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夏商周名人 > 東周元王簡介

東周元王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周)元王(姬仁)

東周元王簡介

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

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於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縣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後的廟號為元王。

(東周)貞定王(姬介)

貞定王,名姬介(公元前?~前441年)。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這説明晉國的新興勢力戰勝了舊勢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定王。

(東周)哀王(姬去疾)

周哀王,名姬去疾(公元前?~前441年)。貞定王長子。貞定王死後繼位。在位僅三個月,被弟姬叔襲殺。 葬處不明。

姬去疾死後的諡號為哀王。

(東周)思王(姬叔)

周思王,名姬叔(公元前?~前441年)。貞定王子,哀王弟。他襲殺哀王后奪位。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葬處不明。

姬叔死後的諡號為思王。

(東周)考王(姬嵬)

週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處不明。

週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於王城,以繼續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

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姬嵬死後的廟號為考王。

(東周)威烈王(姬午)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週考王子。考王死後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

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廟號為威烈王。

(東周)安王(姬驕)

周安王,名姬驕(公元前?~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 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幟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

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公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衞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同年,姬驕病死。死後的廟號為安王。

(東周)烈王(姬喜)

周烈王,名姬喜(公元前?~前369年)。周安王子。安王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間,是秦獻公在位的後期。秦獻公當政時,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風翔)遷到東部的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市),以便於向東發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脱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內政,加強王權。他還清理户籍,整頓軍隊,注意發展經濟,使國勢好轉,為日後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公元前371年,秦獻公發兵攻佔了韓的六座城市,成為秦向東發展的開始。

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 姬喜死後的廟號為烈王。

(東周)顯王(姬扁)

周顯王,名姬扁(公元前?~前321年)。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諸侯國的變法發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齊侯田因齊(即日後的齊威王)任用賢能之士鄒忌、田忌等人實行改革。為了廣開言路,齊侯下令不論臣民,凡能當面指出自己過錯的,賜給上等獎;以書面提出批評建議者,賜給中等獎;即使在背後議論他的過失的,也給獎。命令一下,幾個月之內來朝廷提批評、建議的人爭先恐後,門庭若市,使齊侯瞭解到許多國政的弊端,自己的過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國家的辦法。為了整頓吏治,齊侯多次詢問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誰最好?誰最壞?不少人説,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的大夫最壞。齊侯派人實地調查,情況卻正相反,阿地田園荒蕪,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穩定,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原來,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賄上司,讓他們顛倒黑白,為自己説好話;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賄上司,遭致了誹謗。齊侯當即 痛斥了阿大夫,將他及受賄後替他説好話的人烹殺,嘉獎了即墨大夫,賜予他一萬户的俸祿。齊侯如此不受矇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齊國的風氣為之大變,人人都忠於職守,不敢説謊。齊侯又選用賢能之士,委以重任。沒有多久,齊國大治,成為當時一大強國。

姬扁在位期間,齊國與魏國有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史稱“桂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53年。魏軍在主將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求救於齊。齊侯以田忌為將,以傑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的謀劃下,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户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魏軍慌忙回兵,齊軍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救了趙國。這種戰術,後人稱之為“圍魏救趙”。

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 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後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這種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桂陵之戰”後的第三年,齊侯稱王,史稱齊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經先稱王,接著,秦、韓、 趙、燕等國諸侯也先後稱王,以表示自己高於其他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

齊國所以能很快地強盛起來,主要是因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富有,説自己有一顆直徑寸許的明珠,能夠光照前後各12乘車輛,並問齊威王有什麼國寶。齊威王列舉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將,回答説,這就是我國的國寶。這使魏惠王啟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間的秦國,由秦孝公執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衞國人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陝西省鳳翔縣) 的南門豎起一根木頭,懸賞説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子10兩。百姓不相信有這麼便宜的事,沒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賞金加到50兩,有一個人就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照數發賞。從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著,商鞅先後兩次頒佈了新法,宣佈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廢除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等。這些措施推行後沒有幾年,就大見成效,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鬥,為國作戰時卻勇敢衝殺,爭取立功。變法期間,舊貴族多方阻撓和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就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處公孫賈以黥刑(臉上刺字),保證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後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的舊貴族勢力又重新抬頭,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不可動搖,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使一個原來是貧窮落後的國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後攻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姬扁在位期間的韓國,國力薄弱。韓昭侯見各國通過改輩變得強大起來,並且不斷向外擴張,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申不害以“術”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韓國一度強盛。

戰國七雄在先後進行了變法以後,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併戰爭。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後的廟號為顯王。

(東周)慎靚王(姬定)

周慎靚王,名姬定(公元前?~前315年)。周顯王子。 顯王死後繼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遊説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勸説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為縱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公元前318年,魏國的相公孫衍發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軍進抵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秦出兵迎擊,聯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於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

公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接著大量移民,佔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後順長江東下攻擊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日後滅楚創造了重要條件。

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後的廟號為慎靚王。

(東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名姬延(公元前?~前256年)。周慎靚王子。慎靚王死後繼位。在位59年,病死。葬於牽水北岸(今陝西省隴縣),一説葬於岳陽(今湖南省岳陽縣)。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展。

楚國於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後,幾乎佔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成了聯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於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對楚懷王説,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願以商於(今湖南省浙川內鄉一帶)600裏之地獻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軫、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羣佞臣寵妃的話,應允了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月後,張儀得知齊楚確實已經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説:“秦國的土地豈能隨便送人,我説的是將自己的六裏俸邑贈給你們。”楚懷王聽了怒不可遏,不顧陳軫等人勸阻,發兵攻秦,於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于丹陽(今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將屈勻及副將70餘人被生俘,8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佔領。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後的一段時間內,秦國因致力於攻打三晉,楚國暫時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內社會矛盾激化,於公元前301年發生了莊躋領導的農民起義,使統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今陝西省商南縣)相會。楚懷王再次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子蘭之言赴會,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後,他逃跑不成,憂憤而死於秦。他死前,秦軍攻楚,殺楚軍5萬,奪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後,秦軍更開始集中兵力攻佔了大片楚地,並於公元前278年由名將白起率兵攻佔了楚國都城郢。楚國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滅亡。在郢都陷落後,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見楚國滅亡,投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北)自盡。

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出擊。公元前314年,秦趁齊攻燕之機,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進攻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過幾個月的激戰,秦軍於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於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殲敵24萬多人,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後,秦繼續進攻、蠶食三晉,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佔據了三晉一半的土地,首當其衝的韓、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國的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於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準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湣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説下,齊湣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稱帝,暴露了他們吞併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於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一步調,最後無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直入,攻佔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於莒。五年以後,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失地。經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後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楚、齊逐漸衰落時,趙國卻強盛起來。公元前307年,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本國處於燕、東胡、林胡、樓煩、秦、 韓之間,不強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圖強,振興趙國。針對趙當時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但是,當時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領寬下襬大,不適宜騎馬作戰。於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許多貴族認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趙武靈王終於説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然後下了嚴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建立起一支善於騎射的強悍騎兵。這件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説明了當時我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在習俗上逐漸接近。趙國依靠騎兵,連年出擊,到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後,領土大大擴充,國力增強,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兩年後,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秦國施用反間計,施放謠言説,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撤換了廉頗,以誇誇其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為統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術,出兵大舉攻秦。秦軍此時已經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的白起為主將。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然後包圍了趙軍。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斷絕,趙括率精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軍40萬人降秦。白起擔心降卒暴動,除放回240個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殺。這次戰役史稱“長平之戰”。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趙括長於空談,導致亡軍殞身,引出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

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於“西周”(即王城)。時秦國已攻佔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籤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姬延向境內的富户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台”(即逃債台)。此後,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直撲東周王城。姬延驚慌,打算逃奔韓國或魏國。西周公勸説道:“秦吞併六國已是大勢所趨,韓、魏兩國也不會倖免,大王與其到那時被俘受辱,還不如趁早投降,結局或許能好些。”姬延無奈只好率領臣下和宗室,到祖廟哭拜了一番,三天後,親自帶著家眷、圖冊,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於樑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並奪去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寶器。至此,東周宣告滅亡。

姬延當時已經年老,奔走於周,秦,樑等地,經不起勞苦,到樑城後不滿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後諡號為赧王。

(東周)元王(姬仁)

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曆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

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於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縣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後的廟號為元王。

(東周)貞定王(姬介)

貞定王,名姬介(公元前?~前441年)。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這説明晉國的新興勢力戰勝了舊勢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定王。

(東周)哀王(姬去疾)

周哀王,名姬去疾(公元前?~前441年)。貞定王長子。貞定王死後繼位。在位僅三個月,被弟姬叔襲殺。 葬處不明。

姬去疾死後的諡號為哀王。

(東周)思王(姬叔)

周思王,名姬叔(公元前?~前441年)。貞定王子,哀王弟。他襲殺哀王后奪位。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葬處不明。

姬叔死後的諡號為思王。

(東周)考王(姬嵬)

週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處不明。

週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於王城,以繼續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

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姬嵬死後的廟號為考王。

(東周)威烈王(姬午)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週考王子。考王死後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

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廟號為威烈王。

(東周)安王(姬驕)

周安王,名姬驕(公元前?~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 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幟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

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公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衞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同年,姬驕病死。死後的廟號為安王。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