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集錦6篇

【精華】説課稿集錦6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説課稿集錦6篇

説課稿 篇1

【設計理念】

如今的中學生對於舊式的“吆喝”是相當陌生的,這就為教學帶來了難度。為此,教師可以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使增加學生對“吆喝”的瞭解,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設計有關活動,如讓學生走上社會,走上集市,傾聽吆喝,蒐集、調查、整理甚至可以學上一兩句當地的種種“吆喝”,瞭解其作用,分析其與廣告的關係。總之要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藉此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學情分析】

這是一片篇幅較長的文章,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閲讀障礙,對於重點、難點較難把握,需要長文短教。而學生經過前一段的閲讀訓練,大多數能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這堂課也需要讓學生在反覆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通過不同層次的讀來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設想】

本文教學中宜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時先由生活現象或教學媒體示範,使學生對吆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在自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課文之後適當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瞭解舊北京有關吆喝的民俗知識,學習民俗類散文的語言和寫法。

2、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揣摩語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3、情感與態度: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教學難點】

生動幽默的語言。

【教學方法】

三單元閲讀教學法。

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討論,然後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點拔,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與環節設計】

在認知閲讀環節中主要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歸納能力,並整體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做適當評價。

在理解閲讀環節中,引導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在反覆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促使課文內容的研討更加深入。

拓展閲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閲讀積累的結合。

多媒體課件

課件的製作突出了精美與實效的特點,處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指引,並配以影視資料,輔助教學。

教學特色

本課的教學實施了我校“三單元閲讀教學法”,教師由講師變為導師,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習,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特別是教學中設計的拓展延伸,使課堂變成了開放型課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意識和良好的情感價值觀,並使之整合提高。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鏡》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對光源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帶領學生研究凹透鏡與凸透鏡的特點,並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透鏡問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原有的理論儲備知識要在這節課中得到昇華,轉化到實踐中。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用比較法認識凸透鏡與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

2、知識與技能:

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體時會改變行進的方向。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以及凹透鏡與凸透鏡的不同特點。

教學用具:透鏡一組、光具盤、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視鏡、多媒體投影儀、課件、文字圖片等。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引導探究、合作學習法:

2、演示法

3、多媒體輔助法

4、課堂輔導法

學法

1、自主探究學習

2、實驗

3、觀察

4、討論和歸納法。

5、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説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我事前準備好的金魚,這樣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將金魚放入到另一個魚缸裏,魚變小了,這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考慮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暢談想法:跟魚缸的形狀和材料有關。接着我出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圖。

2、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部分內容裏主要是帶領學生探究凹凸透鏡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觀看照相機、眼鏡、投影機、望遠鏡、幻燈機的圖片,設問: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學部件是什麼?引導啟發學生得出透鏡。對於學生,我們並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早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學生用不同形狀的透鏡去觀察紙上的圖片或是其他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的透鏡是可以讓物品變大的,有的透鏡是能讓物品縮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變物品的大小的。學生對此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能讓物體放大的透鏡叫放大鏡,能讓物體縮小的透鏡叫縮小鏡,讓物體不發生變化的透鏡叫平面鏡。到此,我就引導學生説出了各種不同透鏡的概念。接着,我會出示放大鏡的圖片。接着教師趁熱打鐵:“那誰能用一個字來説一説放大鏡的特點?”學生觀察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用一個字形容:凸、鼓等。“那縮小鏡呢?”學生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凹、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科學上我們就把放大鏡稱為凸透鏡,縮小鏡稱為凹透鏡。再讓學生用手觸摸和眼鏡的觀察。將學生的凌亂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凹、凸透鏡。在認識了凹凸透鏡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通過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觀察之上的金魚,學生驚奇地發現金魚變大了,認識到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從而歸結出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都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在此環節上讓學生對凹凸透鏡的認識從感性的'層面上升到理性的層面。

在帶領學生認識凹凸透鏡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盡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鏡,並且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發現。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發現了許多的東西:包括凹凸透鏡的呈象規律以及是否聚光現象等等。再通過教師的課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學生印象,用課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線,在課件中體現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突出了焦點和焦距,也把會聚和發散作用形象的表現出來。

3、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凹凸透鏡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對學生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話題:關於凹透鏡和凸透鏡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説,把凹透鏡和凸透鏡放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給學生提出新的話題,進一步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再那些方面運用了凹凸鏡,引發出望遠鏡的製作。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對製作的過程有所瞭解,啟發學生想象出創造出、更多的製作方法。把學生製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選擇》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單元《發展先進文化》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的第二個框題。

1、第四單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單元是必修3的最後一個單元,是整個文化生活的邏輯終點和最後落腳點,是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生活進行客觀描述,揭示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和具體途徑。

2、本課在第四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主要解決為什麼要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本課共有兩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第一框是描述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生活的現狀,知道大眾傳媒和文化市場對文化生活的雙重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採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由此導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選擇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唱響主旋律。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後的內容打下鋪墊,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理論是文化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會考、高考的必考內容。因此,本框題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1)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及其表現、危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理解:(1)當前文化背景的複雜性

(2)在當前背景下存在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觀察的能力、蒐集處理社會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2) 培養學生辯證分析能力,分析我國文化市場中存在的落後文化現象

(3)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使學生對當前靠現代手段傳播的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全面瞭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識到腐朽文化和落後文化的危害,並做到自覺抵制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地選擇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難點: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現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於只有正確的認識這一問題,才能對當前我國文化生活現狀作出客觀判斷,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進行選擇的必要性,而正確區分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對於高二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將這一知識點作為重難點處理。

四、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參與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於其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文化生活的'參與還比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過本框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分析的能力,學生會更加理性的參與文化生活,從而健康茁壯的發展、成長 。

另外, 我校高二學生整體上信息技術水平較高,但發展不平衡,在學習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習慣於被動接受,探究精神較差,合作精神不強,注重書本,實踐能力較弱。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中,我力求進一步發揮學生優勢,修正劣勢,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針對“信息技術整體水平較高、樂於實踐”,但“合作精神不強、實踐能力較弱”等特點,設計了活動式、合作式學習。)

五、教法分析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活動——發現——發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將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自主意識;並且產生踐行的願望——將所學到的知識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

2、 課前活動探究指導法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並根據自己小組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收集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結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條件和特長,指導學生將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課堂上展示,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

3、多媒體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平台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識內容和相關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分組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四人組成一個討論小組,要求小組內分工,一人做好討論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言(分工要求輪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文字記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自主學習法:由學生自主預習,自主歸納課文的知識結構。

活動探究法: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活動,由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

合作學習法:由學生分小組篩選收集到的資料,並通過合作利用信息技術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燈片、或自編自演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

討論探究法:對於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討論,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關鍵詞記憶法:對於需要識記的內容,指導學生劃出關鍵詞,便於理解和記憶。

構建知識網絡法:學習完相關內容後,指導學生構建相關的知識網絡,不僅要構建出本課的知識網絡,還要體現出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七、教學設計分析

課前活動與探究: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組預習本課內容,進行活動與探究:

1、課前預習必修3 P90—94的內容,構建出本課知識結構。

2、分小組蒐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要求:與同學們生活貼近;與本課內容有關;可以是音像、圖片資料,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參加文化活動的相關資料等等。

3、小組內篩選資料,並製作成相關形式(如幻燈片、小品等)以便在課堂上展示。

導入新課:(温故而知新)

利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文化生活中的‘喜’與‘憂’”導入新課。(由於當前我們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憂”,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採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由此導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努力選擇進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拒絕和抵制落後腐朽的文化現象,唱響主旋律。)

講授新課:

課堂探究活動Ⅰ:

由學生分小組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我們文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類出我們文化生活中的健康文化現象和不良文化現象,引出第一目:

(一)陽光下的陰影:

1、表現:落後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2、要求: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課堂探究活動Ⅱ:

列出表格,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主完成

含義(表現) 危害 措施

落後文化 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落後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存在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殘餘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衝擊。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羣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④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黑板上列出表格,抽四個學生上黑板分別從含義、危害、措施、存在原因方面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其餘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自主完成,完成後教師引導學生點評黑板上所完成的內容,其餘學生由同桌交換互評。

課堂探究活動Ⅲ:

討論:我們四個小組收集到的不良文化現象中哪些是落後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

(教師引導學生從含義、表現、危害、措施等方面進行區分。)

(三)奏響主旋律:文化激盪看主導

1、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性 :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盪,客觀上要求加強社會主義建設。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人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這裏主要引導學生分析清楚為什麼佔據主導地位,採用關鍵詞記憶法。)

(2)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引導學生分析對待不同文化採取不同的態度:發展什麼,支持什麼,改造什麼,抵制什麼,抓住關鍵詞記憶。)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另外,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力求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更好地整合。

課堂小結,使知識網絡化:

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再與課前預習時所構建的知識結構進行對比,找出自己在預習中容易忽視的知識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練習鞏固:(練習針對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要求分別設置,並在練習中穿插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1、單選題。(文理科通用,歷年各地高考題中篩選)

2、非選擇題。(文科班適用)

“傳統習俗”等於“落後文化”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高考真題的訓練,使學生多接觸高考題,熟悉高考題的模式,為以後參加高考做準備,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練習應儘量分層次,既有體現基礎知識的題,又有提高的題,既可以使絕大多數學生得到訓練,又能滿足層次較高的學生的需求。

説課稿 篇4

一、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課題中的“發現”一詞是本文的文眼,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梳理明確主要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理清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鼓勵求知、鼓勵大膽想象、鼓勵探究發現的課文,通過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歲時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卻在後來因此受到懲罰。第二部分具體敍述“我”發現有關胚胎髮育規律的前後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結果被老師誤解受到處罰,但“我”從中獲得感悟。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內心世界。

教學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我”發現了什麼,重點了解“我”是怎麼發現的。

2、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學法:

教法: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討論交流,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發現了什麼、是怎麼發現的;從中激發學生勤學好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體會心理活動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學法:在這節課教學中,我主要教給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法,抓住重點段理解課文的方法等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設計流程

(一)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成長着,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今天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不知它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感受。(出示課題)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3、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並帶上自己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4、聯繫整段話,反覆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為什麼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那麼為什麼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人怎麼會是鳥?”

(3)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以至於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徵。

(4)“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轉述發現,小結課文

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我”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五)佈置作業

用自己的話説説“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五、教學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形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後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

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大江保衞戰》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真實地記敍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於一體的。課文可分為三個版塊:險情危急、保衞大堤、救護羣眾。學習這篇,主要是讓學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襲時,人民解放軍為保衞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在教學這篇時,我主要設計了這樣的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2、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讀,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繫人民、團結抗洪、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3、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學習和借鑑“點面結合”的表達方法。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背誦,理解和積累課文的語言,感悟人民子弟兵為保衞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教學難點:引導學習和借鑑課文“點面結合”的表達方法。

二、説“教法”:

1.抓人物的動作、語言,品讀感悟。

本課是一篇通訊,沒有太多的委婉曲折的抒情語言描寫,有的僅是對當時洪水暴發,形勢危急,環境惡劣的實況描寫。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短句多,排比多,短小精悍,鏗鏘有力,頗有氣勢。要想體會人民子弟兵那捨身忘我、英勇無畏、樂觀豪邁,心中只有保大堤,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的這些感人的精神,只有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通過反覆朗讀,來讓學生意會。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

2.以課文為載體,用教材教,學習“點面結合”寫法。

本課是一篇沒有硝煙的氣壯山河、驚心動魄的大江保衞戰,既有氣勢恢弘的整體抗洪場面描寫,也有對對個別的官兵進行特寫的鏡頭,這樣“點面”結合,更能形象生動地凸顯人民子弟兵那心繫人民羣眾,英勇無畏的錚錚鐵漢的英雄本色。

這是本課的一個重要訓練目標。在讓學生掌握這一寫法之後,再遷移仿寫,就很容易達成目標。

三、説“教學設計”意圖:

板塊一:複習鞏固,概述課文內容。

課文是一篇 ,濃墨重彩描述了人民解放軍官名在大江保衞戰中的 場面, 英雄本色和 ,表現了人民子弟兵 、 的獻身精神。

設計意圖:1整體把握課文,將課文讀“薄”;

2採用填空式的.概説,降低難度。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板塊二:搶險護堤,“點面結合”。

(一)精讀第二自然段,領略“驚心動魄大決戰”的羣體抗洪場面。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圈點批註令你感動的句子。

2.組織交流,想想為什麼讓你感動。

出示句子:

A.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

説話訓練:出示:

①子弟兵們全然不顧的是 ,全然不顧的是 ,他們顧的是 。

出示:②他們全然不顧的是肩頭沉重的沙包 ,顧的只有:“ ”

他們全然不顧的是在泥水中來回穿梭的勞累 ,顧的只有:“ ”

他們全然不顧的是嶙峋的片石割破腳趾 ,顧的只有:“ ”

他們全然不顧的是生命的危險 ,顧的只有:“ ”

B.狂風捲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

①段話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②引讀:他們……戰士們高聲喊道……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人民子弟兵?

C.過渡: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老百姓對人民子弟兵給予了最高的讚譽:

出示: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二)精讀第四自然段,感悟“人民子弟兵錚鐵漢”的英雄本色。

1. 默讀第4自然段,圈畫描寫黃曉文語言、動作的詞語,在旁邊寫出你的感悟。

2.組織交流,談閲讀體會。

(三)瞭解“點面描寫”。

同樣是寫搶險,同樣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作用是什麼?

設計意圖:1給學生充分的靜心讀書思考的時間,圈畫批註,然後集體交流,“以點帶面”,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繫羣眾,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誓死保大堤的英雄氣慨。

2進行適當的説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更深刻地雋永人民子弟兵的感人精神。

3對比朗讀、分析,掌握“點面結合”這一場面描寫手法。

板塊三:勇救羣眾。

1.讀第五自然段,劃出文中的排比句。

2.“變形閲讀”,注意排比句式的朗讀,談體會。

3.用《弟子規》的經句來讚美這種行為?(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設計意圖:1根據文本語言特點,採用“美文美讀、變形閲讀”的方法,能更好地體會其句式美,結構美,意境美。

板塊四:歌頌人民子弟兵。

1.播放:《為了誰》;

2.説話訓練:此時此刻,你們面對可敬可愛的解放軍戰士,想説些什麼?

敬愛的解放軍戰士啊!

面對危急的災情,你們( )。

可親的人民子弟兵啊!

面對肆虐的洪水,你們( )。

你們的心中只有( ),

你們的心中只有( )。

你們是( ),

你們是( )。

設計意圖:1創設情境,歌圖結合,深化課文主旨,感受“軍民一家、魚水情深”的重要情感;

2再次説話訓練,銘記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結束課文。

板塊五:模仿練筆,做到點面結合。(任選一個)

1.描寫一次班級勞動的情景。

2.描寫一次體育比賽的場景。

板書:

大堤搶險 (面)英勇無畏

大江保衞戰 鐵漢本色 (點)

勇救羣眾 (面)魚水情深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定位、活動準備、教學教法、活動過程及活動特色等六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1、活動內容的選擇

首先我想談談我對這個活動內容選擇的理由,《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所以,我選擇和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為有意探索,並在科學探索和生活實際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繫,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變化無處不在。

2、活動目標:

一個活動的生成,就必須有特定的目標,圍繞活動內容的開展,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説一説、做一做,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引導幼兒相互協商、共同探討、互相交流,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依據大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我確立了以下二個活動目標:

目標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學習以辯證科學的態度看待周圍事物。

目標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生活中自己發現的各種變化。

當然目標的定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3、《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出“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活動的重、難設定為: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物體的變化,嘗試把科學啟蒙受活動的大目標——科學態度的養成融入其中。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兩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 環境準備: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説話和操作的機會。

2、物質準備:我準備了許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如:海綿、礦泉水瓶、圖書、、積木、橡皮泥等,另外我還準備了一些有利於探索的材料,未充氣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於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發生變化,並且藉助外物可以一物多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為這個活動特意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我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貫穿在活動的每個環節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使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説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點,我運用了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討論談話法、觀察指導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仔

細觀察四季變化的顯著特徵。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2、引導談話法:演示完畢,教師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共同討論問題並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觀察發現法:幼兒動手操作後引導幼兒將可變和不可變物體進行了分類。

4、實際操作法:本次活動進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通過觀察獲得最直接的經驗,第二次操作在教師的引導分析下把自己獲得的經驗進行深化。

(二)學法: 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觀察發現法、實物操作法、討論探究法。

1、觀察發現法:

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兒通過課件的演示,觀察了四季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分利用教師提供的物質材料進行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己現有的經驗認知上對物體進行可變和不可變分類 3、討論探究法:科學領域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討論,探究等方式,培養幼兒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分享法主要運用於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獲得的經難進行深化,對現有材料進行第二次分類。

4、集體分享法:在這個環節中,內容的設計不停留在知識點上,而是落在了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使本次活動主題得到深華。

三、説教學過程

1、播放課件,瞭解四季的變化

在這一環節裏,我考慮較多的是如何迴歸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演示課件“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如:當冬季來臨時樹葉會變黃,花兒會凋謝,氣温降低??等等,從而引伸到尋找生活中的變化。 那麼除了四季有變化,在老師這還有許多的物體,請你們看看這些東西它會變嗎?把疑問留給幼兒,讓他帶着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幼兒進行操作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探究過程的真實而不是結果的對錯,這也正如《綱要》所倡導的“幼兒科學教育啟蒙教育,以培養幼兒興趣和慾望為主。 通過觀看課件,面對豐富的材料,在老師的疑問中,孩子們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操作,老師適時的引導讓幼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完成任務,對於第一次操作的結果,老師及時的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在孩子們咿咿呀呀的辯論中,教師通過直觀的演示法把物體發生變化條件進行演示,讓孩子在觀察中得到啟發,這時,我沒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問題都幫孩子解決,而是留有一定餘地的讓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養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談話小結

在這個環節中,我盡最大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和説話的機會,增進孩子們的交流,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從中滲透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濃烈的師幼互動氛圍中,教給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變的東西其實都會有變化,關鍵是我們必須仔細觀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動延伸:分享我的發現

這是本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充分肯定孩子觀念的同時引導幼兒樂意分享別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類進化、貨幣演變及漢字演變過程到現代通迅工具及房屋變化的課件,使本次活動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豐富幼兒

知識拓展幼兒視野上得到較好的促進。

四、説活動特色

1、現代媒體的運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帶給幼兒視覺上的享受,使幼兒充分表述自己發現的變化。

2、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綱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內容設計上不停留在知識上,而是落在了幼兒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

3、活動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活動的設計中體現把活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幼兒,給予了幼兒足夠表述及想像的空間,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創造了和諧融洽的師幼氛圍。

科學教育在幼兒課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們的“教”與“學”呢“在這一問題裏,我很欣賞愛因斯坦的一句話,那就是:作用於人的心靈,讓幼兒得到快樂,這種快樂不是表面層次的高興而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和自信心,當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肯定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因為,幼兒的變化你像流動的水,很難預料,但只要我們老師心中實實在在地裝着每一位幼兒教育,踏踏實實以<<綱要>>為行動的準則,就一定能邁出堅定的前進的步伐!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