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1

題記:古城紹興,綺麗水鄉,風情萬種。坐在烏篷船中,穿行於水鄉河道之間,忽然想起了老師説過的一位紹興名人:當年周作人返鄉,乘坐烏篷船穿城出鄉,在船行之中頓生感悟,於是留下了那膾炙人口的《烏篷船》。紹興——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歷史博物館。而《紹興名人故事》就是穿行於水鄉河道之間的一艘輕舟,紹興的文化就這樣被水貫穿,就像一本用水寫成的書,相映成景。

“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紹興歷史文化的豐碑,八十八個故事,彰顯着先賢的精神風範。”正如書中所説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一個個小小的故事卻藴涵着深刻的道理。作者以現實的視角、生動的筆觸,展現了紹興這個“名士之鄉”中眾多名士的風采。

紹興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幾千年裏,這裏人才輩出,“言為士則,行為世範”者,代不乏人。或為一代宗師,或為羣倫表率,王充著《論衡》,反對讖緯迷信,批判唯心哲學,成為不朽之作。王羲之揮毫作《蘭亭集序》,贏得“書聖”的至上榮譽。陸游詠詩萬首,結集《劍南詩稿》而流芳百世。徐渭大筆放縱,水墨淋漓,是我國青藤畫派創始人。蔡元培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魯迅用雜文作武器,奮鬥終身,以“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入載史冊。周恩來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他們如同熠熠星辰,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怪不得,毛主席讚譽紹興是“名士鄉”。

當我一頁一頁翻下去時,感受到的是歷史的厚重感,這裏記載着太多感人、催人奮進的歷史故事。先賢們的事蹟讓人記憶深刻,那津津樂道的情節,那所受的啟發,是我們在學校裏學不到的。從魯迅爺爺的刻“早”中,我懂得了刻苦學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從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中,我可以學習先賢面對逆境永不言退的意志。而魯迅爺爺的“棄醫從文”,則使我明白了什麼樣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這些歷史畫卷歷歷在目,這些人物形象讓人記憶猶新。

時光飛逝,歲月蹉跎。這些遺存被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他們這種精神卻同日月永存,我要學習王冕這種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它能使我更上一層樓,正如一位先哲説過的,天才是1%的聰慧加99%的汗水。我還要學習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願,為自己定一個學習目標,為這個目標而奮鬥。我更要學習孝女曹娥,她讓我懂得愛字的含義……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們要學習名人的精神,宏揚他們的精神,讓每個人懂得去珍惜,去回報,去奉獻。作為青年一代,更要時刻準備着,為紹興的明天添磚加瓦。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2

我手中拿着這本充滿着書香味的《紹興名人故事》,翻開它,就像走進了先賢們的心靈世界,閲讀它,就像與先賢對話,它能使我洞察人生,豐富閲歷,磨練心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八十三位名人的八十八個故事,品讀這些故事,如同品嚐着醇香的紹興老酒,讓人備感愜意。我不僅被故事中的生動而又動人的情節所吸引了,也深深地為故事中透出來的名人的非凡精神和人格所折服,所激奮。

最讓我感動的`是智永和尚的故事。智永很小的時候就做了和尚,學寫書法,他閉門苦練堅持了幾十年,光是寫壞的毛筆整整裝了五大籮筐。冬天,智永早早地起牀練字,一雙手凍得又紅又腫。炎熱的夏天,他又在閣樓上大汗淋漓地苦練書法。由於智永的認真刻苦,他的字越來越有長進,許多人都來拜訪他,人永欣寺的門檻都被踏壞了。讀到這裏,我內心覺得很羞愧,是啊,我也在學書法,可有時常常要找理由偷懶,有時寫字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總是草草了事。我們現在的條件比起那時來好多了。可是,我總不能像他那樣勤學苦練,想到這兒,我不禁滿臉羞澀,暗下決心也要像智永和尚那樣勤練書法,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用心去領悟每一件事的內涵。

有“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之稱的蔡元培,雖然家裏貧窮,但這不能改變小元培好學的志向。他經常去親戚家的私塾館中拼讀,他從小尊師勤學,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時十分專心。一次樓下失火了,而正在樓上讀書的他卻一點也沒有發覺,直到家裏人把他拉下樓去。還有一次,蔡元培夜裏讀書,蚊子特別多,他邊打邊趕,影響讀書的效果,無奈之下,他找來一隻罈子,把自己的兩條腿伸進去,壇口再捂上報紙,這樣蚊子就不會再來打擾他了,這事成了鄰里間流傳的勤學佳話。蔡元培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有所成就,我就更應該發奮學習,博覽羣書,在學習的道路上,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立言立德,用自己的知識服務於社會。

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紹興歷史和文化的豐碑,八十八個故事,彰顯着先賢的精神風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界。小故事,大道理,如同一抹雲彩,恰似生活與人生的美好;如同一縷陽光,釋放着生命與智慧的光芒。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名人精神,弘揚名人精神,讓名人精神鼓勵我們健康地快樂地成長,讓名人成為我們奮力前行的精神動能。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3

《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講述了許多關於紹興名人的故事,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紹興歷史和文化的豐碑,故事裏有學問,故事裏有智慧,故事裏有力量。

這本書中講了大禹治水,苟踐卧薪嚐膽,曹娥沉瓜尋父,魯迅刻“早”,王獻之十八缸的故事……其中魯迅刻“早”這個故事和王獻之十八缸的故事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刻“早”這個故事講了魯迅因幫家裏做家務,而上學遲到,受到了壽老先生嚴厲的批評,於是他在書桌的右角刻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後,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想想我自已,平時早上鬧鐘響了已經很長時間了,還賴在牀上不肯起牀。但自從我看了魯迅刻“早”這個故事後,每天鬧鐘一響,我就一咕嚕爬起來,迅速穿好衣服,洗臉刷牙,早早到校,認真讀書。王獻之十八缸的故事更是讓我受益匪淺,王獻之在父親的教育下,苦練毛筆字,把十八缸水都練完了,終於成了有名的書法家,和他父親一起被稱為“二王”。我現在正在學毛筆字,有時候寫着寫着就不耐煩了,老師規定每星期練3張毛筆字,可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偷懶,所以毛筆字也沒什麼長進,看了十八缸的故事,我覺得王獻之之所以能成為大書法家,這與他的'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正如他爸爸王羲之所説的:“寫好字的祕訣就在這些缸裏,把這十八缸水寫完了,也就知道祕訣了。”看完這個故事,我也知道了寫好毛筆字的祕訣了——勤學苦練。

俗話説的好:“天才出自勤奮。”魯迅、王獻之和一些名人之所以能出名,都是因為他們小時候刻苦學習,勤學苦練。我也要向這些名人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勤奮,學習他們的孝心,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和無私的奉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環境,離不開地域人文精神的薰陶和滋潤。是這些名人教育了我,所以我現在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4

翻開《紹興名人故事》之序頁,一段優美的文字進入了我的視線——紹興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鑑水,註定了這是一方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好地方。幾千年來,在這裏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傑。有飽受磨難的聖人虞舜,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這些故事有些是我以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第一次讀到的。在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我們紹興曾出現過那麼多的名人,而從他們的故事中也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讀書,寧願死》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馬寅初為讀書而抗爭的故事。馬寅初的父親是位酒坊老闆,他看到兒子天資聰穎,就希望他早日繼承家業,多讀書反而無用。但馬寅初卻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負,不願只做一隻井底蛙。每次父子倆談論這件事意見不合後,脾氣暴烈的父親總會鞭打馬寅初。而馬寅初終因受不了不能讀書的事實而跳河自殺,幸得父親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讀書費用,他才如願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學,之後,去美國留學,最終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

讀完了這則故事,半晌,我都無法言語。馬寅初讀書意願之強烈深深地震憾了我,也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讓我對學習的目的與意義有了新的理解,也引發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學習觀。馬寅初不能讀書寧可去死。而我呢?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工作來的錢全用在了我身上,興趣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我還不領情,覺得這是我應該得到和享受的。就像對於讀興趣班,我認為父母是在扼殺我的精力和童年,卻不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學習上也是三心二意,對於老師和父母反覆指出的缺點——不抓緊時間、動作慢,也是“這隻耳朵進那隻耳朵出”,或者聽的時候覺得慚愧,有道理,卻從未真正想過如何從根本上改正這個缺點,讓自己更進一步!

對比馬寅初,我羞愧難當,恨不得有道地縫能讓自己鑽進去,對自己的一些情緒與做法產生了深深自責。有許多次,興趣班我都不想上,特別是冬天,覺得起牀既冷又麻煩,還不如躲在被窩裏既暖和又舒服。究其原因,是我根本沒有一顆渴望獲得知識的心。富足的生活讓我安逸,更讓我懈怠。我吃穿不愁,更得壟望蜀,追求名牌,一切都因虛榮心在作怪!同時,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也讓我產生一種為老師學為父母學的心態,而不是自覺主動地投入,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與動力!

讀了這個令人深思的故事,不光給了我學習的動力,更催我奮進, 給我激勵。也讓我感到自己是多麼幸福,能出生在這個尊重知識的年代,一切以知識為上,以知識為重。我更慶幸能出生在紹興這片肥沃的土壤上,身邊曾出現過如此多的名人賢達,他們的行動感染着我,他們的精神滋養着我。我能感覺到他們期待的目光正熱切地注視着這塊土地,注視着他們的子子孫孫,怎樣把家鄉建設的更美好!

請相信我們,紹興這個古老的城市在我們的手中,必將煥發出更強烈更迷人的光彩。而我們這一代,會在紹興名人精神的激勵下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5

紹興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鑑水,註定這是一方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好地方。幾千年來,在這裏誕生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英雄豪傑。從虞舜夏禹,越國君臣到近代辛亥羣雄,現代文學精英,當代開國總理。他們的出現,如同煜煜星辰,輝耀了中國歷史的長空,他們不僅是紹興的光榮和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紹興歷史和文化的豐碑。

八十八個故事,彰現着先賢的精神風範。

我們從幼兒園起,老師就給我們講紹興名人的故事,大了也經常看《紹興名人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每看一遍就會有新的啟迪。這些故事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獻之的《十八缸》。王獻之是書聖王羲之的第7個兒子,他與父親並稱“二王”。王獻之想與父親學書法,問父親有什麼祕訣,而父親卻説:“只要把十八缸水練完了,就知道祕訣了。”王獻之就決定模仿父親的字,一年,兩年,三年……還是沒學像父親的字。但王獻之不灰心,認真地學,他的腕力有勁,終於也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書法家。

讀了王獻之這篇文章,我想到了愛迪生做燈泡,他試驗了一次,兩次,三次……通過自己的'反覆努力,試驗了一千多次後,終於成功了,成為了著名的科學家;想到了“水滴石穿”,水滴在一塊石板上,滴啊滴,日積月累,終於將石板打出了一個個亮晶晶的小洞;想到了“鐵棒磨成針”,鐵棒是那麼的粗,那麼的大,可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卻能磨成針。這些例子都在向我們説明一個道理:凡事只要通過努力,有恆心,有毅力,還有什麼事能難到我們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們有些同學在做作業時,總把不會的題目放着一邊隨它去,總是想明天老師會講的,先空着在説吧,沒有認真地去鑽研,和王獻之比起來,那真是天壤之別哪!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應該要有恆心,堅持去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多練,多問,多想,總會有所收穫。

《紹興名人故事》真使我受益匪淺,一個個小故事裏揭示的卻是一個個令人深受教育的大道理。我決心向這些名人學習,將來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6

紹興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故鄉,魯迅的前期生活與紹興的關係最為密切。他著作中許多典型人物,如阿q、孔乙已等都是從故鄉的真實人物中塑造出來的。紹興也是周恩來的故居所在。在紹興史上出過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等,他們為中國歷史進步,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説起魯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翹起大拇指,因為他是我們紹興人的驕傲。最近我讀了《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中“刻‘早’”的故事,令我深深感動。

魯迅小時候家事敗落,父親生病。所以魯迅先生一面讀書一面做家務,天天奔波在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次,魯迅先生上課遲到了,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説了聲:“以後要早到!”魯迅先生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他為自已的遲到後悔和難過,就用小刀在桌子右下邊刻了這個“早”字來提醒自已。從些以後,他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我認為魯迅先生做的'和壽鏡吾老先生説的都很對,幹什麼事都應該早。

我也曾到過“三味書屋”,走進魯迅用過的桌子、椅子,見到過魯迅先生少年時刻下的“早”字。我想,下個決心,刻個“早”也不難,但要天天做到,每天堅持,這要多大的恆心啊!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沒有魯迅先生那“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和自覺性。別的同學都早早地在星期六做完了作業,而我呢,要到星期天下午才磨磨蹭蹭地做,有時連星期天晚上也要加進去,那時才開始後悔,為什麼不早點做完,發誓下個星期一定早點完成。到了下週,老毛病還是改不了,然後又開始後悔……

長輩們常説:“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但早和光、晚和慌是很有聯繫的。如果起牀晚了,急急忙忙地去上學,既吃不好早飯,還會忘東忘西的。若早上起得早點既能吃好飯,又能趁早晨這大好時光温習功課呢!俗話説的好:“勤能補拙,勤能生拙。”可能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及能力不如他人,但如果他們比別人先行一步,早些下手,那麼就會縮小和別人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人。

“一年四季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沒錯,做事快,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我想,我也應該學學魯迅先生那“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了。凡事都要牢記一個“早”字,努力做到一個“早”字,把“早”深深地刻在心裏。真正做到從“早”字做起,讓“早”精神永記心中。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7

《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匯聚了許許多多的紹興名人和他們的事蹟。有歐冶子鑄劍、范蠡伐吳五諫、蔡邕的柯亭晚笛、王思仁的不降……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孫瀧的《讓他四尺又何妨》。

這個故事講的是:孫府要新建,可是新建的圍牆與趙家的圍牆相貼,兩家都開不了旁門。趙家人有了意見,兩家人於是發生了爭吵。趙家人一氣之下,把孫家的圍牆統統都推倒了。孫夫人馬上寫信向在京城做大官的孫瀧求告。孫瀧馬上回了信:“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四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孫夫人立即把地基縮回四尺,趙家人受到了感動,也縮回了四尺地。中間就出現了一條八尺寬的“太平弄”,至今猶在。

看完這則故事,我不由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件事: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兩輛自行車撞在了一起,兩人爭吵不休,誰都不肯讓步,各自訴説着自己的有理。旁邊的`人有的站着,漠然地看着他們的爭吵,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有的則埋怨着,責怪他們堵塞了交通,影響了自己的上班。同樣一件小事,這就是差距。

前些日子發生的一件交通事故,就是大家都不肯謙讓的緣故。事故發生在一所學校門口,當時小朋友要過馬路,學校指揮交通的老師站在馬路中央,示意前面的汽車停下來;可那司機不肯停留,依舊把車開得飛快,以為老師會讓開。結果大家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眼看要撞上了,司機才急忙轉向,結果撞死了另一位老師。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如今還有幾個人能像孫瀧一樣謙讓呢?別説是重建圍牆了,就算是你踩了我一腳,我碰了你一下這種芝麻爛穀子的小事也要你爭我討地爭論個半天。鄰里間你家雞吃了我家穀子,我家貓吃了你家的魚,大家就都説自己有理,爭吵打架,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的例子實在是時屢見不鮮。試想,假如當時孫瀧沒有“讓他四尺”,而是也推倒他們牆的話,後果一定不堪設想,有可能衝動之下,還會鬧出人命呢!

再看看自己,我有時也不夠謙讓,同學之間有時你碰我一下,誰沒打招呼用了我東西,我有時也會大吵大鬧。

社會上的人如果習慣了爭吵,習慣了處處斤斤計較。“習慣成自然”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啊。古人尚且能做到讓他四尺又何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為什麼會做不到呢?我想以後做什麼事我們都得向孫瀧學習。但願像孫瀧一樣謙讓、善解人意的人能在我們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8

暑假裏,我閲讀一本書——《紹興名人故事》,這裏面的各個故事都精彩紛呈。故事裏不僅有學問,有智慧,還有着許多力量!“翻開它,就走進了先賢們的心靈世界;閲讀它,就與先賢們對話……”這句話真不假。的確,當我打開這本書閲讀時,我看到了大禹因公忘私的精神;看到了文種的聰明才智;看到了王充的的謙虛好學;也看到了曹娥的孝順之心……但最讓我為之一震的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事。

西施是諸暨浣紗村人,姓施、名夷光、亦稱西子。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越敗於吳後,越國將西施獻給吳國。在這期間,發生了一個傳奇故事:

自從越國特使帶來了范蠡大夫的密信,説越國伐吳準備就緒,希望西施提供一張吳國山川地形圖後,西施就利用吳王對她的百般寵愛,騙過了老奸巨滑的伍子胥,想到了一個十全十美的妙計。

有一天晚上,夫差回宮的時候,西施淚眼婆娑地對他説:“大王,這幾天賤妾夜夜做夢,夢見去年亡故的老父親喊冷,我做了幾件冥衣,想託人帶回,捎給我老父。”吳王一聽,滿口答應,還誇西施有孝心。

第二天,吳王在宮中接待特使。正當特使準備退下時,一身素服的西施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她將冥衣裝進了一個白色紙盒裏,交給了越國特使,經過伍子胥手下的檢查,順利通過了。交給越國特使後,西施又淒涼地喊了聲:“老父自己保重啊!”説着從髮髻上摘下一朵白花,放於盒上。特使接過,唯唯退下,一切自然得當,就連精明的'伍子胥也沒發覺。其實,那朵白花正是西施巧折而成的地圖。

范蠡大夫很快就拿到了白花,他望着那份地圖,不由感慨歎道:“一介女子,如此智勇,越國有望!”後來吳越交戰,越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越國百姓沒有忘記西施,後人頌揚她的故事也綿綿不絕。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萬分,我覺得西施真得很聰明很勇敢。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還能想出這麼好的辦法,真是智勇雙全啊!而且她能合理地利用美色去誘引吳王夫差,使吳王夫差被搞得鬼迷心竅,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也不管國家大事,最後使吳國走上了“滅亡之路”。

西施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美女之首,更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愛國女性,她為越國的生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我們也要學習她那種愛國精神,現在多加努力,刻苦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做祖國的棟樑,為祖國創造輝煌燦爛的明天!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9

我,一隻書蠹,徜徉在《紹興名人故事》裏兩個月,體驗名人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諦,心底海濤澎湃,找到了生活學習的密碼。

在這萬分精彩的兩個月裏,我住在被保衞的“大善寺”裏,《賣篩求讀》、《萬里尋寶》,食用着朱自清的“精神食糧”,在情感上發生了“核裂變”,勇敢地《拿起鞭炮嚇洋人》。

我被勾踐的《卧薪嚐膽》感動了,也從王充的《看白書》中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還了解了鑑湖馬臻的英雄事蹟,非常欣賞經享頤《忠良不嫌多》的`心態,敬佩王羲之的字練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不讀書,寧願死》的馬寅初,《鐵窗修學》中的張秋人,《學到終身》的竺可楨,《賣衣解難》的鄭弘,乘上《特別列車》的王一飛,《值得黃包車拉我》的夏沔尊,都深深地感動了我,我的情感猶如鳳凰涅槃,《死而復生》。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讀《紹興名人故事》更是如此。縱覽全書,心裏烙下最深地是一個“苦”字。可是哪一個名人怕吃苦?而我們都是一羣“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一個蜜罐裏,從沒吃過苦,從沒有經歷風雨錘鍊。我覺得我們得好好練好自己的生存能力,磨練自己的意志,不然如何面對今後生活中的挫折呢?

這時,心底的一顆星升起,緊接着又來好多顆,每一顆,都代表着一個名人。星星落在了地上,變成了導航燈,引導着我成長的道路。他們又如一顆顆鋪石路,鋪成了一條平坦的星光大道!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