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第九冊教材中《可持續發展》分為三個框題。第一框題“控制人口,提高素質”講述了我國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第二框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講述了我國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引導學生全面瞭解我國環境的現狀,使之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第三框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講述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二、説學情

近年來,由於各種報道,學生了解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況,也懂得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各種方式和各種渠道的教育活動,中學生對我國人口、環境的現狀等也有所瞭解。但在認識方法上也有偏激、片面、非理性的問題。本單元力圖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國情、國策教育,引導學生全面地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瞭解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策,懂得制定這些國策的依據,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支持國家的各項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 説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計劃生育政策。

知識目標: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能力目標:數據分析的方法,學習預測的方法,分析問題能力培養

四、説重、難點

重點是我國人口問題的現狀和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人口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社會的發展。

五、説教法

我們的思品課思想性、時代性、開放性強,學生難學,教師難教。基於本框題的特點,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收集有關圖片,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和具體化。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説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與評價、分析與歸納、自主與探究、總結與反思。

七、説教學過程

1、用視頻導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擊隊》片段(宋丹丹回憶剛結婚時的幸福和現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

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主題

2、通過圖片和數字讓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數字使學生更加清晰認識到我國人口現狀

3、通過一系列的數據,使學生掌握我國的人口狀況的特點

4、通過活動進一步感受我國人口壓力

5、宣傳和了解計劃生育政策。在講課時也可以解釋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含義

6、課堂小結、練習鞏固知識。

八、説板書

板書主要是一個線索,便於導學,便於理清思路。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5課《詞五首》裏的第四首,《醉花陰》是本冊課外古詩詞背誦的一篇詞作。兩篇詞作是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時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約派。第六單元以史傳文學為主,所選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學詩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描述,呈現了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狀況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風貌。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詞作,真實地反映了她悽慘的生活處境和憂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詞人通過描摹外部動作和神態,通過新奇的比喻,新穎的構思,生動地展現了她內心濃重的哀愁。《醉花陰》則是李清照婚後獨居青州所作,獨自一人孤單,思念一個人更孤單,故作此詞,抒發重陽佳節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較為單純,屬南渡前“閒愁”之作。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創作背景對比理解詞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抓住好詞好句賞析,瞭解詞的意象,感受詞的意境,品味詞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有韻味地吟誦詞作。

(2)運用聯想、想象、對比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賞析詞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閲讀古詩詞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對比使學生體會兩首詞不一樣的“愁”。

難點:通過好詞好句品味詞的內涵。

二、説學情:

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在“少年不識愁滋味”而又喜歡“強説愁”的年齡,對於惜別的離愁,對於相思之愁,他們大多都能夠體會到,也有朦朧的青春萌動之情,對《醉花陰》這首詞理解起來更容易。而現在是和平年代,少數同學可能經歷過死別,但是家國之恨卻沒有切身體驗。要把握《武陵春》裏詞人顛沛流離、孤寂無依的感情就特別不易,所以只是通過對比手法,讓學生作基礎的瞭解。

三、説教法學法

誦讀法、對比法、點撥法、探究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詞的有關知識

2.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設計意圖:此環節有助於温故知新,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二)資料助讀

錄音範讀、學生自讀、讀通句子、讀準字音,結合背景朗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重視語文與歷史的聯繫,培養學生篩選資料的能力。)

(三)師生賞讀

1、初讀——尋愁

這兩首詞感情基調是什麼?你從哪裏讀出來的?(尋愁)

——整體感知,把握情感基調,瞭解兩首詞的大意

(設計意圖:此環節培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細讀——析愁

這兩首詞分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展開想象,自由討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詞意,再現畫面。

(設計意圖:此環節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研讀——品愁

這兩首詞分別是怎樣表現愁的?

——賞讀詞作,品味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美的意境。

(1)《武陵春》愁的外在行為有哪些?/“聞説”、“也擬”、“只恐”表現詞人怎樣的感情過程?

(2)《醉花陰》描寫了哪些意象?有什麼作用?/詞人怎樣排遣愁緒?結果如何?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重點品讀,緊扣文本感知意象,提高學生閲讀理解能力。)

4、悟讀——比愁

李清照“愁”從何來?兩首詞中的“愁”有何不同?

——欣賞歌曲,體會意境,領略兩種不同的愁緒。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聯繫背景進行比較閲讀,着重培養學生閲讀欣賞水平。)

四、拓展延伸——勸愁

讀完兩首詞,你想對李清照説什麼?

——從現代人的角度勸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在體驗與品味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業佈置

積累描寫“愁” 的詩句

(此環節有助於提高學生蒐集積累材料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武陵春: 醉花陰:

愁景:花已盡(傷感) 國破家亡 孤獨寂寞 景:薄霧濃雲 西風黃花(陰沉蕭瑟) 愁狀:倦梳頭(倦怠) 物失夫逝 離別之愁 物:瑞腦金獸 玉枕紗廚(孤寂淒涼) 愁態:淚先流(悲苦) 春暮人老 相思之苦 事:黃昏把酒 暗香盈袖(樂景哀情) 愁情:載不動(深重) 人:消魂 瘦 (憂傷憔悴)

説課稿 篇3

各位尊敬的專家:

大家好!我要講的課題是:《巧測物體高度》。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教學生利用“在同等條件下,物體高度和影子長度成正比例”這個規律解決問題的活動課。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過正反比例和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等相關知識基礎,還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物體高度和影子長度之間關係的活動,使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物體高度與影子長度之間的正比例關係,學會用正比例的方法解決相應問題,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分析數據信息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技能和素養。

2、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高度和影子長度之間的正比例關係的過程,從中掌握用正比例知識求出物體高度的方法。

3、通過測量、探索、應用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物體高度和影子長度成正比例,掌握用正比例知識求物體高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物體高度和影子長度之間的正比例關係並能運用這種關係解決相關問題。

本課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用動畫形式把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泰勒斯巧測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給學生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為學習本課打下良好基礎。

你看,這就是

二、分析討論、探求規律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經過濃縮、提煉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影子長度和什麼因素有關這個總問題,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和討論,並通過對實際測量數據的計算比較得出結論。

三、利用規律,巧解難題

我引導學生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道例題。

四、即學即用,鞏固所學

學生嘗試過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後,我設計四關的過關測試,由淺入深,鞏固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對解題方法的運用。

五、延伸知識,加深理解

我提供了四方面的背景資料,一是方法之間的聯繫,二是不同方法,三是介紹方法的原理,四是相關數學家的故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去瀏覽,這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的理念。

接下來,我重點説説與傳統教學相比,在本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後所體現的好處:

傳統教學中存在着一個根本的、突出的教學矛盾就是:教師只有一個,而知識水平各有不同、興趣愛好差異明顯、學習能力強弱懸殊的學生卻有幾十個。學生的學習基本上處於一種齊步走的狀態,從而導致所謂的“有的吃不飽,有的跟不上”的局面。

但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使這種情況得到明顯改善。運用信息技術給教學實踐帶來的最大變化是1、極大拓展了教與學的廣度與深度、空間與時間,豐富了教與學的手段,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與效益。2、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關注面有限的問題,為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本課中,通過電腦硬件和我設計的學習軟件,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可以自主學習的平台。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學習進程可回顧

在集體學習後,學生如果對某一部分自己感到理解得不好的,可以操作電腦回頭去看當時的環節,重新學一次,這在常規教學中是較難做到的。

2、每人都能得到個別輔導,自己掌握學習速度

在本課中,學生自己在電腦上做過關測試,做完電腦會給出評價,不會做的可以向電腦請教,電腦會給出提示,還有成績表記錄自己各題做的情況。這就相當於教師給每個學生都做了個別輔導,解決了教師關注面有限的問題。學生做題速度自定,不用等別人也不用追別人,使得學生的學習更自主、更符合個體實際。

3、自由選擇拓展知識,更好地促進個體發展

在本課的拓展環節,我設計了四方面的資料,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閲讀,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這都使得學習更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説課稿 篇4

教材解讀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敍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傳世之作。通過查閲資料,我瞭解到作者以自己辛痠痛苦的人生體驗,經過長期的積澱創作出這首動人心絃的樂曲。樂曲向人們傾訴了對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對人生的無奈,又有對痛苦生活無盡的憤怒與抗爭,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慨歎,動人心絃。

音樂本是天籟之聲,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才能聽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熱愛生活,善於品詞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點應落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方面,進而瞭解阿炳生活坎坷,學習阿炳不向命運屈服,勇於抗爭的精神,領會曲子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

3、通過朗讀訓練,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第五自然段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深切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並能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蒐集有關《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關資料。

學情分析

樂曲柔中帶剛,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這是一位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學生不易產生共鳴。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學生較遠,學生對其坎坷經歷及情感的理解是難點。對樂曲內涵的理解是重點。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物是人非,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許是人生為我們打開的另一扇窗,苦難也許就是一筆財富。可通過三點解決:1品讀文字,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領悟阿炳借“樂聲”傾吐自己的“心聲”。2聽曲子,在鑑賞中體味韻律美,與語文的審美功能相結合。3讀中悟,悟中讀,在批註中靜思,在與同學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

媒體運用: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介紹課題及作者、欣賞名曲《二泉映月》。

讓學生談談從這悠揚的琴聲,你聽到了什麼?板書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阿炳為什麼能創造出如此高超的樂曲?)

2、認識詞語,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課文第二、四、三自然段。

1、拿出筆來,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帶有“二泉風景”的句子。

2、課件出示第二節,指名讀。問:小啊炳聽到了奇妙的聲音了嗎?引入第四段教學。

3、教學第四段。激情:為什麼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

4、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來幫助學生理解。設計:“閉眼感受”環節。引入第五段教學。

四、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問:他為什麼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讓學生感受啊炳的孤苦伶仃。

2、指導朗讀。讀出起初的委婉連綿,高潮部分的升騰跌宕。

3、學生練習朗讀。

五、總結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感受《二泉映月》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2、幻燈片打出: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絃樂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説:“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進一步感受阿炳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嚮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

3、在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生活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説,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同學們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下課。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一課,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高中必修本(下冊)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再次增加感性認識;體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列表對比法和圖象法;再次領會定義物理量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值法.這就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的,從而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複習初中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為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奠定基礎.本節課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將在後續課程中多次應用.因此也可以説,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歐姆定律的內容及適用範圍;理解電阻的概念及定義方法;學會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掌握歐姆定律並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進行演示實驗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的難點是電阻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儘管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電場一章中已經接觸過,但學生由於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從數學上的恆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義並進而認識其代表一個新的物理量,還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維台階和思維難度.對於電阻的定義式和歐姆定律表達式,從數學角度看只不過略有變形,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有些學生常將兩種表達式相混,對公式中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糾正.

二、關於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有演示實驗的特點,本節課採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這樣既有利於化解難點,也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領會怎樣提出研究課題,怎樣進行實驗設計,怎樣合理選用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際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物理規律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不能(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任意外推,從而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對教學過程的構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1.在引入新課提出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麼(不一定讓學生回答)?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方法論教育,也為過渡到演示實驗起承上啟下作用.2.對演示實驗所需器材及電路的設計可先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使他們既鞏固了實驗知識,也調動他們儘早投入積極參與.3.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可請兩位同學上台協助,同時讓其餘同學注意觀察,也可調動全體學生都來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對比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後,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更直觀地顯示物理規律,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學生對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到此應該達到本節課的第一次高潮,通過提問和畫圖象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轉向高漲.5.在得出電阻概念時,要引導學生從分析實驗數據入手來理解電壓與電流比值的物理意義.此時不要急於告訴學生結論,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並給予適當的思維點撥.此處節奏應放慢,可提請學生回答或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氣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歐姆定律,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又一次昇華.要注意闡述實驗結論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先行總結,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重申時語氣要加重,不能輕描淡寫.要隨即強調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必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不能任意外推.7.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後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歐姆定律的應用,但佔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授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注意在實驗演示前對儀表的量程、分度和讀數規則進行介紹.

2.注意正確規範地進行演示操作,數據不能虛假拼湊.

3.注意演示實驗的可視度.可預先製作電路板,演示時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儀將電錶錶盤投影在牆上,使全體學生都能清晰地看見.

4.定義電阻及總結歐姆定律時,要注意層次清楚,避免節奏混亂.可把電阻的概念及定義在歸納實驗結論時提出,而歐姆定律在歸納完實驗結論後總結.這樣學生就不易將二者混淆.

5.所編反饋練習題應重點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訓練上,不能把套公式計算作為重點.

説課稿 篇6

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第四冊第44頁至第 46頁《1千米有多長》,我準備從以下這八個方面展開説課。

一、説教材

《1千米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釐米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結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抽象出長度單位“千米”。“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教材通過三個步驟幫助學生體會1千米有多長:第一步:通過同學們手拉手站成一排,體會10米大約有多長;第二步:通過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體會100米有多長;第三步:通過10個100米跑道的長是1千米等場景,體會1千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這些簡單的活動,真正體會到10米、100米的距離到底有多長。在進行認識“千米”教學時,充分聯繫前面100米有多長,10個100米長就是1千米,然後結合?校實際,學校操場的跑道有400米,那麼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並介紹怎樣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與米之間的關係,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

二、説學生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於學困生,以和他們玩遊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千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並讓他們積極彙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觀經驗。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的關係,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説一説、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四、説教學重難點

找準重難點是上好課的前提,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驗千米的含義,正確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五、説課前準備

記錄單、大屏幕

六、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教學採取“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交流中學習。

教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複習引入、情景激趣、引導發現、學用結合。

學法:觀察、想象、驗證、類比推理。

七、説教學流程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鞏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總結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學們,能説説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2、誰能比劃出1米的長度?

3、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訴老師,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麼知識?

(鞏固舊知,激發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探究新知

1、測一測(在操場上進行)

⑴、同學們自由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⑵、請同學們以剛才站成大約10米長需要的人數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有多少步,做好記錄。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為感知1千米長度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彙報自己的步測結果)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數,想一下,我們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你認為多少個同學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們測量出10米大約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約需要多少步嗎?1000米呢?

(通過這些簡單的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10米、100米的長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場走幾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結:沿操場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千米也稱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

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麥哨》》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這一是篇文質優美的課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兒童在田園無憂無慮玩耍的歡快場面,讓我們感受到田園風光的動人,田園生活的愜意。其二是語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許多語句都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首尾呼應,兩段表達相近意思卻用了不同的措辭。能夠使學生在體會語言美的基礎上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激發了他們嚮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語感,豐富他們語言積累的好文章。

學情分析:我們都知道,由於聽力障礙,聾啞學生語言相對比較貧乏,閲讀理解能力相對與同年齡的來説差距比較大。再加上本文描寫的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的田園生活,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説距離比較遠,因而體會其中的情趣也比較難的。在教學中,要從彌補缺陷出發,從發展學生語言的角度去考慮。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據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認識8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能力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能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像,感悟出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

情感目標: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嚮往大自然的情感。

其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感悟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讓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生活嚮往的情感又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採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工具,補充了一些美麗的鄉村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

結合以上分析,我預設本課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學習課文,感受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三課時,鞏固知識,昇華情感,完成練習。

首先我簡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本節課我打算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

一、實物導入,理解課題。

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麥哨,而且對於聾啞學生的來説直觀形象的實物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確題目,讓學生用“麥”和“哨”分別組詞後,出示一些麥杆,讓學生知道麥哨就用麥杆做的哨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聾生的朗讀有時候是比較盲目的,有的就是為了讀而讀。為了提高他們的閲讀理解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我設計了: “讓我們在這麥哨聲中,走進文本,去聽聽這是怎樣的聲音?”“在這哨聲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兩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邊度邊思考,去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通課文,學習新字詞。

指導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相機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比較,舉例説明,組詞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生字詞的含義。學會“和”“應”兩個多音字的詞義及運用。

四、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引導學生再次默讀課文,説説課文幾次寫到了麥哨聲。然後朗讀比較,體會省略號的含義和兩段文字不同的措辭。

下面我具體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這一課時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語言之美,在“歡快、柔美”的氛圍中陶冶情操,產生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目標,這堂課我圍繞“讀—説—抒—寫”進行教學,力求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組織教學,完成教學目標。

一、複習回顧,走進文本。

上課伊始,我用“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麥哨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嗎?”“這聲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受?”兩個問題,引領學生回顧知識,走進文本。導出“歡快、柔美”兩個中心詞,並讓學生學習一、二兩個小節。

二、圖文結合,感悟意境之美。

緊接着我讓學生説説“歡快”“柔美”的詞義,然後自由輕聲朗讀3—6小節,去鄉村的湖畔、田野、湖邊走一走,找一找哪裏還能讀到歡快、柔美的感覺。在交流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白、彩、紅”以及“鵝黃嫩綠、金黃、黑白相間”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詞,來感受鄉村孩子的閒暇、歡快,即將豐收的歡快以及田園的景色的柔美。同時補充一些田野風光的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這種藉助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可以深入淺出地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縮短學生認識過程。

三、品讀賞析,體會語言之美。

為了讓學生對文中的語句有更深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語感,幫助他們積累和豐富語言。在通讀3—6小節後,我又安排了細讀品味的環節。讓學生再來讀一讀,並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和段落多讀一讀。想想這個句子的意思,説説你喜歡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交流,主要從“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一層晶瑩的細漢,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的豆莢;雪白的蘿蔔花謝了,結出了一捧捧的種子。”“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那齊刷刷的麥芒,猶如樂譜上的線條,一個麥穗兒,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這些句子中,學習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品味語言的美。

四、小結全文,昇華情感。

最後學習7、8兩個小節,讓學生説説“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為什麼這哨聲是如此的歡快、柔美?總結出:是這閒暇的生活、即將豐收而美麗的田野讓這哨聲如此的歡快、柔美。然後再讓學生來學一學“嗚卟、嗚卟……”的麥哨聲,一同來感受。

五、課堂延伸,走進鄉村

為了更好的彌補缺陷,發展聾生的語言,聾校的語文課堂,應該有它的側重點,那就是寫作的指導。所以為了昇華本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感受鄉村孩子快樂的生活。我在最後安排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把孩子們在湖邊嬉戲、玩耍的情景寫的再具體些的小練筆。

六、作業安排:

1、熟讀課文,摘抄文中優美的詞句

2、結合今天的學習方法,自主閲讀《可愛的草塘》一文

板書設計

結合聾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體現出語文可工具性,保證讀寫訓練的落實,結合人文性的教學思路,故而結合實際設計了這個板書。

湖畔 孩子(白、彩、紅)

24、麥哨(歡快柔美) 田野 到處都是農陰

湖邊 青草孩子茅茅針

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星空》。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情與教法分析、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星空》一課選自(湘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下冊第6課,為造型表現課。要求從認識星空入手,給學生感受星空的美麗與神祕,獲取創作源泉。通過星空的色彩、星球的形狀與佈局、形態與明暗的對比等等,瞭解繪畫中的輔助技法, 培養學生善於運用繪畫語言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體會視覺藝術中點、線、面、色彩、肌理等構成要素所形成的視覺美感。

其教學重點有兩個:

1.從審美的角度欣賞星空的畫面美;

2. 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以“星空之美”為主題的繪畫造型探究活動。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運用合適的材料和表現手法,創作一幅表現星空的水彩畫作業。

二.教學目標:

1.從視覺藝術的角度欣賞星空圖片、視頻,感受星空的美麗; 瞭解以“星空之美”為主題的繪畫造型的相關知識。

2.在解決知識目標的基礎上,用各種表現手段從美學的角度去表現星空;

3.通過本課的學習, 培養學生關愛自然、關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討論、表達等活動,培養不畏困難、不斷探索的精神。

三.學情與教法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色彩理論知識,對未知的世界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本課我將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模式,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通過圖片與視頻,讓學生感知星空之美;通過不同輔助技法的嘗試,讓學生在娛樂中創造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設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各步驟環環相扣,各項活動安排注意師生互動和交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整個教學流程分六步進行:

(一)導入新課(3分鐘)。我選擇了課前播放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悦的情境,從認識星空入手,給學生展現各種形態的行星、閃爍的星星、一掠而過的流星等畫面,感受星空的美麗與神祕,獲取創作源泉,獲得美感啟示。

(二)自主探究(3分鐘)。課前佈置同學們查找星空相關資料,用“知識搶答賽”的形式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可以充分開闊學生的知識面。

第1題讓學生了解宇宙星空裏的物質種類的名稱,第2、3題讓學生了解宇宙星空的形狀,星雲等天體與星空的色彩明暗對比、冷暖對比等獲取美感,為創作做好知識儲備。

(三)技法練習(5分鐘)。老師技法練習的同時,學生根據擺放桌子上的工具進行操作練習,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繪畫中的多種輔助表現技法,體會點、線、面、色彩、肌理等構成要素所形成的視覺美感。

(四)創作示範(5分鐘)。 老師邊演示作畫,邊引導學生思考:

1.畫面怎樣選擇繪畫素材、怎樣佈局;

分別出示波洛克、米羅、梵高大師的畫,讓學生説説最喜歡哪幅畫,瞭解畫家不同的風格,目的開闊學生視野,引發創作衝動。

2.星空的色彩怎樣表現;

3.星雲、星團、星球如何表現;

4. 怎樣選擇輔助技法,幫助渲染畫面效果。

演示刷畫法:將剪好的圖擺放在畫紙上,注意主次關係,用牙刷蘸色,對着畫紙在漏勺上均勻的刷,反覆蘸不同的顏色刷上去,畫面上形成夢幻般的肌理效果,幹後拿去圖形,在空白處用彩筆添畫,這就是我創作的“探索太空”的主題創作。

(五)分組練習(20分鐘)。任務:運用合適的材料和表現技法創作一幅“美麗的星空”的水彩畫作業。

步驟一:PPT提出作畫要求: 1. 構圖要有主次、疏密關係; 2. 要有色彩對比。

步驟二:分組繪製作品:此環節體現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結果的過程,而是學生親自參與、合作探究的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通過此環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體驗的方式感知美、表現美,增加直接經驗;這是檢驗本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所以一定要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

步驟三:教師有機指導。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及時幫助;展板上張貼星空圖片,為學生提供視覺上的參考,讓學生注意點、線、面、色彩等問題,使活動更有質量。

步驟四:把各組作品貼在展板上,全班共同完成一幅美麗的星空,營造出令人震撼的成就感。

(六)評價小結(9分鐘)。

1. 由同學們挑選出最好的一幅作品,請作者説説創作思想,

介紹畫畫經驗,分享作畫的快樂。

2. 評出最佳團隊獎,由各組代表陳述,全班同學表決。讓學

生暢所欲言,鍛鍊他們的交流和鑑賞能力,增強團隊意

識,提高審美修養。

最後,我用康德關於“星空”的名言與大家共勉: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五、教學反思

“星空”一課的教學帶給我許多思考。作為美術教師,如何在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並激發學生創造美的勇氣、力量和技能?如何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團隊精神?我一直在默默探尋。

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視覺表達能力,這是我進行有效教學探索的重點和難點。“星空”很神祕,也很美麗,就像我們的生活。我希望學生手中的畫筆唱出他們心底的歌,來裝點他們的青春歲月,並且照亮未來的前程。我願不斷努力,也為了我的星空。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9

1、説教材

22課《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描述了兩隻可愛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禮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後不同的表現白兔辛勤耕種,灰兔貪圖享受,結果也不同白兔種的菜豐收了,灰兔卻把菜吃完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有所收穫。文章共有5節,採用了對比的寫法,尤其是第三節和第四節,把小白兔的勤勞和小灰兔的懶惰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課文中配有四幅生動的插圖,充滿童趣,學生非常喜愛。

2、説學情

通過上半學期的學習,極大多數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根據拼音讀準字音,在識記漢字方面也積累了一些方法,如部件分析法、加一加法、減一減法、換一換法等,能有效地幫助識記漢字。在閲讀方面,學生逐漸產生了興趣,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能讀懂一些短小、淺顯、有趣的文章,初步嚐到閲讀所帶來的快樂。大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基礎好一些的學生能讀出句子的語氣。

3、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

22課是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中的第二課。這一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讀課文識字。既是對前幾個單元識字方法的鞏固,又為下一單元讀課文識字打基礎。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在語境中認識10個生字,1個部首,一是藉助拼音這根枴杖來降低學習難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二是在拼讀生字的過程中,對拼音起到了複習鞏固的作用。正確區分前後鼻音的發音,對上海地區的學生來講比較不易,因此在生字教學時應加以重視。不加字,不漏字是朗讀課文最起碼的要求,從一年級起就應該重點抓,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抓住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閲讀、理解、感悟三者互為作用,互相促進,不能為閲讀而閲讀,重感悟是語文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閲讀理解的基礎上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有收穫。語文能力本質上是實踐性的,而不是認識性的,脱離語言運用的實踐活動,語文能力的發展將會是一句空話。因此,把根據提示展開想像練説話當作教學目標之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安排寫字的任務,目的是使學生的寫字練習經常化,做到課課寫、天天寫,描摹生字,做到少而精,既體現了新教材識字分流的原則,也不加重學生負擔,不但讓學生寫好字,而且逐漸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4、説教法

教師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專心致志地去鑽研、學習。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激發興趣,揭示課題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設計的。課開始出示兩隻可愛的小兔動畫給學生以形象的感受,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設懸念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產生許多遐想,立刻對學習課文產生了興趣。最後一環節中,利用遊戲來鞏固字詞,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在課結束時依然興趣盎然。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第三板塊中,主要採用了自學、小組討論、集體反饋、對比等形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藉助拼音自學生字新詞。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是一個有效的組織者和理智的指導者,當學生思維受阻或遇到困難時,及時啟發引導,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