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

《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品德與生活教材第一冊中第三單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第二課。根據大綱的安排,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思維特點介於感知和具體形象之間。根據以上分析,我是這樣確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

1、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盲人以及其他患有眼疾的人表現出初步的同情心。

2、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知道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可能造成的'損害,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和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的損害。教學難點是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怎樣讓學生輕輕鬆鬆獲得知識,在快樂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我認為關鍵在於感知體驗,寓教於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感知體驗為主,設計大量學生體驗活動,不斷讓學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及時調控課堂氣氛,從而喚起學生對眼睛的重視,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理解教師講授的學習內容。我還結合愉快、對比等多種教學方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樂教於學。同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鍛鍊學生的觀察、說話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活動一

1、師出示謎語: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有它可以看書報,有它可以看世界。

生猜謎底(眼睛)

2、教師:眼睛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眼睛的作用。

3、體驗活動

①找一名學生上臺蒙著眼睛畫一張笑臉,說說畫時的感受。

②另找一名學生在蒙著眼睛在教室裡走一圈,說說走時的感受。(師輔助)

③全體學生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姓名,要求寫得端正、規範。再閉上眼睛寫一

次,對比兩次的不同,體驗沒有眼睛的不方便,全班舉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課的開頭我設計了“猜謎語”這個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讓學生猜想,這樣一來,就像磁鐵似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使他們對這堂課充滿了好奇心。接著我讓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真正感知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沒有了眼睛做什麼事都不方便。]

活動二

1、師:同學們剛才已經體會到沒有眼睛的不方便了,不過,你們才體會了幾分鐘,卻有一種人要一輩子體驗眼睛看不見東西的痛苦,你們能猜出來他們是誰嗎?(猜:盲人)

2、師:你們能幫助他們嗎?課件出示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等圖片資料。

[設計這一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同情盲人及眼部有疾病的人,並願意幫助他們。培養學生的同情心,鼓勵學生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活動三

1、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如何愛護眼睛呢?

2、課件出示:小朋友們這樣做對嗎?為什麼?長期這樣下去眼睛會怎麼

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3、在平時生活中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4、課件出示判決題:這幾個小朋友在平時做到了愛護眼睛了嗎?假如你

是眼睛,你想對你的小主人說些什麼呢?並演示如何改正壞毛病。

5、眼睛很容易受到傷害,這幾個小朋友這樣做會造成什麼後果?(小組裡討論,然後在全班交流。)

[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正確的用眼常識,知道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可能造成的損壞,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活動四

1、課件出示護眼歌,宣傳用眼衛生,預防近視。

護眼歌

人體眼睛是件寶,

生活學習離不了,

保護視力我牢記,

眼鏡不會把我找,

手不揉眼講衛生,

紅眼沙眼得不了。

2、提議:上了一堂課了,眼睛也有些累了,讓眼睛休息片刻,我們一

起來做眼保健操吧!

3小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從現在起,養成愛護眼睛的好習慣,

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知道了眼睛很重要,要保護眼睛就得注意用眼衛生,每個人都要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發給每個人一張卡片,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內容嗎?請你把它貼在寫字檯

前,每天做到哪項,就在哪一格里獎勵自己一隻漂亮的眼睛,下個星期請你

己畫一個表格,提醒自己,一直堅持到期末,看看誰的成果多。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2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我們的地球村中》的第二個小話題《經線、緯線和赤道》,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課後說課:第一,說教學達標情況;第二,說教法運用情況;第三,說學生活動情況;第四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方面:教學達標情況。

1.螢幕展示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經線、緯線、赤道、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培養孩子觀察能力、蒐集材料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感受地球有關知識的趣味性,激發起孩子對相關知識的渴求。

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區分經線、緯線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對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也基本能夠掌握。孩子的觀察和合作能力在本堂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而欠缺的地方在於第三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是很好,由於時間關係,教學中有一個能夠讓學生切實體會經緯線作用的環節沒有應用的上。

2. 說教法運用情況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與啟發式目標教學法,圍繞目標,通過教師誘導、學生觀察思考,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鍛鍊了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講授法貫穿於課堂的始終,老師會適時對學生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和講解。演示法讓學生在親身觀察地球儀的同時對地球有了瞭解,也能夠切實地區分經線緯線,瞭解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合作交流法作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相互探討、學習中自己總結知識,共同進步。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降低了學習坡度,激發了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在書中找到知識點,學會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學得主動,有興趣,知識點感到易學易懂。

 3. 說學生活動情況

(1)教學中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爭先恐後舉手回答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教學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個學生都對地球儀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記憶。親自動手繪製經線、緯線,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小遊戲的設定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對南北半球的劃分記得更加牢固。

4. 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1)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程式是順理成章的。沒有遇到學生思維的障礙,各環節之間聯絡緊密,基本上都能完成當堂目標測評。

(2)在具體的課堂操縱中,老師還是沒有做到徹底放手讓學生去學,個人認為,老師的話比較多,沒有真正地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本節課結束後,發現板書沒有預想的美觀,我想提前做好恰當的佈局效果會更好。

《經線、緯線和赤道》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感覺是比較順手的,學生表現反映是滿意的。下次講授這節課時,大體上可以不動,僅需在幾個方面稍加註意改進:①教師語言要簡練確切,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學生自己概括出來的知識點,老師沒必要再重複。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一個學生概括不好,其他同學補充,老師沒必要著急地自己說出答案。

這就是我根據這節課的教學實際情況,擬寫的說課稿,期待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分享的快樂》。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三個: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願意與他人分享。

2、實際參與合作,體驗來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互相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三、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我將準備西瓜、橘子。以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五個環節:

(一) 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 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四) 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下面我依次為大家進行介紹。

(一) 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課前,引導學生唱《拍手歌》,上課伊始,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鬆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西瓜讓一個學生吃,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 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組展示後,我將相機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如何?”最後出示蕭伯那的語言進行總結(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充套件到集體生活中。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課本33頁的圖畫,“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孩子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麼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麼想?” 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最後我還將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後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七、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並茂的板書。它暗示著願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八、 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4

尊敬的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浙江版國小思品第七冊“勤學”的其中一個方面的內容——《努力學習不怕難》。本課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不怕困難,知難而進。教材分三個版塊:

一是通過林林寫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把不少同學在學習中存在的煩惱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呢?

第二版塊是讀議《李欣的故事》。李欣是個學習勤奮的學習,由於轉學,跟不上進度,可她困難面前沒有退縮,克服了困難,取得了成績,為學生提供了榜樣。

第三版塊是說創設情境,體驗選擇,讓學生體驗到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只有虛心好學,認真思考,努力克服困難,才能取得好成績。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許多孩子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然而有的孩子貪玩,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有畏難情緒。《努力學習不怕難》這一教材的內容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服務的,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為了引導孩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學習要不怕困難,才能取得好成績。

2、能力目標:對疑難問題能認真思考,不抄襲別人的作業,考試不作弊。

3、知識目標: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能努力克服。

其中“對疑難問題能認真思考,學習不怕困難,遇到困難能努力克服”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的認識,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為指導思想,對教材的.三個版塊進行了必要的補充、重新整合、編排,以遊戲活動、對話交流為主要載體,將學生置身於他們學習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種因素中,通過“實話實說”、 “我當知心姐姐”、 “講故事”、“佳賓訪談”、 “爭當學習勇士簽名”等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之在參與中獲得愉悅的體驗,能有效地使外部學習活動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識,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驅力,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學習方法,提升學習、生活的質量。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5

一、 說教材

該內容是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蘇教版)第三單元“聰明的消費者”的第四課,本課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相關的內容標準是:“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祖國的自然概況”和“瞭解資源匱乏是當今世介面臨的共同問題”。

本課的主題是珍惜和節約資源。按照這個主題教材分為三個版塊?nbsp第一版塊“沒有水的日子”、課文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開始,引導學生通過回憶缺水的感受,體會到水資源的不可替代性。緊接著呈現出一系列的數字、圖表和案例說明我國是個“貧水國”,激起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狀況的憂患意識。然後將學生的視線再次拉回自己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通過對自家用水的調查,揭示出我國水資源浪費的驚人現狀。進而順理成章地進入第二版塊“節約用水”學習,提出節約用水的號召,並提出一些學生可以接受和操作的行動方案,倡導學生投入建立節水型社會的行動中去。對第三版塊“節約紙張”的處理仍然採取從學生的情感出發的方式,用擬人的手法設定了“我是一張被丟棄的紙”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表達“心情”的方式譴責丟棄紙張的行為,課文還通過呈現一幅紙張生產的流程圖,拓展學生的認識:節約紙張就是尊重勞動,就是間接地保護了森林,就是減少對水資源的汙染。接著讓學生髮現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紙張的,完成對學生正確行為的引導。最後安排“回家做一做”,通過學生親自操作,在明白紙張來之不易的同時得到“節約紙張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豐富,思想性和實踐性很強。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將分二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第二課時通過演一演、做一做等方法讓學生認識節約用紙的.重要意義,讓學生認識到節約用紙其實就是在保護水資源。

下面我著重來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二、 活動目標:

認知: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情感:通過對“水”的瞭解,激發學生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內在需求。

技能:培養學生收集、閱讀、整理、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 本課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充分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的極度匱乏,瞭解中國淡水資源缺乏的狀況及每一個家庭中浪費用水的現象,激發學生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制定切合家庭生活實際的節水措施並能身體力行去實踐,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並確立珍惜人類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在與學生對水資源缺乏的認識可能僅停留在認識的表面,並不能真正從思想上產生憂患意識,產生珍惜人類資源的意識。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主要以討論法和講授法為主。學法主要採用調查法和動手操作法。

五、 說過程

一、圖片匯入,揭示課題

教師通過媒體出示水滴圖,由此引出課題:從一滴水說起。

二、認識淡水的重要性

1、教師提問: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說說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嗎?通過這樣的提問,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需要出發,逐步擴大到社群生活需要,從生存需要出發逐步擴大到發展需要。然後出示一張圖表,從圖表中的一系列資料中瞭解在生活生產中所需要的用水量,以加深水對我們生活生產的重要性。

2、是啊,不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我們的身體同樣離不開水。你對這方面的知識瞭解多少呢?知識就是財富,讓我們一起走進財富小考場。

(1)人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65%)。

(2)水參與了我們體內所有的生理生化過程,當人體內缺水達到(20%),生命就隨之中止。

(3) 沒有水,人最多能活(3)天。

(4)人體含水最多的部位是(眼球)。

三、瞭解水資源的現狀

過渡:是啊,水真的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啊。我們一天也離不開水。

出示地球的圖片,瞭解地球表面的組成部分,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所覆蓋。然後通過動手操作,撕紙的方式,即讓學生拿出一張藍色的正方形紙,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然後通過逐步撕去整張紙中的部分表示在這些水中被撕去的是人類不能用的水,知道最後,僅剩極小的一部分表示這就是地球上能為我們人類所用的淡水。認識到在這些水中能被人類所用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大概是百分之零點三。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希望通過這種動手操作的方式能很直接地體驗到地球水資源的匱乏。再通過圖表讓學生知道在這樣匱乏的水資源中,中國的水資源總量雖然排列世界第六,但因為人口眾多,所以人均佔有量卻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接著通過一系列的圖片展示缺水地區的生存狀況。閱讀書本上的水危機的資料,交流學生收集到的缺水資料,比較全面、深刻地認識到水資源的缺乏。這一環節的設計期望通過圖表、畫面的內容比較直觀地反映現狀,給學生在情感上以比較強烈的震撼。

四、 節約用水

1、談感受——體會在停水日子裡的煎熬

(1).導語:相信大家都經歷過停水的日子,能談談你的體會嗎?

(2).學生彙報。(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真實體驗,體會停水帶來的種種不便)

2、小調查,——瞭解家庭生活浪費用水現象

(1).小組交流調查內容。

(2).學生彙報調查發現的家庭生活中浪費用水的現象,並談談認識。

3、定措施——制定切合生活實際的節水措施

(1).學生討論節水措施。(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出發想辦法)

(2).制定並彙報節水措施。

五、 總結

1、出示一些節水廣告圖片,寫一寫,寫出一句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語

2、總結談話:小小一滴水引發了同學們的節水意識,激發了同學們的創作靈感,也讓老師從你們身上學到了許多,謝謝大家。

六、 家庭作業:

從今天開始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中的《同學友誼要珍惜》的第二課時《我們都是好朋友》,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後反思五個方面來分析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學生在集體中生活中,必然要與小夥伴交往,和同學們朝夕相處,產生友誼,從他們的願望來看,大家都願意交朋友,朋友使他們得到集體的歸屬感。但是當代學生由於社會、家庭等原因,有不少人缺乏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導致一些同學渴望朋友,卻沒有朋友。因此本課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友誼、學習珍惜友誼,使他們懂得友誼相處的道理,學會建立真正的友誼。

“我們都是朋友”通過引領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幫助他們對朋友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加深了理解。通過回憶成為朋友的原因,感受友誼咋樣經過時間的磨礪越來越深厚,通過辨析,幫助學生認識什麼是真正的好朋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新課標的目標要求,結合本節教材特點和三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所以三維目標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技能: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過程與方法:瞭解怎樣才能成為朋友,朋友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同學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同學之間友好交往,相互尊重的道理.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難點:能和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平等相待,並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

二,說教法,學法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培養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學科,什麼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一節課不能是單一的教法,因此,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將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根據本課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引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體驗和課內交流感悟。

根據遵循兒童社會生活等一系列原則,讓學生在主體的參與中通過多種手段瞭解、感受友情珍貴,學習珍惜友誼,使他們懂得友誼相處的道理,學會建立真正的友誼。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的,結合注重開放與生成,構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體系。改變課堂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並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思考,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而教師為主導,採用啟發探索法、講授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樣,使學生通過討論,實踐,形成深刻印象,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靠,對難點也比較容易突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啟發性教學法: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三,學情分析

國小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做各種遊戲,喜歡比賽,但注意力易轉移,自控力較差等特點,讓他們一節課都圍著你轉,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的。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他們他們的潛能,才能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有趣、靈活的運動形式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活動1:請同學們觀看以下幾幅圖片,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

活動2:同學們你們在建華中心國小上兩年多了,也交了不少的好朋友,說說你有哪些好朋友?你的好朋友都有哪些特點?那麼在朋友之間你們之間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現在請大家開啟記憶的大門,把發生在你和朋友之間感人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學生講感人的故事其他同學靜靜聽

(二)。猜猜我的好朋友

過渡:同學們,你們一定對自己的'朋友非常熟悉對不對,那現在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猜

猜我的好朋友遊戲規則:用一塊

布包上一個小朋友的眼睛,叫幾個同學從前面經過,並說一句話,讓矇眼睛的同學猜猜他們分別是誰?

遊戲開始..

學生玩猜人的遊戲。

(三)討論:好朋友之間如何相處

師:有的同學認為“夠意思”才是朋友是這樣嗎下面請看書?

猜著的同學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朋友的特點,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

1)請大家把書翻到54頁,我們看看書中的朋友之間發生的事好不好。

指名四位同學敘述圖意。

生:第一副:借作業給朋友抄。

第二副:有不問明情況要幫朋友打架的。

第三副:有幫朋友逃課幫助保密的。

第四副:有幫朋友偷摘葡萄,幫忙放風的。

2)大嘴青蛙向大家提出問題,你認為這樣的朋友好不好?為什麼?你和朋友之間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真正的朋友應該怎樣做.

師:真正的朋友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遇到困難應該共同想辦法,而不是共同去做壞事,如果友誼用不平等的交往進行,那麼遲早他都會失橫的所以友誼的天平必須是平等的那麼平等的友誼表現在哪些方面:

師:你能舉個例子嗎?

生:交往中人人平等。

生:紀律面前人人平等。

學生試舉一例。

生:勞動中人人平等。

學生舉一例。

生:活動中人人平等

學生舉一例

(四),填一填

你的好朋友一定很多,選擇一位填在下表中。

我的好朋友

成為朋友的原因

朋友的特點

學生自己思考獨立完成

(五),談談你本節課的收穫?

朋友是什麼,朋友是你乾渴時的一杯水,朋友是你寒冷時的一絲溫暖的陽光,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位朋友共同完成了<資本論>,所以,孩子們珍惜你們之間的友誼吧,黃金

有價,友誼無價。

(六),作業設計:

課後交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朋友的理解和認識,用簡單的幾句話寫一寫,並與同伴交流。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7

一,說課

1、教材

《四大發明》是(上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文明的長河》中的第3課。它讓學生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它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全課分為"歷史坊","我能行","新事窗"和"小論壇"四部分。

2、學情

在學習本課前可能部分學生已經知道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但是對四大發明的發明年代,人物,過程以及它們對世界的影響還不是很瞭解。

3、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參考教參中的目標,並根據自己設計的課時,擬定的教學目標分別落實到兩個課時中。

第一課時目標:

(1)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

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瞭解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3)動手製作活字,培養動手習慣和能力。

第二課時目標:

(1)瞭解火藥和指南針的發展,應用以及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4、教法

(1)演示法:教師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料,如圖片,錄影等,讓學生對四大發明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講授法:教師根據例項和圖片,以講故事,敘述等方式講解四大發明的一些知識,引導他們根據例項瞭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5、學法

(1)探究學習法: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組織成小組,在課件,書本收集資訊,整理資訊,並進行交流。

(2)實驗法: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泥製作活字,通過反覆使用,重新排版等活動,探究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從而體會出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3)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動手製作活字,培養自己的動手習慣和能力。

(3)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2、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3、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採用演示法,講授法,探究學習法,討論法,實驗法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學習中思考。

4、教學準備

(1)教師:四大發明課件,錄影;製作簡易指南針的材料。

(2)學生:做"活"字的材料。

5、教學過程設計及說明

第一課時

活動一

在上節課,我們知道了漢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最早時候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被稱為——甲骨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漢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出示圖片】

請看有關資料討論:竹簡或絲帛各有什麼優缺點出示表格。

竹簡太笨重,一本書往往要用一輛車甚至幾輛車運送。戰國時期的大學者惠施往往帶著五車竹簡的著作,"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有人給漢武帝的奏摺是兩個人抬進宮去的,漢武帝整整看了兩個月。而絲帛又太貴,以那時的生產力,這種珍貴的紡織品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

竹簡

絲綢

優點

便宜

輕便

缺點

笨重

昂貴

那麼有沒有既便宜又輕便的書寫材料呢【紙】

【說明】在上課的開始,我先以上節課的內容漢字引入到漢字的書寫材料竹簡和絲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竹簡,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分別有什麼優缺點。如,竹簡便宜但笨重,絲帛輕便但太昂貴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有沒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呢引導學生大膽假設,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由此引入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造紙術早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產生了,1957年在西安市郊出土的灞橋紙,是大麻和苧麻做成的【出示圖】,1986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的紙繪地圖也被證明是植物纖維紙張,大致是以絲,麻之類為原料。【出示圖】但是最初的紙張還比較粗糙不平,不太適合書寫,造紙原料也不太充足。東漢宦官,尚方令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極大地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蔡倫"。【出示蔡倫畫像及有關資料】蔡倫被美國《時代》週刊近期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

瞭解整個造紙的過程。【出示造紙過程圖及有關資料】教師做適當解說。

造紙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蔡倫的貢獻在於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擴大了原料來源,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紙;同時,還主張推廣造紙,用以代替絲帛竹簡,使紙張得到廣泛的應用。 中國的造紙術最先傳到朝鮮和越南,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世界,12世紀中葉傳入歐洲,400年後又傳入南美洲。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至18世紀的兩千年中,一直處於世界造紙術的領先地位,直到蔡倫造紙1000多年以後,法國,西班牙等國才建立造紙廠,造紙術的改革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出示表格,小結造紙術。

發明人

發明時間

應用及意義

造紙術

蔡倫

近2000多年前東漢時期

原料簡單,價格便宜的紙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它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

【說明】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至18世紀的兩千年中,一直處於世界造紙術的領先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動二

造紙術被稱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你知道其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嗎【出示文字】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富人才能有較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麼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於是雕版印刷術就這樣出現了。雕版印刷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它也有缺點,思考一下是什麼

用雕版印刷術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麼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因此活字印刷術誕生了。

【說明】先引導學生比較雕版印刷術對於手抄的優勢,再請學生討論雕版印刷術存在哪些弊端,該如何解決。從而引入活字印刷術的探究學習。

以小組活動形式,閱讀課件或書本P11,P18等有關活字印刷資料再填表。

四大發明

發明人

發明時間

應用及意義

造紙術

蔡倫

近2000多年前東漢時期

原料簡單,價格便宜的紙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它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

活字印刷術

畢昇

1041年—1048年北宋時期

火藥

指南針

學生交流內容,填表。

【說明】在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親身體驗,探究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在教造紙術的內容上扶,在其它三大發明上做到放。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入學習。在課件上,活字印刷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印刷術簡介,印刷術發明人和印刷術的發展。讓學生對活字印刷術有更具體的瞭解。

出示補充內容:(1)看畢昇及活字印刷術的錄影(2)現代印刷技術鐳射照排及發明者現代"畢昇"王選。

【說明】多媒體顯示現代印刷過程,讓學生了解現代印刷技術。讓學生認識到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步伐。

活動三

1,動手做"活字"

(1)出示製作過程

(2)教師演示製作過程

(3)小組活動,小組成員每人制作一個或兩個活字。

2,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說明】學生用橡皮泥自制活字印刷術通過反覆使用,重新排版等活動,探究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從而體會出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3,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中國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具體的瞭解了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還親手做了活字進行了排版。僅僅是這兩項發明就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進步,而火藥與指南針更是為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

4、佈置回家作業:再造紙實驗

出示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打漿——濾水——形成紙頁——乾燥。

把大約1克的衛生紙撕碎放入燒杯裡,並加入100ML的水混合30秒鐘。

任選一種顏色的染料(喜歡造出什麼顏色的紙就選擇什麼)。

在盛有紙漿的燒杯中加水到200ML刻度,攪拌兩分鐘。

小心地把造好的紙移去濾紙。

將造好的紙壓幹,烘乾。

第二課時

活動一

出示表格鞏固上節課內容。

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件和書本上學習火藥,指南針內容。

填表交流。觀看指南針錄影,著重講解指南針和火藥對世界程序發展的作用。

3,教師做簡易指南針。

活動二

瞭解現代科技發展的近況。

中國新四大發明的評選。

小論壇: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你想說些什麼,展開討論。

總結。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8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星子縣第一國小的教師——孫敏,這次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初次嘗試了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一個主題《我是誰》一課的教學。根據新課程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整個教案,我是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的: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我是誰》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第一課。它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場合下的角色變化,觀察、思考不同的角色應有不同的社會表現和應承擔的不同責任,為後面瞭解自己應對家庭、集體、社會承擔不同的責任做好了鋪墊。

學生情況分析:當前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太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承擔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本課側重於幫助學生增強角色意識,初步瞭解角色的責任。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在不同環境中體驗不同角色。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不同的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從而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的當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標:讓學生初步瞭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通過課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擔的不同責任。

二、說教法

我採用主要採用問題匯入,創設情景,互動教學,角色表演等教學形式,使整堂課動靜結合,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說學法

學生的通過觀察照片、圖片,師生對話,小組討論,角色表演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增強角色意識,瞭解角色責任。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自己的照片及各種不同場景的照片錄象;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課前觀察不同場景;調查報告表格。

在組織本課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五個活動過程,分別為:談話匯入,引入課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觀察周圍,他們是誰;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活動一談話匯入引入課題

在這一活動中,以老師不同角色轉換為例,向學生提問:當我站在講臺上,我是誰;當我回家為女兒梳頭時,我又是誰。一連串的提問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老師在不同環境中角色變化的觀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義。這一環節中,輔以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以引導通過有目的的觀察而明白——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都角色定位有個粗淺的認識,也為下面“說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

這一環節,首先丟擲問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還是誰”,當他們說到校園生活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出示相應的圖片(李潔和蔡悅同學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為同學們表演口風琴二重奏,瞧他們真棒;在慶“六一”文藝演出中,查笑奕在為同學們做精彩的演出;在運動會上,陣陣吶喊聲中,同學們個個都使出了渾身力氣;在學校的粉筆畫比賽中,同學們就像小畫家一般)。當學生說到書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再出示書中相應的圖片,與課本結合,直觀的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使他們初步認識到角色在不同場合下的變化。思路還可以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電影院、公園裡、旅遊景點、書店、圖書館、運動場等,(鄒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車上學,過馬路走斑馬線,在商店買文具)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小生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購物時是顧客;在公共汽車上是乘客;回到家裡是孩子。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說和小組交流,體驗、探究到了角色的變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環境中角色的變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責任。

活動三觀察周圍他們是誰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靚靚小朋友媽媽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靚靚小朋友的媽媽是一名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上班時她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下班一回到家,就忙裡忙外,這不,正忙著給靚靚準備可口的午餐呢)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請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著為學生出示書中兩位小朋友爸爸媽媽的圖片。通過體驗他人和父母角色的變化,再得出他們角色多樣性,更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明確角色與場景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場所,對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當好自己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了“迴歸兒童經驗和生活”的原則,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活動四創設情景扮演角色

我為學生準備兩種場景的照片,併為每個小組設計兩種角色身份,再選出代表,根據角色特徵進行表演,讓其他組的同學猜猜這位同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誰先說出來誰獲勝。請獲勝小組介紹自己是如何判斷人物身份的,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色總是同相應的場景和責任相聯絡的。這種直觀的教學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強烈參與課堂活動的願望與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表演中體驗不同的角色,領會不同角色的不同責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社會中擔任好自己的角色”這個結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動五課後延伸課外調查

再一次將學生引入社會,到商店裡看一看,顧客和售貨員是怎麼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機、售票員是怎麼做的,他們當好自己的角色嗎?使學生真切的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最後指導學生了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佈置學生課後調查,填寫調查報告。

以上是我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同仁的幫助,給我指出缺點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成熟起來。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9

教材分析: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物品的多樣化和便利化入手,明確社會進步、科學發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之間的密切關係,重點教學前兩個主題。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成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們的求知慾十分強烈,這是完成品德與社會教學任務的有利因素。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自己的一些學習能力、學習途徑,從身邊的一些變化中探究其變化的原因。這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有力條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認識生活中電視機的發展變化,認識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知道科學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能力目標:通過調查發現生活中產品的不足,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有設計、更新產品為生活服務的意識,並進行簡單的設計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到科技不斷髮展、社會不斷進步、祖國不斷強大,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理想。

教學重點:

體會科學發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係。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當孩子在生活中發現產品不足時,能進行簡單設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前小調查表、電視機變化的課件、其它物品變化的課件、

學生蒐集的材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

隨著當今時代的變遷,我們的生活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上課伊始,我便在變化上做文章,介於對即將上課這個班級的瞭解,我會問:“同學們開學快一個月了,你們能說說咱們班都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嗎?”(板書:變化)學生暢所欲言,從不同層面展現班級的變化。接著我將及時引入本課主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小到我們的集體,大到社會、國家,在每個時期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交流、研究我們生活中的“變化”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研究研究電視機的發展變化。”(板書:從電視機說起)

二、新授部分:

活動一:七嘴八舌話電視

1、交流彙報家庭電視機小調查。

電視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件物品,學生對它再熟悉不過了,課前我讓學生回家調查一下自己家的電視機是否進行過更換,什麼原因,及更換的時間、款式和功能。上課後我首先會讓他們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調查情況有的會很詳細,有的簡單,但對電視機的變化都有一個較清晰的瞭解。並隨機問學生通過調查有什麼感受?(板書有關話題:生活需要、科技發展、生活水平)

這樣從兒童的家庭生活手入,讓學生通過自己親眼所見的、調查得出的知識來說說電視機的變化,會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說自家的變化,也能激起孩子們的自豪感。

2、“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覺得調查情況受年齡影響,無法真正體現電視機的發展變化,於是我就會向學生介紹我家的電視機更換情況。“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像你們這樣大時,家裡只有一臺黑白的14寸小電視機。(課件)頻道要用旋鈕,搜尋節目還要用天線控制,有時候訊號不好,什麼也看不清。你們猜猜老師當時收看這臺電視的心情怎麼樣?(學生眾說紛紜,多數猜一定是不高興。)其實老師當時還高興得很呢!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臺電視收看就已經很滿足了!不過漸漸地,我也像你們剛才說的那樣,渴望能有一臺色彩更鮮豔,收看更便捷的電視機。終於在我上國小四年級時,家裡新買了一臺彩色電視機還是日本原裝的那,聽爸媽說還很難買那!,大家再猜猜,我這回又是怎麼想的?(學生又猜錯了)為什麼?是呀,還想看更好的呢!”教師幽默、風趣的談話方式,使課堂輕鬆愉悅。

3、知識拓展:展示幾款新型的電視機

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電視機的發展史,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到大螢幕電視、到低輻無線電視、到高清晰度電視等。讓學生感受到電視機的發展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又會課件出示環保的低輻無線電視機——不傷眼睛的液晶電視機,還有科技含量很高的電漿電視機、即將大量投入市場的3D電視機、惹人喜愛的卡通電視機。

學生通過了解之後,很自然地會發現產品的.更新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有關。我趁熱打鐵問:剛才咱們說了這麼多關於電視機的話題,你們從中發現了什麼呢?(結合板書談感受:生活需要、科技發展、生活水平)

4、學生的感受不會很全面,教師及時的進行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了,這樣就促進人們產生很多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會促進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板書箭頭)為了引入下一環節,我會很自然的拿起桌上的一個小杯子說:今天出門,為了攜帶方便,我就帶了這麼一個輕巧又不易損壞又不漏水的塑料旅行杯,多方便呀!同學們,你們有嗎?拿出來?這真是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創造!(板書:需要創造)

活動二:尋找身邊其他方面的變化

因為課前我都讓孩子們做過調查,所以他們在小組交流及班級彙報中一定能夠很快地說出來。此環節目的在於通過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發明。

活動三:“金點子”行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動一動,想一想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這一活動是一個聯絡實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環節,但考慮到課上討論的時間一定不夠,學生想法也會有很多考慮的不夠成熟。於是採取舉辦一次奇思妙想金點子行動,把點子寫在自己的小卡片上,便於課下繼續交流。學生們稍作思索後,便開始回答,一定是有的想發明這個,有的想改進那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設計出更方便於生活的日常用品,也會夢想自己的創意能成為現實,熱愛科學,努力學習良好氛圍油然而生。我也會及時評價與總結:從同學們的創意裡,我深受啟發,彷彿看到了一個個小發明家小設計師正在冉冉升起!這樣把大家把你們的金點子貼在這張愛心卡上,我下課粘到學校宣傳欄裡,讓全校同學一起分享。這是學生們的盡頭會更足,使課堂學習氣氛達到高潮。

三、總結提升,迴歸生活:

“同學們,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能發展,我們的生活之所以有變化,就是因為我們人類自己的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正如奧林匹克精神所說的,我們將永遠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前進著,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用一雙睿智的眼睛去發現,一顆敏銳的頭腦去思考,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節課我力求避免講大道理,學生回答內容緊緊圍繞生活實際,特別注重課堂平等的學習氛圍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創新意識的培養,並想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學內容層層遞進,能夠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0

1、同學們,有一位叫林林的同學,也跟同學一樣,在學習中有會遇到煩惱,林林還給知心姐姐寫了一封信:(老師一邊讀信,一邊小黑板出示林林的信。)

“我學習成績不好,特別是數學應用題做不出,只好抄同學的作業。現在,我知道建設祖國需要知識。可是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呢?我真苦惱。請您幫幫我吧!”

2、讀完林林的信以後,教師緊接著創設另一個情境:“同學們,現在你就是知心姐姐,請大家幫幫林林吧!”

國小生模仿能力強,可以說,當知心姐姐是每個孩子的`樂事。再說,心理學認為,問題解決就是重新組織概念,以便克服某種困難或障礙,從而達到某種目標。問題解決是一種典型的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因為思維活動主要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這一活動的緊接上一活動,由遠及近,從抑到揚,由已及彼,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問題,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向各位專家彙報《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網路環境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主要內容:瞭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提高防範意識。學生情況:對交通安全有較多瞭解,但存在麻痺心理,具有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網上瀏覽、資料蒐集交流等方式,感受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引導學生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學習與交通有關的保護方法。

重點:瞭解感受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及原因

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突破: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影,網上瀏覽,在貼吧發表資料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感受交通事故帶來的危害,消除麻痺思想,提高意識。

整合點診斷:運用錄影、空中課堂、網上資料瀏覽蒐集、帖吧等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去交流、探索。

活動一:實話實說(3分鐘)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的設計先利用錄影資料,以真實的交通事故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我以央視“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採訪,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實話實說”。

1、教師點選網頁上的實話實說,播放一些實地拍攝的車禍錄影,讓學生看後談感受。

2、想一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悲慘的事故?

這一設計符合資訊科技整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同時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突破了傳統教學文字敘述的侷限性,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事故現場,加深學生對交通事故的警示心理,更好地為以下環節進行鋪墊。

活動二:面對面---空中課堂(5分鐘)

利用網頁上的面對面——空中課堂實現現場交通知識講座、與交警交流的目的。老師作為主持人引導交警介紹一些交通安全知識,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談話:

1、在日常的上學、放學途中,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2、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我們應怎樣做把傷害降到最低?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是通過點選網頁上的空中課堂,實現網路連結,而這正體現著資訊科技構建下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活躍起來,與常規教學相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

活動三:安全365(20分鐘)

這一環節重在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兩項活動:

1、《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學生在網路上瀏覽蒐集資料,可以把蒐集的資料發到建立的《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中,便於全體學生共享。

幫學生建立貼吧,學生可以在貼吧內發表資訊,展開討論、獲取資訊。展示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應用資訊——拓展資訊”自行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且本環節也利於課後的延伸,以後再有新的資料包括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都可以繼續發表在貼吧中。

2、重大交通事故網頁:連結到重大交通事故網頁,讓學生瀏覽之後,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

(板書車禍發生的原因)

設計依據:開發多方學習的資源,解決常規教學條件下資料貧乏,單一教師灌輸式學習方式的弊端。學生在利用網路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資訊,形成自己的認知,讓學生在網路教學環境中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樂趣,使得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活動四:溫馨的話,我對你說(5分鐘)

小小電子賀卡——為自己的親朋好友發去電子賀卡,在電子賀卡上寫上關於交通安全的溫馨提示。

設計依據:學生寫下溫馨提示,發出電子賀卡的過程就是享受幫助他人快樂的同時改變自身意識的過程。

活動五: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5分鐘)

設計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但是讓學生了解“是什麼”,明白“為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用怎樣的觀點指導行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點選網頁上的兒歌,讓學生誦讀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紅綠黃燈要看清,

你拍三,我拍三,不穿紅燈保安全, 你拍四,我拍四,車輛行駛往右開,

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彎要注意, 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車上別載人,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邊走邊玩耍, 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

你拍九,我拍九,遵紀守法最重要, 你拍十,我拍十,做個文明小公民。

2、舉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

這一環節是對本節課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園網,將兒歌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發到校園網上,在全校範圍內號召開展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

活動六:實踐超市(2分鐘)

為了將課堂中所學的交通安全知識更好的指導學生的行動,把資訊科技從課堂之上延伸到課下,故而設計了讓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把報告發到校園網的留言板,讓導行在無形中完成。

調查報告:通過網路、電視、報刊等方式查詢資料,關注近幾年兒童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然後寫一個小的調查報告。

調 查 報 告

發生事故的數字

發生事故的原因

事故的分析

設計依據:設計實踐超市,既能利用資訊科技手段拓展學習空間,又能鍛鍊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有道是“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交通安全與我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這正體現了“品德培養迴歸生活”的理念。

教學反思: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載體作用,為“課堂”拓展學習空間,發揮網路教學資訊量大、學生可掌握選擇權和主動權的優勢,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更加高效的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主題《共建鄰里好環境》。

一、說教材

本課以開放的視角,把學生由學會處理身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拓展、延伸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良性迴圈的大主題中。不僅使學生知道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社群的環境,能為保護周邊環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還能夠號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鄰里好環境的活動中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分為以下三個:

1.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2.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過觀察、訪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運用社會資訊和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觀察瞭解,但要完整地敘述清楚還有很大地困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難點是: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四、說教學方法

針對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故事匯入、師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方式。

五、說學法

品社學科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是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雖然對周圍環境有所瞭解,但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獨特觀點,視角還不夠開闊。因此,我主張學生通過自己去調查,訪問,去發現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生通過親自調查、採訪、記錄,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昇華,從內心關心、愛護自己社群的生活環境。但今天因為條件有限,學生來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據學生們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課程強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符合學生情緒水平的氛圍和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講,貼近兒童生活經歷的情景,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為此,我在匯入環節採用了講故事《孟母三遷》,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為學習過程的展開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從而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看圖知意

教材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和範例,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本活動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把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看圖說出圖意,瞭解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優劣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師生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讓我們通過採訪瞭解各組成員的`心裡想法,選取記錄員記錄下小組成員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更充分地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

(四)故事延伸

在這一環節,我用《鄰擇孟母》這個故事與《孟母擇鄰》做了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好環境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造,引發學生改造周圍環境的思考。

七、說板書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利用學生的交流成果作為板書,暗示著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使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孝心獻老人》。

品德教學不應該是生硬的說教,而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孩子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收穫,在參與中提高,達到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把這次說課的題目定為《引生活進課堂,盈體驗潤課堂》。

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教材特點剖析,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定位,踐行的品德教學理論,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板塊:教材特點

本單元“溫馨一家人”是繼品德與社會三上“我的家庭”單元后又一個關於“我與家庭”的教學主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社會生活內容的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我的家庭”旨在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溫馨一家人”重點在幫助學生了解家庭成員對家庭的付出,激發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情感。《孝心獻老人》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教材以生活中尊老愛老的圖片匯入,然後介紹了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和中外的老人節,接著是一個重陽節和爺爺、奶奶出遊的小故事,表達了對祖輩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後設計的以瞭解祖輩、尊敬祖輩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加深與祖輩的溝通,激發學生對尊老敬老的道德認同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自己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們的養育之恩,關愛之情,就要懂得回報,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願,孝敬老人。

第二板塊:學生分析

學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單元中瞭解了家庭成員的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體會了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感受了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萌發了感激之情。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越是親近的人,越是付出最多的長輩,往往最不知道感謝。我國社會目前面臨老齡化,老人們往往只想著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煩惱、需要告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不瞭解老人的真實需求,把長輩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有的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在此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敬老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板塊: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瞭解老人的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首先要了解老人。

能力目標:培養孝敬老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孝敬老人。

情感目標:瞭解家中老人曾經對家庭和社會做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熱愛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的需求,關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學會孝敬老人。

教學難點:瞭解老人的需求,在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第四板塊:我要踐行的品德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課程源於生活,離開了“真實”的生活,那課堂也只能變成學生“高呼口號”的場所,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進學生的生活來充實教材,用於教學。因此,在這堂課中重點安排了“朱子怡爺爺的照片”“奶奶的一天”,讓真實的生活生成教材,讓教材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

2、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

《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導行”,而“行動”必行“心動”,體驗正是促使“心動”的催化劑。本堂課中模擬打電話,給孩子們創設一個虛擬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給祖輩打電話中的感悟和體驗,瞭解老人的需求,從而學會關心老人、孝敬老人。

3、在活動中收穫,在參與中提高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活動、體驗,獲得認知發展,走向智慧人生。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安排了填寫孝心卡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懂得如何關愛老人。

第五板塊: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我共設計了五大板塊:

第一板塊:照片設疑匯入,感受老人的今與昔。

(設計意圖:學生的興趣就是一種課程資源。通過新舊兩張照片的對比,能充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意在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的*望。)

第二板塊:回顧祖輩的付出,感悟真情

(設計意圖:紮實有效的品德教育應該是跳出教材與課堂的束縛,適時地開展“生活教育”。通過與學生一起回顧老人年輕、年老時為社會、為家庭的辛勤付出,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們的付出與無私,從而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體驗,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板塊:創設情境,交流內心感受(視訊:奶奶的一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以視訊中奶奶辛勞的一天作為切入點,在學生的交流體會中感受老人們的辛苦,從而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表達出對老人辛勞的感激之情,並自然地引出課題。)

第四板塊:主體參與,學生多向互動

分兩步操作:

第一步:群體互動

讀文中故事,瞭解老人的心願;小組討論,交流體會。

第二步:生生互動

模擬打電話,填寫孝心卡。

(設計意圖:品德課的課堂絕不是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在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將這些交流、探索不斷引向深入,不停留於表面,而是要觸動他心靈深處的琴絃,不斷豐富學生的感知。模擬情景劇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有句話說“告訴我,我會忘記,讓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加,我會理解”可見活動體驗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填寫孝心卡,讓他們更明確了自己該如何向老人行孝。)

第五板塊: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展示全社會的行孝活動,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設計意圖:品德課堂應該是“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去撞動另一個靈魂”。品德課堂最後更應該向社會延伸,真正起到讓兒童實現良好的社會化的目標。)

結束語 :

本課的設計和教學,始終遵照課標精神,努力地在教學活動中:“讓兒童現在生活的河流裡,引入一股未來生活的水流,把我們藏匿在遙遠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種子,播撒入生機勃勃的兒童生活的心田。”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我愛我的家》是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群”的第一課。本單元以家庭、學校、社群這些學生的生活舞臺為範域,以兒童所熟悉的生活為教學的基本素材,引導學生在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中,學會做人和做事。本課注意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與時空相結合,引申出相關知識,以逐步形成學生看問題的整體視野。本課是本冊書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要對學生進行該門課程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本課總目標為讓學生體會家庭生活的溫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增進對家庭愛的情感。本課由兩個話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我的一家人”和兩個活動天地組成四部分內容組成。

二、說設計理念:

1、科學整合重組教材,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2、創設情境,重視情感的陶冶。本節課注重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感,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家庭的瞭解和對家深深的愛。

3、體現參與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品德與社會》教材作為一門思想教育意義的綜合性課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學生的參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課通過看溫馨家的圖片情境匯入、介紹家庭生活、講述我家的故事、彙報家庭調查表等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加深對家的瞭解,認識到人的生活離不開家,激發愛家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確定本課的.知識目標: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講述日常家庭生活,

瞭解家庭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交流、觀察事物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激發愛家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難點:通過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 瞭解,體會家人之間的關愛,懂得人的生活離不開家。

五、說教學準備。

學生:畫一張自己家居的圖畫或拍攝自己家居的照片,並做好介紹自己家故事的 準備。

教師:蒐集人們的家居圖片、準備音樂《回家》、《讓愛住我家》、家庭資料、照 片;做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活動一人人都有自己的家。(預計用時7分鐘)運用多媒體幻燈再現一個溫馨的家居圖片,創設情境,激發情趣,在優美 的“回家”背景音樂下,展現溫馨的家居圖片,引導學生談對家的感受,從而引出本課的話題之一“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貼出家的圖片,說一說自己、家人什麼時候最想家?

[這樣的設計,與自己的科研課題相結合,用直觀的圖片、學生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學生體驗,獲得對家的認知與感悟。]

(二)活動二介紹自己家的環境與日常生活。(預計用時11分鐘)先由老師拿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介紹自己家庭的環境,再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課前蒐集並整理的自己家庭環境的情況,然後讓學生全班交流,將家庭的圖畫貼在黑板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又要到生活中去。此設計緊扣“生活”二字,同時,讓孩子們從同伴的情景到自己真實的生活中來,在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中,加深對家的認識、瞭解,]

(三)活動三講述“我家的故事”。(預計用時12分鐘)教師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介紹自己的家庭故事;然後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自家庭照片背後的故事,教師要注意從照片和學生的語言中找到深挖下去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髮現家人之間的關愛、家庭的溫馨。並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在與教師的平等互助交流中,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本設計根據這一思想,設計了師生的互動活動,讓學生不再成為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四)活動四

彙報調查內容,主題昇華。(預計用時10分鐘)首先讓學生彙報自己在對家人的調查中印象最深刻、最感興趣的事,接著明確這使我們更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更愛家人。然後引導學生思考:那我們怎樣表達對家人的愛,做一個爸爸、媽媽的好孩子呢?再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小結,同時播放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品德與社會課程,其內容來源於生活,還要回到生活中去,去指導學生的生活,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切入口,以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感悟,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提高課堂的針對性、時效性。]

國小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5

首先,在上課前幾天,我就向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等調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完成的情況,學習遇到困難時的處理情況等,以便在“實話實說、佳賓訪談”等學習活動中做到有的放矢。

“實話實說”這一活動,我以央視“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採訪,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實話實說”:

1、當你覺得自己最拿手的學科是什麼?你是怎樣學好它?

2、在各級各類的比賽中,有位同學通過不懈的努力獲獎了,你羨慕嗎?你也想拿獎嗎?你覺得你怎樣做才能獲獎?

3、你在學習上遇到過煩惱了嗎?

以上三個問題從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出發,其中前兩個問題是從正面引導學生,以引發學生參與“實話實說”這一學習活動的興趣。後一個問題是為後一個活動“我當知心姐姐”服務的。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渴望自己有知識,有好成績,是學生最為關心的話題。因此在“實話實說”活動中引起懸念,“在各級各類的比賽中,有位同學通過不懈的努力獲獎了,你羨慕嗎?你也想拿獎嗎?你覺得你怎樣做才能獲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習動機。需要是學習最持久的內驅力。在談話中,教師真誠地隨機地用名言、諺語或評價學生的發言,或激勵學生,或有針對性地學習理解這些名言、諺語,從而使學生初步明白“成績來自勤奮”的道理。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