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散文 > 寫景散文 > 恐龍馱起的古鎮

恐龍馱起的古鎮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___恐龍馱起的古鎮——黑井

朋友,你知道祿豐是恐龍的故鄉嗎?你到過恐龍馱起的黑井古鎮嗎?如果沒有,請跟隨我,我帶你走進神祕、淳樸的黑井古鎮。

二00五年的“十•一”長假,我們一家人向黑井出發了。在這之前就聽好幾位朋友説起過黑井。每個人説起黑井都很興奮,聽着他們絮絮叨叨、零零碎碎的描述,一個古樸典雅,透着深厚歷史韻味的小鎮的皺形就在腦海中溝畫出來了。

在安豐營路口,我們坐上了從昆明開往楚雄的中巴車。在筆直寬廣的二級路上,駕駛員把車開得風馳電掣一般。路邊瘋長的野草帶着秋天成熟的韻味搖擺在朝陽的橘光中,一種大片生長的野花,搖動着深紅、粉紅、潔白的笑臉,向人們展示着風擺揚柳一般婀娜的身姿。依山傍水的村莊沐浴在靜謐的晨風中,裊裊的炊煙給高遠的碧空披上一層隨意的輕紗,清新的空氣讓人的心情格外舒暢。看來今天是一個旅遊的好天氣。

到楚雄轉車後,車子在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柏油路上緩緩而行,滿山的雲南鬆連綿起伏,放眼望去到處翠色慾滴。一路的顛簸,孩子煩躁起來,每路過一個村莊就嚷着“黑井”到了。

當我們的雙腳真正踏上這個藏在滇中腹地中的黑井時,一種我用貧乏的語言,笨拙的筆無法描述的感覺把我緊緊包裹住。這個靈性的地方給來客的心田注入一股聖潔的心泉,給現代人從熙熙攘攘的利益世界裏帶來的浮躁、虛偽、物慾、權勢一類的東西無言的撞擊,讓人超凡脱俗,一下子變得虔誠、儒雅起來。我們拒絕坐馬車,邁開雙腳聆聽着搖動在馬脖上悦耳的鈴鐺聲,踩着歷史的印跡,去尋找、感受一個古驛道上帶有醇厚歷史文化韻味的古鎮。

據説黑井是這樣由來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名叫李阿召的小姑娘,她聰明伶俐,但家境貧寒,靠幫頭人放牛為生。為了尋找更豐茂更鮮嫩的青草,她總是把牛羣遠遠地趕進密林深處。天長日久,其中的一頭黑牛竟然長得膘肥體壯,毛光水滑,在牛羣裏很是搶眼。阿召百思不解,就特別注意黑牛的動向,原來這頭黑牛每天都要悄悄地跑到山溝裏一塘隱祕的水邊暢飲一氣。阿召好奇地跟着嚐了一口,竟是鹽水。她欣喜萬分,四處相告,人們在這片密林中打井,滷水一股一股地向上漫湧,煎出鹽來,色好味正,別處難及,從此這裏人煙多了起來。因為黑牛引路,這裏就被稱作黑牛鹽井,日子長了,乾脆稱作黑井了。

在節孝總坊前,有許多人駐足觀望。牌坊分四柱四門,高6米,寬7.5米,門柱之間全靠紅砂石上鑿出的石榫相扣,雖經風雨卻紋絲不動。三道門上都鑲嵌着大理石,中門刻着光緒皇帝賜的“節孝總坊”,牌坊上面刻滿了古代節婦的姓氏,那是古代黑井無數婦女用辛酸的血淚鑄成的豐碑。整個牌坊端莊肅穆,巧奪天工,書法、雕刻渾然天成。它靜靜的立在橋頭的塵風中,迎接着各方賓客,標榜着悠悠古鎮的道德軌跡。悠閒的靠在五馬橋的橋廓上,透過河灘上形狀各異的一個個被流水沖洗得乾乾淨淨的石頭,奔騰的龍川江又浮現出了昔日傍晚的渲嘯,人和馬歡騰嬉戲的熱鬧場景。走過五馬橋就來到了曲巷通幽的黑井鎮的鎮中。街巷曲折狹小,街道兩旁都是同一色的素雅民居,粗磚淡瓦,廓檐相接,古色古香。走在街道上用一塊塊打磨得很精細的紅砂石鋪設成的石徑,高跟鞋敲打石徑的聲音與歷史的迴音撞擊在一起,合成優楊、高深的重奏曲。石徑上面還依稀可見昔時馬幫的足印。走在街上,面對用紅砂石壘成的牌坊、櫃枱、牆、浴缸、馬槽、石磨、守門獅、柱墩,就好像走進了一個石頭的世界,上面滿是時間滑過的痕跡——滄桑、古老和神祕,無言地詮釋着一個曾經輝煌而久遠的年代,訴説着一個千年鹽都的起起落落。在這裏每個遊客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整個黑井鎮有一種祥和、寧靜、淳樸和温馨的氣息瀰漫着。無論是開飯館,開旅館還是做小買賣的,都在一種很平和的氛圍中進行,不吆喝,不拉扯,但只要你走進任何一户黑井人家,人們總是笑臉相迎,招呼很是親切,讓旅途中的你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武家大院是一幢依山勢而建蓋的經典建築。整個建築分前三層後兩層,四個天井呈“王”字型縱一橫三排列,99間房,108扇門,四通八達、氣勢非凡、佈局嚴密、雕樑畫棟。走在迷宮一樣的深宅大院中我頭都暈了。如今雖是人去樓空,卻絲毫沒有淒涼、陰生的感覺,達官貴族奢侈、富足的生活勾起遊人對昔時輝煌的無限遐想。在古代的學堂文廟裏,雖然洗硯池裏的水依然微波盪漾,但昨天的祭禮頌歌已被如今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所取代。廢棄的鹽井,幽深、靜謐、千瘡百孔,人們為了紀念鹽的發現者阿召,給她雕刻了石像。有了鹽,黑井就名楊天下,家家户户都以煮鹽賣鹽為生,黑井成了出產鹽的重鎮,到了明朝年間,一個小小的黑井所繳納的鹽税竟佔到雲南的64%,鹽成了這裏的經濟支柱。隨着時間的推移,為了熬鹽山上的樹被砍光了,柴薪日夜緊缺,在加上沿海一帶海鹽充斥,黑井的鹽業舉步維艱。1933年,雲南鹽運史張衝為了挽救鹽業的敗局,提出了“移滷就煤”“合煎並灶”的大膽設想。到了1937年人們利用海拔之間的落差,把滷水引到了產煤豐富的一平浪用煤進行熬製,把當年張衝的設想變為現實。從此,在黑井留下了一個個製鹽坊,一座座鹽井和一個個曬鹽場,向人們展示着蒼涼的背影。

夜晚,徜徉在霓虹燈閃爍的街上,現代音樂優美的旋律給寂靜的小鎮增添了許多現代氣息,讓跟着小鎮歷史印痕穿越了時空的人們回到現實。在黑井夜幕下最具特色的休閒方式就是在醉人的朦朧月色中,坐在茶館裏一邊喝着冒着熱氣的大碗茶,一邊聽着現代人唱古裝戲,還可以低聲的閒聊着生活的趣事,那簡直是超然的享受,恬靜而又温馨。吃飽、聽夠才打着嗝往旅店走。在一個小巷朦朧柔和的光暈中我再一次看見那個端坐在房檐下低頭縫製小鞋子的婦女,她面前的凳子上依然擺着許多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鞋子。這種鞋子的式樣就如舊中國小腳婦女穿的鞋子一樣,前梢一律向上翹起,大的夠五六歲的孩子穿,小的只有人的拇指頭一般大,造型別致,色彩斑斕。我每次從她身邊經過,她都低着頭在那精心的縫着鞋子,那温柔、恬靜的神態與沉靜的小鎮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每次要有遊客光顧她的小灘,她才抬起頭來,面帶微笑,用輕柔悦耳的聲音回答遊客的問話,並不很在意生意的好壞,彷彿是在縫製和出售一種心情。回到武家大院,看着院裏燈籠形狀的路燈,閃着鬼魅的燈光,穿着長衫,戴着洋氈帽的服務生,彷彿置身於電影、電視裏的黑店,躺在武家二兒子昔日開錢莊的屋子裏,半天回不過神來,那裏還有帶點武家財氣回去的雅趣。


朋友,跟着我在這歷史文化古鎮——黑井兜了一圈收穫不小吧?你不僅可以從深宅大院、古壁畫棟中去體會黑井醇厚的歷史魅力,還可以更深的感觸到黑井的和諧、純靜、懷舊、和悠閒自得。對你的心靈是不是一種震撼,一種洗滌?

2006年8月13日

  

恐龍馱起的古鎮
___恐龍馱起的古鎮——黑井

朋友,你知道祿豐是恐龍的故鄉嗎?你到過恐龍馱起的黑井古鎮嗎?如果沒有,請跟隨我,我帶你走進神祕、淳樸的黑井古鎮。

二00五年的“十•一”長假,我們一家人向黑井出發了。在這之前就聽好幾位朋友説起過黑井。每個人説起黑井都很興奮,聽着他們絮絮叨叨、零零碎碎的描述,一個古樸典雅,透着深厚歷史韻味的小鎮的皺形就在腦海中溝畫出來了。

在安豐營路口,我們坐上了從昆明開往楚雄的中巴車。在筆直寬廣的二級路上,駕駛員把車開得風馳電掣一般。路邊瘋長的野草帶着秋天成熟的韻味搖擺在朝陽的橘光中,一種大片生長的野花,搖動着深紅、粉紅、潔白的笑臉,向人們展示着風擺揚柳一般婀娜的身姿。依山傍水的村莊沐浴在靜謐的晨風中,裊裊的炊煙給高遠的碧空披上一層隨意的輕紗,清新的空氣讓人的心情格外舒暢。看來今天是一個旅遊的好天氣。

到楚雄轉車後,車子在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柏油路上緩緩而行,滿山的雲南鬆連綿起伏,放眼望去到處翠色慾滴。一路的顛簸,孩子煩躁起來,每路過一個村莊就嚷着“黑井”到了。

當我們的雙腳真正踏上這個藏在滇中腹地中的黑井時,一種我用貧乏的語言,笨拙的筆無法描述的感覺把我緊緊包裹住。這個靈性的地方給來客的心田注入一股聖潔的心泉,給現代人從熙熙攘攘的利益世界裏帶來的浮躁、虛偽、物慾、權勢一類的東西無言的撞擊,讓人超凡脱俗,一下子變得虔誠、儒雅起來。我們拒絕坐馬車,邁開雙腳聆聽着搖動在馬脖上悦耳的鈴鐺聲,踩着歷史的印跡,去尋找、感受一個古驛道上帶有醇厚歷史文化韻味的古鎮。

據説黑井是這樣由來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名叫李阿召的小姑娘,她聰明伶俐,但家境貧寒,靠幫頭人放牛為生。為了尋找更豐茂更鮮嫩的青草,她總是把牛羣遠遠地趕進密林深處。天長日久,其中的一頭黑牛竟然長得膘肥體壯,毛光水滑,在牛羣裏很是搶眼。阿召百思不解,就特別注意黑牛的動向,原來這頭黑牛每天都要悄悄地跑到山溝裏一塘隱祕的水邊暢飲一氣。阿召好奇地跟着嚐了一口,竟是鹽水。她欣喜萬分,四處相告,人們在這片密林中打井,滷水一股一股地向上漫湧,煎出鹽來,色好味正,別處難及,從此這裏人煙多了起來。因為黑牛引路,這裏就被稱作黑牛鹽井,日子長了,乾脆稱作黑井了。

在節孝總坊前,有許多人駐足觀望。牌坊分四柱四門,高6米,寬7.5米,門柱之間全靠紅砂石上鑿出的石榫相扣,雖經風雨卻紋絲不動。三道門上都鑲嵌着大理石,中門刻着光緒皇帝賜的“節孝總坊”,牌坊上面刻滿了古代節婦的姓氏,那是古代黑井無數婦女用辛酸的血淚鑄成的豐碑。整個牌坊端莊肅穆,巧奪天工,書法、雕刻渾然天成。它靜靜的立在橋頭的塵風中,迎接着各方賓客,標榜着悠悠古鎮的道德軌跡。悠閒的靠在五馬橋的橋廓上,透過河灘上形狀各異的一個個被流水沖洗得乾乾淨淨的石頭,奔騰的龍川江又浮現出了昔日傍晚的渲嘯,人和馬歡騰嬉戲的熱鬧場景。走過五馬橋就來到了曲巷通幽的黑井鎮的鎮中。街巷曲折狹小,街道兩旁都是同一色的素雅民居,粗磚淡瓦,廓檐相接,古色古香。走在街道上用一塊塊打磨得很精細的紅砂石鋪設成的石徑,高跟鞋敲打石徑的聲音與歷史的迴音撞擊在一起,合成優楊、高深的重奏曲。石徑上面還依稀可見昔時馬幫的足印。走在街上,面對用紅砂石壘成的牌坊、櫃枱、牆、浴缸、馬槽、石磨、守門獅、柱墩,就好像走進了一個石頭的世界,上面滿是時間滑過的痕跡——滄桑、古老和神祕,無言地詮釋着一個曾經輝煌而久遠的年代,訴説着一個千年鹽都的起起落落。在這裏每個遊客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整個黑井鎮有一種祥和、寧靜、淳樸和温馨的氣息瀰漫着。無論是開飯館,開旅館還是做小買賣的,都在一種很平和的氛圍中進行,不吆喝,不拉扯,但只要你走進任何一户黑井人家,人們總是笑臉相迎,招呼很是親切,讓旅途中的你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武家大院是一幢依山勢而建蓋的經典建築。整個建築分前三層後兩層,四個天井呈“王”字型縱一橫三排列,99間房,108扇門,四通八達、氣勢非凡、佈局嚴密、雕樑畫棟。走在迷宮一樣的深宅大院中我頭都暈了。如今雖是人去樓空,卻絲毫沒有淒涼、陰生的感覺,達官貴族奢侈、富足的生活勾起遊人對昔時輝煌的無限遐想。在古代的學堂文廟裏,雖然洗硯池裏的水依然微波盪漾,但昨天的祭禮頌歌已被如今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所取代。廢棄的鹽井,幽深、靜謐、千瘡百孔,人們為了紀念鹽的發現者阿召,給她雕刻了石像。有了鹽,黑井就名楊天下,家家户户都以煮鹽賣鹽為生,黑井成了出產鹽的重鎮,到了明朝年間,一個小小的黑井所繳納的鹽税竟佔到雲南的64%,鹽成了這裏的經濟支柱。隨着時間的推移,為了熬鹽山上的樹被砍光了,柴薪日夜緊缺,在加上沿海一帶海鹽充斥,黑井的鹽業舉步維艱。1933年,雲南鹽運史張衝為了挽救鹽業的敗局,提出了“移滷就煤”“合煎並灶”的大膽設想。到了1937年人們利用海拔之間的落差,把滷水引到了產煤豐富的一平浪用煤進行熬製,把當年張衝的設想變為現實。從此,在黑井留下了一個個製鹽坊,一座座鹽井和一個個曬鹽場,向人們展示着蒼涼的背影。

優美文章
短篇散文
愛情散文
抒情散文
經典散文
心情散文
哲理散文
英語散文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