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關於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同角三角函式的基本關係》是學習三角函式定義後安排的一節繼續深入學習的內容,是求三角函式值,化簡三角函式式,證明三角恆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個三角函式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它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整個中學學習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A、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猜想出兩個公式,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同角三角函式的基本關係式,掌握基本關係式在兩個方面的應用:

1)已知一個角的一個三角函式值能求這個角的其他三角函式值;

2)證明簡單的三角恆等式。

B、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通過求值、證明來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通過例題與練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知識遷移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同角三角函式基本關係式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同角三角函式函式基本關係在解題中的靈活選取及使用公式時由函式值正、負號的選取而導致的角的範圍的討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開始接觸三角函式的內容,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對這一方面的內容既感到新鮮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躍躍欲試,學習熱情高漲。

三、教法分析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採取誘思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思考、類比、討論、總結、證明,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主動探究中汲取知識,提高能力。

2、學法分析: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決問題.數學學習必須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則的形成過程,突出數學本質。

四、教學過程設計

例1、設計意圖:已知一個角的某一個三角函式值,便可運用基本關係式求出其它三角函式值。在求值中,確定角的終邊位置是關鍵和必要的。有時,由於角的終邊位置的不確定,因此解的情況不止一種。本題主要利用的數學解題思想是:分類討論

例2、設計意圖:

(1)分子、分母是正餘弦的一次(或二次)齊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為一次齊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將分子、分母轉化為 的代數式;還可以利用商數關係解決。

(2)“化1法”,可利用平方關係 ,將分子、分母都變為二次齊次式,再利用商數關係化歸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學反思

如此設計教學過程,既複習了上一節的內容,又充分利用舊知識帶出新知識,讓學生明白到數學的知識是相互聯絡的,所以每一節內容都應該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導中,教師是用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去發現關係式,多讓學生動手去計算,體現了&qut;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探索得材料,研究獲本質,思維促發展&qut;的教學思想。通過兩種不同的例題的對比,讓學生能夠明白到關係式中的開方,是需要考慮正負號,而正負號是與角的象限有關,角的象限題目可以直接給出來,但有時是需要已知條件來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過分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解決了。

由於課堂在完成例題及變式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與嘗試,故對學生的檢測只能安排在課後的作業中,作業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的情況,能否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合理的遷移,可以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存在的問題,下節課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加以評講,並設計相應的訓練題,使學生的認識再上一個臺階。

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人教版第25~26頁第十冊《長方體的表面積》。

一、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有助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面積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顯得有點抽象。雖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教學目標:

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新知靈活解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

五、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為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我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剪刀。

七、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 “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上課伊始,我就創設如下情景:(今天是聰聰媽媽的生日)聰聰:“媽媽,生日快樂!”媽媽:“真乖,禮物包裝得真精美!媽媽考考你,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 聰聰“……”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從而引出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

這一設計意在賦於教材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第二個環節:實踐探索、獲取新知。(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請學生閉上眼睛,觸控長方體的各個面,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這一做法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建立表面積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第二個活動: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開放的情景和問題,學生往往會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所以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我為每組準備了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讓他們利用這個長方體,通過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並結合它的基本特徵和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期間,我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約經過10分鐘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後,我就會讓各小組彙報,估計情況如下: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有的小組沿著稜把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電腦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後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 = 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 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老師及時的點撥,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如果學生沒能發現以下這種方法,我就適時地指導學生沿著稜把長方體紙盒展開,引導學生把長方體紙盒分成側面和上下面兩大部分,從而挖掘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底面周長×高+長×寬×2。至此,學生的認知得到昇華。

接著,我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並確定最簡演算法,使計算優化。

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祕,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第三個活動:運用公式,嘗試解題。

對於例1,我繼續放手讓學生從剛才發現的方法裡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初步嚐到成功的喜悅,變“教數學”為“用數學”。

第三個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基礎練習,照顧全面。

我讓學生獨立完成 “做一做”,讓他們通過說理、比較,進一步鞏固知識,又為解決下面的變式練習作好鋪墊。

第二層:迴應情景,發散思維。

這時,我又巧妙地請出聰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解疑。聰聰:“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同學們,幫我算算吧!看誰算得快,算得妙!”

這一題既迴應了情景,又打破了學生思維的定勢。使學生明白:當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時,可以用長方形的面積乘4加正方形的面積乘2來計算,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是很多的,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我還及時地教導學生要學會感恩,懂得尊敬長輩、關心他人。

第三層:走進生活,深化理解。

1.製作一個長10分米,寬6分米,高5分米長方體玻璃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2.要塗漆一根長0.5米、寬0.2米、高4米的長方體柱子。

①要塗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塗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塗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塗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讓各學習小組通過討論、交流,找出製作魚缸和塗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幾個,再進行計算,然後通過評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緊接著,我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我設計的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應用中學數學。

第四個環節:評價體驗,歸納提升: 我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並進行學習評價。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後,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第五個環節:作業——拓展創新,課外延伸。

歡度國慶節,十月初五餅家舉辦“買一送一”的酬賓活動,為了吸引顧客,想用彩紙把兩盒杏仁餅包裝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幾種包裝方法嗎?想一想,哪種方法最省包裝材料?

課後,學生通過實踐,豐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動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

八、板書: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

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內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④(必修)第1、2、1節。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三角函式是描述週期運動現象的重要的數學模型,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三角函式的定義是在國中對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以及剛學過的“角的概念的推廣”的基礎上討論和研究的。三角函式的定義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識的出發點。緊緊扣住三角函式定義這個寶貴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匯出本章的具體內容:三角函式線、定義域、符號判斷、值域、同角三角函式關係、多組誘導公式、多組變換公式、圖象和性質。三角函式的定義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式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為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三角函式知識還是物理學、高等數學、測量學、天文學的重要基礎。

三角函式定義必然是學好全章內容的關鍵,如果學生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後續內容的學習,由三角函式定義的基礎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本節教材的重點就是定義本身。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嘗試類比、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

教學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的建構過程。

教學關鍵: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座標系;六個比值的確定性(α確定,比值也隨之確定)與依賴性(比值隨著α的變化而變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及學生學習能力

1、學生在國中時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掌握了銳角三角函式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學生的運算能力較差。

3、部分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4、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使學生正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瞭解餘切、正割、餘割的定義;

2、能力訓練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和類比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學理念和方法

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傳統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高一學生認知特點和我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索、講練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教法,在課堂結構上,設計了①創設情境——揭示課題②推廣認知——形成概念③鞏固新知——探求規律④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⑤任務後延——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總體來說,由舊及新,由易及難,逐步加強,逐步推進,給定定義後通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先由國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問題1:在國中我們學習了銳角三角函式,那麼銳角三角函式是如何定義的?

【設計意圖】學生在國中學習了銳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現在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又是一種推廣和拓展的過程(類似於從有理數到實數的擴充套件)。溫故知新,要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就要從源頭上開始,從學生現有認知狀況開始,對銳角三角函式的複習就必不可少。

問題2:角的概念推廣之後,這樣的三角函式定義還適用嗎?

問題3:若將銳角放入直角座標系中,你能用角的終邊上的點的座標來表示銳角三角函式嗎?

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或巡迴對學困生作啟發引導。

能表示嗎?怎樣表示?針對剛才的問題點名讓學生回答。用角的對邊、鄰邊、斜邊比值的說法顯然是受到阻礙了,由於前面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為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一般會想到(否則教師進行提示)繼續用直角座標系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式。

【設計意圖】

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行必要的啟發,將學生思維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創造”征程。

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後佈置任務情景:請同學們用直角座標系重新研究銳角三角函式定義!

師生共做(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圖形和比值)。

問題4:對於確定的角,這三個比值是否與P在

的終邊上的位置有關?為什麼?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引導學生觀察右圖,

聯絡相似三角形知識,探索發現: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

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得出結論(強調):當α為銳角時,六個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但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所以,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為自變數、以比值為函式值的函式。

(二)推廣認知——形成概念

將銳角的比值情形推廣到任意角α後,水到渠成,師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推廣出: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定義。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式是以實數為自變數的函式,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師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義域必須緊扣三角函式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熟,cotα、cscα、secα的定義域不要求記憶。

(關於值域,到後面再學習)。

【設計意圖】定義域是函式三要素之一,研究函式必須明確定義域、指導學生根據定義自主探索確定三角函式定義域,有利於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應用它,也增進對三角函式概念的掌握。

(三)鞏固新知——探求規律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進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終邊過點,求的六個三角函式值

要求:讀完題目,思考:計算什麼?需要準備什麼?閉目心算,對照板書,模仿書面表達格式。

鞏固定義之後,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以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函式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積極主動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值。

分析:終邊上有無窮多個點,根據三角函式的定義,只要知道終邊上任意一個點的座標,就可以計算這個角的三角函式值(或判斷其無意義)

師生探索:緊扣三角函式定義求解,首先要在終邊上取定一點。終邊在哪兒呢?取定哪一點呢?任意點、還是特殊點?要靈活,只要能夠算出三角函式值,都可以。

取特殊點能使計算更簡明。

等待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式定義後,觀察、分析初、高中所計算的'函式值有何變化,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三角函式定義來分析,從而匯出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進而由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判斷三角函式值的正負符號,是本章教材的一項重要的知識、技能要求、要引導學生抓住定義、數形結合判斷和記憶三角函式值的正負符號,並總結出形象的“才”字元號法則,這也是理解和記憶的關鍵。

(四)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及其定義域;⑵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五)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及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作業,其中思考題的設計思想是: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為下節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同時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以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簡述板書設計。

cotα、cscα、secα的定義寫在sinα、co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節重要內容的主體地位。

結束: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通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後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定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並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說教法和學法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紅,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絡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複習,也為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資料,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資料就行了。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聖陶先生說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麼說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才會有交流的慾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彙報估算方法,並引導說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演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

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①18×22≈400(個),20,20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②18×22≈440(個),20。

③18×22≈360(個),20。

當學生說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於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演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在提倡演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採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究新知後,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並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後請與同桌互相說說估算策略。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如果脫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後我把提高練習設定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資訊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資訊。培養了學生蒐集數學資訊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定“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遊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為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通過遊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於遊戲之中,學生將會帶著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於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小結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處於數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章最後一節.從這一章開始利用字母表示數(即符號化),它深刻揭示存在於一類實際問題中的共性.有助於人們對顯示世界的認識,它的各種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圖象法等),不僅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為數學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它的模型化方法、函式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為數學本身和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二、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及應用意識”確定瞭如下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數量關係,運用符號表示規律,通過運算、驗證規律的過程.

2.會用代數式表示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能用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法則驗證所探索的規律.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確定瞭如下的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利用轉化、類比的方法去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交往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材設計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義,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積極從事數量關係的探索過程”,從而確定了教學重點是能將探索發現數學規律並能正確驗證.對於剛剛接觸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生來說,整個過程需要大膽進行探索、猜想、歸納、驗證等能力的培養比較困難,因此發現數學規律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如何突出重點和難點71頁

教法: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法.

學法:根據七年級學生知識儲備量小、學生性格好動的特點,採用分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課題,通過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兩隻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引出問題“n只青蛙幾張嘴,幾隻眼睛幾條腿?”從中鼓勵學生髮現規律,嘗試用字母符號表達規律.

2.講授新課: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曆,然後根據問題探討日曆中的規律.由於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情況,為了突破難點,對於課本的編排從新調整.提出瞭如下的幾個問題:①日曆中同一行中連續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②日曆中同一列中相鄰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③日曆中斜著的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④用長方形框住的四個數有什麼關係?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個數有什麼關係?先讓學生用具體的數來回答問題,然後上升到用字母來反映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師評價:71頁另外教師不斷鼓勵學生髮現、表達、合理解釋.

以上主要採用教師啟發引導式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動手摺紙完成課後隨堂練習第2題,目的是換一種活動方式.本題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

最後,通過以上的日曆、摺紙,對學生分組完成做一做.本題採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五. 學情預測:

優點:問題的層次遞進符號學生的實際情況.

缺點:規律找到但是表達不準或不正確,如去括號問題,另外缺乏驗證.

針對缺點採用的彌補方法是:適當佈置有關去括號知識的問題,強調規律探索中的驗證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總結反思和理念:

探索規律要用到歸納、推理,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法,數學史上的一些發現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過探索、總結、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驗證。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的第一節的內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為研究物件,具有現實性。並在編排方面巧妙地從學生所熟悉的物體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本節課從觀察我們身邊的立體圖形入手,勾勒出圖形的形狀,利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圖形間的區別與聯絡。它既是本章知識的基礎,又是幾何學習的開端,更是對學生國小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也為今後幾何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教材的內容,以及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直觀認識規則的`立體圖形,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索發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體驗立體圖形的抽象和形成過程,體驗數學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由於本節內容是對學生國小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結合新課程改革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要求,確定本課重點為:

①.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②.認識現實背景中的圓柱、圓錐、稜柱、稜錐、球。

難點:柱體和錐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像電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學生很容易識別,但要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所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認知規律,確定本課難點為:

認識圓柱、圓錐、稜柱、稜錐間的區別與聯絡,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培養學生空間感的形成。

 二、學法分析(說學法)

1 學生情況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國小升入國中,面對新學校、新環境,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充滿著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他們在國小已經學過簡單的立體圖形,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空間想象能力不強。 對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2 學法指導

通過幾年來的新課改教學體驗,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三、教法分析 (說教法)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 “重結論,更重過程”的思想。因此在講授本節課時,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直觀教學法:以觀看生活中立體圖形為開端,讓學生們在欣賞這些形態各異立體圖形同時,感受其中蘊涵的數學圖形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2 情景教學法:創設豐富的圖片情境,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感受,讓學生 在視聽結合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熱情,加深體驗,將數學與圖片中涉及到的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進行整合。

3 比較教學法:利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幾何體的共性和各自的特點。

四、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教學方式

時間

分配

數學說課稿 篇7

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位《數花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課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課。

【說教材】

教材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強調了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去認識數。

從學情分析,數數是學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所以對於100以內數的認識,學生並非完全陌生,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體會到數就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中提煉和抽象出來的。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他們感到一列數蘊含的規律;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數100以內的數。教學難點是理解一和十,知道10個一是十。

【說教法學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識規律等特點,我在教法運用上努力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既提供豐富感性材料,又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二是 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三是注重開展小組合作和集體交流討論,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四是注重有機結合運用實物教學。

【說教學課程】

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一部分擬分一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活動:即新課匯入、探究新知、鞏固拓展、全課小結。

第一個環節新課匯入

首先,師生談話;接著由學生感興趣的謎語匯入課題,既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具體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一個一個地數花生。

首先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塑料袋裡裝的花生。交流自己是怎樣數的。

這一層次旨在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數花生,認識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個層次換一種方法數花生

我為學生創設了數花生的情境(如用投演演示)

,我先兩個兩個地數,藉此引導學生數花生。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等等

第三個層次組織交流

這一層次,我放手讓學生介紹了數花生的多種方法,同時有針對性的練習,以達到及時反饋,鞏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難點,也為第三個環節鞏固拓展鋪平了道路。

第三個環節鞏固拓展

我說:在剛上課時,我們就一個一個地數花生,現在老師說一個數你能用所學的知識數花生嗎?

學生獨立思考,並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生一起玩個對口令的遊戲。

通過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節

和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知識,並且有哪些新的收穫?

【說板書設計】

數花生

一個一個地數

兩個兩個地數

簡練的文字起到了突出重點的作用,使學生看到板書就可以一目瞭然地回顧本節所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