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集合15篇)

《我們仨》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後感(集合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前幾天看完了《我們仨》,感受到一個幸福美滿、相親相愛的一家三口。這樣的一生,不管對於丈夫、妻子還是孩子,都是人間最美的。

整本書差不多是從他們快有女兒圓圓開始直至女兒因病去世,多數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當然也通過字裏行間傳遞出了他們生活的態度及追求:酷愛讀書、熱愛生活、樂觀謹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團聚在一塊。

現在社會及價值觀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後小家的奉獻精神,貌似脱離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無是處了。看看他們,很多專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構建、重視內心精神的安寧,其實這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對比,我也曾懷疑過,懷疑這種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與自我內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態度是錯誤的。現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聯想到毛姆的《刀鋒》及其他作品關於人生意義、如何生活的問題,個人覺得:內在精神的追求確實是最重要的,但是具體生活方式需要結合個人的興趣、優勢、天賦才能身心愉悦。心靈的修煉沒有必要一定必須要找到一個地方過着苦行僧的生活(當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也是對此的`一種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體也要呵護。其實心理、文化、醫學、科學、健身等等都是從各個方面述説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謂的開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吧——當然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我們仨》讀後感2

看慣了現今的明爭暗鬥,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歷着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歷着戰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歷着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温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着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説,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鍾書也沒能陪着楊絳走到最後。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着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

讀過楊絳與錢鍾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後;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麼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務表,考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老去。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温馨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3

從朋友那裏偶得《我們仨》這本書,認真拜讀之後,我思索良久。

對於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於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楊絳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淡然處之的超脱,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保持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楊絳翻譯過的一句話來説就是“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可以稱之為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對繁華時的從容,面對坎坷時的沉着冷靜。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會經歷,於是能敢於面對者,才是真正的見過“大世面”。所謂見過大世面,不是無知者無畏,也不是楞頭青式熱血沸騰,更不是退縮者的看破紅塵,而是經歷磨難後的坦然,是經歷風雨後對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歡後,對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楊絳先生便是如此。

一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會在人羣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温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從她們身上時時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楊絳先生真可謂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中豪傑!

《我們仨》讀後感4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仨》讀後感5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才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後感6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讀後感7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説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閲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閲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閲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閲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閲讀),閲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敍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閲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後感8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後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後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交流什麼,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裏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彷彿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讀後感9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xx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們仨》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嚴嚴冬日,它似一抹春風,帶來別緻的温暖,伴隨着我度過整整一個寒假。

這本書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敍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我們仨,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説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這本書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楊絳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11

我還不大能理解歸途意味着什麼,就像我從來都沒想過我的來處一樣。

人們兢兢業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很少會有人想這麼沒有煙火氣息的哲學問題。但是,這並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決定你會不會懂。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們看似為了自己的.整個山寨在努力,其實心裏掛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麼一切都沒有意義;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們時常處在我是誰?在哪兒?要幹什麼?去往何方?的荒誕感裏。其實更讓人無所適從的並不是這些,是還沒來得及搞清楚這些事情就發現其實一切都沒有答案或者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還在懵懂的夢幻裏想象自己來自愛和光時,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領口告訴你只剩歸途。我們從書本上學了很多知識,高考前還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寫會算善説。可是誰告訴過我真正的真理是什麼,也許沒有真理,馬克思讓我們在絕對和相對面前獨自徘徊,踟躕久了就感覺自己像個傻X。

也許,最該是“生命就是一場虛妄”和“無奈的堅守”。這不是消極更不是悲觀,可是沒人願意相信或者讓自己敢於相信。太赤裸的東西哪是隨便一雙眼睛就能直視的?

少年離家時在日記本上寫過哪裏是家的問句?做了好多個答案,不知是幼嬰出生的那間房屋還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莊亦或户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來那時真是幼稚的美好,楊絳説那些答案都是客棧。家是來處。家是歸途。作者:李星星

《我們仨》讀後感12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

《我們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只是生活瑣事,卻能讓人觸動。

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錢瑗女士是一個真正的“我們仨”,少一個人都無法組成這個詞。他們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楊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大女人”,卻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錢鍾書之間的愛情真的.讓人羨慕,又是知己,又是愛人。有個能懂你的人真的難得,有個值得你懂的人更難得,而最難得的,是你和你的愛人都有着有趣的靈魂。

錢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淚點,可能與作者的懷念有關。遺憾總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對錢瑗女士着墨很多。錢瑗女士去世比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都要早,去世前還深受病痛折磨,作為一個母親心痛時難免的。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好女兒,這點我覺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麼方面都是。錢瑗女士是錢鍾書先生夫婦的驕傲,她學術研究頗有建樹,為人善良深受愛戴,對待父母也是愛意至深,翻看最後的目錄,畫着一個個可愛的簡筆畫,深深覺得,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錢鍾書先生就像一個大男孩,像書中錢瑗女士所説: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覺得錢鍾書先生真是個妙人,博覽羣書卻又有一顆童心,有着極有趣的靈魂。

《我們仨》讀後感1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着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後日子罷了。

我們常説“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整篇書中沒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後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她忍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敍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後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從這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藴藏着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4

家。大概是世間一切美好所集成而來的詞彙。

所有的歡樂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會被無限的放大。而磨難病痛,卻變的很小。是三個人卻並不止三種身份,雖然知識淵博卻行動笨拙的爸爸;馬馬虎虎不會做飯的媽媽;事無鉅細成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書裏她們不是文學家、不是歷史中的偉人,而是世間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個家庭。

一整本書,詳盡的描繪了一家人的温馨快樂,將回憶的.石子全部捧了出來而只剩一人的過程卻只用了半頁紙來敍述。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當看到這句話時,眼眶一下子就紅了,摸着還很厚的書頁,心想一定還沒到時間。然而…還是結束了。

沒有任何言語,僅僅是兩個去世時間。眼淚不受控制的掉落下來。後面的一張張的生活記錄彷彿還帶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個温馨快樂的家中,從初始的夢境到最終的現實。

大概我實在嚮往,嚮往一個父慈母愛孩子頑皮的家,才會對書中的家這麼的不捨和難過。覺得她們好幸福,不為她們的身份地位、寫過什麼書、發表過什麼言論、對國家做過何等貢獻。只為她們擁有彼此,能成為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5

楊絳先生時常夢見鍾書忽然不見了,只有她一個人,站在荒郊野外裏,鍾書不知道哪裏去了。楊絳先生還在夢境裏面看着圓圓生命逐漸的流逝。圓圓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繼續堅持守在鍾書的身邊,直到有一天鐘書跟她説:“絳,好好裏”,她都忘記了有沒有説“明天見”呢,也許時間太倉促來不及説再見。楊絳先生在書中以夢虛寫死,記錄了他們仨在最後一段相守的歲月,可能是虛幻的想象能給她一點安慰吧,那只是夢,他們在夢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尋覓歸途,尋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兒,他們一定會在一起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楊絳先生説“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她的客棧罷了。錢鍾書彌留之際對她説:“絳,好好裏”,她答應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現在。如今在客棧歇息夠了,她離開了這座客棧尋找他們仨的家,只是這一次她沿着的這條路是他們走過的,她肯定能夠找到他們 。他們父女兩個像個哥們,還是她的兩個小頑童的模樣在前面等着她。而她會在錢鍾書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兒,依偎在他的懷裏,“鍾書,我一直記得你的話好好裏活到了現在,我們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