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6.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予樹》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教學反思1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為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頻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着聖誕節視頻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説,音樂、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二、利用語文課創設的情景資源,碰撞學生內心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信息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任務設置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説:“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説:“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給予樹》教學反思2

愛是什麼,《掌聲》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鼓勵和信任,愛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實驗》告訴我們愛就是有困難時讓別人先離開,把安全留給他人,而《給予樹》則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同情與體貼,愛是善良,愛是一顆仁愛的心。初次接觸《給予樹》一文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於金吉婭,感動於她有着一顆金子般的愛心。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着又一個關於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着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願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願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聖誕節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着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後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開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後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聖誕老人啊,您在哪裏呀?又到聖誕節了,我還是什麼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聖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彷彿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説説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麼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説。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説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這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穫。

《給予樹》教學反思3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在教學中重點理解“給予”,但要理解着一個詞語,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課已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級的語文課,心裏既激動又緊張。在課後,孩子們告訴我,他們愛上語文,愛上語文課裏的樂趣。今後,我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多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穫。

《給予樹》教學反思4

《給予樹》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 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着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給予不僅是送、給,不僅僅是讓人如願以償,不僅僅是意味着放棄失去,也不僅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給予樹》教學反思5

準備這節《給予樹》前,我又重新研讀了課標對於中段閲讀教學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學環節設計科學簡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教學效果突出。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我儘量圍繞“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中心展開,所有環節的設計都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字詞,自主質疑,個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具體的教學中,我從金吉婭入手直奔重點段,抓住一個關鍵詞“沉默不語”,一個重點句,深刻體會出了金吉婭的美好品質。這是我嘗試對教材大膽取捨,從中選取了能體現金吉婭美好品質的三個關鍵點,引導學生上下聯繫,通過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在學生理解、感悟和體驗的過程中,發展了語文素養。

課文一開始,我抓住金吉婭給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禮物的強烈反差,引發學生思考並質疑,學生提出了“為什麼要給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這也是觸摸人物心靈的重點和關鍵問題。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了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思維有了方向,思維也就更加活躍,思考也會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個性了。隨後抓重點詞“沉默不語”——精選訓練點,在訓練中促進發展,實現個性閲讀。既引導學生理解了詞語,又學習了理解詞語的方法,還透過神情想象了人物內心,體會了情感。從詞入手,引導學生讀出了文字背後的東西,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讀出詞語背後的內容。落實了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的.課標要求。最後運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感情朗讀,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

這節課的教學,我還有很多不足,如抓重點句“可是……什麼都沒有。”的理解時,我意在挖掘學生的動情點,在體驗中受到薰。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並不理想,學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淺層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認識。課後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這一動情點,還有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動口、動腦、動心、誦讀,聯想、想象,憑藉直觀直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想象內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夠創設情境,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入手的同時,就能幫助學生理解了金吉婭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觸摸到了她善良的心靈。

語文課應該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也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也是當前小學語文研究的重點話題。我在以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有機結合,既不孤零零的訓練語言,也不是脱離語言去憑空感悟,進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讓三個維度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充滿情、趣、美、理的。在課堂上,我要有意識地營造有情有趣的教學氛圍,如課前的遊戲激趣,課中的創境激情,課後的寫話釋情等。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情趣盎然、充滿自信。讓學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覺地享受了學習語文的幸福和快樂,在趣與情的完美結合中,自然而然地發展了語文素養。

《給予樹》教學反思6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在我們國家,也只有春節能和聖誕節相提並論了。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充滿了歡樂。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小孩子都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斷的得到禮物,但不會有人苛求送出什麼。家長也不會讓孩子拿着錢跑到超市去買禮品,就更不用提送禮品了。在春節裏,得與失是相互的,孩子磕頭,大人給壓歲錢。超市也不會設計"給予樹"這樣的慈善創舉,只是不停的促銷。

《給予樹》這篇課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同時,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當然,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們身邊的金吉婭嗎

《給予樹》教學反思7

張老師教學《給予樹》第二課時是圍繞着愛心的展開語文教學,沒有脱離具體的語言環境。教師對學生讀書的指導,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變換詞句進行比較,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設情境進行表達……教師獨具匠心的引領,讓學生在真正學習語文,同時又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給予樹》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能緊緊抓住主線。抓重點詞,如“仁愛、體貼、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如願以償。”抓重點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後一句話,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這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之中,成為學生的精神基礎,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能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和學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為什麼還要難過?”探究人物背後的內心。故意省去“什麼都沒有”,讓學生體會可能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而反映出來的。最後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寫一寫感激金吉婭的話。把讀、説、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時,抓住金吉婭當時的內心感受,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讓孩子們讀出感情。

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聽、説、讀、寫”的活動中學習語文,沒有毫無意義的空談。聽別人朗讀,聽別人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去評價;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聽説”實踐中鍛鍊聽説能力。一堂課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濃厚。在默讀,朗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詞語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學生無形中學會斟詞酌句,有利於今後的`閲讀和寫作。安排了簡單的寫的練習,作業是那個陌生的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説:“__________”給學生訓練,老師的板書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畫了棵大樹,通過寫上善良、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表現了女孩是個怎樣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中,在老師、同學的富有情味的語言中,度過了美好的一節課,學生是有很大收穫的,內心是充滿快樂的,我是聽課者也感受到快樂的。

《給予樹》教學反思8

《給予樹》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家裏並不寬裕的八歲小女孩金吉婭,在商場的給予樹上發現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願卡,便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小女孩。展現了金吉婭善良、仁愛的美好心靈。聽完洪老師的課,我想談以下幾點:

1、這是一堂樸實、紮實、情趣盎然的語文課。張教師充分解讀教材內容、準確定位年級特點、緊緊扣住語言文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展開心靈對話。寓教於思、寓教於情、寓教於法,讓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境地,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習得方法、自主實踐的同時,激發求知慾望、獲得情感體驗、推動心智發展。

2、以媽媽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組織教學。在品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中,張老師請同學們讀課文,發現媽媽心情變化,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媽媽美的`情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接着,根據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組織教學。學生緊緊抓住“擔心”一詞,品讀課文的重點詞句,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心靈的美好,用美好的親情去感受親情的美麗,用對母親的愛去感受母親對子女的愛,從而真切地感受到“擔心”一詞所折射出的仁慈、關愛、奉獻等美麗的品質,使詞句段篇都詮釋出人類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潤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氣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重點在於通過媽媽的情緒變化,引出對金吉婭內心世界的探求。引導學生關注金吉婭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語”,“金吉婭為什麼沉默不語?”讓學生咀嚼體味、交流碰撞,感受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人文情懷,觸摸人物豐富的情感領域,讓學生真切感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因沒能給家人買像樣禮物那種擔心、愧疚、難過的複雜心理。張教師用這些富有實效而又了無痕跡的指導,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情感,並且調動自己的情感,調動自己積累的語言。

3、深入研讀,引導學生個別讀、齊讀。一開始,深刻理解為什麼“媽媽説金吉婭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以願以償的笑臉。”這樣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又使學生在理解知識與提高能力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方法,昇華情感。

4、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 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高效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離不開師生的互動合作。一切的努力都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場。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薰陶。教師就是那個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那個帶領學生走向高尚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給予樹》教學反思9

一、導入新課,感受心情。

1、師:孩子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給予樹》,把題目齊讀一遍。(生讀)

2、師:聖誕節快到了,媽媽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分頭去採購。兩個小時過去了,聖誕禮物買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樣?請打開書,輕聲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標出最能表現大家心情的詞語。(生動筆)

3、師:誰找到了?

興高采烈。

4、師:興高采烈什麼意思呢?能換個詞嗎?

生:是非常高興。

5、師:那你為什麼這麼高興?

生:因為我用媽媽給的二十美元買了很多禮物,所以很高興。

6、師:那快把高興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沉默不語。

7、師:什麼是沉默不語?

生:是心裏很難受不説話。

8、師:是呀,那你為什麼不説話呢?

生1:因為我用二十美元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裏害怕媽媽捱罵。

生2:因為我覺得很慚愧,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生氣。

9、師:可媽媽為什麼生氣呢?

生1:因為金吉婭亂花錢。

生2:因為金吉婭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沒為家人買像樣的禮物。

10、師:是呀,透過塑料口袋,媽媽發現了金吉婭用二十美元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氣:(生接讀)

11、師:可後來母親的心情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媽媽變得很高興。

12、師:你是從文中哪個句子體會到的?

生:我緊緊地擁抱着金吉婭。(動筆劃出)

13、師:是呀,又是什麼原因讓母親的心情有了這樣的變化呢?

二、以讀促思,感悟給予。

1、師:請孩子們默讀課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婭為什麼要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的句子。(生默讀並動筆找。)

2、師:你們找到了哪些句子,讀給大家聽聽。(生讀。)

3、師:陳老師發現不少孩子都説到了這句話:

出示句子: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4、師:請孩子們反覆地讀,細細地讀,不放過一個字,你覺得哪個詞很難理解或你能從這個詞中讀懂什麼,你抓住它,做個重點符號。(生動筆。)

援助中心。

5、師:孩子們援是這課的生字,把這個詞讀兩遍。(生讀)

6、師:什麼是援助?

生:援助是幫助的意思。

7、師:援助中心就是一個給別人提供幫助的地方。

8、師:孩子們,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學的孩子;沒有父母的孤兒;貧困山區的人

9、師:再想想看,課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

生:也許她是一個沒有夥伴的人;也許她是一個沒有父母疼愛的孤兒;也許她是一個沒有童年回憶的女孩

10、師:你看,她多麼需要人們的幫助呀!而有時誰援助了她?

生:金吉婭。

一直盼望。

11、師:一直盼望又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時每刻都在想。

12、師:那你為什麼一直盼望呢?

生1:因為沒有一個人陪我玩,我很孤獨,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2:因為我一人躺在醫院裏很痛苦,沒有一個人願意來陪我,我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如果有一個洋娃娃來陪我就好了。

13、師:我們看看她有時怎樣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晚上,她盼望──;夢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14、師:誰能讀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生悟讀。)

卡片。

15、師:(看課文插圖)孩子們,你們看在商場中有一棵給予樹,樹上掛着──,其中一張就是一個──,(生接讀)卡片上還有她的一個小小的心願,你們快看看卡片上寫了什麼?

生1:我是一個失學的孩子,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個洋娃娃,能陪我度過每一天。

生2:聖誕老人,您好!我是一個殘疾人,別人都笑我,不願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嗎?

16、師:是呀,金吉婭彷彿真的看到了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願感動了。(師生齊讀。)

17、師:於是,金吉婭取下____(生接讀。)

18、師: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書: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現在的心裏一定充滿了____。(生説)

19、師:我們再聽聽金吉婭又對媽媽説了什麼?(生讀)

出示句子: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沒有。

20、師:發現了什麼?

生:少了什麼都這三個字。

出示句子: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21、師:這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

22、師:什麼都沒有是什麼意思?

生:一樣東西都沒有;一點一絲一毫都沒有。

23、師:那她沒有什麼?

生:沒有父母;沒有夥伴;沒有食物;沒有房子

24、師: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個別讀)

25、師:聖誕節快到了,卻沒有一個人對她説聖誕快樂,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個別讀)

26、師:你聽,孩子們唱起了歌,打開了禮物,而那個小女孩卻孤零零的,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齊讀)。

27、師:孩子們,現在這個八歲的金吉婭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我覺得她是一個善良的孩子;我覺得她是一個善良、仁愛、同情、體貼的女孩;我覺得她有一顆天使般的心靈

板書: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三、總結給予,昇華情感。

1、師:金吉婭的行動也深深地打動了母親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我緊緊地擁抱着金吉婭。這個聖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2、師:孩子們,償是我們這課的生字,把這個詞讀兩遍。

3、師:什麼是如願以償?課文中將誰的什麼如願以償了?(生説)

4、師:是的,母親她知道了,她是怎樣誇金吉婭的?(角色體驗)

生1:金吉婭,我為你感到驕傲!(生讀)

生2:金吉婭,我的女兒,媽媽覺得你做得對,之前媽媽還錯怪你,對不起!(生讀)

生3:金吉婭,你的行動感動了我!(生讀)

5、師:孩子們,我們一起讚揚金吉婭!(師生齊讀)

6、師:現在呀,陳老師知道孩子們對給予樹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們能給給予樹再起個名字嗎?

生:幸福樹、愛心樹、天使樹、快樂樹

7、師:是呀,一個洋娃娃,一棵給予樹,卻寄託了許多人的愛。(板書:愛)願這樣的一棵樹永遠種在每個人的心中!

8、師:孩子們,再讀最後一段。(師生有感情地讀。)

四、課後延伸,感恩給予。

1、師:孩子們,陳老師知道這個陌生女孩收到禮物後特別高興,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好,請同桌互相交流。(同桌交流。)

生1:我很激動,現在有了這個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覺,我很快樂,我想對金吉婭説我很感謝你。

生2:我想對金吉婭説,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願,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着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2、師:可孩子們,這個小女孩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幫她一個忙,就是幫她寫幾句話感謝金吉婭,你們願意嗎?

生:願意。

3、師:不過你們寫的時候要把自己當作誰?

生:金吉婭。

4、師:好,動筆。(生動筆,師巡視。)

五、反思。

《給予樹》是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1、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麼?你是怎樣一直盼望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通過體驗告訴孩子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當媽媽被金吉婭的行動所感到時,我問孩子,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讚揚金吉婭呢?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2、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説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想對金吉婭説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這是把讀説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説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説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有的孩子説: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願,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着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3、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麼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着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1、詞語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興高采烈我先讓孩子們説説什麼是興高采烈,還可以通過換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等來體會孩子心情的愉快。

2、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於捕捉意外之處。如,我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有位孩子説到我很慚愧,如果我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3、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①認識“予、聖、誕”等10個生字。會寫“予、擔、寬”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等20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閲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①學生看錄像(或圖片),瞭解聖誕節。

②談話:你瞭解聖誕節嗎?

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來讀一篇發生在聖誕節前夕的感人故事,齊讀課題:“給予樹”。

④理解課題。“給予”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這個題目的呢?讀了這個題目,你還想知道什麼?

二、,整體感知

①按要求把課文讀兩遍。

要求:a.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b.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c.把自己不懂的詞句畫出來與同學討論。

②檢查讀書情況。

a.出示下列詞語,讀一讀,記一記。

給予 試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擔心 寬裕 前夕 提醒

興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擁抱 仁愛 同情 體貼 如願以償

b.指名讀課文。

提示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發現讀錯或讀得欠通順的句子,評議時提出來。

③學生討論: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生自主再讀課文

教師提出自主閲讀要求:請你認真讀讀想想,看看對哪部分內容最感興趣,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筆在課文上畫畫寫寫。下節課我們來討論交流。

四、指導寫字

①屏顯要求會寫的12個字,先讀讀,再組詞。

②請學生做小老師,指導寫字。

這12個生字,你哪個字寫得最好?請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給大家看,再談談寫好這個字的'經驗。

③學生寫字寫詞。

先把生字寫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詞語抄寫一遍。

《給予樹》教學反思11

《給予樹》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愛的教育。本文主要寫聖誕節前小女兒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善良的品質。通過教學,一是讓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並從中受到感染和薰陶;二是讓學生學習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訓練要點,積累語言。因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會認“予,聖,誕”等10個生字,正確朗讀“給予,試探”等20個詞語,會寫“裕,卡”2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教學中通過回家途中哥哥姐姐和金吉婭的.不同表現,體會金吉婭沉默不語後的深刻原因;通過媽媽心情變化兩個方面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愛心。

本課教學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第二課時主要分析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產生的深刻原因,體會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重點體會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在第一課時教學中,以愛為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體會“給予”

課件播放“扶陌生人上車”“給奶奶梳頭”等四幅圖片,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愛的氛圍中,初步感受到“給予是快樂的”“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這樣的道理,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為後面金吉婭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一個洋娃娃這一舉動作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讓學生初讀課文,提出“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並相機解決課文的生字詞教學。雖然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語言組織不是很流暢,但學生們還是提煉出了文本的主要內容。

三、精讀感悟,體會感情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回家途中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沉默不語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理解產生沉默不語的深刻原因,並引出媽媽此刻的心情是生氣並帶有疑惑,抓住“疑惑”很自然地過渡到文章第四自然段,解決“金吉婭到底把錢花到哪裏去了?”這個問題。又從金吉婭的語言“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步步深入體會金吉婭是一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最後,通過媽媽心情的變化,再一次體會金吉婭的高貴品質。

四、朗誦詩歌,昇華感情

從平時的生活中你給予過別人什麼,又得到過哪些人的幫助,感受到人間處處都有愛,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出來,這時,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朗誦愛的詩篇,使文章思想進一步昇華。

五、指導書寫,抓“雙基”

在這一階段,主要指導學生書寫“裕”“卡”兩字,提出注意點。

一堂課下來,覺得自己在上課過程中比較自然,這是最大的進步,同時發現離心中自己設定的風格比較遙遠,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之路上慢慢摸索,慢慢積累。就這堂課而言,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過多地挖掘人文性,而有點忽視語文的工具性,由於擔心時間不夠,對生字,詞語的教學一筆帶過,導致學生在做作業時,看拼音詞語錯誤率很高。

《給予樹》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瞭解聖誕節的意義,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金吉婭在特殊的節日裏的“特殊”的行動。

2、感悟“給予”,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感受富有愛心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激發學生的愛心。

重點難點:

1、通過媽媽的感情變化,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2、理解課文最會一段話。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心願卡片。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1、播放《新年好》的歌曲,提問:

a.孩子們你們聽完了這首歌后,能用什麼詞來形容你此時的心情呢?

b.最想過的節日是那個節日?(春節)

c.你們喜歡春節嗎?為什麼?(預設;穿新衣服、放鞭炮、貼對聯、收壓歲錢、給長輩、鄰居、好朋友們拜年。)

d.孩子們我們中國最快樂的節日是春節,那麼西方國家小朋友們最喜歡過的是什麼節日呢?(聖誕節)

2、介紹援助中心,瞭解給予樹。(畫給予樹,並在上面粘貼寫有心願的卡片)。

二、複習鞏固生字詞。

1、點同學認讀生字卡片,並且能帶讀,表現好的'同學給予獎勵。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什麼事?)

3、自由讀課文,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板書:金吉婭——棒棒糖(親人);——洋娃娃(陌生小女孩)。

三、走進文本,體會金吉婭內心世界。

1、找出寫金吉婭賣完禮物後回家的段落,讀一讀並把描寫金吉婭的句子劃線。“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出示課件)

A.“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做一下動作,想一

想金吉婭什麼都沒説,什麼也沒有想嗎?她此時想的是什麼?(結合課文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B、為什麼金吉婭沉默不語?(因為她只買了最便宜的棒棒糖。)

C、媽媽為什麼看到金吉婭買的棒棒糖,有些生氣?(出示課件)

D、金吉婭辜負了媽媽,不是個好孩子,你們同意嗎?(找多位同學讀出原因,並出示課件)

E、金吉婭現在的心情怎樣?(內疚、難過)

F、讀出金吉婭的心情。(找4-5為學生讀。)

2、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金吉婭為什麼要買洋娃娃給陌生的小女孩?“可是媽媽,我們已經可以得到很多禮物了,可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A、“什麼都”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B、你從這一句中體會到了什麼?(小女孩很可憐)

C、指導讀這個句子。

D、師:此時此刻你們就是金吉婭,讓我們一起走進商場,走到給予樹前,拿起一張卡片讀一讀。(點一名同學上講台,拿下黑板上給予樹上的一個心願卡片,讀一讀。)(播放背景音樂,渲染氣氛)

E、金吉婭,讀完卡片之後,你想做些什麼呢?

F、.從金吉婭的做法裏,你體會到了什麼?(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3、學習最後一自然段。

師:當母親聽完金吉婭的話後,母親的心情又是怎樣呢?

A、課件出示:我()極了,緊緊抱住金吉婭。

B、創設情境,指導學生讀最後一段。

四、拓展與延伸,昇華情感。

1、昇華給予樹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你認為只是一棵樹?

2、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像陌生女孩一樣需要幫助的人,當你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情況,你願意將自己的愛心獻給他們嗎?(出示圖片)

3、這樣一顆美麗的給予樹,應該把它種在哪裏?(種在每個人的心裏)

4、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給予樹,那麼我們的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友誼??(出示課件)

五.課外作業。

1.課外閲讀一些有關幫助別人的作文

2.替陌生女孩給金吉婭説幾句感謝的話。

六、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給予樹》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扣住了“愛”這條情感線,讓學生在

讀書感悟的過程中,感受金姬婭的“愛”。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走進人物內心。

《給予樹》教學中,讓同學們走進文本感受金吉婭的內心世界。直接讓學生品讀金吉婭買完禮物回家後的部分。“沉默不語”的金吉婭在想些什麼,結合一至三自然段。對比哥哥姐姐“興高采烈”的表情,體會金吉婭深深地自責、難過的心情。從而感悟出金吉婭是一個體貼、懂事的女孩子。

二、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我設計了在背景音樂下讓學生扮演金吉婭來到商場,看到給予樹上的心願卡片後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的環節。這種親身實踐,感同身受,更能激發學生的同情心理,從而達到讀懂人物的目的。理解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與體貼。

三、延伸昇華

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還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同學們替小女孩給金吉婭寫封感謝信。通過小練筆,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給予樹》教學反思13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範。但是因為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給予樹》教學反思14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該組課文主要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愛別人。緊緊圍繞這一主題,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將着力點放在引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悟情感,而忽略了語文教學應“指向表達”,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此外,我所執教的這節課也還存在以下不足:

1.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導致問題設置流於表層,缺乏課堂生成。兩三次的試教,每一節課時間都有剩餘。再反覆翻看教案,我在上公開課前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課堂教學的深度、厚度不夠。自己只是把課文支離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還是停留在表淺層面的分析。由於教師自身對教材解讀不夠,因此設置的問題也比較簡單,很多問題其實也是無效的(這點劉老師雖然沒説,但我過不了自己心裏那關)。譬如,孩子們通過閲讀已經能夠知道金吉婭把錢用在了哪裏,可我還故作玄虛,提出疑問:“金吉婭的錢到底去了哪裏?誰來告訴我們?……”記得上大學教育實習那會就已經聽過天河區某位教研員評課:書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就不要再講,要挖掘一些孩子們不明白、不注意的表達細節。對文本解讀不夠、問題設置流於表面,最直觀的課堂效果就是孩子們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問題(用劉老師的話説,就是一切都太順了),師生之間缺乏思維的碰撞,課堂生成不夠。對此,劉老師給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議和提醒,我的確應該多多吸收、採納。例如,對於媽媽擔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我只想到藉助圖片和音樂等教學資源達成目標,卻忽視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攢”以及100美元5個人分、還要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這些細節挖深了、解讀透了,金吉婭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摯。

2.對學生的回答缺乏指導性的評價,評價語言貧瘠。這是我個人教學非常明顯的缺點。我總是習慣於重複學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話、評價。有時候過於着急,不懂得引導,還直接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如何錘鍊提升課堂評價語,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是我短期內要着力提高的教學技能。

3.講學過程,教師過於冷靜、生硬,情感上無法帶動、感染學生。這其實跟我臨時修改教學設計有很大的關係。緊張的情緒支配下,我繃緊了神經,只是在講教案、教教材,把課按部就班上完就好。當時腦袋瓜子總是想着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我該説些什麼了……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設若教師都未嘗進入角色、挨近人物靈魂,試想她又該如何去感染和帶動自己的學生?!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不一而足,內心的失落感和挫敗感難以詳盡。總而言之,感謝劉敏老師以及教研室,為我們提供瞭如此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讓我們對自身專業成長狀況有了更清晰、更直觀的瞭解。把準了脈,接下來該是尋醫問藥的時候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15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説一説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説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為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