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兩點: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本課故事性很強,所以本課的設計理念定位在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以讀促悟,以悟促演,走進文本,潛心會文。教師課前激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朗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並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時教師只需要做好“導演”這個角色,合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演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對文字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就提高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巧設環節,積累豐富的語言。

在學習第二個小故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靈活的教法、學法設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感受文本中人物智慧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悄悄點燃,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

不足之處在於淡化了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首尾照應,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在瞭解課文內容時,請學生按順序來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很不錯的選擇,這對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很有幫助。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會寫18個生字,會認8個生字,區分“乘機”和“趁機”,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通過補充、比較等形式品讀晏子語言的巧妙之處,感受他的能言善辯和愛國熱情。

3.關注提示語,揣摩人物的內心,讀好晏子和楚王的對話。

4.滲透古文,瞭解“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3個成語的出處和意思。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指名讀;強調“子”的讀音,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讀準“晏子”;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請你簡單介紹(齊國、大夫),再來讀一讀“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國)齊讀課題。

二、檢查詞語,理清脈絡

1.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打開課本讀一讀,讀準字音,想一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麼?給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2.交流

1)檢查詞語

春秋 臨淄 敝國 大夫 大臣

乘機 侮辱 規矩 淮南 枳 柑橘

讀準字音;質疑問難,強調“乘機、趁機”的區別;齊讀

2) 起因(1、2)

經過(3、4、5)

結果(6)

三、概括起因、結果

1、媒體出示,指名讀“起因”,強調“乘機”的讀音。濃縮成一個詞表達(侮辱)

2、指名讀“結果”,也濃縮成一個詞表達(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為什麼短短的時間內楚王的態度有這麼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故事的經過部分。

四、研讀晏子的話語

1.自由讀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別怎樣侮辱晏子的?隨機指導朗讀楚王的話

2.面對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為齊國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應對,如何反駁的呢?找出晏子説的話,媒體出示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説齊國沒有人呢?”

“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説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讀一讀,請你用一個字來評價一下晏子的這些語言?妙、棒……

4.這些話到底妙在哪裏呢?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一翻。

1)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l指名讀,説説妙在何處?

l我們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補充完整的'話: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 ,那麼 。

l晏子為什麼不把話説透呢?(作為大使説話既顯得彬彬有禮,又讓楚王不得不打開城門迎接,綿裏藏針……)

l感情朗讀這句話。誰來噹噹晏子再讀讀這句話?

2)“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説齊國沒有人呢?”

“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説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l第一句話告訴楚王齊國人多,比較一下省略中間部分後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晏子一次次舉例誇張的手法,更加説明齊國人多,讓楚王信服。有感情讀。

l第二句話為自己最後的反擊準備了一條退路

l第三句話通過先貶低自己貶低楚國

l出示提示語體會

l感情朗讀整段話

l只好陪着笑,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四、總結拓展

1.通過上兩次的較量,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進一步體會晏子説話之中的妙。

2.古今聯繫

《晏子使楚》是根據《晏子春秋》改寫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錄的,為了方便大家閲讀才把它翻譯成白話文。現在老師摘錄了其中的一句來考考大家,出示: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1)師讀,

2)你會讀嗎?理解,閭: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

3)找一找文中相對應的語句。三個成語相對應的意思説一説。“比肩繼踵”也説“摩肩接踵”,講解3個成語的出處,來自文言文。

4)寫在文中相對的地方。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3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

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我研究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設計理念:本文智力因素豐富,學生在認識、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課文和學生的智力因素。我覺得成功之處:一、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為了維護齊國的尊嚴。

三、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訓練邏輯思維。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於本人教態不太自然,沒有融入真正的課堂中,沒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上設計了綜合題,以開發學生智力,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但事實上,此時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回答問題不抓主要的,高潮之處沒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4

上週五,我和年級組的幾位老師到孫橋小學參加區裏的教研活動,聽了兩位教師的展示課,收穫還是很大的。

為了讓教師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路,此次活動特意請兩位教師在同一班級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課時的教學活動。

從此次活動中可以學習的有:

一、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敍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敍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重點是學習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針鋒相對,智鬥楚王的過程。老師新授時在總體瞭解了課文後,就直奔主題,問:楚王幾次侮辱晏子,分別在什麼時候?然後請學生讀課文,抓重點問題“楚王是怎麼做的?晏子是怎麼做的?”展開教學。學生學習的思路清晰,學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教學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鋒中,教師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教師抓住了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一聲冷笑,一個眼神,學生學得不亦樂乎。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地去讀課文,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相信這時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語文學習中的。因此學生們能讀出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能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通過朗讀,通過表演,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

三、引導學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的話都有言外之意,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為了維護齊國的尊嚴;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兩個“水土不同”。前一個指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而後一個指人成長的人文環境。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這個練習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增加歷史文化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很注重歷史文化知識的滲透。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告訴學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謙,而往往越有學問的人,越發謙虛。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現給學生看,將古代真實的記載告訴學生,並讓學生在古文中積累成語:“張袂成陰”、“揮汗如雨”和“比肩繼踵”。這樣的語文課讓孩子興趣盎然,讓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非常向往,也許這就是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了。

出去聽課,瞭解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積極反思,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打開思路,不失為自身學習提高的一條捷徑。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5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敍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敍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6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課文,教學中我力爭把老課文上出新意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閲讀實踐中,通過閲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通過説一説、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瞭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為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我覺得本課成功之處在於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詞,更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後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説説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後,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課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於“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因此,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瞭解得淋漓盡致。看來,情景教學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覺得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遭遇楚王侮辱,晏嬰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用善辯的口才贏得國家尊嚴的故事。

這節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課題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齊國大夫晏嬰出使到楚國”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課文結構簡單,共有6個自然段。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讓課文脈絡清楚,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後一個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後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後果的方法,讓學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課文的核心內容在中間第2、3、4自然段,內容是楚王故意設計侮辱晏嬰反被晏嬰耍弄的三次“大PK”。這部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情節,三個回合的脣槍舌戰,都以晏嬰勝楚王敗收場。課文的精妙之處在於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嬰不卑不亢,有爭鋒相對法,有欲擒故縱法,有設喻映射法,既恰到好處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讓楚王啞口無言,自取其辱,讓人不得不佩服晏嬰智慧和口才。教學中,我用了“大PK”,極大的引起了學生的探討興趣,他們極好地融入了課文氛圍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謀篇佈局,無論是價值觀教育,還是愛國教育,都有課堂探究價值。

很顯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點,例如學生活動少,學生讀課文不夠多等,以後教學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積極研究教法,讓我的課堂呈現更多精彩。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8

今天,我引領學生學習了《晏子使楚》這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宴。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了超凡脱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晏子作為一個使者,是怎樣反駁,換回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從而體會晏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人。

本課為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內容及結果,突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並讓學生提前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咄咄逼人的楚王,卻在晏子面前一敗塗地。究竟為什麼,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懸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從而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閲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體現,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我在引導這方面顯得有些過急,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老師不要牽的過多,要放開學生的學習空間,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9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慾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後,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為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着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為提出這個要求後,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麼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着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麼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説:“大王您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為‘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為“水土”,那麼,晏子想説什麼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説的是什麼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後,李詩音站起來説,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説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説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裏,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為什麼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迴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説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着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説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係,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係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為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為什麼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麼都不説呀。不管楚王怎麼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麼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髮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餘地,留着面子,不至於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裏,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0

《晏子使楚》是一篇很經典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主要描寫了楚王先後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挫敗楚王,維護國家尊嚴。課文最大的特點是邏輯結構嚴密,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話,有着嚴密的邏輯關係。

聽了這節語文課《晏子使楚》,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產生了想評一下的想法:

一、營造對話情境吸引學生走入課文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老師儘量把時間交給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交流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更多地參與。如:在學習每一個小故事時,老師先給了學生明確的任務,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與同桌討論交流,最後再進行全班的交流研討。正因為讓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本課中富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句子能輕鬆地理解。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時間,獨立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即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最大限度地把學習自主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益,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表面上是簡單的話語,是師生間的交融談話,實質上體現了教師對於學生的尊重,無形中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使課堂的氣氛更為和諧,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二、板書清晰而有條理。

老師根據本課的特點,確定了自己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圍繞課文主題,劉老師在設計中除了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外還巧妙引導學生。劉老師在板書設計上也別具匠心,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及時有條理地記錄學生所感悟的要點,這既顯現出了學生對於晏子所説之話的邏輯推理過程,也就是學生對晏子所説之話的邏輯思維過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板書,不是為板書而板書,課中教師在學生學習完了三個小故事後,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板書,引導學生從板書中發現小祕密:“三個只好”①、進城前,只好打開城門。②、初次見面,只好陪笑。③、酒席上,只好賠不是。即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都是失敗而告終。

課堂上,老師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説的時間還給學生,並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自主走入課文,在一系列動態的思維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這節課教學形式新穎,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但讓人覺得遺憾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話時,學生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思考,在交流時教師最好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即自己是怎樣體會出晏子説話的意思的。其次是最後能否設計一個“你會怎樣誇晏子”的活動,讓學生説出對晏子的評價。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1

最近,有幸在現場聽了特級教師竇桂梅上的《晏子使楚》一課,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學生了解了晏子使楚的經過後,竇老師説:同學們,對於晏子使楚,有一位外交官和一位歷史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的觀點。然後竇老師出示了以下兩段話:

外交官説:“晏子的語言,雖給人的感覺有理有據,但是感覺是在做語言遊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談不上真正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歷史學家説:“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並不能獲得國家永遠的尊重;‘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

然後竇老師問學生,對於這兩種觀點,你的態度是贊成、不贊成還是説不清?

好一個“説不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讓學生表明自己的閲讀態度。不管學生怎麼表達,我們都會肯定學生的想法。但是這其中,我們強調學生態度的“大是大非”,忽略了在我們每個人(當然也包括小學生)的內心深處,常常存在着一種“説不清”的態度。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回避這種現實。可是,當我們面對諸如上述案例中的一些選擇時,有多少教師能讓學生明確地表態“我説不清!”,又有多少學生敢站起來大聲説“我説不清”?

前一段時間看了李詠先生主持的“夢想中國”節目,節目中有這樣一個環節:在公佈觀眾投票結果之前,李詠先生總要採訪幾位參賽選手:“你覺得誰可以勝出?”絕大多數選手都説:“大家都非常出色!大家都能勝出!”而李詠先生卻一再強調:“只能説一個!”這讓選手們都非常為難。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當我們關注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時,我們有沒有考慮過,這些所謂的獨特體驗有多少是學生的真實想法,這其中有沒有學生“説不清”的兩難選擇?

課本中、生活中的“説不清”真是太多太多了……我們成人有之,孩子眼裏的世界也一定有讓他們也看不懂、想不明的事理。當他們能夠站起來大聲説“我説不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佩服這些孩子們可貴的真實與坦誠!

所以我想,在我們讚歎竇桂梅老師在大型公開課上勇敢地讓學生“説不清”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在自己的課堂上允許孩子們“説不清”!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2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選擇這篇課文作為研究課原因有二:首先,從學生的角度講,一般都比較喜歡這種趣味性的故事,這為教學過程中的理解環節奠定了先天的基礎;其次,從自身角度講,我自己對歷史故事一直比較感興趣,喜歡晏子這樣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所以希望通過這種課文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一個人要像晏子這樣有真才實學,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完成這次課的教學之後,個人對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教學過後的反思感想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現貼上來,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

進步:

1、講這節課前的準備比較充分,我看了幾篇優秀的案例和實錄,在借鑑的基礎上,選擇有用的材料為我所用,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課前準備為在課堂上順利教學打下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呈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能夠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換詞比較理解、想象補充等一些策略、方法來達成預設的目標。

不足:

1、在講授這樣的文章時,應當創設一種讓學生討論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碰撞的平台。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時,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大處着眼,小處着力,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在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並沒有充分意識這一點;

2、教學的層次性不強,沒有教學高潮;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駁。這三個小故事都有相通之處,教師如能抓住其中一個,按照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指導,學生則以同樣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兩個故事,就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朗讀指導的訓練還不到位。其實這篇文章學生一看就懂,內容上沒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體現在每次反駁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禮節風範,讓楚王惱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後賠不是:“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加以表演朗讀,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則可以通過朗讀,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學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5、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善於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應只顧走教案),並加以巧妙指導,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通過這次研究課,我總結出這麼一個道理: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極強的調控指導能力和對教材的深入準確的理解。而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後尚需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閲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為突出。

當我們分析晏子説的每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

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採用書上的這種方式,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為什麼?”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説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説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説:“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

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

2、晏子身上還有什麼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

然後,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説話時的動作、神態,(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嚴來自他背後有一個實力雄厚國家。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説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為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嚴

為了讓學生懂得做人要有尊嚴,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繼續提問:“為什麼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劉人瑋同學答得十分精彩:“齊國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駁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極了。”我興奮地説,繼續補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後再談尊重齊國。這叫愛屋及烏。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才能談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國家的——(學生齊答)尊嚴!”

六、懂得尊重別人

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後,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眾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想,學生該把“規圓矩方”記在心裏,應該知道做人要做到“規圓矩方”。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然而,我卻匆匆而過,錯過了讓學生記憶這種智慧語言的最好時機。恐怕學生學過課文後,只知道晏子的語言巧妙,而記不清晏子究竟説了什麼。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4

《晏子使楚》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敍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智慧,進行了超凡脱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

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

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本文記敍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對於晏子的語言分析得較為細緻,對楚王的語言和神態卻沒怎麼顧及到,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文中楚王的話不多,多為設問口氣,從“楚王見到了晏子,冷笑一聲説:‘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能體會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無禮。“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其中“打發”一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不尊重。後來,他又藉故侮辱齊國,笑嘻嘻地對晏子説:“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情?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楚王形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15

我講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11課《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鄧多種方式的讀,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初步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描寫的。根據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讀促講,以讀促感。

具體教學環節中,我想要圍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一專題,主要展現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四個小方面,各位老師在聽課時可以有重點、有目的的來聽。

一、生本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自主閲讀、合作交流。上課伊始,我以“哪部分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話描寫進行閲讀品味,把自己與文本對話後最原始的感受與夥伴交流。

2、創設情境,角色體驗。在與學生一起感悟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當學生談出自己的感悟時,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或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人物來讀。如:“你來噹噹楚王,帶上你的冷笑讀”“你就是晏子,你來説説”這樣以讀促感,再以感促讀,教師帶着學生始終在文本中行走。

二、師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營造輕鬆民主的對話氛圍,比如:當學生品讀完晏子裝着很為難的`樣子説的話時,我的角色馬上變成楚王,説:“實話實説,本王不生氣,晏大夫説吧!”此時,學生就會馬上進入晏子角色。這樣平等的交流,輕鬆的氛圍,就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對話更加有效。

2、恰當有效的點撥引導。如:體會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麼樣的笑,學生可能體會説出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諷的笑之類的理解,我就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笑是表現在臉上的還是表現在心裏的,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這種笑。

三、生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自瀆感悟時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再現第二次交鋒時的角色朗讀與評價兩個環節。

四、師本對話。關於師本對話,在備課時,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課文讀了十幾、二十幾遍,直到讀出自己的感悟。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