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中國政治名人 > 范文瀾簡介

范文瀾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範文

范文瀾簡介

范文瀾(1893~1969)

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初字芸台,後改仲。1893年11月15日(光緒十九年十月初八)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城(今紹興市)。少年時讀《國粹學報》等書刊,接受章炳麟(即章太炎)等人“愛國愛種”的政治主張,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預科,翌年進文本科國學門,受業於國學名師黃侃、陳漢章和劉師培等人,並常聆聽魯迅先生講碑帖、金石學,當時曾以繼承乾嘉訓詁考據之學為己任。1917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曾一度任校長蔡元培的私人祕書。1918年春,赴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同年夏,往河南汲縣省立中學授課。1922年任天津南開學校國文教員,後兼南開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文論名著和國學要略。1925年,應顧頡剛之約,加入文化團體樸社;在天津出版《文心雕龍講疏》一書,博得梁啟超等人的好評。同年,五卅運動爆發,他參加了天津各界反帝大遊行。此後,開始閲讀宣傳新思潮的書刊,並改寫白話文。翌年秋,在天津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雖因中共天津地委遭破壞,失去黨的組織關係,但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秋,開始在北京大學(原京師大學校)、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朝陽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中法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講師。1932年10月出任女子文理學院國文系主任,次年10月任該院院長。授課之餘,勤奮著述,數年間出版了《諸子略義》、《水經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正史考略》、《羣經概論》等書。其中《文心雕龍注》一書,徵證詳核,考據精審,究極微旨,為一時名著。

1936年夏,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七七”事變爆發後,主編《經世》戰時特刊,支持《風雨》週刊,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因其抗日活動遭河南地方軍政當局禁阻,於1938年暑期憤然辭去河南大學教職,參加新四軍游擊隊;同年末,應邀赴湖北隋縣參加第五戰區豫鄂邊區十三縣抗敵工作委員會,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9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2月到延安,先後任馬列學院及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兼歷史研究室主任;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委託,主持編寫中國通史(含中國近代史)。1943年5月調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富有民族特色和鮮明個性的新的學術思想體系。1940年8、9月間,在延安新哲學年會上發表講演,在學術界率先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經學的階級本質、歷史地位及其發展規律作全面的評述。1941、1942年出版《中國通史簡編》上冊(上古至五代)和中冊(宋遼至清中葉),以階級鬥爭為研究歷史的基本線索,通過對史實的具體分析,揭示舊社會舊事物必然要被新社會新事物所替代的規律,被史家譽為最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地論述中國歷史的完整的通史著作之一。

1946年2月調離延安後,歷任北方大學校長兼歷史研究室主任、華北大學副校長兼研究部主任及歷史研究室主任、晉冀魯豫邊區文聯理事長、華北人民政府委員等職。在此期間,繼續從事歷史研究工作;1947年出版《中國近代史》上冊(即《中國通史簡編》的下冊),系統地論述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和時代特徵,高度評價了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歷史功績。

1949年9月,作為社會科學界代表,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等職。1954年起,先後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在中共第八次、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分別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委員。此外,還擔任過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理事和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起,重新改寫《中國通史簡編》一書,至1965年先後出版了遠古至隋唐五代部分共四冊。和郭沫若、吳玉章、翦伯贊、呂振羽等一道,為繁榮中國歷史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史學界德高望重的領導者之一。1969年7月29日在北京病逝。

范文瀾對中國史學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如古代和近代史分期、漢民族形成、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農民戰爭、愛國主義、封建社會長期延續、批判地總結經學等,都提出過獨到見解,為進一步研究開闢了蹊徑。重要論文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為《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