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阿q很可憐。他一次次地受欺負,賭博明明是贏了卻連錢也拿不回來還莫名其妙地被打了;一次次地被地保索財,調戲吳媽後被告知要去賠禮道歉,還得賠償趙老太太東西,他很疑惑,但還是任人擺佈了。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他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看到小尼姑便上前將之欺凌來解氣。欺軟怕硬的性格特點展露無遺。而旁邊看客的看笑話、起鬨的態度更顯示了那個時代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

《阿q正傳》讀後感2

作為一個失去土地的流浪僱農,阿Q是受壓迫的群體,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阿Q參加革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實際上還是傳統思想。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也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魯迅提出經歷了革命之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並未改變,這場革命其實沒有實際作用,縣官老爺還在職,看客還是原來的那群看客。魯迅意識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啟蒙。

一場沒有作用的革命,導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死。他還是一個沒有覺醒的麻木的僱主,一個被人看低鄙視。地位低下者,一個取悅於人的小丑,一個犧牲品,一個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3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

《阿q正傳》讀後感4

一直久仰阿Q大名,據說他的“精神勝利法”十分“利害”,可就是沒看過原著。

恰好最近又學了魯迅先生的一篇課文,再次被他犀利的筆風征服,於是欣然前往圖書館,蒐羅他的書,翻開《狂人日記》,便直奔《阿Q正傳》。

粗略讀了一邊,算是和阿Q打了個招呼,彷彿那個穿著破夾襖,面帶輕蔑走向王胡的阿Q正迎面走來;又彷彿對面鏡子裡,自己的腦袋下長出了阿Q的'身子。

在我眼裡阿Q是可悲、可恨、可氣又可笑的人,但他始終不值得人可憐,即使是多於的同情,恐怕失去自尊的他也無法承擔吧。

《阿q正傳》讀後感5

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阿q正傳》讀後感6

也許,在那個時代,像阿Q那樣的人,還會有一條“活路”;可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那些只會逃避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的人只會被淘汰,而不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時候,作作白日夢、滿足一下自己的心願也是允許的,可是,我們不能把幻想當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計劃的.去努力,儘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願,讓自己的夢不再是虛幻的,讓自己的夢變成眼前的現實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讀好書是我們唯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實現我們夢想的唯一途徑!

《阿q正傳》讀後感7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並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著辮子撞牆,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裡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著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於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後感8

發生在阿Q身上的,不僅是一個特例,這是農民的典型,是當時風雨飄搖時期中中國人民的典型。當時的.中國人民就是一直沉迷於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過分良好的憧憬,對革命還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劇,來揭示長期存在於中國人民內心的封建惡習和劣根性,也藉此來喚醒“沉睡中的人們”,為他們開啟一扇窗,讓黎明的陽光照亮他們的雙眼。這大概也就是《阿Q正傳》經久不衰,被傳頌為“魯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傳》讀後感9

初看阿Q,覺得他跟星星一樣可愛,給我們觀眾帶來了這麼多歡聲與笑語,但看著看著,總覺得吧,不太對勁:星星是基於調侃別人來達到幽默搞笑,從而給我們一種很輕鬆地氣氛,而阿Q則是在不斷地跟小丑一樣通過糟踐自己的尊嚴來讓我們笑,讓我們苦笑,讓我們不得不發出幾串笑聲來緩解一下沉重的氛圍。

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什麼都沒有,甚至連屬於自己的.住所都沒著落,只能可憐地窩在一個破廟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樣守著自己的幾分薄地過日子,只能給別人幫工,賺些辛苦錢來熬日子。就這樣,還是不是地被地保給榨一下。

《阿q正傳》讀後感10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裡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並不瞭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讀後感11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裡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裡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12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非常不服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寫的是阿Q,但是這篇文也體現了當年社會產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墮落,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庸俗。但是,在這段文章裡,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界帶給自己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讀後感13

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可以讓一個健全的`人變得冷漠、麻木和懦弱,更會使一個國家沉淪不進。

作為理性的動物,我們就應該學會運用理智和勇氣壓倒它。面對現實,正視現實,不逃避窘境和困難,學會承受生命中的失意和失敗。

《阿q正傳》讀後感14

“勝利”過頭了甚至招來災禍自己也不知這就麻煩了。阿q死了,他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死。死都死得如此糊塗,他的人生怎能算不上是悲劇的一生?尤其是最後一句旁白說阿q“子孫繁多,至今不絕”使觀眾在欣賞完電影的同時,將彼時與此時對比,尋找現實中的.阿q,從而產生許多感慨。

這真的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

《阿q正傳》讀後感15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

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