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1

新課程數學五下教材在數學廣角中安排了“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其目的是通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基於以上認識在進行“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處理,以求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精選研究數量,逐步優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放棄的了教材中以3個物品、5個物品再到9個物品的研究順序,將其改為3個物品、4個物品、8個物品、9個物品進而擴充套件到10個、27個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過程簡述如下:

1.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後,以用天平稱作為實踐操作,第一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並在教師的指點下完成數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後,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並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後,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學生面前,利用觀察讓學生髮現資料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製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以9個物品為例繼續研究,第三次優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幾關註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又為方法的優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藍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後教師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才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儘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儘可能與之接近。”最終優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猜想驗證,探究規律

回顧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讓學生髮現在3個物品中找只要1次,4個物品中找只要2次,8個、9個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並猜想5個、6個、7個物品中找的話,要用幾次才可以了?並進行分析驗證,得出在4個到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只要用天平稱2次的結論。隨後讓學生研究10個和27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次數,既做為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練習,又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規律,得出相應的結論。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2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蘊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進行《找次品》的教學時,我主要是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凸顯數學建模和優化思想。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從5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有效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我通過從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個玻璃球中找一個次品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對找次品的方法進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及時進行優化:這種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所稱次數最少,最後在8個玻璃球中進一步優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時,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時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時就儘量平均分,這樣,所稱次數最少。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觀演示,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用天平實物進行試驗,可能會出現諸多問題:學生看不太清楚,實驗效果不明顯;每一次稱時,都需要對天平進行調節與處理,麻煩且費時。但在本節課中,又必須要藉助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天平模型來直觀演示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後面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簡潔準確的敘述推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的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中,我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從而訓練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學生的敘述過程中要求語言儘量簡潔,如:在天平的兩個托盤裡各放2瓶,可以說成2,2一稱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的表述會更清楚,語言會更簡潔、準確,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的完整、快捷,從而提高了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四、利用已知結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以往的教學中發現,本課容量大,時間緊,很不容易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時,要求學生要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過程,在後面教學中,就直接利用已經發現的結論,不再重複、累贅的敘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稱,然後再從9個裡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結論。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4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說:“分組法最省時間。”我直接說:“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說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儘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禕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於剛才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說答案的時候必須說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麼好!心裡竊喜。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5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週的精心準備,並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後,感慨頗多,收穫頗多,並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於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著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乾,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麼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後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著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後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著遺憾,帶著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穫著

課後我又反覆解讀教材,回憶著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並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範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髮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遊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並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麼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優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6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通過從9個零件中找出一個輕一些的次品,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引導能讓學生對學習的程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所以,本環節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試驗、研討的`過程中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接下來,在學生彙報、交流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一是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樣次數最少。

接著呼應課前的猜想,從9到27到81到243到729到2187,只需7次就能保證找到次品,學生從強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為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我讓學生繼續自主分析8瓶的找法,當數字不能被平均分成3份時,怎樣分更合理,從均分2份需3次,而分成3、3、2時只需2次,從而更加清楚均分3份的好處,及儘量均分3份的策略。但因時間倉促,過程太簡單,效果受到影響。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