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熱門】説課稿模板集錦6篇

【熱門】説課稿模板集錦6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模板集錦6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説明:

《所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九冊第3課。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淺顯易懂,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説説詩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樂機靈。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所見》

教學難點:

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藴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教學過程:

詩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那麼專注。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學的'重難點,那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據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學生學古詩的要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上,以此達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過看圖猜詩,激發起學習興趣,同時畫面中一個個充滿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鋪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先進行簡單的想象,感知詩歌大意,然後藉助於插圖、音樂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對所想象的內容逐步進行擴展細化,使所想象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力爭使牧童形象愈發飽滿,有血有肉,學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到牧童的快樂自由,活潑機靈,體會到詩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礎上指導感情吟誦古詩,讀出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讀出意欲捕蟬時的專注,讀出詩人對牧童的喜愛。最後背誦積累。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手形添畫》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教材第二冊第九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學習內容。旨在通過多種方式的手形表演與聯想,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遊戲式的活動中體會簡單的、變化的手形帶給我們的豐富聯想與無窮樂趣,並鼓勵學生通過繪畫和光影結合的方式,嘗試將自己藉助手形聯想到的形象表達出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今後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學情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一年級。該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常規,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已經可以跟着老師的思路學習新的內容,接受新的知識。同時他們已初步形成了正確繪畫的概念。初步掌握了運用各種線條、花紋,圖案對畫面進行裝飾、繪畫。他們在美術課及區域活動中能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材料繪畫,完成情況較好。

三、 説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教材人文與藝術的特色,因此我制定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學會用觀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畫,認識手的外形特點。

其次,過程與方法:通過玩手形遊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及創新能力。

最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關美術活動,激發學生創作慾望,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 説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為:觀察感知不同姿態,不同角度的手形,發揮想象力,創作手形畫。

難點定為:怎麼使普通是手變得有趣、新穎、有創意。

五、 説 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身理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啟發式引導教學法為主,以實例為線索,不斷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結合遊戲、魔術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遵循“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做到學與練緊密結合。本課運用多媒體展示圖例和 指導添畫 進行繪畫過程的演示,通過課堂討論,合作學習,觀察,創作,互評,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六、教學準備

首先教師需要準備的教具有以下幾種:電子白板,網絡

課件,素描紙,簽字筆、以及小粘貼等。學生則需要準備彩筆、油畫棒、水粉顏料、手電筒、圖畫紙等用具。

七、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看、聽、説、做、評等行為環節中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

本環節中,我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賓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並給大家帶來一條謎語:“一棵樹,五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做事情全靠它。”激發學生興趣,導出有關手的話題。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你們的手都能做什麼呢?

交流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討論後,教師要充當

魔術師,變個魔術給學生看,瞧一瞧老師的手會變出什麼東西來?然後學生觀察討論:老師的手變出了什麼?我是怎樣變出來的?通過這一環節,導出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板畫點撥 本環節中,我將用電子白板展示一副關於手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各個手指的名字,並通過遊戲形式加深對手指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手形畫的創作規律以及創作技巧,我將會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戲以及手形畫作品。通過感知、觀察,分析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運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對手形畫創作的理解。

(三)自主創作

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是光影小組、拓印小組、彩筆小組、油畫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強調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同時,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四)評價體驗

在學生創作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首先,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本小組的區域內展示,並説説自己的作品名稱,講述自己作品的構思和創作意圖。然後,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己的看法,講出各自的優缺點。

並將自己手中的小紅花粘貼貼在自己喜歡的作品下方的評價欄內,

根據紅花數量的多少,評出本節課的最佳創意小組和優秀個人,並頒發獎狀。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最後,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我 相繼 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五)總結拓展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在課程即將結束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並把創造技巧編成一首兒歌 , 既加深了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印象和體驗,同時又是對這節課的總結和梳理。

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和家長共同創作一個圖畫拿到學校來,把自己的創作感想和樂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

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夠為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比較理想的支持環境。因此,為了科學地開發、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資源,我在活動的自始至終我都將信息化資源的利用放在教學手段的首位,課堂上我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實物投影儀交互使用,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網頁課件的設計美觀、新穎、靈活,易於吸引注意力。同時將圖片、文字、聲音、視頻整合在一起,極大地推動了課堂教學。

總之,本節課通過精心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很好。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電功和電功率是電學中重要的物理量,是中考必考內容之一。而不少學生在理解時經常混淆這兩個物理量。複習時應重在理解,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本節課力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鞏固對電功、電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先總結知識點,對知識系統複習;再通過典型例題,分析解題步驟和解題關鍵;最後採用“一題多問,系統複習”的方式,使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相關知識,消除解題的畏難情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本節複習課的複習內容和中考考綱要求,制定的目標如下:

1、知道電功和電能,能結合生活、生產中的實例進行説明;能運用W=UIt進行簡單的計算。

2、理解測量用電器電功率實驗的原理,能對“測量用電器電功率”實驗的過程作出正確説明,以及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3、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並能運用關係式P=UI進行簡單的計算。

4、能列舉説明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物理意義。

5、通過對小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自編物考題,小組內解答物理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重點:知道電功的概念、公式;理解電功率概念,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知道並理解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方法。

難點: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有關電功的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三、説教法、學法

從本節內容特點和複習鞏固的目標出發,這節課主要採取講練結合、討論法進行教學,教師以引導為主;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討論,探究,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考情回顧——考點掃描——典例精析——考場演練——命題預測

首先,考情回顧。一般來説,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真題再現所要複習的內容,我採取的是通過播放“物理大師”視頻,激發學生的複習興趣,進入到電功和電功率的複習。

接着,對知識考點進行梳理。一是電功:①、定義及其單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導出公式);③、測量,電能表。二是電功率:①、定義及其單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導出公式);③、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④、電功率的測量。

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題的分析,主要有四類,一是電能表的相關計算,二是動態電路分析,三是電功、電功率的理解和計算,四是實驗突破: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分析解題步驟和解題關鍵。

第四部分是實戰演練,也就是變式訓練。在物理學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之間有緊密的聯繫,任何綜合題總是由幾個簡單的知識點構成。電功和電功率就比較典型。教學大綱指出:要掌握電功、電功率的概念,要使學生能綜合運用電功、電功率的知識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由於涉及到歐姆定律及串並電路的特點,所以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表現為“上課能聽懂,公式能記住”但就是做不出來的現象,這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抓住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白熾燈入手,採用“一題多問,系統複習”的方式,讓同學們自編物理題,在小組內解答問題,使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相關知識,消除解題的畏難情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複習完本課時內容後,教師請學生就這節課的複習之後,有了哪些收穫或困惑與大家一起交流。最後,分層佈置本節課的作業,完成教學。

説課稿 篇4

學生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能夠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2、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認真思考、善於觀察、探索規律的良好習慣。教學的重點: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教學的難點;如何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係。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適應新課程標準,我安排的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學會了什麼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着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

3.引導學生學會互相合作,共同獲取知識。

在例2的教學時,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共同來解決問題。小組中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都有所不同,由於年齡的關係,往往大部分的學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聽取同伴的意見。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從你幫我,我幫你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從整個過程中,學生會受同伴身上閃光點的影響,從而會更加激勵自己。有的學生也會在整個過程中找回屬於他們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讓他們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合作。

(二)、注重學生體會到了什麼

1.從自學中體會到靠自己的力量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2.從討論中,體會到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道理。

畢竟也只有13、14歲,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侷限性。不管是優等生,還是落後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深深體會到個人的渺小,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學生感受到了什麼

1.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

2.讓學生感受到“我能行”

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是我這節課的任務。讓他們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的學生可能只能説一句,有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不清楚,但他們的勇氣就值得我去表揚,去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會説一句,明天就可能説兩句,後天他就可能將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試圖想實現的目標是:還給學生屬於他們的課堂,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自主的獲取知識,找回學習數學的自信。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中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映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教學本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體會為什麼要以“永生的眼睛”為題的含義,則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抓住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尤其是“父親”和“温迪”的語言描寫,體會作者一家人以死後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快樂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2、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説教法

本冊教材編寫《説明》中明確提出,“略讀課文在內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用精讀課文課文中獲得的知識和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我的設計理念是 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閲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自讀自悟——交流體會——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議一議、説一説,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議”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説”自己已理解的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閲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四、説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當時我們每位同學、老師及社會上很多有愛心的人為他們捐款捐物奉獻愛心,才使得今天四川的兒童重返校園、四川人民重建家園,這都是因為人人心中充滿一顆愛心。愛是永恆的話題,今天讓我們走入課文《永生的眼睛》感受琳達一家人的愛心之旅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感受作者一家人奉獻了怎樣的愛。(交流)

(預設:父親按他們生前的約定捐母親的眼角膜、我捐父親的眼角膜、温迪準備捐眼角膜……

三、自讀自悟,品析感悟

1、請同學們結合課前導讀梳理一下今天要解決哪些問題?(交流)

出示閲讀思考:

(1) 畫出文中深受感動的語句,並在旁邊批註。

(2) 説説作者為什麼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標題?

2、先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解決第一個問題。

過渡:從大家剛才自讀課語文找語句的時候,老師感覺你們非常認真,誰先來把自己找到的語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3、交流感動的語句

1)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自由調控)

句子一:“你能給予他人的……那麼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引導抓關鍵交流體會)課文中提到的有意義的死是什麼呢?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你認為怎樣的死是有意義的? 師: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的句子感受父親的愛心,正好抓住本課訓練重點。

小結:可見,這是一位關心他人,為別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父親。請你帶着平靜的關心他人,為別人着想語氣讀一讀吧!(生讀)

過渡:父親還説了什麼話?

句子二: “如果一個盲童……那有多麼美妙!”

句子三: “想想看……又會多麼驕傲。

説説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把你的感受容入句中讀一讀吧。充分發揮想象,父親的.眼角膜在一位位盲人身上發揮着怎樣的作用?(交流)

請你讀出父親的美妙,讀出父親的驕傲來吧!(生讀)

2)、深刻體會父親的話

讓我們把父親的話連起來讀一讀。

父親曾平靜地對我説:“……”

父親曾愉快地對我説:“……”

父親曾驕傲地對我説:“……”

你認為自己讀的最好的一句讀給在座的老師同學們聽一聽(交流品讀説一説: 父親曾( )地對我説(“ ”)。

3)交流感受“驕傲”的真正含義

(生説)“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1)、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2)、外公是因捐眼角膜而讓温迪感到驕傲,想想温迪為母親驕傲的原因是什麼呢?(板書:勇於奉獻、)

(3)、你能讀出驕傲的語氣嗎?

4、通過理解課文中的語句,下面你們四人小組共同探討解決第二個問題。説説作者為什麼要用“永生的眼睛”做標題?(交流)(時間、精神)

過渡:讓我們全體起立深情的讀一次課題以表對他們一家人的敬意(生齊讀課題)

四、迴歸課文感受課文對我們的影響。

1、同學們,讓我們帶着你們的感動之心,再一次走入温迪一家人的偉大無私的故事。(放FLASH動畫)

看完動畫,你想對他們中的誰説些什麼?

五、回顧課文作者是在課文中多次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語言、神態……)

本節課我們通過感受作者筆下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的句子,感受人間的愛是心的永生的。(板書;)

六、最後請同學們欣賞一位盲人獲得眼角膜捐獻,重見光明寫的一首感恩詩

七、作業超市:

1、找出課文中讓你感動語句,把它摘抄到札記本上。

2、圍繞一個主題,運用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心裏想法。

板書:

永生的眼睛

富有愛心

勇於奉獻 感動

熱愛生命

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一堂有價值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多元而立體的。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純熟,更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薰陶……然而,出於對知識和技能的盲目追逐,當今數學課堂忽視了本該擁有的文化氣度和從容姿態,知識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斷彌散,讓數學思想、方法、精神失卻了可能生長的土壤,並逐漸為數學課堂所遺忘。這不能不説是我們數學教師的一種悲哀。作為對本原課堂的一種迴歸,如何挖掘知識背後隱藏的思想意義?如何讓那些應該為學生所吸吮的思想與意義充分地湧流?本課希望作所嘗試。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談談我的構思。

一、説教材

面在體上,體由面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習是前面平面圖形學習的延續,也是後續幾何學習的基礎。教材雖然在第一學段已經安排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但這種安排更多的是緣於小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認識規律: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着於體上的,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來研究“面”,有利於建立“形”的概念。安排“體”是為了更好地研究“面”。因此,本章實質是學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體圖形、立體世界。本單元前幾課時安排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應該説,這些內容的安排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作了很好的鋪墊與孕伏,但這種鋪墊與孕伏更多地表現為知識上的準備,而對於空間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樣幫助學生完善空間觀念?如何體會空間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如何促使學生從一維到三維的發展?前面滲透不多,這都有待在本節課中進一步去挖掘。

二、説學情

學生生活在一個由形體組成的現實世界裏,學生每天都在和圖形接觸,日常生活中積累下的對圖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構成了學生豐富的經驗背景,成為他們認識“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學生在學前期時的一些操作性活動,比如擺積木、摺紙等,由此積累下的豐富活動經驗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間觀念也構成了他們學習本節數學內容的重要方法基礎。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我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領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共同點,體會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2)過程方法目標

1、猜想、驗證、推導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

並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促使學生從一維到三維的發展,讓學生深切感悟體積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三、説教法

為了高效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分化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説一説等活動 ,把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協同起來,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質,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動態化,抽象的教學材料直觀化,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學習進程。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分四個模塊進行教學。

1.類比遷移,同化順應

課一開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線段,並問:有幾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顯然,答案很簡單:4米.因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個長方形,問:“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

這也難不倒學生:12平方分米,因為用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長方體。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要想知道長方體的體積,你有什麼好建議?

由於有了前面兩個內容的鋪墊,相信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用體積單位去度量。這樣,不僅賦予了體積單位以實際的意義。同時,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體小方塊拼擺長方體”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學將學生的視野從狹隘的知識授受中拉離出來,將長方體體積公式的學習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進而,與線、面的度量統一到了一起,不僅順利實現了學生的遷移,同時也有利於學生體會線、面、體的測量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用相應計量單位去度量,有幾個計量單位,其數量就是幾。很明顯,這不是一種知識,也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思想方法。

這種思想方法有利於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利於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事實上,學生對“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確實對學習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這在下一模塊的教學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2.自主拼擺,提出猜想

怎樣用體積單位去度量呢?教師讓學生自主嘗試。在學生嘗試過程中,教師巡視,尋找典型擺法,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生的典型擺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沿着長擺了4個,然後這樣擺了2排,又接着擺了這樣的3層,一共用了24個邊長為1分米的小方塊。這時長方體的體積很明顯,用了24個邊長為1的小正方體,所以長方體的體積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種進了一步,只“長擺了4個、擺了2排”,也就是隻擺了1層,第2、第3層就沒有嚴嚴實實地擺了,而是都用一個小方塊代替。雖然只是一個小方塊,但也可以看出擺的是3層。

至於第三種更抽象了。各位老師可以看,學生只沿着長、寬、高擺了一條。

顯然,這三種擺法代表的是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圖(1)侷限在直觀操作水平;圖(2)形象的、本質屬性的成分雖然在增加——學生對高的意義已有所瞭解,但仍侷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圖(3)更進一步,是對長、寬、高意義的本質抽象概括的基礎上的提升,已經達到了初步的本質抽象的水平。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三種層次的交流過程,正是對長方體長、寬、高所代表的意義的逐漸明晰過程,是對“長方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其體積就是幾”這一知識點的孕伏鋪墊過程,是對“長×寬×高”的內涵的逐次清晰過程,是學生頭腦中的長方體“由直觀—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過程。而這一切,為學生直觀感知、猜想長方體體積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撐和智力支持。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很容易猜想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3、實驗驗證,驗證猜想

猜想的提出並不表示探究過程的結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輪探究活動的開始。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學生提出猜想後,我詢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長×寬×高’,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怎樣證明?”

學生紛紛回答:“長方體的體積是不是‘長×寬×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我們可以任意擺幾個長方體,如果有並且只要有一個長方體的體積不等於‘長×寬×高’,那麼就説明我們的猜想是錯誤的,反之,就説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裏學生感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學生提出自己的實驗構想後,教師順水推舟,讓學生自主擺長方體,並根據小組擺的情況,把小組內擺法不同的長方體相關數據填入下表。

長寬高小木塊的數量長方體的體積

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生在交流中發現,雖然各組列舉的長方體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長方體它的體積都滿足“長×寬×高”。從而,同學們的猜想在最大範圍內獲得了普遍意義。

4、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由於時間關係,這裏就不向各位老師展示了。下面是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謝謝各位老師!

板書設計

長寬高小木塊

的數量長方體

的體積

2 d4d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 b h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