徹棘開門,而士皆肅然無譁,所取皆一時之秀,稱為得人。晉初,拜端明殿學士,兼判度支,為翰林學士承旨。高祖數召之,問以時事,凝所對皆稱旨。高祖將幸鄴,而襄州安從進反跡已見。凝曰:“陛下幸鄴,從進必因此時反,則將奈何?”高祖曰:“卿將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奪人也。請為宣敕①十餘通,授之鄭王,有急則命將擊之。”高祖以為然。是時,鄭王為開封尹,留不從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鄴,從進果反,鄭王即以宣敕命騎將李建崇、焦繼勳等討之。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歲餘,罷平章事,遷左僕射。

凝好飾車服,為文章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嘗自鏤板以行於世,識者多非之。然性樂善,好稱道後進之士。唐故事,知貢舉者所放進士,以己及第時名次為重。凝舉進士及第時第五,後知舉,選範質為第五。後質位至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皆與凝同,當時以為榮焉。

(選自《新五代史雜傳·和凝》,有刪改)

注①宣敕:詔書。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獨好禮文士 禮:以禮對待

B.吾恨未得死所爾恨:怨恨

C.每傾貲以交之 貲:財物

D.因妻之以女 妻:嫁給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不意晉兵之速也 審容膝之易安

B.高祖數召之,問以時事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C.瑰與唐莊宗戰於胡柳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D.爾其謹事之 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和凝自幼聰明,考取進士後,被賀瑰召為從事。當瑰戰敗逃走時,他不離不棄,獨自跟隨,並臨危不懼,射殺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識人,為國選拔人才,自信又有膽識,在擔任貢舉之職時,他敢於破舊規,拆掉荊門,開啟省門,所錄取的進士均為當時才名傑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晉高祖的喜愛,多次被召見詢問時事,他有遠見卓識,料定已有反心的安從進必將趁高祖幸鄴時謀反,於是幫助高祖預先謀劃,平定叛亂。

D.和凝作為主考官,樂於行善,喜歡提攜在科舉考試中排名靠後的進士,如所選進士及第第五名的範質,後來當了宰相,時人都為和凝此舉感到榮耀。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已而一騎追瑰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3分)

譯文:

(2)先人者,所以奪人也。請為宣敕十餘通,授之鄭王,有急則命將擊之。(4分)

譯文:

(3)唐故事,知貢舉者所放進士,以己及第時名次為重。(3分)

譯文:

 參考答案:

4.(3分)B 恨:遺憾 (“恨”在古代語義輕)。

5.(3分)A 之:均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B以:介詞,用/介詞,由於;C於:介詞,在/介詞,給;D其:副詞,加強祈使語氣,“要“一定“應當”/副詞,表示婉商語氣,“還是”。)

6.(3分)D “好稱道後進之士”並不是“喜歡提攜在科舉考試中排名靠後的進士”,“後進”是“後輩”的意思。

7.(1)(3分)不久,有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已而”1分,“幾及”1分,全句通暢1分。)

(2)(4分)先於別人採取行動的人,就能制服別人。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急事就命令將領進攻安從進。(“先人”1分,“所以”1分,“將”1分,全句通暢1分。)

(3)(3分)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在錄取進士時,以自己當年及第的名次為最尊。(“故事”1分,“重”1分,全句通暢1分。)

 參考譯文

和凝字成績,鄆洲須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堯曾任唐朝檢察御史,從逢堯以下,後世都沒有做官讀書的。和凝的父親和矩,喜歡喝酒,不拘小節,然而特別喜歡接納文人,常常傾盡家財來交結文人。因此和凝跟著結識了一些文人。和凝從小就聰明伶俐,姿態俊秀,神采奕奕。考取進士後,樑義成軍節度使賀瑰聘他擔任從事。賀瑰與後唐莊宗在胡柳交戰,賀瑰被打敗了,逃跑時只有和凝跟隨著他。賀瑰回過頭來看見和凝,揮手讓他走開。和凝說:“大丈夫應當為知己的人死,我為自己沒有死的好處所而感到遺憾,怎麼能走開呢!”不久,有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賀瑰因此倖免於難。賀瑰回來,告誡他的孩子們說:“和凝這年輕人,有志氣,講義氣,以後必然會富貴,你們要好好侍奉他!”於是將女兒嫁給了和凝。

天成年間,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職,後多次升官至主客員外郎,主管皇帝的詔書;又擔任翰林學士,主管貢舉等。當時,進士中有很多輕浮的人,喜歡吵吵鬧鬧對待主考部門。主考部門每次公佈考榜,就事先圍上荊棘,關上省門,不讓人出入,成了常規。和凝拆掉荊棘,開啟省門,考生見了考榜都恭肅不再喧譁,所錄取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人,稱得上是得了人才。

後晉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學士,兼管度支,同時任翰林院學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見他,以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讓高祖滿意。

高祖將要去鄴都,當時在襄州的安從進已表現出要謀反的跡象。和凝說:“高祖您要到鄴都去,安從進必然乘機反叛,您將怎麼辦?”高祖說:“你將怎麼處置這件事?”和凝回答:“先於別人採取行動的人,就能制服別人。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急享就命令將領進攻安從進。”高祖認為這樣非常好。這時,鄭王擔任開封尹,留下來不跟隨高祖去鄴,高祖就授給他詔書。高祖到了鄴,安從進果然謀反,鄭王就以詔書命令騎將李建崇、焦繼勳等人征討安從進。安從進認為高祖剛去鄴,沒料到晉兵會迅速出動,行軍到花山,遇見李建崇等人的軍隊,以為有神靈相助,於是敗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僕射。一年後,免掉他的平章事,升為左僕射。

和凝喜歡裝飾車子和章服,寫文章以多為富有,有一百多卷的集子,曾經自己刻板印行於世,有識之士多非議此事。但他天性樂於做善事,喜好表揚後起的文士。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在錄取進士時,以自己當年及第的名次為最尊。和凝考中進士時的名次是第五,後來他主持貢舉,就選中範質為第五名。後來範質做到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都與和凝相同,當時人以此為榮耀。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堯為唐監察御史,其後世遂不復宦學。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節,然獨好禮文士,每傾貲以交之,以故凝得與之遊。而凝幼聰敏,形神秀髮。舉進士,樑義成軍節度使賀瑰闢為從事。瑰與唐莊宗戰於胡柳,瑰戰敗,脫身走,獨凝隨之,反顧見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當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爾,豈可去也!”已而一騎追瑰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瑰由此得免。瑰歸,戒其諸子曰:“和生,志義之士也,後必富貴,爾其謹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遷主客員外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知貢舉。是時,進士多浮薄,喜為喧譁以動主司。主司每放榜,則圍之以棘,閉省門,絕人出入以為常。凝徹棘開門,而士皆肅然無譁,所取皆一時之秀,稱為得人。晉初,拜端明殿學士,兼判度支,為翰林學士承旨。高祖數召之,問以時事,凝所對皆稱旨。天福五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祖將幸鄴,而襄州安從進反跡已見。凝曰:“陛下幸鄴,從進必因此時反,則將奈何?”高祖曰:“卿將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奪人也。請為宣敕十餘通,授之鄭王,有急則命將擊之。”高祖以為然。是時,鄭王為開封尹,留不從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鄴,從進果反,鄭王即以宣敕命騎將李建崇、焦繼勳等討之。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歲餘,罷平章事,遷左僕射。漢高祖時,拜太子太傅,封魯國公。顯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贈侍中。

凝好飾車服,為文章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嘗自鏤板以行於世,識者多非之。然性樂善,好稱道後進之士。唐故事,知貢舉者所放進士,以己及第時名次為重。凝舉進士及第時第五,後知舉,選範質為第五。後質位至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皆與凝同,當時以為榮焉。

(選自《新五代史·雜傳第四十四·和凝》)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

B、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

C、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

D、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莊宗,五代時後唐皇帝李存勖的`廟號,廟號是古代君王死後在太廟被供奉時起的稱號,多帶有祖、宗等字。

B、丈夫,也叫大丈夫,文中指有所作為的人。與《穀梁傳》中“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中的“丈夫”同義。

C、翰林,古代官職名,唐朝時始設,專門掌管由皇帝直接發出的重要詔令,後世大多沿襲下來,但不盡相同。

D、開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歷史上又稱為汴梁、汴京,與西安、洛陽、南京和北京等同稱為中國著名古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和凝出身世家,自幼聰慧。他的九世祖唐朝時做過監察御史,他父親雖然沒有做過官,但喜歡和文人交往;他小時候就聰明敏捷,氣質出眾。

B、和凝事主忠貞,講究道義。他初入仕途時,擔任賀瑰的從事,賀瑰戰敗,只有他始終追隨;敵人的騎兵緊追不捨時,他果斷引弓射殺了對方。

C、和凝分析形勢,料事如神。高祖要到鄴城去時,他預料安從進必然會趁機造反,建議高祖早作準備;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和他設想的一樣。

D、和凝善待人才,提攜後輩。他年輕時考中進士第五名,到他掌管科舉時,選中範質為第五名,後來範質也同他一樣封為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

13、把下列課本中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凝徹棘開門,而士皆肅然無譁,所取皆一時之秀,稱為得人。

(2)高祖數召之,問以時事,凝所對皆稱旨。

閱讀答案:

10、C

11、B(不同義,後句中“丈夫”為成年男子。)

12、B(他喝斥警告緊追不捨的敵軍沒有效果後,才射殺了對方。)

13、譯文

(1)和凝撤掉荊棘,開啟省門,考生都非常恭肅,不再喧譁,錄取的都是當時優秀的人,被稱讚選擇了合適的人才。(“徹”“譁”“秀”各1分,語意通順2分。共5分。)

(2)高祖多次召見他,用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符合高祖的心意。(共5分。“數”“稱旨”各1分,倒裝句式1分,語意通順2分。)

附:參考譯文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堯曾任唐朝檢察御史,後世子孫沒有做官讀書的。和凝的父親和矩,喜歡喝酒,不拘小節,然而唯獨喜歡禮遇文人,常常傾盡家財來交結文人,因此和凝得以和一些文人交往。和凝從小就聰明伶俐,姿態俊秀,神采奕奕。考取進士後,樑義成軍節度使賀瑰聘他擔任從事。賀瑰與後唐莊宗在胡柳交戰,賀瑰戰敗,一個人逃跑,只有和凝跟隨著他,賀瑰回過頭來看見和凝,揮手讓他走開。和凝說:“大丈夫應當為知己而死,我為自己沒有死得其所而遺憾,怎麼能走開呢!”不久,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賀瑰因此倖免於難。賀瑰回來,告誡他的孩子們說:“和凝這年輕人,是有志向講道義的人,以後必然會富貴,你們要好好侍奉他!”於是將女兒嫁給了和凝。

天成年間,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職,多次升官至主客員外郎,主管皇帝的詔書;又擔任翰林學士,主管科舉。當時,進士中有很多輕浮的人,喜歡吵吵鬧鬧製造聲勢來擾動主考部門。主考部門每次公佈考榜,就事先圍上荊棘,關上省門,不讓人出入,成了常規。和凝撤掉荊棘,開啟省門,考生都非常恭肅,不再喧譁,錄取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人,稱得上選擇了合適的人才。後晉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學士,兼管判度支,同時任翰林院學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見他,以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符合高祖的心意。高祖將要去鄴都,襄州的安從進謀反的跡象已顯露出來。和凝說:“高祖您要到鄴都去,安從進必然乘機反叛,您將怎麼辦?”高祖說:“你將怎麼處置這件事?”和凝回答:“先於別人採取行動,是要來制服別人的。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緊急情況時就命令將領進攻安從進。”高祖認為這樣非常好。這時,鄭王擔任開封尹,留下來不跟隨高祖去鄴,高祖就授給他詔書。高祖到了鄴,安從進果然謀反,鄭王就以詔書命令騎將李建崇、焦繼勳等人征討安從進。安從進認為高祖剛去鄴,沒料到晉兵的迅速出動,行軍到花山,遇見李建崇等人的軍隊,以為有神靈相助,於是敗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僕射。一年後,免掉他的平章事,升為左僕射。漢高祖時,拜太子太傅,封魯國公。顯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贈侍中。

和凝喜歡裝飾車子和服飾,寫文章以數量多為豐富,有文集一百多卷,曾經自己刻板印行於世,有識之士大多批評他這種做法。但他天性樂於做善事,喜好稱讚後起的文士。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錄取的進士,以自己當年考中的名次為尊。和凝考中進士時的名次是第五,後來他主持貢舉,就選中範質為第五名。後來範質做到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都與和凝相同,當時人認為是榮耀的事情。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