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9.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説課稿 篇1

(一)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1、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為這篇是記敍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2、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敍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3、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4、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5、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二)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1、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2、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為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4、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説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為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為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為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三)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啟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

(四)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五)反思總結,談收穫。

(六)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古詩《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歌聲”則表達了牧童愉快的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閉口立”是寫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教學目標:

1、認識“所、捕、蟬、閉”等生字,會寫“詩、林、立”3個字。

2、能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所見》。

3、能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

設計思路: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第一,運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導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説説自己從圖中看到的,啟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通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於是,在學習古詩時,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當然,在我實施教學的時候,也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我在引導小朋友理解“歌聲振林樾”時,引導不好,究竟是誰的歌聲就是引不出來,最後有小朋友説到了是牧童的歌聲,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説是蟬的叫聲,我只好以它們共同的歌聲結尾。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的三年級下冊科學中第四單元《磁鐵》的第5課《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學生在生活中對磁鐵已經有了一些瞭解,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磁鐵的磁性、磁極以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本課在學生已有的磁鐵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研究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不會改變的問題,不但順應了學生興趣指向,思維發展水平,更希望他們通過這樣的研究進一步認識磁鐵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

本課有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是測量磁力,收集數據。在學生對問題做出了猜測後,進行實驗,獲取數據。為了讓實驗的數據更能科學的反映磁力變化的規律,在實驗前要精心的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關於這個方面,後面將詳細談談在我親歷了這個實驗後做出的一些關注和調整。對於學生來説,這個實驗持續的時間較長,鼓勵他們的耐心,提醒他們細心。

第二個活動是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由於實驗中,學生得到的數據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數據的生成和教師的預設之間的誤差,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認識,得到科學的結論。最後自然的引發出“把相互排斥的兩個磁鐵結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又會怎樣變化呢?”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礎,這個問題學生就可以自己獨立解決了。

小學科學課程重點是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它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樂於與人合作,尊重事實。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磁力大小會變化嗎”這一課。

二、 説學情:

1、學生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這課已經是《磁鐵》單元的第五課了,學生已經通過前面四課總結整理的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已經通過探究活動知道了磁鐵有磁性,認識了磁極和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本單元第一課的回憶整理活動,我發現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和熟悉磁鐵,但大多數的孩子還停留在只是簡單的玩磁鐵,我通過看學生的記錄發現:對磁鐵的磁性、磁極和磁極的相互作用學生了解很少,少數關注和發現了這些的孩子也是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描述。而關於本課的內容幾乎沒有提到過。但學生在觀察了一些磁鐵後會發現磁鐵的磁力有大有小,會發現磁鐵的磁力似乎是不能改變的。他們中有的人可能會想到過:把兩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會不會變大呢?

2、能力分析:三年級的學生開始科學學習已經有近一年了,他們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也樂於進行各種嘗試,但他們對方法的嚴謹性還缺少考慮,需要老師的引導。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沉醉於活動的樂趣,而可能忽視記錄,需要老師的提醒。而對於數據的分析這樣的邏輯思維活動,他們常常感到比較枯燥,因此需要老師細緻的指導,帶領學生在活動後要有收穫。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的差異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1、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做實驗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2、學習改變磁鐵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細緻、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做實驗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明白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具體、細緻的指導學生做一個磁鐵能吸多少個回形針的實驗。

四、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4個——6個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樣的環形磁鐵,兩個杯子(或其他支撐物),薄木片、回形針、回形針製作的小鈎、透明膠帶。

五、教學流程及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磁力的變化。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第二部分:學生猜測並設計驗證方法。第三部分:通過實驗驗證,得到數據。第四部分:分析數據,得到結論。第五部分:拓展知識。

第一部分: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部分:學生猜測並設計驗證方法。

第三部分:通過實驗驗證,得到數據。

第四部分:分析數據,得到結論。

彙總全班的數據製成總表,讓學生觀察全班的數據來得到結論。學生更容易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的小組的數據上,而不在乎其他組的,所以通過分析數據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用大量的實驗數據才能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也是避免了有些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失誤帶來的誤差。

第五部分:拓展知識。

師提出拓展的問題:兩塊相互吸引的磁鐵能增加磁力,那麼如果是兩塊相互排斥的磁鐵呢?學生猜測。這時,有了前面的實驗作基礎,就不再需要老師過多的幫助了。學生自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1、 教材簡析:

《紙船》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篇課文《詩兩首》,這是一首冰心寫的詩。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表現人間親情。學習的重點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訓練朗讀和圈點勾畫重點詞句。

冰心的《紙船》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愛,可以由讓學生在朗讀、感悟、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母愛的認識,培養與家人的親情,同時通過對詩歌特點的認識,讓學生學習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基於《詩兩首》中第一首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母愛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

根據以上要求和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2、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理解詩的內容、主題和主要表現手法;

(2)領悟母愛,體驗人間親情,感受美的薰陶。

3、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主題,品味詩中的情感。

4、 教學難點:

領會詩歌是藉助具體形象來抒發感情的手法,並在情境中運用這種方式進行簡單地表達訓練。

二、 説教法

初一學生大多愛表現自己,發言積極,教師應抓住這一點,充分保持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理和接受新事物敏感的特點,喚起他們的求知慾,誘導他們學習。利用這一點可更好的調整課堂的氣氛。初一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通過“情境渲染,走近詩境;朗讀練習,感知詩情;體會意象,體驗詩情;拓展延伸,深化體驗”,讓學生初步瞭解閲讀、品析詩歌的方法,進一步感受親情。

三、 説學法

1、讀中悟,悟中讀,逐步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認識。

2、學生合作、探究詩的語言及寫法上的特點。

3、在瞭解本詩借物抒情的寫作特徵後,真情流露,鼓勵學生嘗試創作短小的詩歌。

四、 説教學過程

(一) 情境渲染,走近詩境

先來考考學生:一次全球性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一詞當選為世界上最美的英文單詞。你知道是哪一詞嗎?(mother)

師:當你每天沐浴着母愛的光輝,當你每天領受着母愛的恩澤,有沒有想過為母親做點什麼呢?

等學生回答好,放輕柔音樂,教師抒情地描述:

是啊,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在上世紀20年代,一位著名作家,她漂洋過海,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思念自己的母親。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親而小病於舟中。當晚,她夢見了自己至愛的母親,來到了她的牀頭,手裏端着藥杯,伸手摸她的額頭。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蹟般的好了。

這位作家就是被稱為“感動了整個中國的”、“最具愛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這段孤獨的旅程中,冰心寫下了一篇含義雋永感人至深的優美短詩——《紙船》!(幻燈片顯示課題)

(初一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先設計問題來考考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入課堂。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是先讓學生明白母愛的偉大之處,以及用心體會這種神聖的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緒對學習有着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之後由音樂伴奏教師描述,帶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境界,試圖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悦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悦美。)

(二) 朗讀練習,感知詩情

1、我國是個詩歌的國度,我們今天學習詩歌一個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讀。組織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個別學生朗讀,再由學生點評。在朗讀中談體會,同時注重對朗讀時停頓、節奏、重音、情感等方法上的指導。

如:“一隻一隻”:説明疊紙船的數量之多,從而表現對母親的思念之深。

“不灰心、每天的疊着”:表明思念和愛的執着。

“含淚、悲哀”:表現思念深切之至。

利用這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做到正確朗讀,有感情地朗讀。

3、請一朗讀能力好的學生做示範朗讀。(配樂鋼琴曲《眼淚》)

你認為哪句最能體現詩人要表現的情感?

把握詩歌總體基調:對母親的思念和愛。

4、齊讀。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説:“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來體味母愛。之後學生點評教師點撥,使朗讀與原有的形成比較,更好的把握朗讀的要點,讀出感情。這首詩很短,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學生可以感知詩歌要抒發的對母親的感情。)

(三) 體會意象,體驗詩情

1、課文用一個什麼意象來表達感情?再讀全詩,圍繞中心意象各用一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詩歌每個小節的主要情節。(疊紙船 放紙船 夢紙船 )

2、同學們,朗讀中,我們感悟到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愛,那麼詩人是如何通過紙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四人小組討論下面問題)

(1)作者疊紙船的時候為什麼含着淚?為什麼除了愛還有悲哀?

(2)詩人為什麼要借紙船這一意象呢?

(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情感,因為詩人漂泊在太平洋上,無法與母親互通音信,而船又是負載東西、運送物品的,所以詩人藉助紙船,彷彿可以載着自己對母親的愛、眷戀和思念,回到母親身邊一般,這樣就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創造性。借紙船來抒情寫出了詩人漂泊無依的孤獨。借紙船抒情適合於大海上這一特定的環境特點。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於表達女子的心態。以此讓學生了解這種寫法叫做借物抒情。)

(四) 拓展延伸,深化體驗

結合課本註釋一瞭解冰心代表作。

冰心創作風格被文壇稱為“愛的哲學”,它的三個支柱——母親、童心和自然,這可以在《繁星》、《春水》的導讀中得到印證。

請讀《繁星·春水》中的兩首小詩:

用幻燈片出示:

春水

一○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極樂的應許。

我要至誠地求着:

“我在母親的懷裏,

母親在小舟裏,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繁星

一五九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他的巢裏;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善於通過一些無形的線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本詩短小,在理解其內容和主題之後,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拓展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有關知識,促使學生對愛的更深一層的理解。)

(五)佈置作業,感受親情

同學們,詩是清晨嫩葉上晶瑩的露珠,是忍不住要噴湧的情感之泉,是放飛想象的青春翅膀,我們既然已經領會了本詩的特點是借物抒情,我們能不能也借某一意象寫幾句獻給我們最愛的人呢?冰心説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相信大家會妙筆生花的。

(初一學生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佈置這樣的作業,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走近現實生活,讓他們進一步感受親情和愛。)

(六)板書設計:

紙 船

寄母親

冰心

我 紙 船 母親

疊 放 夢

愛和思念

説課稿 篇5

一、課文的特點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這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題目是“論戰”,文章就圍繞曹劌論作戰的道理,因此全文對戰爭的過程沒有一一展開,僅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曹劌“論”戰略、戰術和戰後論述戰爭成敗的原因上。在論述中鮮明地刻畫了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為了突出人物曹劌,而以莊公為襯托,通過二人針對戰爭問題的對話,生動闡明瞭戰爭中取勝的原則,就是在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講是本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初步完成了文言詞彙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課文內容。

2、圍繞“鄙”和“遠謀”二字,賞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鑑賞本課的寫作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作為畢業班中的普通班,雖然學生已經學過一些文言文,也具備了初步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數學生的基礎還是比較差的,動口動手的'能力也較弱,並且不善於思考、不善於想象,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針對這一現象,我將教學的重點設計為:

把握人物對話,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為:把握本文圍繞論戰為中心選材、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教學設計中注意的幾點

針對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設計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課文分析細緻,注重文本的研讀。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閲讀文本為基礎,文言文的閲讀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僅僅讓學生停留在會讀、會翻譯課文,瞭解文章大意的層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語言是簡練而生動的。通過細緻的分析,也為最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寫作特點的歸納奠定了基礎,從而使難點變易。

2、將文言文字詞的基礎教學與課文內容分析相結合。在進行課文內容分析時,我也將文言文字詞教學穿插了進去,讓學生讀,讓學生翻譯,適當提點重要的文言字義和句式,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視對學生的引導,我們的學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往往考慮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逐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讀而後思,或者把問題再具體細化,讓他先解決小的問題,再一步一步解決大的問題。

4、利用小班化的優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儘可能讓全班學生都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人人蔘與,人人有話説。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朗讀了全文併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學們在詞語解釋和句子的翻譯上還有什麼困難嗎?(有則幫助解決)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關注文章的內容。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那麼他是如何論戰的呢?曹劌通過他的“論”又表現出怎樣的形象特點呢?讓我們通過具體的分析來共同瞭解一下吧。

(直接導入,並説明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研讀第一小節

1、讓學生齊讀第一小節

2、提問:面對“齊師伐我”這樣的局面,曹劌有何反應?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蜜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布爾。他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蜜蜂窩內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邊,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然後寫“我”途中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 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的回到了家。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理解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擁、沿、括”11個生字。

2、閲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熱愛。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作者實驗的過程,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從而感受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四、説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將採用以下三種教法:

(1)談話激趣法

在學生交流所蒐集信息的基礎上, 我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在課堂中,我會利用精煉的語言,或指導,或點撥,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體驗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3)讀書指導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通過“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五、説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在花的海洋裏徜徉了一番,今天讓我們再一起走進昆蟲的世界去感受一下。昆蟲界裏有一種神奇的小生靈——蜜蜂,非常惹人喜愛。關於蜜蜂你知道什麼?

2、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

3、複習舊知: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叫《蜜蜂引路》,通過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4、師小結:蜜蜂有很強的辨別方向的能力,法國科學家法布爾還做了一項有趣的試驗來證實蜜蜂的這種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1) 通過開火車的方法,讓學生讀準生字並組詞(多人朗讀)。提醒難讀的字把它讀準,並可讀一讀含有這個詞的句子。

(2)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這時候起風了, 蜜蜂飛的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3、指名讀課文,評議。

4、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試驗?生交流。

(默讀是本學段第一次出現的朗讀要求,師需指名默讀的要求是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必要時可動筆畫重點詞句)

5、提問:哪些自段段寫了法布爾做的這項試驗?哪些自然段寫他得出的結論?

6、生交流回答。(2—5自然段為試驗過程,6自然段為得出的結論)

(三)寫字指導:

1、提示容易寫錯的字,如“論”的右邊不要寫成“倉”,“試”“袋”的右邊沒有一撇,“減”的右邊有一撇,左邊是兩點水。

2、師範寫難寫的字,如“概”等。

3、生抄寫生字、新詞,師巡迴指導。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很多的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實驗。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做試驗的,試驗的結果又如何呢,我們下節課接着學習。

(五)作業:

1、抄寫生字。

2、課後收集有關蜜蜂的更多的資料。

六、板書設計:

原因(1)

試驗(2—5)

結論(6)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隨着身會的發展,科技產品越來越貼金人們的生活,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強調選材既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麪包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而如何使硬麪包從新變得鬆軟可口,對於孩子來説還是個疑問,這又不得不聯繫到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麪包機。麪包機對於我班幼兒來説還是十分新奇的,熟悉與新奇的碰撞可以激發幼兒操作與探索的慾望,因此,從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這些生動具體,形象可見的“科學技術”,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有益於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大班幼兒平時求知慾強,好奇多問,對周圍一切都非常關注,他們喜歡自由活動,渴望參加承認活動,盼望自己快點長大。本班幼兒對科技產品較感興趣,在家裏都看見過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嘗試過。因此,自己操作電器,對於大班幼兒來説相對有一定的難度,本次活動就將正確使用麪包機作為難點。

二、活動目標及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認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標:

1、感受現代科技產品麪包機的優點,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2、瞭解麪包機的基本功用,學習使用麪包機。

3、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以上目標都在各活動環節中一一體現並完成,並落實到幼兒的身上,注重喲而的操作性、體驗性和全面性。

重點:學習使用麪包機,激發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難點:正確使用麪包機。

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是通過讓幼兒自己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的。

三、活動準備

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喲而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我為幼兒兩次操作準備了兩組材料:

第一組:乾麪包、開水、牛奶、電飯鍋

第二組:麪包機、乾麪包

四、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課題。(3—5分鐘)

“小熊家來了很多客人,可是家裏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只剩下一些乾麪包,這可怎麼辦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小猴子走了過來説,我們來做個實驗,使這些麪包重新變得好吃起來。建議都被小動物們認同了,小熊就拿來了開水、牛奶等,開始行動了,小朋友願不願意幫助小熊?”

我班幼兒愛聽故事,以故事形式設置懸念,一方面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給幼兒充分的想象與探索空間。

二、幼兒動手做麪包

(1)幼兒分撐組分別進行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帶着問題“你的麪包

變成什麼樣了?”進行探索操作,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為下一個環節引出麪包機作出鋪墊與對比。

(2)對幼兒進行操作評價

讓幼兒説你用了什麼方法?

1、在電飯鍋裏的麪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進牛奶和水裏的麪包都濕濕的,不好吃!

小結:利用這些工具,麪包有的太濕,有的太粘,讓幼兒説説還有沒有另外的好辦法,激發幼兒愛動腦筋思考的能力,推動環節發展,引出麪包機。

三、出示麪包機

1、觀察麪包機的構造。

2、教師示範插上電源插頭,邊講解邊示範。

這裏是實現重點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講解演示法,讓幼兒更快地瞭解其功用,學習使用方法,為自己操作帶來了進一步的推進。

3、個別幼兒操作,

並嚐嚐味道,與剛才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出麪包機的好處。

四、幼兒操作麪包機

這裏是擔待內的所在,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及老師的知道,共同來完成。

五、

(1)共同享用,總結

作為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總結也相當重要,這裏主要是讓幼兒再次感受現代科技產品的便利,並對其產生興趣。

(2)延伸活動

請幼兒説説還有哪些好朋友產品,是誰發明的你想發明什麼?

一、活動特色

通過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滲透,引導孩子進行主動的探索與發現,讓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整個活動孩子的主題地位明顯,有的吃有的玩,孩子較感興趣。

説課稿 篇8

一、定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低年段在這一領域的標準要求是“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本課取材於英國作家喬納森的《格列佛遊記》中的經典片段。教材的兩個版面分別穿插兒童畫和人物攝影圖片,這些作品都取材於學生,充滿童趣,此外教材中設計的問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奇遇故事的大門,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説一説 想一想”的板塊體現了啟發發現、思考和想象的意圖。“藝術創造”欄目為學生提出了創作要求,“評一評”欄目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將學生的評價主要向表現內容是否有情趣,是否表現大人國和小人國的對比關係的處理。這些畫面和文字提示很明確的表達了兩個意圖:一是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聯想和想象。二是怎麼利用大與小的視覺表現故事內容。

這節課我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因此,我根據《美術課程總目標》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欣賞、評述能力,體驗美術活動樂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發創新精神。”並結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想象“假如我是巨人”的故事,運用大小對比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

2、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

3、讓學生在繪畫活動中敢於衝破常規,體驗想象帶來的無窮樂趣,激發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核心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大小對比表現故事內容。

二、明標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一般都會有:用眼看——用心想——用手畫的'學習規律,這節課的圖片畫面,視頻資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和心,將學生帶入到“假如我是巨人,我想為小人國做哪些事情?”的聯想中,但是想象的畫面怎樣在紙上合理的有趣的表現出來,學生就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狀況,因此我根據核心目標:確定了一個核心任務:怎樣才能把自己畫成巨人?

這個問題在教師示範指導的時候提出,這樣學生能有意識的觀察老師的示範和講解,有目的的藝術實踐。

三、落標

(一)創設情境

1、創設説故事的情景:由《格列佛遊記》的片段將學生帶入故事。

2、創設編故事的情景:圍繞“假如我是巨人,我想為小人國的人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展開聯想。

3、創設畫故事的情景:在想象故事的基礎上激勵學生打破常規,大膽的把想象故事用對比的手法畫出來。

(二)示範指導法。

二年級學生思維飛躍,想象豐富,但眼高手低,要把這些思維亮點表現出來還要靠要靠繪畫技法來表現。在落實本課核心目標——畫面佈局與形象對比這一環節時我運用教師示範,學生合作添畫的方式解決畫面構圖和形象大小的處理,為學生後面的藝術實踐做鋪墊。

(三)德育滲透

教學時通過説巨人故事和想象你為小人國做哪些事對學生滲透樂於助人、幫助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測標

我採用説一説、畫一畫、評一評這三項活動測試本節課的目標是否達成。

1.説一説(把編的巨人故事講給別人聽。)

2.畫一畫(是否能將編的巨人故事運用大小對比的手法畫出來。)

3.評一評(故事是否有趣?學生是否在畫面中運用到了大與小的對比?)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