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神話故事 > 慈溪民間故事

慈溪民間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9.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説起慈溪,人們總會想到慈溪的民間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慈溪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慈溪民間故事

慈溪民間故事篇一

“指甲(音讀客)深”這句閒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它是怎麼來的呢?

早底子,阿拉三北有個“光大”銀造廠,專門鑄造銀錠、打造銀器。

在過去,銀子就是銅鈿啊,“銅鈿銀子”話的就是鈔票。一個能造鈔票的地方能不管得緊嗎?

所以啊,“光大”銀造廠關口就有十來道,每道都有人把守,進進出出也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每一道檢查項目都不一樣。

外人要想進去簡直比登天還難,而裏面的人若想要偷出一兩銀子來,那也是絕無可能的事。

話説這個銀造廠有一個關頭人,叫吳太生,人長得白白淨淨,斯斯文文。

他在銀造廠一做就是三年,老老實實,從無差錯,而且他每日總是先到後退,兢兢業業,因此深得老闆器重,老闆時常也把一些重要的事交給他去做。

有一年,老闆有事要去慈城,從前他走的都是倒爬嶺,這次陰錯陽差地提出要走長溪嶺。

當他們登上一個嶺墩時,老闆早已爬的汗水淋淋,就停住腳一邊休息,一邊欣賞周邊的美景。

在這個辰光,一幢造型超前的新瓦房映入老闆的眼簾,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因為這樣一幢樓房在當時的農村可謂是鶴立雞羣,不同凡響,而老闆也正有意造一幢這樣的樓房呢。

老闆馬上就問身邊的跟隨,這是什麼地方?不知什麼樣的人起的樓房如此豪華?

跟隨也不清楚,因為在嶺上,旁邊又沒人,問也沒處問啊!但這個跟隨是個聰明人,他就把老闆問的這個事暗暗記下了。

回來後,他四方打探,才知道這個樓房的主人,竟然就是自己銀造廠裏的吳太生,就把這個事彙報給了老闆。

老闆聽説這樓房竟然是自己員工的,先是驚奇,後來就不免感到奇怪了。

他想:造這樣的一幢樓房價格不菲,一個小小的銀作匠,又無其他大筆收入來源,他從哪裏來這麼多的鈔票,砌起如此超前的樓房呢?

老闆不由懷疑起吳太生來。於是他就暗中派人調查,但派出去的人回來卻都話吳太生是個規矩的人,做事從無差錯,也從未有不良的記錄。

雖然是這樣説,但老闆還是有一點不放心,這日頭,就自己悄悄來觀察吳太生。

正是銀造廠放工的辰光,老闆看見吳太生與其他工匠一道走出來,經過各道關口時,主動舉起手接受檢查,並無一點異樣。

但老闆總是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對頭,但到底是什麼不對呢?

這個感覺就好像一個靈感在頭腦中一閃而過,一時又把握不住。

第二日,老闆來到工場來看望工匠,看見工匠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着勞作,一雙手在銀器上砥礪與摩擦,粗糙的銀坯經過工匠們的手,層層打磨,最後變成了美侖美奐的銀器。

看到這裏,老闆突然心有所動,他知道吳太生的問題出在哪裏了。

下班了,吳太生又像平時一樣走出銀造廠,經過檢查,正要回家。這個辰光。老闆走到了他面前,喊道:“吳師傅,且請留步,阿拉有些事想請教儂。請儂來一下。”

來到辦公室,老闆請吳太生伸出手來,在盆中洗手。這時奇蹟出現了,吳太生洗手後的盆中竟然出現了細碎的銀屑,待撈起一秤,竟然有幾錢之多。

吳太生還要狡辯:“不過是自己洗手不淨,並無貪念,”老闆冷笑一聲,當即説出新瓦房的事實,吳太生一聽就癱倒在地。

他承認自己就是通過這樣積少成多的方法,幾年來從銀廠裏拿走了銀兩,才砌起了樓房的。

事後,有人問老闆是如何發現了吳太生的祕密,老闆笑笑話:“別人做工匠都是手指粗礪,指甲磨損,很少完整的。而吳太生卻十指完整,指甲很深,這是很不合情理的。阿拉就是從這一點上勘破吳太生的機關的。”

聽的人不由都暗暗佩服老闆的洞察秋毫。

“指甲深”這句閒話就是從這個故事引申而來,在今天比喻常挖公家或別人利益而肥私。

慈溪民間故事篇二

阿拉三北的大片土地,基本上是靠圍墾海塗而來的,就是現在站着的腳下,早年間都還是灘塗一片呢,所以民間至今仍留有“宓家埭,牽沙蟹”的民諺。

東埠頭,西埠頭等地名也側面可以證明,過去阿拉這裏,曾是停泊海船的碼頭。

特殊的地理環境,也註定三北人“靠海吃飯”這樣一個事實。靠海是個苦生活,辛苦自不用説,還有許多難以預測的風險呢。

但不靠海就沒有飯吃,因為過去這裏除了海里有產出外,地上很少有生化的東西,不像今天,遍地皆是出路了。

所以風險管風險,靠海人還是要出海去,向海裏討生活。

如果不是鴉片鬼子打開國門,這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靠海”日子還會繼續下去。

清朝後期,鴉片大量湧入國門,一些心術不正的靠海主就不安分起來,有的乾脆做起運毒販毒的事情來。

雖然做這事冒的風險更大,被查獲的話就有可能殺頭,但因為來錢多而快,所以還是有一些膽大妄為的人,鋌而走險以身犯險,以期發財。

話説有一個英國的鴉片走私分子,叫義律的,他看中了阿拉這塊地方了。

這裏不像一般的港口,有稽查有緝私,過關的風險很大。而且地方隱蔽,轉運方便,退可以據海上而待機,進可以入內地而銷省城。

於是義律就暗中買通了古窯浦村的一個靠海人,叫陳阿法的,叫他幫忙偷運鴉片,自己在暗中調度指揮。

陳阿法是個有奶便是孃的種,一看英國人給的條件如此優厚,有大把的鈔票可撈,就昧着良心,一口應承下來,幫英國人做起運毒、損國害民的事情來。

每日,陳阿法出海捕魚,在七姐妹山腳與義律接上關係,然後把鴉片裝在魚筐中,上面再偽裝上海鮮,彷彿捕魚剛歸的樣子。

叫自家的老婆在岸上望風,掌握動向,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發出“勿着港”的信息。

如確信沒有危險了,就打出“着港”的旗子。這樣很長一段時間,並未引起人們的懷疑。

但世上從來沒有不通風的牆,而這個風洞還往往是自己捅的。

許多靠海的人看陳阿法每日出海辰光不長,所捕的魚啊蝦啊卻交關多,非常羨慕,便想看看他是怎麼捕魚的。

也合當事情敗露,這日頭,陳阿法和平時一樣搖船出海。

海上起了濃霧,把幾十丈開外的海面弄得迷迷朦朦,陳阿法也不防後面有船跟着。

一則久來無事,失卻了應有的警覺之心,二則自以為自家做得嚴密,從無破綻留在外面,不會引人注意。

本來十幾丈後面跟着的船是很容易發現的,但他就是沒有發現。這樣他運毒的事情被後面跟蹤的人發現了,後面的人馬上回船報告了城關緝私隊。

當陳阿法滿載着“收穫”回港,他老婆看情形有變,正要發出“勿着港”的信號時,緝私人員一擁而上,來了個人贓俱獲。

緝私人員一面審訊陳阿法,一面去七姐妹山抓捕義律,但狡猾的義律感覺氣氛不對,早已滑腳開溜,逃之夭夭了。

後來審問得知,陳阿法的老婆打出的“着港”旗子,是表示岸上無危險,可以靠攏停泊。

而發出“勿着港”的信號,則是表示有危險,暫緩着港。這兩個詞後來也被我們廣泛引用,成為形容事情有無着落的一對常用詞了。

慈溪民間故事篇三

早些年間,在阿拉三北地方,有一個女裁縫,端的是一手好手藝。不論古今之服飾,無論老少之着裝,無不妙手偶“裁”,自然天成。

有人請做嶄新的新衣裳,她只要幾個時辰就做成了,做的衣服又得體合意,因為遠遠近近聞名,請做衣服的從初一排到月半都還挨不上號。

而且她還特別聰明,也就是民間所説的“在行”,因她是村中三叔的媳婦,所以老老小小都尊稱她叫“在行三叔婆”。

卻説有年頭,“三叔婆”被村中的陳老財請去做壽衣。

這陳老財是有名的吝嗇鬼,刁鑽、刻薄,而且特別小氣。他請“三叔婆”做了一冬的衣服,把一户老少過冬的、開春的衣服都做好了。

這日頭,“三叔婆”看衣服已做完,整理好家生,準備結賬後就回家。

這個辰光,陳老財話了:“三叔婆,請慢些收拾,阿拉還要叫儂做兩件衣服,做好了再走不遲!”

“三叔婆”就話:“東家,儂儘管話來,還要做哪兩件衣服?”

陳老財話:“三叔婆,外面都話儂交關在行,介末阿拉這兩件衣服請儂猜猜看!阿拉第一件做的衣服是‘扯來白布三尺三,做件衣服兩邊開,又能裝物又擦汗,請儂費心裁一裁’。”

“三叔婆”一聽,就話:“東家,知道了,那麼第二件是什麼衣服?”

“三叔婆,儂請再聽仔細。‘這件衣服不一般,前長後短真少見。若問衣服是何樣,前朝宰相有一件!”

報完了衣服,陳老財笑嘻嘻地問:“三叔婆,儂會勿會做?”按他的心思,是想借此刁難“三叔婆”,好為少付一點工鈿找個藉口。

第二日,“三叔婆”又裁又縫,到夜快了,就把二件衣服做成了,一件是對襟開衫,一件是長袍馬褂。“

三叔婆”話:“東家吩咐豈可慢,兩件衣服巧裁剪。對襟開衫平常見,口袋裝錢又裝煙,多餘一塊做手卷,又可扒灰又擦汗。長袍馬褂費心猜,前朝宰相是羅圈。前長後短真愜意,問是東家可如願?”

陳老財看“三叔婆”不但猜透了自己心思,而且做得如此精到巧妙,自然再無話可説,只好乖乖地按約付清了工鈿,給“三叔婆”結賬了事。

“三叔婆”這樣“在行”,她的名氣終於也傳到了慈谿縣官老爺的耳裏,縣官老爺不相信民間的一個土裁縫竟有如此能耐,有心見識見識。

這日頭,縣官老爺易服一番,打馬來尋“三叔婆”了,剛好看到“三叔婆”在給人家做衣服。

縣官老爺進門坐下,開口話道:“巧裁美名四方傳,今日特地上門見。白布一丈巧用材,按得本人做三件:一件有身無袖衫,一件有袖有身衫,一件無身無袖衫,問道能否可裁剪?”

三叔婆”一聽,轉了一下腦筋話:“客官儘管請心寬,三日後頭自分見。若得白布足夠多,裁個天來也不難!”

縣官老爺一聽,連説“好,好,三日後自登門來取”,説完摜下白布,就騎馬走了。

第四日頭上,縣官老爺如約前來,“三叔婆”捧出疊得整整齊齊的三件衣服,放到縣官老爺面前:“客官,請查收,是否如願?”

縣官老爺拿過一看,正是自家要的三件衣服:有身無袖衫是馬夾,有袖有身衫是長衫,無身無袖衫是披風。

縣官老爺不由哈哈大笑,笑完後,他就話了:“三件衣服正如願,巧手費心多裁剪。只是何須費一丈,零餘布頭今何在?”

“三叔婆”這個辰光就話:“客官未曾話實便,裁剪費時又費猜。零餘布頭且留下,正好抵做奴工鈿!”

縣官老爺一聽,忙話:“應該,應該,儂真正是在行三叔婆!”

“在行”,本意是表示對這個行業內行,有見地,後引申為聰明。由於這個故事,“在行三叔婆”這句閒話也就傳開來了。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説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