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推薦】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推薦】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7.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推薦】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邊彷彿又傳來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再一次想起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其實在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無法理解書中的場景,語言所富含的意義,越往後就越進入角色,最後就完全沉醉在裏面了。書中的人物就彷彿在我的面前,訴説着他的喜悦,他的無奈,他的憤怒。

在書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驍勇善戰,又那麼仁義。而我最喜愛的,是聰明機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的卧龍先生諸葛亮,他的心中彷彿就裝着軍隊,裝着陣法,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圍魏救趙,罵死王朗,火燒赤壁,遺計斬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讀者感歎,其中,使我最感興趣的`是,三氣周瑜,他的計謀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趙雲守住城,待周瑜來到時,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們的口號是:“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跌下馬來,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諸葛亮在山腰上彈琴,彈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長河頌》周瑜是個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諸葛亮,於是就要和他一決雌雄,讓軍士們向上衝,還沒上去,諸葛亮安排的蜀軍,就出來了,吳軍寡不敵眾,直接就愣住了,周瑜於是又氣暈了過去。最後就去世了,生前最後一句話是:“既生瑜,何生亮!”看到這裏,我不禁覺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賢妒能。可諸葛亮卻説:“周瑜不是嫉賢妒能,他是恨諸葛亮這樣的才幹為什麼不能為吳國所用,否則也不會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勸説諸葛亮降吳。

在書中,我最快樂的就是看到敵人中了卧龍先生的計策,或者被蜀國大將打敗,最痛苦的就是看到大英雄們一個一個的死去。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葛亮。特別是看到諸葛亮與世長辭的時候,我的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卧龍先生自從劉備去世後,為了報知遇之恩和託孤之重,一直兢兢業業,扶持幼主。可是,天妒英才,他還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顆很大的星星從天空中墜了下來,他儘管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是想着國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結晶留給了姜維,還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給那些大將軍們留下了許多錦囊妙計,他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可歌可泣。當然,在書中,這類忠誠的人,屢見不鮮,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動,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驕兵必敗,兵不厭詐。讓我一生受益匪淺。感謝你,羅貫中先生,感謝你《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2

《三國演義》講述了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以劉備、孫權、曹操為首的三個政治、軍事陣營間的矛盾和鬥爭。以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結義為開始,以吳主孫皓受降三分歸一為結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給我一種推劉反曹的意味,給曹操塑造了一個反面形象——梟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將曹操的形象往奸雄刻入三分,書中孟德獻刀刺董卓、殺恩人呂伯奢一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均是奸雄的所作所為。同時,曹操還是個文武雙全、極有才幹的人,從招募義兵起家,伐董卓、討呂布、官渡敗袁紹到佔了半個中國,都是他政治領導和軍事統治的表現.曹操雖然內心狹義,但是對優秀人才是十分重視的,對一些曾是敵對的人能夠重用,特別描寫了對關羽是十分欽佩賞識的,戰華雄時贈酒、以及後來的賞金封侯,甚至對出走都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些都突出體現了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銅雀台賦詩《短歌行》,流傳後世的《觀滄海》、《龜雖壽》都充分體現了曹操的文采。不難看出曹操的是個有才幹、文武雙全的政治家,但由於書中着重描寫他的一些奸詐的表現,將“奸雄”形象印入讀者的腦海。

劉備,與曹操的奸佞相反,書中的劉備是一個仁厚明君。但是魯迅先生曾批道:欲顯劉備長厚,似偽。從桃園三結義的誓詞“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到新野堅持攜民渡江,彰顯劉備的寬仁愛民。從三顧茅廬請孔明,到趙子龍單騎救主玄德摔阿斗,凸顯出劉備的敬賢愛士。然而劉備在夷陵之戰被火燒連營大敗孫權之後,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第二年就託孤而去。而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仍3次南征孫權。

故此,我認為劉備遠不如曹操,羅貫中可能對曹操有所偏見,因此在書中對曹操的描述多為醜惡。

劉備的抗壓能力遠不如曹操,這可能與其自身的'發展經歷有關。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身邊雖然有幾個好兄弟,但是處於不斷的跟隨他人的狀況下,先後追隨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而曹操則是通過自身的奮鬥,站穩在北方的政治地位,擴大自身的領導範圍,雖有挫敗但馬上重整旗鼓迎難而上,攀登人生的高峯。同是在亂世中沉浮,曹操比劉備更能存活。

結合我對《三國志》的認知,我認為劉備是偽君子,曹操不是真小人。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鈎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着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4

在歷史長河中,唯獨三國時是三個國家同時出現的,它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讀起了《三國演義》這本書,這本書述説了那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着作,講述的是蜀(漢)、魏、吳三國的形成及因爭奪權力、土地而互相爭鬥,最後三國歸晉,天下統一精彩的歷史故事,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關羽字雲長,他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儘管曹操用盡方法討好他,希望關羽能投靠他,幫助其完成霸業,可關羽置之不理,誓死跟從劉備,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傷了,毒已經滲入骨頭,必須要把肉切開颳去骨頭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時沒有醫學專用藥,必須要忍受非常巨大的疼痛。手術開始了,可是關羽不僅沒有露出痛苦的表情,還和馬良談笑風生,被後人傳為美談。關羽的這種堅韌的精神誰見了不欽佩呢?

最讓我驚訝的是赤壁之戰,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上勝多的戰役,曹操有80萬大軍,而孫劉聯盟只不過十幾萬而已,雙方實力差距如此之大,怎麼可能戰勝曹操,但是經過龐統獻連環計,諸葛亮草船借箭,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計謀,最後連老天都幫助了他們,原本刮西風的天氣突然轉變為東風,使得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計謀成功,曹操80萬大軍傷的傷,亡的亡,最後曹操倉皇敗走華容道,元氣大傷。從此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演義》我看完了,那段歷史在我腦海中不斷重演。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5

就説説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吧!曹操一生都屬於那種十分奸詐的人物。有一次,他誤殺了呂伯奢的一家人,最後明知道自己錯了,但還是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人無情無義到此地步。曹操後來説的那句話頗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一些人來追殺他的話,那麼曹操就有可能面臨着死亡的危險。

後來又有人陸續來策劃謀殺曹操,但都因為事情敗露而導致失敗了,否則這位曹操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詐。但是,曹操也有很多優點,比如:曹操打破了漢末以來依照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能求訪人才;戰爭中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把被動變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6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透過作者羅貫中的編著充分的把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及戰爭場景活靈活現的展此刻我們面前。《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羣雄紛起,諸侯紛爭,三國鼎立所發生的一個個歷史故事,隨意的拿出一個就會讓我回味無窮。例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請卧龍先生諸葛亮出山相助共扶漢室、趙雲單槍匹馬萬人曹軍中救少主阿斗、諸葛亮草船借箭、孫劉兩家聯合破曹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孫權嫁妹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施計三氣周瑜,逐漸構成了蜀、吳、魏三足鼎立的局面後,諸葛亮巧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七出祁山、因為有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雖然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最終仍避免不了三國歸晉的歷史局面,也讓我們看到了無能的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的樂不思蜀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義、求賢若渴,關羽的義薄雲天,張飛的粗中有細,趙雲的驍勇善戰、赤膽忠心,我最喜歡最敬佩的'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他不但是軍事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還是發明家,也是此刻的心理學家,他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弩、八卦陣,一把鵝毛羽扇能指揮千軍萬馬,也令敵人聞風喪膽。

透過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我要多讀書、多學各種知識,將來才能更好的為社會做出貢獻、為自我謀出路。《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名著是我們大家就應細讀的一部好書。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7

五千年的古代中國,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這璀璨的文明之下,積澱了獨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國古代文學在我國的文化中尤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卻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閃耀在千千萬萬驚奇的人們眼前。

四部名著雖大,但與中國有史以來人們所創作下的作品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謂四大名著,在我看來,僅僅是因為它在歷史上曾被多人多個階層拜讀過而已。

在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國演義》是最受平民歡迎,也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古典名著,時光走過數百年,自人們從枯燥無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來,人們所涉獵的書籍可謂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人説《西遊記》太過空虛,不實際,有人説《水滸傳》充滿了大男子主義,沒有文學韻味,有人説《紅樓夢》太過婆媽,一時眾説紛紜,褒貶不一。

只有《三國演義》為萬千大眾所青睞,儘管依然有反對之聲,説它只不過是迥異於《三國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數人們仍然在讀它,品味着它,總之,穿越數千年,《三國演義》經受住了歷史的嚴峻考驗,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乃至外國文學史的寵兒。

從表面上理解,所謂三國演義,也就是三個國家,三個集團的人物的一出“演義”大戲,這與水水滸傳有相同之處,《三國演義》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像關羽這樣的豪邁英雄,一個又一個像曹操這般的奸詐梟雄,一個又一個的像諸葛亮一般的濟世奇才所組成的書,所謂聲勢浩大的赤壁之戰,脣槍舌劍的舌戰羣儒,也不過是逢場作戲的配角,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其真正的誘人之處在於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書讀完,彷彿與剛這千千萬萬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見了張飛的勇猛,關羽的正義凜然,曹操的奸詐,孫權的老謀深算,然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這些,最令人瞠目結舌,最令人驚歎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龍”之稱的諸葛亮了。

或許在看過司馬懿,許庶,龐統的奇才大略之後,諸葛亮那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計依然可以給我們以無限的新鮮感,可是這樣讀過《三國演義》之後未免令人產生了審“才”疲勞,讀多了反而會令人產生厭倦感,失去了一讀再讀的興趣,相反,諾我們從諸葛亮在劉備一手締造的集團之中的為官之道之處細細品味,不禁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自劉備有幸結識了關羽,張飛,三人結義之後,在“復興漢室”的艱辛道路上倍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寄人籬下的他,雖然有英勇無比的關張兩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覺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沒權,二沒錢,三沒勢,又怎麼會有人投靠呢?

可上帝給每一位渴求賢才的“軍閥”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將諸葛亮這位濟世奇才送給了這位窮困潦倒的“沒落皇叔”,雖然,劉備畢恭畢敬地從窮得響叮噹山溝裏請來了這位軍師,對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劉備這個用“血緣關係”堆積起來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腳可謂是難中之難,像孫乾,魏延這樣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剷除。

心細的諸葛亮又怎麼不會想到這一點,不同於其他的賢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馬就投奔他人帳下,臨走時還細細囑咐弟弟要盡心管理家務,好像到了將來要告老還鄉,對劉備手中那前途無量的“家業”沒有絲毫貪慾一般,也不同與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好大喜功,還威脅主上的統治,最後被當作威脅被剷除。

諸葛亮不僅在劉備這個巨大的宗親集團中始終以一個助手的姿態做事,也不在劉備的眼皮底下拉幫結派,不管是有意無意,恐怕將來劉備在肅清內奸時絕對不會將麻煩降到諸葛亮的頭上,不象歷史上一些功高蓋主的人,忠心為主子服務,最終卻落得被殺的下場,不然在劉備臨終託孤之時有怎麼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辛苦經營一世的蜀國交付於諸葛亮一個外人,而又不將其交給關羽張飛這兩個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們的後代呢?

當然,幼主幼小無能,好吃喝玩樂這是劉備早已看在眼裏的事,他無法信任這樣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將大壁江山交與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諸葛亮勤勉一世為劉備打下江山,以及他別具一格的為官之道,讓劉備不忍心也不敢懷疑他的“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圖,在這佈滿了重重困難的為官之道上,諸葛亮得以盡情釋放他的才華,而又進退自如,最終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與朋友之間,在班級之中,在複雜的“辦公室政治”之中,在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上,諸葛亮的為官之道也不失為一個解決難題的良策,也許,最吸引各位“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於此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8

本來我不知道什麼是三國,什麼是痛苦。讀過三國演義後,我知道了以前所發生過的殘酷的戰爭,這是因為三個國家的人都想當國王,就不管人死活,也不讓別人,可現在人們的生活是這麼和平,這麼的美好,我們就忘記了三國時期因為什麼而戰了。我很喜歡三國裏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五虎將趙子龍,才智過人的諸葛亮丞相、賢德兼備的主公劉備、和義氣千雲的關雲長,以及勇猛無雙的張飛……等等。

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讓我讀懂了很多東西、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是英雄、一個英雄要做些什麼事;它更讓我知道了生命有多麼的重要,也讓我知道了作為“人”我們要怎麼樣活着!——才有意義。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9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0

四大名著中我深愛《三國演義》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故事都廣為人們津津樂道,書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及事蹟深深地吸引着我。如奸詐但不失才智的曹操、義薄雲天的關羽、所向披靡的常山趙子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等,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義絕”關羽。

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字雲長,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為人善良、勇敢,講義氣。但他也有致命缺點:驕傲自大,渾身都透着傲氣。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最終命喪黃泉,便是他無比傲慢的最好見證。他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他分明就是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裏,這是導致荊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去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孫權再怎麼説也是一方霸主,人家好心好意來提親,關羽卻説他是一隻狗,真是“士可殺不可辱”,此時的孫權還會同你“和”嗎?當時,關羽正值大勝龐德、于禁,陸遜依呂蒙之計,給關羽送上一封恭維信時,關羽沾沾自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到抗曹前線樊城,弄得荊州兵力空虛,豈有不敗之理?關羽腹背受敵,帶着殘兵去麥城,卻被名不經傳的馬忠殺害,真是驕兵必敗啊!

有人説,悲情角色關羽,如果不是那麼驕傲,聽馬良的,守住荊州,就不會遭此大難。我很認同這種觀點,但反過來想想,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一個時常被恭維包圍的人,想保在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中開始蒙題。考試結果可想而知,因為我的驕傲自大,這次考試我一落千丈,考出了我人生的歷史最低分:89。5分。此時我根本不敢抬頭面對這一切,我怕看到同學們嘲笑的眼神,我怕看到老師失望的眼神,我又擔心回家看到媽媽責備的'目光。我盯着這醒目的89。5分,又羞愧又自責。恍惚間想起温德爾。菲利普斯説過: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心裏又燃起了希望,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我會吸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化自責為力量,一掃陰霾的情緒。我抬起頭,不再懼怕周圍的目光。考場如戰場,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考試都容不得半點驕傲之心啊!

很快又迎來了考試,因為前次的失敗,我不再驕傲自大,認認真真地複習。拿到試卷,仔細審題,我堅定地對自己説:“I Can do it well!”我深吸一口氣,提筆在試卷上唰唰地寫着,此時我發現這些題目都變得非常和藹可親,我一臉輕鬆地走出了考場,此時我內心是滿足的,但絕無驕傲。與關羽相比,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的人生不會再和驕傲結緣了。

關羽用他一生的經歷,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深刻的教訓:不管你有多強大,也不能驕傲自大,一時的成功不能説明什麼,要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凡事謙虛謹慎,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功。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都是“兵”,切不可有傲氣,“驕兵”必敗啊!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1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喪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良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

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從黃巾起義開始,經過了桃園三結義,王司徒巧定連環計讓呂布來刺殺董卓,曹操大戰呂布,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袁本初敗兵折將,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戰,最後劉備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人物有:孫權、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趙雲、關羽、張飛等眾多的人物。在這上表現了擁劉反曹的正統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時也譴責了雄豪混戰及暴君的苛政,寄託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會安定的願望。

我喜歡《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和趙雲。我先説諸葛亮吧!他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聰明過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瞞不過他,像火燒新野、捉張任、大破魏兵、空城計、草船借箭,這都是誰精心籌劃的?是孔明先生!據説孔明沒有打過敗仗,真是太聰明瞭!再説趙雲吧!他姓趙,名雲,字子龍,趙子龍勇冠三軍,超過關羽、張飛。他的銀槍上下翻飛,武力過人,像曹兵認識到趙子龍的厲害,有的都從馬上掉下來了!趙子龍外號小霸王。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也太勇了!一個人去救劉備的夫人,超過想象!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2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是我國古典名著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禁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佳詞妙句和歷史知識以及成語典故,並且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遷。描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鋭複雜的政治軍事衝突。其中赤壁之戰描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讀起來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裏,寫出了劉備的為人忠厚、寬仁愛民、信義為上;諸葛亮的謹慎、機智、有才能;關羽的驕傲、忠誠、堅毅、重信義;張飛的勇猛、魯莽、粗中有細;周瑜的聰明、小氣、嫉妒;曹操的奸詐、智慧、多疑。

在他們中間發生了許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顧茅廬》。

劉備聽水鏡先生給他推薦諸葛亮這個人,就想找諸葛亮出山幫他打天下,諸葛亮住在卧龍崗的一個茅廬裏,劉備兩次前去請諸葛亮出山,恰巧諸葛亮都不在家中。劉備第三次去時諸葛亮在家,但是諸葛亮在午睡,這時劉備並沒有讓人叫醒諸葛亮,而是靜靜地等待諸葛亮醒來。諸葛亮醒後,知道了劉備的仁義、誠心和三顧的情義,就決定出山輔佐劉備了 。

《三國演義》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學會真誠、持之以恆和耐心的等待,書中還藴藏着許許多多的奧祕、知識和道理等着我們去挖掘,去尋找,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尋找知識的寶藏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説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説。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説。人人都説《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温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説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説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着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敍、倒敍,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敍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敍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繫,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敍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宂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4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各個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之周瑜,忠厚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説,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説,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華容道義釋曹操,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也確實可稱英雄。

但,我仰慕曹操。曹操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儘管書中説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無能之輩還當皇帝?能者居上!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自己做任何事都變得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雙方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膾炙人口。

曹操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雖劉備是他的甕中之鼈,但是他沒有殺劉備。曹操的大度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了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曹操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才有了晉國一統天下。

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足可見曹操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

人無完人,曹操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是一位大英雄。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15

四大名著中我深愛《三國演義》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故事都廣為人們津津樂道,書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及事蹟深深地吸引着我。如奸詐但不失才智的曹操、義薄雲天的關羽、所向披靡的常山趙子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等,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義絕”關羽。

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字雲長,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為人善良、勇敢,講義氣。但他也有致命缺點:驕傲自大,渾身都透着傲氣。失去荊州,敗走麥城,最終命喪黃泉,便是他無比傲慢的最好見證。他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他分明就是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裏,這是導致荊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去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孫權再怎麼説也是一方霸主,人家好心好意來提親,關羽卻説他是一隻狗,真是“士可殺不可辱”,此時的孫權還會同你“和”嗎?當時,關羽正值大勝龐德、于禁,陸遜依呂蒙之計,給關羽送上一封恭維信時,關羽沾沾自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到抗曹前線樊城,弄得荊州兵力空虛,豈有不敗之理?關羽腹背受敵,帶着殘兵去麥城,卻被名不經傳的馬忠殺害,真是驕兵必敗啊!

有人説,悲情角色關羽,如果不是那麼驕傲,聽馬良的,守住荊州,就不會遭此大難。我很認同這種觀點,但反過來想想,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一個時常被恭維包圍的人,想保持平常心,那該有多難啊!

正如幾年前的我,因幾次小測試都名列前茅,加上旁人的羨慕和誇讚,使我虛榮心膨脹,整個人都飄飄然起來,十分得意,彷彿自己便是天下第一。那段時間,我真是尾巴都翹上天了,在班級裏總能看到我趾高氣揚,一副唯我獨尊的模樣;就是回到家裏,也是一副自我陶醉的樣子。

又一次測試即將來臨,我要麼躺在沙發上悠哉悠哉地看看電視,要麼陪弟弟鬧鬧……連最基本的温習都懶得去做。考試前一天,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開始催促我,我還嗤之以鼻,壓根沒把媽媽的話當回事,心裏暗自嘀咕:“瞎操什麼心哩,考的是我,又不是你,你緊張個什麼呀!”

第二天早上,陽光燦爛,我哼着小曲進入了教室,滿懷信心的迎接這場考試,可拿到試卷的我腦子一片空白,突然發現試卷上的題目似曾相識,可怎麼也想不起來應該怎麼做。我整個人都慌了,臉上燥熱起來,手心也冒出了細汗,雙手雖然緊握着筆,但卻無能為力。這種情況怎麼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在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中開始蒙題。考試結果可想而知,因為我的驕傲自大,這次考試我一落千丈,考出了我人生的歷史最低分:89.5分。此時我根本不敢抬頭面對這一切,我怕看到同學們嘲笑的眼神,我怕看到老師失望的眼神,我又擔心回家看到媽媽責備的目光。我盯着這醒目的89.5分,又羞愧又自責。恍惚間想起温德爾.菲利普斯説過: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心裏又燃起了希望,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我會吸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化自責為力量,一掃陰霾的情緒。我抬起頭,不再懼怕周圍的目光。考場如戰場,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考試都容不得半點驕傲之心啊!

很快又迎來了考試,因為前次的失敗,我不再驕傲自大,認認真真地複習。拿到試卷,仔細審題,我堅定地對自己説:“I Can do it well!”我深吸一口氣,提筆在試卷上唰唰地寫着,此時我發現這些題目都變得非常和藹可親,我一臉輕鬆地走出了考場,此時我內心是滿足的,但絕無驕傲。與關羽相比,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的人生不會再和驕傲結緣了。

關羽用他一生的經歷,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深刻的教訓:不管你有多強大,也不能驕傲自大,一時的成功不能説明什麼,要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凡事謙虛謹慎,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功。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都是“兵”,切不可有傲氣,“驕兵”必敗啊!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